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我自己整理的《內經》版本序言

     jackywu9 2015-07-21

     

     

    為什么要讀《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內經》有什么價值?

     

    《內經》是中醫的經典,是一部涵天徹地、震古爍今的著作,其文則簡而約,其理則博而精。《內經》不僅是談養生與治病的專書,更關乎天文、地理、人事、歷法、哲學、心理、物候、氣象諸多學科。因此說,不僅中醫人要研讀《內經》,每個中國人一生中也都有必要讀一下這本書。

     

    多年來我一直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臨證之余,則喜讀《內經》。但我對目前所流行的《內經》版本不甚滿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試分析如下。

     

    據專家的考證,《內經》成書于戰國晚期,在秦漢之際就有散亂亡失,并有時文的摻入。即便是唐人所見的《內經》本子亦皆是經過漢代學者重新整理過的,其中或因錯簡或因蟲蛀已經出現文章散亂、一篇多義等現象。雖經晉代皇甫謐(著《針灸甲乙經》)及唐初楊上善(著《太素》)整理類編,到了唐代中期太仆令王冰再次整理時,又面臨著散亂亡失的情況。王冰當時所整理出來的本子是用墨文及朱文分別標示的,原來的經文用墨筆,他自己修改的地方則用朱筆,以示區別,但經后人輾轉傳抄,全用墨文,最終已經完全無法辨別原來的語句了。且兩千多年來因有避諱字、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錯別字等的干擾,導致現在流傳下來的《內經》讀本越來越遠離其原貌了。

     

    讀經典是為了用經典。我們之所以要學習《內經》,其根本目的還在于以經典為依據而提高醫術。但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內經》本子,皆是以王冰的整理為基礎,又經宋代醫官林億整理出來的,其中錯誤仍多,且有或這或那的問題,或脫簡錯行,或字詞有通假,或語句不通暢,或段落重疊,或難合于臨床等等。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個能讀得通且便于指導臨床實踐的《內經》版本。

     

    為了提高弟子們的中醫理論修養,我嘗試著為他們逐篇逐段逐句講解《內經》。在講解的過程中,我發現坊間所流行的版本不能滿足需要。由此,我萌發了自己動手整理出一個《內經》版本的想法。

     

    為此,我在逐篇講解的過程中,即著手準備這件工作,每講一篇即整理一篇。整理時我主要參考了近賢郭靄春教授的《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田代華教授的《黃帝內經素問校柱》以及日本醫家多紀氏父子的《素問識》、《素問紹識》與近賢胡天雄所著的《素問補識》等書。

     

    經典嚴謹,一字一句皆有深義,本不能妄改。且坊間已經有各種不同的《內經》整理本,我為什么要繼續做這樣一個出力不討好的工作呢?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嘗試著疏理《內經》的字詞句段,以打造出一本既實用又可讀的《內經》版本。

     

    我的整理稿重視醫理的通暢及文辭章節的連貫。為此,我不揣簡陋,從不同版本中再三琢磨。凡有語句或文義不通之處,皆參考諸家改正;其中的通假字、古今字、避諱字、異體字等全部改正過來;若懷疑屬錯簡或文義不通暢的一概去掉;醫理與臨床不能相合的亦參考注家盡力糾正。總之,凡有疑難肯綮之處,務求語句通貫;諸家紛紜,則援經文以定是非;誤文錯簡,必析義理以復其原。經反復核定之后,經文中不少隱晦艱澀之處轉為暢明易曉。自己感覺這份整理稿頗有益于更方便地讀通《內經》,雖然不知道《內經》的原貌如何,但自認為能讀通才是關鍵。

     

    我不懂醫史、校勘、訓詁與音韻學,我手頭也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善本,我于《內經》義理領悟不深,我的中醫學識亦頗有不足,我之所以整理《內經》,純粹是為了方便自己及弟子們的臨床需要。因此,我的修改雖然參考了諸家意見,并且亦曾反復琢磨,但其中必有大量妄改錯改之處。唯愿讀者能體諒我的用心,并希望能指出錯誤,以方便將來再做修改。如果這個整理本能夠方便讀者讀通《內經》,那也是我的目的所在。

     

     

    董洪濤,于南寧工作室,2015年2月27日,時農歷正月初九

     

    修改于2015年6月20日端午節

     

    補充說明:

     

    我是從2015年春天開始為弟子們講解《內經》的,邊講邊整理,暫時才講了幾篇,也就沒有整理完全本。目前試貼上已經整理完的四篇,包括《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希望讀者多讀寶貴意見。若能得到讀者的支持,我將把自己的整理逐篇公布出來,假以時日,或能整理完《內經》全書。

     

    我在整理《內經》時遇到的幾個必需要說明的問題:

     

    最初我參考郭靄春教授的意見,把《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篇首的“昔在黃帝”一段全部刪去,認為其與中醫無關。后再細想,黃帝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創始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內經》之所以托名黃帝,當然是前賢愿意把創始中醫的源泉歸結到我們的人文始祖頭上。因此,若刪去此段,則整本《內經》沒有人文的根了。

     

    在《內經》的某些段落中,各家版本有的堅持這樣,有的則堅持那樣,無法核實誰對誰錯,此時我往往會根據文義流暢程度、是否有韻腳、古人寫作的習慣等幾個方面去酌情取舍。因此我的整理稿是個多個版本的大雜燴。在諸家版本中,我非常重視《太素》和《甲乙經》的觀點,因其最為早期,估計傳抄尚早,漏誤或許會更為少些。

     

    整理時我非常重視文義的通暢性以及文字的可讀性,對于諸家版本中有認為當刪除的,我在整理時往往會大段地刪掉。這些或是錯簡,或是前后重復,或是文義不暢,自認為都有可以刪除的原因。而且,刪除時我會多加參考各家版本,之所以刪除,必合乎某位醫家的觀點。

     

    目前我講解過的篇章還不多,整理起來并不費事。整理過程中我反復研讀原文,仔細琢磨,某一字的當改還是不當改,都再三思考。其中頗多無奈,亦有快樂。借此機會熟悉經典,也是一舉兩得了。希望大家從我的修改稿中能提出意見,若感覺好,就不妨多讀多誦。

     

    我的臨床水平有限,小學功夫更是淺薄,對《內經》的理解尚淺,我的修改稿只是為了方便自己及弟子提高醫術,既不打算出版,也不對其中的修改負責,完全是自娛自樂,自我欣賞,自得其意。在此明確說明:我的稿子絕沒有《內經》版本學上的任何價值,只是憑著自己的意思東拼西湊,拉雜而成,是自己感覺滿意而已。您若欲追求精確的《內經》版本,請避開此文。若《內經》愛好者對我的整理稿有興趣,則不妨關注一下。

     

    董洪濤,于南寧,時2015年7月21日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至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常節,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以醉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滿,不解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為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神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自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數。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憔,發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憔,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

     

    二八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憔,發鬢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

     

    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則齒發去,形體皆極。

     

    腎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懈惰,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壽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以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少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太陰不藏,腎氣沉濁。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黃帝

    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八風發邪氣,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

     

    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

     

    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

     

    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氣病在頭;夏氣病在臟;秋氣病在肩背;冬氣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冬藏于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始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

     

    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而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

     

    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里、內外、左右、上下、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所受乎?

     

    岐伯曰:有。

     

    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在頭。其味酸,其類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數八,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心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脊。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谿。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逆順、陰陽、表里、雌雄之紀,藏之心臆,合之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是謂得道。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愿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圣。

     

    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帝曰:愿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

     

    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

     

    帝曰:請問其所謂也。

     

    鬼臾區曰:臣稽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余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

     

    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余愿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傳之后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謹奉天道,請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會于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愿盡聞之。

     

    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臣聞之,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帝曰:其于三陰三陽合之奈何?

     

    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

     

    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天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署曰“天元紀”。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级毛片A级毛片免费播放| 一区二区不卡国产精品|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网站入口|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无码激情亚洲一区| 成人免费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影片| FC2免费人成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 偷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一区免费中文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白妞大战非洲大炮| 成人午夜大片免费看爽爽爽|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 久久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伊|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影院 | 久久综合色之久久综合| 亚洲中文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免费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中文国产不卡一区二区| 久天啪天天久久99久孕妇| 国产精品二区中文字幕| AV免费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无高清码图片| AV免费网址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人妻| 日日噜噜夜夜爽爽| 日本一道本高清一区二区| 免费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男同精品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天堂|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中 | 在线看无码的免费网站|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