在生活中,誰都難免會犯錯誤,重要的是知錯就改,吸取教訓,以后不再犯類似的錯誤。美國田納西銀行前總經(jīng)理L·特里曾經(jīng)提出這么一個觀點:承認錯誤是一個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特里定律”。
自戀者覺得自我很完美,沉浸在其中并且刻意忽視自己錯誤而指責他人。承認錯誤等于自我的毀滅。源動力是為了證明自己特殊,比別人強,因此很難顧及周圍人的感受。 順境是自戀的證明,逆境是自我貶低自我否定,但是這心態(tài)在現(xiàn)實面前難以行得通。很少有人可以一路強過來,所以遇到挫折就容易抑郁,不好翻身。
自信是知道長處短處,有自知之明;自戀是知道自己哪好并自我陶醉深度迷戀自己的好有過分夸大之嫌,而忽略或無視了自己的不好(缺點)的行為,嚴重會招人厭惡。
對那些死也不認錯的人,從心理學角度做出解答:
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認知失調(diào)。當我們做了一項與態(tài)度不一致的行為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緊張感,為了克服這種由認知失調(diào)引起的緊張,人們需要采取多種多樣的方法,以減少自己的認知失調(diào)。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知道自己錯了卻不肯認錯,反而要發(fā)明更多的話來維持自己原來的見解,甚至把新發(fā)現(xiàn)的錯誤反過來當成證明自己是對的新證據(jù)。
我們?yōu)槭裁磿羞@么強力的偏見,這是我們對于一致性的需求,心理上認知一致的需求如此強烈。
當有人面對反證的時候,
就會想辦法加以批評、扭曲或者去除。其實就是為了維持自我的一致性而進行的自我辯護。
辯護的策略大概可分為三步曲: 第一步,死不承認--我沒有做錯什么。 第二步,濫找借口--即使真做錯了什么,也不能全怪我。 第三步,將后果最小化--即使全是我的錯,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什么了。 當我們在家庭、記憶、治療、法律、偏見和沖突等領域重蹈自我辯護的覆轍時,失調(diào)理論可以為我們提供兩點啟示:首先,減少失調(diào)的能力會使我們在很多方面受益匪淺,可以維護我們的信念、自信、決心、自尊和幸福。其次,這種能力也會帶來很大的麻煩:人們?yōu)榱司S護自己決定的正確性,可能會走向自我毀滅的泥潭。 認識到這一點,當處于失調(diào)狀態(tài)時我們就要提醒自己承認錯誤,放棄自我辯護,而不是任由習慣性的自我保護機制來為自己消除心理失調(diào)。每個人都會遇到需要當眾承認錯誤的窘境,如果能夠放棄自我辯護而承認錯誤,對于我們的心靈和人際關系都十分有益,何樂而不為呢?正如英國劇作家馬羅所說:“永遠不要因承認錯誤而感到羞恥,因為承認錯誤也可以解釋作你今天更聰敏。”
壓抑感情。因為覺得你要對某事負責,你的父親或母親可能會對你很冷漠,或暴怒異常,直到你承認錯誤、認錯道歉為止。
子女可能會想要知道,他們的父母是否在有意識地把內(nèi)疚當作一種工具,因為他們感覺到的就是這樣。稍后我們?會談到父母的責任,不過不論他們是有意還是無意,患者總是會通過各種方式誘發(fā)他人的愧疚感,他們會:
◆控制所處的環(huán)境并最小化未知因素。
◆指責別人的愿望或別人所希望的結(jié)果不道德。
◆拒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拒絕接受自己的感受,不愿意面對自己的想法。
鑒于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經(jīng)歷,每當回顧這些經(jīng)歷時你都會覺得五味雜陳,弄清楚內(nèi)疚感的根源也就顯得更加的困難。內(nèi)疚感可能會以一種很微妙的方式在家中出現(xiàn),少數(shù)幾個難以忘卻的瞬間并不足以說明它在家庭關系中所起的作用。
事實上,正是那無數(shù)段還算正面的經(jīng)歷?強奸了你的感受。
自戀的人說學到東西了其實是認識了。
自信的人說學到東西了其實是掌握了。 承認錯誤也是一門藝術,需要很高的技巧,僅有誠意是不夠的。承認的恰到好處,錯誤反為自己增色;承認的不夠或者過了頭,自己的能力給人的印象就打了折扣。
不承認錯誤,不糾正錯誤,錯誤就會轉(zhuǎn)變?yōu)閻u辱,而恥辱這種東西,和榮譽正好相反:榮譽,一個人很難得到,但又很容易失去;恥辱則是很容易得到,并且很難洗脫。
因為錯誤承認得越及時,就越容易得到改正和補救。而且,由自己主動認錯也比別人提出批評后再認錯更能得到別人的諒解。更何況一次錯誤并不會毀掉你今后的道路,真正會阻礙的,是那不愿承擔責任,不愿改正錯誤的態(tài)度。
我們很會去找別人的錯誤,看見別人犯錯就狠不得扒了對方的皮,甚至有種人是別人犯錯,他/她在背后說些風涼話,但是刮別人胡子前自己胡子刮了嗎?就算自己沒有犯錯好了,你能確保過去沒過錯,以后也不會犯嗎?對于錯誤,我們總是寬以律己,嚴于待人,把別人的錯誤用放大鏡看,自己的錯誤卻睜只眼閉只眼,只是問問自己是否連承認錯誤的勇氣都沒有呢?
承認并非是失敗,更不能說因為犯錯就永遠差人一截,而是種逼迫自己看見。錯誤的地方,學著去面對然后想出解決的方法,要是連錯誤你都視而不見,一副每個人都會犯錯,自己也會犯,所以就沒差,而讓錯誤一再的發(fā)生,人生不就一直在那幾個錯誤的點上打轉(zhuǎn),無法學到新的智慧。
改掉自我否定的習慣 承認錯誤是一種高尚精神
一、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孩子之所以不認錯,很可能是因為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事實上,很多孩子還沒有是非概念,他們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因此,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耐心地告訴孩子,他什么做錯了,又錯在哪里。孩子只有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了,才會加以改正。 二、很多孩子犯錯是有原因的,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給孩子一個解杼的機會。例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他可能是想幫爸爸倒杯水,結(jié)果^不小心就犯了個錯誤。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先表揚孩子的孝心,然后指出用玻璃杯子倒水應該注意點什么,如此一來,孩子再做類似的事情時,一定會小心。 三、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應及時地給予教育并糾正,讓孩子知道錯誤是不可挽救的’ 只要改正,仍然是個好孩子。 四、孩子不愿承認錯誤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當他們犯錯之后,父母對他們的懲罰過于嚴厲。領教過父母嚴厲教訓的孩子,在犯錯誤之后第一個念頭就是父母會不會懲罰我。想到可能受到的懲罰,孩子就拒絕承認錯誤。因此,父母最好能夠?qū)捜莸貙Υ⒆拥腻e誤,對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五、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認為父母向孩子道歉,會喪失自己的威嚴,所以,不少父母仍然堅持即使做錯了也不向孩子認錯。研究顯示,父母向孩子認錯,不僅可以使家庭關系變得融洽,而且可以用現(xiàn)身說法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有錯的時候,認錯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這樣反而會贏得孩子的尊敬。
周末,豆豆乖巧地湊到我身邊來,問:“媽媽,我能請你幫個忙嗎?”我笑著說:“當然,要媽媽幫什么忙呢?”豆豆小心翼翼地說:“我想請你再給我買一個文具盒,還有鉛筆、鉛筆削和橡皮擦。”我聽了很奇怪,前天才剛剛幫她買了的,這么快又要買?豆豆吞吞吐吐地說出事情的原委。原來,她的同桌雯雯把文具盒丟了,不敢告訴媽媽,只好借用豆豆的,結(jié)果豆豆一時大方,將整個文具盒都送給了雯雯。 我問:“為什么雯雯不把丟了文具盒的事告訴她媽媽呢。”豆豆一副很同情的樣子,說:“雯雯的媽可兇了,雯雯怕挨罵,所以不敢跟她說。” 豆豆的話讓我陷入沉思,孩子丟了東西,怕挨罵而瞞著自己的親媽,究其實質(zhì),也許是雯雯媽媽平時太嚴厲了,不允許她出任何差錯,所以孩子丟了東西,才會想方設法去掩蓋。 晚上,檢查豆豆的數(shù)學作業(yè),發(fā)現(xiàn)豆豆有點粗心大意,不是將加號看成減號,就是將減號看成加號。我的耐心有限,正要呵斥她,忽然想起雯雯來,只好強壓火氣,和顏悅色地對她說:“寶貝,你作業(yè)里有兩個錯誤,來,媽媽陪你將錯誤挑出來好嗎?” 豆豆正樂意我陪著她呢。在我的指點下,她終于改正了作業(yè)里的錯誤。我長長地打了個呵欠,對她說:“你看你一馬虎,就把媽媽累得夠嗆的。”豆豆聽了,攬著我的脖頸,滿眼的痛惜。從那天起,豆豆變得越來越細心,作業(yè)做得越來越漂亮了。 過分嚴厲地要求孩子必須做到事事完美,會使孩子在錯誤面前,成為惶恐的驚弓之鳥。作為家長,我們不妨寬容孩子的錯誤,孩子的成長總是磕磕碰碰的,這過程中,他們自己會從錯誤中獲得經(jīng)驗和教訓。
孩子在成長中犯錯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很多孩子犯了錯誤卻拒絕承認錯誤。而幼兒時期也是孩子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犯錯呢?其實孩子不愿認錯是有原因的,讓我們一起來探探這些原因吧。
僥幸心理 “如果我不認錯,還有可能逃過一關;如果認錯,就一定會被訓或被罰。” 分析:害怕被家長訓斥,這是很多孩子死不認錯的原因。當孩子第一次犯錯時,一般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和解決,于是會如實向家長匯報。這個時候,有些家長會進行訓斥,覺的這樣會給孩子一個教訓。如果家長在孩子犯錯時經(jīng)常這樣做,孩子在又一次犯錯時也許就會考慮:“如果我不承認錯誤,媽媽是不是就不會訓斥我了?”于是可能會嘗試說謊來避免受到懲罰。 對策: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應冷靜處理問題。可以采取事后回憶的方式問孩子:“寶貝,你剛才是不是做錯了什么?我希望你能告訴媽媽,雖然這個錯誤是媽媽不希望看到的,但如果你能誠實地承認錯誤,媽媽會很高興的。”這樣的教育方式,效果比訓斥或責罰孩子要好。 害羞心理 “我不想讓那么多人知道我做錯了。” 分析: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也需要與成人一樣受到尊重。如果家長當著很多人的面指出孩子的錯誤,或者訓斥孩子,可能會令孩子產(chǎn)生羞辱感和抵觸心理,這時即使孩子知道自己錯了,也不愿意承認。此外,家長在外人面前不照顧孩子的自尊心,還會導致孩子出現(xiàn)自卑等心理問題。 對策:家長對待孩子應該像對待朋友那樣,把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倔強心理 “我根本沒做錯!” 分析:有時孩子不認錯,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錯了。孩子天性好奇,喜歡探索各種新事物,常常把家里的東西弄得面目全非。家長生氣,但孩子根本不明白對和錯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對策:平時在生活中,家長就應明確給孩子定好規(guī)矩,和孩子說清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那么當孩子犯錯時,自然就知道自己錯在哪了。如果出現(xiàn)意外的錯誤,家長應該在冷靜下來之后,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明確地告訴孩子犯這個錯誤的后果和嚴重性。 效仿心理 “爸爸媽媽不也經(jīng)常不認錯嗎?” 分析:一些家長總是居高臨下地教訓孩子,讓孩子服從自己的意愿,但他們卻從來不檢討自己的行為,一旦自己犯了錯,也不會主動向孩子認錯。 對策:身教重于言教,家長平時怎么做,孩子自然會學習和模仿。所以家長以身作則非常重要。同時,家長還可以借此機會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如果能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并積極彌補過錯,就會獲得別人的原諒。 閆新新解答: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點小錯誤是正常的,只是很多孩子犯了錯誤之后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這就變成一件很麻煩的事情了。若遇到孩子“死不認錯”,怎樣讓孩子認錯,家長要把握兩個要點,一個是孩子是偶爾如此還是經(jīng)常如此;另一個是,他是否認真在行動改正自己的錯誤。如果孩子嘴上不愛認錯,在行動上卻有所改正、有所變化,家長應表揚他的進步,而不必非讓他嘴上承認不可,但也要抓住時機,不急不躁地引導他逐漸敢于承認錯誤,因為敢于認錯畢竟是優(yōu)點。 蒙臺梭利理念中有一條基本原則,那就是友好地對待錯誤。一位蒙臺梭利教師和家長的聊天能給我們一些很實際的建議。 如果我們研究錯誤本身,那么很顯然,每個人都會犯錯,這是人生中最現(xiàn)實不過的事情了。承認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我們的認識也就前進了一大步。進而我們還可以嘗試友好地看待犯錯,把它當作我們?nèi)松胁豢煞蛛x的伙伴。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錯誤自己就被糾正了。小孩在蹣跚學步時總會搖搖晃晃甚至摔倒,可是最終,他卻能輕松自如地行走。他的錯誤就是隨著自己的成長和經(jīng)驗的積累被糾正了。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生活中,理解了這一點,教師和媽媽們就不必刻意在孩子面前追求完美了。在孩子看來,成人犯錯是很有趣的,它向孩子展示了生活中自然的點點滴滴。“人人都會犯錯”這樣一個事實也激起了他們心中這樣一種感覺:犯錯是母親和孩子之間一條重要的紐帶,讓他們靠得更近,成為更好的朋友。 如何讓孩子認識錯誤和改正
對于那些犯錯誤的孩子來說,更為有效的方法是讓其安靜地獨自坐著或與老師待在一起,與別的小朋友暫時分隔開。那么,在家里的時候,我們該怎么辦呢? 最不為認識和關注,卻又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成人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和改正的方法。不過這里請注意,我們針對的是行為舉止。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通過兩種方式來引導對孩子的訓練,即獎勵和懲罰。大部分家長認為,他們最主要的事就是糾正和批評孩子——盡管多數(shù)人都同意要通過文明、積極的方式進行。他們認為,孩子犯錯誤是最壞的情況,應該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再次發(fā)生。 許多成年人煞費苦心地為自己塑造一個永遠不會犯錯的形象,以免給孩子樹立壞的榜樣或造成壞的影響。家長一旦犯了錯誤,便會小心翼翼地加以掩飾,絕對不會向孩子坦然承認,因為在他看來,自己的尊嚴是建立在“永遠正確”的基礎上的。許多成人認為:我們高大,我們強壯有力量,所以我們必須永遠是對的。 正確地認識如何面對錯誤,將會對孩子的成長有難以想象的巨大影響。我們忽視了那些被我們批評得不斷退卻的孩子。成人的批評使得羞愧、缺乏信心以及其他許多莫名的恐懼都浮現(xiàn)出來,這樣的結(jié)果就是使孩子認定:“我肯定做不好,所以我干脆不做了。”對犯錯的恐懼會對孩子的個性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因此我們必須創(chuàng)建一種積極的方法。
孩子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里度過,不要讓他長時間呆坐著、看電視或獨自一個人玩耍。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外面,都要邀請他多多地融入你的生活,融入整個家庭的生活。之后,孩子就會越來越喜歡你,并覺得自己是很重要的。
如果家長仔細、認真地告訴孩子如何疊被子,那么每個四歲的孩子都可以很好地勝任這項工作,甚至會喜歡上疊被子。但是如果孩子的被子疊得不是很完美或是不符合你的標準,你便大喊“天哪,你怎么把被子疊成這樣?!看看你都做了些什么!”,接著把被子攤開重新疊,那就你就再別指望孩子會高高興興地疊被子,因為你的這個做法已經(jīng)深深地傷害到了孩子。下一次,他也許早早就會退縮了:“嗯……媽媽,還是你來做吧,我會做不好的……” 在上面的情形下,如果你沒有立刻指出,而是心里面記著,等到更換被單時才對孩子說“哦,我們需要更換被單了!來吧,我們一起再來做一遍!”,而后你仔細地再演示一遍給孩子,那么孩子就會看清楚真正正確的方法了。 這樣的教育方式。我們從不直接對孩子說“錯了!”或是“你不能這樣做!”之類的話,我們將孩子犯的錯誤記下,之后找適當?shù)臋C會再次向孩子展示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真正幫他們學到東西,卻又不會傷害他們的信心。請記住,成人自己尚且不能在別人首次教授某些東西時就完全掌握,何況孩子。 總之,家長們需要重視的,掌握好具體的方法,及時改善孩子的錯誤,讓孩子健康成長,不影響孩子的未來。
“特里法則”打造成功
“特里法則”主要講了兩個含義,一是“承認錯誤是一個人的最大力量源泉”;二是“正視錯誤的人將得到錯誤以外的東西”。核心意義就是敢于認錯本身是具有很大價值的。
第一、以端正的態(tài)度來面對錯誤并努力改正,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和基石;人的進步就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改正錯誤中前行的,前進的動力也是在不斷地改正一個又一個所犯下錯誤的基礎上獲得的,所以只有態(tài)度端正的人才有可能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才有可能改正錯誤重新邁向成功之路。
第三、敢于承認錯誤是避免再次犯錯的重要前提;不敢于認錯的結(jié)果會走向反面,就是會想方設法地掩飾錯誤,以后遇到同樣的問題不是回避就是還象以前一樣犯錯,進而很容易導致一錯再錯地重復原來的錯誤,因此,對于不愿意承認自己錯誤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在個人發(fā)展過程中,歷來都是致命的。 第四、好好把握每一次犯錯誤的機會,認真總結(jié),力爭不再犯重復性錯誤;犯一次錯誤也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只不過是反面教材而已。所謂的天才并不是不犯錯誤,而是錯誤從不犯第二次。古人講的“不二過”既是如此,錯誤不犯第二次就是圣人。我們大都是普通人,之所以普通,也是遇到錯誤就經(jīng)常一犯再犯,又何止“二過”能止?摔倒了一次,就爬起來,再摔倒了,就再爬起來又如何?百煉方能成鋼! 領導者因為犯錯而被降職或解聘,跟是否承認錯誤完全是兩碼事。不承認錯誤也許不會降職,但不敢于認錯就意味著犯了一個更大的錯誤,那后果也可想而知。 企業(yè)領導犯了錯誤,因顧及面子,通常會采取隱瞞的錯誤做法,但這個錯誤會影響到公司全局的發(fā)展;作為個人,因為不愿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從而影響了職業(yè)生涯發(fā)展;承認錯誤是一個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為正視錯誤的人,將得到錯誤以外的東西,這就是著名的“特里法則”。 一、對于企業(yè)領導犯了錯誤,因顧及面子,通常會采取隱瞞的錯誤做法; 1、作為領導應該對自己的錯誤進行判斷、分類; 2、當自己無法判斷錯誤的時候,應該勇敢的說出來,讓自己的同仁一起判斷; 3、對于影響到公司的業(yè)績、企業(yè)發(fā)展,甚至是企業(yè)生死存亡的錯誤一定要說出來; 4、領導們只有把自己所犯的錯誤說出來,才能意識到所犯錯誤帶來的影響,從而減少或者避免企業(yè)少走彎路; 二、對于個人不愿意承認錯誤,往往會影響個人職業(yè)生涯發(fā)展; 1、首先應該意識到“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是人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犯錯誤; 2、犯了錯誤,首要任務不是隱瞞,因為紙里是包不住火的,遲早會被人知道,關鍵是要找到原因,更多的要找自身原因; 3、及時找出補救的方法,以及以后如何避免自己犯類似的錯誤,要善于分析、總結(jié); 三、正視錯誤的人,將會得到錯誤以外的什么東西? 1、把自己所犯的錯誤說出來,你的心理壓力將大大降低,會有一種解脫的感覺; 2、犯了錯誤你會得到更多上司、同事們的關心和幫助; 3、只有把所犯的錯誤說出來,你才能找到更加及時、合理的解決辦法,從而把損失降到最低。 四、運用“特里法則”時要注意什么? 1、要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 2、多從自身找出犯錯誤的原因; 3、對每次所犯錯誤要進行深刻分析、總結(jié)。
特里法則的應用 特里法則------承認錯誤是最大的力量源泉。 特里法則非常正確,但真正做到確實很難,做好了實屬不易。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四點: ------勇于承認錯誤 首先是敢于承認錯誤。有的管理者顧及自己的“面子”,羞于承認錯誤;顧及到自己的威信,害怕承認錯誤,其實是不對的。不承認錯誤,人家才會說,“你瞧他,犯了錯誤都不敢承認,臉上留黑點不擦------真丟面子!老想一貫正確------可能嗎?”其次是真心承認錯誤。發(fā)了錯誤就要著新認錯,不要嘴上認錯,心中不服。大家都不是傻子,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假裝認錯還不如不認錯。第三是主動承認錯誤。發(fā)了錯誤就要主動承認,讓別人說出來就有逃避認錯的嫌疑了。最后是盡早承認錯誤。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犯了錯誤是躲不了的,早晚要認錯,何不早認錯? 總之,害怕認錯不如敢于認錯,敷衍認錯不如真心認錯,被動認錯不如主動認錯,拖延認錯不如及早認錯,可算是特里法則的四原則。 ------及時糾正錯誤 承認錯誤是認識的開始,改正錯誤是需要的結(jié)果。犯錯誤難免,只要立即認錯,果斷糾正,大家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就怕嘴上認錯,行動不改,或不情愿蓋,或沒當回事,忘了改,最后倒霉的還是你自己。 ------避免再犯錯誤 人發(fā)了錯,就要長記性。熟話說,不要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回。讓石頭絆倒一回,大家可以原諒,絆倒2次,大家就會有疑問了。是不長記性,還是明知故犯?總之,你的行為讓大家在肚里打了問號,對你就要格外關照、更多心了。于是,隔閡就會產(chǎn)生了。 ------不要濫接錯誤 無論是領導,還是普通員工,一定要是非要分明,不要亂認錯,不要不敢批評。對外,領導要勇于替員工承認錯誤,附加于不過的責任,負領導責任;但一時不要亂認錯,你承擔不起的不要應承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