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讀《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內經》有什么價值?
《內經》是中醫的經典,是一部涵天徹地、震古爍今的著作,其文則簡而約,其理則博而精。《內經》不僅是談養生與治病的專書,更關乎天文、地理、人事、歷法、哲學、心理、物候、氣象諸多學科。因此說,不僅中醫人要研讀《內經》,每個中國人一生中也都有必要讀一下這本書。
多年來我一直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臨證之余,則喜讀《內經》。但我對目前所流行的《內經》版本不甚滿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試分析如下。
據專家的考證,《內經》成書于戰國晚期,在秦漢之際就有散亂亡失,并有時文的摻入。即便是唐人所見的《內經》本子亦皆是經過漢代學者重新整理過的,其中或因錯簡或因蟲蛀已經出現文章散亂、一篇多義等現象。雖經晉代皇甫謐(著《針灸甲乙經》)及唐初楊上善(著《太素》)整理類編,到了唐代中期太仆令王冰再次整理時,又面臨著散亂亡失的情況。王冰當時所整理出來的本子是用墨文及朱文分別標示的,原來的經文用墨筆,他自己修改的地方則用朱筆,以示區別,但經后人輾轉傳抄,全用墨文,最終已經完全無法辨別原來的語句了。且兩千多年來因有避諱字、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錯別字等的干擾,導致現在流傳下來的《內經》讀本越來越遠離其原貌了。
讀經典是為了用經典。我們之所以要學習《內經》,其根本目的還在于以經典為依據而提高醫術。但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內經》本子,皆是以王冰的整理為基礎,又經宋代醫官林億整理出來的,其中錯誤仍多,且有或這或那的問題,或脫簡錯行,或字詞有通假,或語句不通暢,或段落重疊,或難合于臨床等等。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個能讀得通且便于指導臨床實踐的《內經》版本。
為了提高弟子們的中醫理論修養,我嘗試著為他們逐篇逐段逐句講解《內經》。在講解的過程中,我發現坊間所流行的版本不能滿足需要。由此,我萌發了自己動手整理出一個《內經》版本的想法。
為此,我在逐篇講解的過程中,即著手準備這件工作,每講一篇即整理一篇。整理時我主要參考了近賢郭靄春教授的《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田代華教授的《黃帝內經素問校柱》以及日本醫家多紀氏父子的《素問識》、《素問紹識》與近賢胡天雄所著的《素問補識》等書。
經典嚴謹,一字一句皆有深義,本不能妄改。且坊間已經有各種不同的《內經》整理本,我為什么要繼續做這樣一個出力不討好的工作呢?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嘗試著疏理《內經》的字詞句段,以打造出一本既實用又可讀的《內經》版本。
我的整理稿重視醫理的通暢及文辭章節的連貫。為此,我不揣簡陋,從不同版本中再三琢磨。凡有語句或文義不通之處,皆參考諸家改正;其中的通假字、古今字、避諱字、異體字等全部改正過來;若懷疑屬錯簡或文義不通暢的一概去掉;醫理與臨床不能相合的亦參考注家盡力糾正。總之,凡有疑難肯綮之處,務求語句通貫;諸家紛紜,則援經文以定是非;誤文錯簡,必析義理以復其原。經反復核定之后,經文中不少隱晦艱澀之處轉為暢明易曉。自己感覺這份整理稿頗有益于更方便地讀通《內經》,雖然不知道《內經》的原貌如何,但自認為能讀通才是關鍵。
我不懂醫史、校勘、訓詁與音韻學,我手頭也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善本,我于《內經》義理領悟不深,我的中醫學識亦頗有不足,我之所以整理《內經》,純粹是為了方便自己及弟子們的臨床需要。因此,我的修改雖然參考了諸家意見,并且亦曾反復琢磨,但其中必有大量妄改錯改之處。唯愿讀者能體諒我的用心,并希望能指出錯誤,以方便將來再做修改。如果這個整理本能夠方便讀者讀通《內經》,那也是我的目的所在。
董洪濤,于南寧工作室,2015年2月27日,時農歷正月初九
修改于2015年6月20日端午節
補充說明:
我是從2015年春天開始為弟子們講解《內經》的,邊講邊整理,暫時才講了幾篇,也就沒有整理完全本。目前試貼上已經整理完的四篇,包括《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希望讀者多讀寶貴意見。若能得到讀者的支持,我將把自己的整理逐篇公布出來,假以時日,或能整理完《內經》全書。
我在整理《內經》時遇到的幾個必需要說明的問題:
最初我參考郭靄春教授的意見,把《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篇首的“昔在黃帝”一段全部刪去,認為其與中醫無關。后再細想,黃帝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創始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內經》之所以托名黃帝,當然是前賢愿意把創始中醫的源泉歸結到我們的人文始祖頭上。因此,若刪去此段,則整本《內經》沒有人文的根了。
在《內經》的某些段落中,各家版本有的堅持這樣,有的則堅持那樣,無法核實誰對誰錯,此時我往往會根據文義流暢程度、是否有韻腳、古人寫作的習慣等幾個方面去酌情取舍。因此我的整理稿是個多個版本的大雜燴。在諸家版本中,我非常重視《太素》和《甲乙經》的觀點,因其最為早期,估計傳抄尚早,漏誤或許會更為少些。
整理時我非常重視文義的通暢性以及文字的可讀性,對于諸家版本中有認為當刪除的,我在整理時往往會大段地刪掉。這些或是錯簡,或是前后重復,或是文義不暢,自認為都有可以刪除的原因。而且,刪除時我會多加參考各家版本,之所以刪除,必合乎某位醫家的觀點。
目前我講解過的篇章還不多,整理起來并不費事。整理過程中我反復研讀原文,仔細琢磨,某一字的當改還是不當改,都再三思考。其中頗多無奈,亦有快樂。借此機會熟悉經典,也是一舉兩得了。希望大家從我的修改稿中能提出意見,若感覺好,就不妨多讀多誦。
我的臨床水平有限,小學功夫更是淺薄,對《內經》的理解尚淺,我的修改稿只是為了方便自己及弟子提高醫術,既不打算出版,也不對其中的修改負責,完全是自娛自樂,自我欣賞,自得其意。在此明確說明:我的稿子絕沒有《內經》版本學上的任何價值,只是憑著自己的意思東拼西湊,拉雜而成,是自己感覺滿意而已。您若欲追求精確的《內經》版本,請避開此文。若《內經》愛好者對我的整理稿有興趣,則不妨關注一下。
董洪濤,于南寧,時2015年7月21日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至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常節,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以醉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滿,不解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為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神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自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數。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憔,發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憔,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
二八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憔,發鬢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
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則齒發去,形體皆極。
腎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懈惰,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壽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以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少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太陰不藏,腎氣沉濁。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黃帝 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八風發邪氣,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
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
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
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氣病在頭;夏氣病在臟;秋氣病在肩背;冬氣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冬藏于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始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
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而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
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里、內外、左右、上下、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所受乎?
岐伯曰:有。
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在頭。其味酸,其類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數八,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心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脊。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谿。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逆順、陰陽、表里、雌雄之紀,藏之心臆,合之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是謂得道。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愿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圣。
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帝曰:愿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
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
帝曰:請問其所謂也。
鬼臾區曰:臣稽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余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
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余愿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傳之后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謹奉天道,請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會于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愿盡聞之。
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臣聞之,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帝曰:其于三陰三陽合之奈何?
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
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天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署曰“天元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