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就是一種燒干凈的活動,除了灰燼外什么都不留下,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的。道元禪師說過:“灰燼不會復燃為柴火?!被覡a是灰燼,灰燼應該完全是灰燼,而柴火應該是柴火。當這樣的活動發生,一個活動就會覆蓋所有的活動。 每一刻都應該修行 所以,我們的修行不是一小時、兩小時的事,也不是—年、兩年的事。如果你以全副身心去坐禪,那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是在坐禪。因此,每一刻你都應該致力于修行,做過任何事以后都不要留下什么,但這不表示你要忘卻做過的一切。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那么,所有的分別思想以及人生的煩惱,都會離你而去。 禪修時,你會變得與禪合而為一,不再有你或者有坐禪這件事。當你叩頭,既沒有你也沒有佛,有的只是完完整整的叩首,如此而已,這就是“涅槃”。當佛陀把禪法傳給迦葉尊者時,他只是拈花微笑。在場的人之中,只有迦葉尊者一個人了解佛陀的意思。我們不知道這是不是史實,但不管是或不是,這個故事都意味深長,它是我們傳統禪道的證明。 只有覆蓋全部活動的活動才是真正的活動,而這種活動的奧秘是由佛陀傳下來的。那就是禪修,而不是某種由佛陀所開示的教法或立下的生活準則。教法或準則會因地或因人而改變,但修行的法門是不會變的,它總是真的。 停止批判,開始修行吧! 所以,對我們來說,沒有其他的方式是可以讓我們活在這世上。在我看來,這種生活方式相當真切,也使人易于接受、易于了解,也易于實行。如果你把依循這種基于修行的生活,與發生在世界、在人類社會的種種事情做一對比,你就會發現,佛陀留給我們的真理多么可貴。這些真理非常簡單,實行起來也非常簡單。 但盡管簡單,我們卻不應忽略這些真理,而應該讓人們發現它們偉大的價值。通常,當一個道理很簡單的時候,我們會說:“噢,這個我曉得!這很簡單,每個人都曉得?!钡绻覀儾蝗グl現它的價值,它就什么也不是,那么就和不知道這個真理是一樣的了。但如果我們體會不到它的價值,那么我們對文化了解愈深,就會愈知道這教法有多么真實且多么必要。 與其批評你的文化,不如將全副身心投入這個道理簡單的修行。這樣一來,社會和文化就會透過你而得以更新、茁壯。人們會對自己的文化抱持批判的態度,那是因為他們執戀于自己的文化。這也許沒有什么不妥之處,但我們的禪道主張,人們應該只是專注于一種簡單的基本修行,以及一種對人生簡單的基本理解。 我們的活動不應該留下任何痕跡,我們不應該執著于某些空想的觀念或美好的東西,我們不應該追求善。真理總是近在手邊,而且是你伸手可及的。 6 布施就是無所執著 哪怕你不了解這個“大我”與萬物是“一”的道理,但在付出什么的時候,你的感覺總是很棒,因為這些時候你會感受到,你與你所給出的東西同一。 自然界的每一個存在、人類世界的每一個存在、我們所創造的每一件文化產品,都是“被賜予”的,或者說是“被賜予給我們”的。但因為萬物在本源上是“一”,所以實際上來說,我們是在給出一切。 一剎那接著一剎那,我們都在創造一些東西,而這也是我們生命的喜樂。但這個在創造和給出東西的“我”并不是“小我”,而是“大我”。 施比受更讓人快樂 哪怕你不了解這個“大我”與萬物是“一”的道理,但在付出什么的時候,你的感覺總是很棒,因為這些時候你會感受到,你與你所給出的東西同一。這也是為什么施比受更讓人快樂。 佛教用語中有所謂的“布施[15]波羅蜜”?!安_蜜”的意思是“渡”或“到彼岸去”。我們的人生可以視為渡過一條河流,我們的人生目的是要努力到達彼岸——涅槃。不過,人生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我們走向彼岸的每一步,實際上都是到達彼岸本身。 這里一共有六種生活方式可以實踐這種人生目的,“布施波羅蜜”就是其中的第一種,意味著以布施而渡;第二種是“持戒[16]波羅蜜”,意味著以持戒而渡;第三種是“忍辱[17]波羅蜜”,意味著以忍辱而渡;第四種是“精進[18]波羅蜜”,意味著以精進而渡;第五種是“禪定[19]波羅蜜”,意味著以禪定而渡;第六種是“智慧[20]波羅蜜”,意味著以智慧而渡。這六種“波羅蜜”事實上是同一種,只因為我們從六個不同的方面觀察人生,所以把它們分成六種。 你可以布施一片樹葉 道元禪師說過:“布施是無執?!币簿褪钦f,單單無所執的本身就是一種布施。你布施什么都無關宏旨,布施一文錢或者一片樹葉都是“布施波羅蜜”,布施一句話甚至一個字也是“布施波羅蜜”。要是能以無執的精神布施,那么你的物質布施和言語布施具有同等價值。 只要有正確的精神,那么我們所做的、所創造出來的—切就都是“布施波羅蜜”。所以,道元禪師才會說: 生產什么或參與人類活動,同樣是“布施波羅蜜”。為別人提供一艘擺渡船或造一座橋也是“布施波羅蜜”。事實上,你布施一句箴言慧語給某人,就不啻送給他一艘擺渡船! 基督教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上帝所創造或賜予的,這是對“給予”觀念的一個很棒的解釋。但如果你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人,所以人與上帝有著某種區分,那么你很容易就會想你有能力創造某種東西,那不是上帝所賜予的。例如,我們會造飛機,會建高速公路,但是當我們開口閉口都是“我創造……我創造……我創造”的時候,我們很快就會忘記創造各種東西的這個“我”實際上是誰。這是人類文化的危險之處。 事實上,以“大我”來創造就是去給予。我們不能創造某些東西之后便據為己有,因為一切都是上帝所造,這一點是不可以忘記的。 打坐時,我們什么都不是 然而,因為我們忘記了“是誰在創造”以及“為何而創造”時,我們就會執著于物質價值和交換價值。沒有任何價值是可以跟絕對價值相比的,而凡是上帝創造的東西都具有絕對價值。即使有些什么對“小我”來說并沒有任何的物質或相對價值,但它自身仍有絕對價值。 當你不執著于一項事物時,那意味著你意識到它的絕對價值。你做的任何事都應該基于這種覺知,而不是自我中心的價值觀念。如此一來,你做的一切都會是真正的布施,也就是“布施波羅蜜”。 當我們盤腿打坐,我們就重拾起最基本的創造活動。創造活動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坐禪結束后我們對自己的覺知。打坐時,我們什么都不是,甚至意識不到自己是誰。我們只是純然地坐著。但是,當我們站起來時,我們便再次存在,這是創造的第一步。當你存在,萬物就會存在,一切都在同一剎那間被創造了出來。當我們從“無”當中出現,當萬物從無現身,我們會看到一次嶄新的創造,這就是無執。 第二種創造就是當你在活動、制造或是準備某些東西像是食物或茶的時候。 第三種是你在自己里面創造了些什么,例如教育、文化或藝術。 所以,一共有三種創造,但如果你忘掉了第一種(最重要的一種),那么其他兩種就會像個失去父母的小孩——這兩種所創造出來的東西會顯得一點意義都沒有。 忘了坐禪,也忘了上帝 通常每個人都會忘了坐禪,每個人都會忘了上帝。他們賣力于從事第二和第三種的創造,但上帝卻不會幫他們的忙。試問,當上帝不了解他自己是誰的時候,他又怎么會去幫忙呢?這個世界之所以有諸多問題,原因就在這個地方。當我們忘掉創造的本源時,就會像個與父母走失的小孩似的,不知所措。 如果你了解“布施波羅蜜”,你就會明白,很多問題都是我們替自己制造出來的。當然,生存就是制造問題。如果我們沒有出生,父母就用不著為我們傷腦筋,只因為我們存在,才給他們帶來麻煩。這沒什么要緊的,萬物都會制造問題。 但通常人們以為,當他們死掉,一切就會過去,問題也會消失。不過,你的死亡同樣會制造問題!事實上,我們的問題應該在此生加以解決。當我們意識到我們創造的―切都是“大我”贈予的禮物,就不會執著于它們,就不會給自己或別人制造問題。 我們應該日復一日忘掉我們做過的事,這是真正的無所執著。我們應該做些新的事情。做新的事情當然要以舊的事情為前車之鑒,但我們不應緊抓著做過的事情不放,而是只要去反省就好。 但未來是未來,過去是過去,當前該做的,是做些新鮮的事。這是我們的態度,是我們在這世上應該有的生活方式。這就是“布施波羅蜜”——為了我們自己的緣故給出些什么,創造些什么。這是我們為什么要打坐的原因,只要不忘記這一點,一切就會井井有條;一旦忘記了這一點,世界就會一團糟。 7 避開修行中的錯誤 很多人會犯的另一個毛病是,為了尋找快樂而修行。事實上,如果你在修行時會感到快樂,那正好反映出你的修行不太對勁。 有好幾種差勁的修行方式是你應該當心的。通常,我們坐禪時都會很容易流于理想主義,先定出一些理想或是目標,然后全力以赴地想要去達成。但就像我常常說的,這是荒謬之舉。當你太過理想主義,就會產生貪念。等你達到設定的理想或目標時,你的貪念又會創造出下一個理想與目標。 別設定目標! 只要你的修行是建立在貪念之上,只要你是以一種理想主義的方式來坐禪,就不會真的有時間去實現你的理想。此外,你也會犧牲掉修行的真義。因為你的眼睛總是看著前面,你就會為未來的你犧牲掉現在的你,最后只落得一無所得。這是荒謬的,不是正確的修行方法。比這種理想主義態度更糟的是,抱著與別人爭勝的心理坐禪。那真是一種可憐兮兮的修行方式。 哪怕昏昏欲睡,還是要修行 我們曹洞宗的禪道強調“只管打坐”。事實上,我們的修行方式并沒有特定名稱。坐禪時,我們就只是坐禪,而不管有沒有從中得到快樂。哪怕我們昏昏欲睡,哪怕我們厭倦了修行,我們還是會繼續修行。不管有沒有人鼓勵我們修行,我們只是去做就對了。 即使你只是一個人修行,沒有師父,一樣有方法可以讓你判斷你的修行是否正確。如果你打坐累了,或者對打坐產生厭煩的感覺,就應該知道這是一個警告。那表示你的修行太理想主義,表示你有貪念,修行不夠淸凈。要是修行時太貪心,你就會容易氣餒。所以,你應該感激有警告的出現,把你修行的弱點指出來。這時候,你要記取錯誤,從頭來過,你就能重拾清凈的修行,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只要你能夠持之以恒地修行,就會相當安全,但要持之以恒地修行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你需要找些方法來為自己加油打氣。另一方面,如果你是單獨修行,而你采取的又是某種差勁的修行方式,那么想要找到為自己加油打氣的方法就會相當困難。 我們之所以主張修行時應該有個師父,道理就在這里。你的師父可以糾正你的修行。當然,師父都是很嚴厲的,當弟子絕不會好過,但盡管如此,他卻可以讓你免于誤入歧途。 大部分禪僧在當弟子時都很不好過。當他們談到自己不好過的過往時,你也許會以為,沒吃過這種苦就不足以談禪修,這是不對的想法。不論你在坐禪時有沒有碰到困難,只要你能堅持不懈,你的修行都會是真正的清凈修行。哪怕你感覺不到,你的修行仍然是清凈的。 因此,道元禪師才會說:“不要以為你一定可以意識到自己的開悟?!辈还苣隳芊褚庾R得到,在修行中,你都已經得到了真正的開悟。 快樂的修行不太對勁? 很多人會犯的另一個毛病是,為了尋找快樂而修行。事實上,如果你在修行時會感到快樂,那正好反映出你的修行不太對勁。那當然不是個糟糕的修行,但與真切的修行相比,這樣的修行并不是那么好。 在小乘佛教[21]里,修行分為四類:最好的一種修行,是沒有快樂的感覺的(包括精神上的快樂),修行的人只管修行,忘掉了肉體與心靈的感覺,也忘掉了自身的存在,這是第四個階段的修行,也是最高的層次。次一等的是在修行時,感到一點點肉體的快樂,而你之所以修行,也是為了這種快樂。再等而下之的層次是,在修行時,會同時感到精神與肉體的快樂。最下一個層次則是修行時,既無思想,也沒有好奇心。這四個層次也適用于我們大乘佛教[22]的修行,而最好的層次是只管修行,不求其他。 如果你在修行中碰到困難,你就應該當心,因為那是個警告,反映出你有一些不正確的觀念。但是不要因此放棄,而要記取你的錯誤,持續修行下去。這樣的話,你就能不抱著得失心,也不抱著對開悟的執著,你不會再有“這就是開悟”或“這是不正確的修行”之類的想法。 哪怕是錯誤的修行,只要你知道它是錯誤的并持續修行下去,自然而然就會變成正確的修行。我們的修行是不可能完美的,但不必為此氣餒,應該持續下去,這就是修行的秘訣所在。 如果你想要在氣餒時得到鼓舞,那么“厭倦修行”本身就是一種鼓舞。當你不想修行時,那就是一個警告。這好比牙疼就表示你的牙齒有問題,當你牙齒疼時,就應該去找牙醫,我們的方法也是這樣。 成見是沖突的根源 沖突的根源是一些成見或一邊倒的看法。如果人人都知道清凈修行的價值,這個世界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沖突,這就是我們的修行秘訣和道元禪師的禪道。在《正法眼藏》一書中,道元禪師反復強調這一點。 明白了沖突的根源是一些成見或一邊倒的看法,你就能出入于各種不同的修行方法而不為其所囿限。要是你不明白這一點,就會被某種特定的方法所纏縛,并說出這類的話:“這就是開悟!這就是完美的修行。其他方式都不完美,我們的才是最佳的修行方式。”這真是大錯特錯! 真切的修行是沒有特定方式的,你應該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并且弄明白其優缺點所在,等到搞清楚之后,當你采用這種方式來修行時,就不會有危險了。但如果抱持的是一邊倒的態度,你就會罔顧那個修行方式的弊端,而只強調它好的部分,到頭來等你發現弊端時,就為時已晚了。這樣是很愚蠢的,我們應該感激古代的禪師為我們指出了這個錯誤。 8 限制自己的活動 如果你了解了我們修行方法的秘訣,那么不管你人在哪里,你都會是自己的“老板”。不管在任何環境之下,你都不能夠忽視佛,因為你自己就是佛。 我們的修行方式不設定任何特定的目標或目的,也不崇拜任何對象。 就這點來說,我們的修行有別于一般的宗教修行。中國著名的趙州禪師說過:“金佛過不了爐,木佛過不了火,泥佛過不了水。”只要你的修行是指向某個特殊對象(不管是金佛、木佛還是泥佛),這樣的修行有時就是不管用。 只要你在修行時設定了什么特定目標,你的修行就無法完全幫助你。在你指向那個目標時,也許對你可以有所幫助,一旦你回到日常生活之中,那樣的修行就會不管用。 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 也許你會以為,假如修行中沒有目標或目的,我們會不知如何是好,但事實并非如此。要想讓修行不帶任何目的,有一個方法,就是限制你的活動,或者說專注于你當下的活動。不要在心里放入某些特定對象,而是該去限制自己的活動。當你的心游蕩到別處,你就沒有機會表現白己。但如果你把活動限制在此時此地,就能充分表現出你的真實本性,也就是那普遍的佛性,這是我們的禪道。 坐禪時,我們會把活動限制到最少的程度,只管保持正確姿勢,專心打坐,就是我們用來表現法性的方法。然后我們會成為佛,表現出佛性。 所以,我們不崇拜某種對象,而只是專注于每一個當下的活動上。叩頭時叩頭,打坐時打坐,吃飯時吃飯,不作他想。只要這樣做,法性自然會在其中。這個在日文里稱為“一修定”?!耙恍蕖笔侵敢淮蔚男扌?,“定”(即三摩地[23])則是專注的意思。 不管信什么教都可以坐禪 我想,來這里坐禪的人有些信奉的是佛教以外的宗教,但我并不介意。我們的修行方法與特定的宗教信仰無關,各位也無須對修習我們的方法有所遲疑,因為它無關乎基督教、神道教[24]或印度教。我們的修行方法適用于每一個人。 通常,當人們相信了某種宗教,對自己的態度就會像個角尖愈來愈朝外頭的尖角。但我們的禪道卻不是這樣,在我們的禪道里,角尖總是向內,而不是向外。所以各位無須擔心佛教與你所信奉的宗教之間的差異。 趙州禪師有關三種佛的那一席話,乃是針對那些崇拜某種特定的佛的人說的。單一種佛無法完全滿足你的需要,因為你總會有將之丟開或忽視不顧的時候。但如果你了解了我們修行方法的秘訣,那么不管你人在哪里,你都會是自己的“老板”。 不管在任何環境之下,你都不能夠忽視佛,因為你自己就是佛,只有這個佛能完全幫助你。 9 研究佛法,研究自己 當他不自覺的時候,他會擁有一切;但當他自覺的時候,就是個大錯誤了。 研究佛法的目的不是為了研究佛法,而是為了研究我們自己。沒有一些教法,我們是無法研究自己的。如果想知道水是什么,你需要科學,而科學家需要實驗室。在實驗室里,有五花八門的方法可以研究水是什么,所以,我們有可能知道水由什么成分構成、有哪些形式及其性質如何。盡管如此,科學卻不能了解水的本身。 你需要一位師父 我們的情形也是一樣,我們需要一些教法,但單憑這些,我們不可能了解“我”是什么。教法并不是我們自己,教法只是對我們的一些解釋。因此,如果你執著于教法或師父,就是犯了個大錯誤。與一位師父相遇的那一刻,就是你應該離開他的一刻。你應該當個獨立的人,而你之所以需要一位師父,就是為了讓自己變得獨立。如果你不執著于師父,他就會指出一條讓你可以通向自己的道路。你之所以需要一位師父,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師父。 弟子本身就是佛 中國的臨濟義玄禪師[25]把他教授弟子的方法分為四種。有時他會談弟子本身,有時他會談禪理本身,有時他會給弟子或禪理一個解釋,有時他又會完全不給弟子任何教導。他知道,即使沒有任何教導,一個弟子仍然是弟子。 嚴格來說,師父并沒有必要教導弟子,因為弟子本身就是佛,哪怕他自己意識不到,也是一樣。反過來說,如果弟子意識到自己就是佛,但又執著于這一點,就是迷誤。當他不自覺的時候,他會擁有一切;但當他自覺的時候,就是個大錯誤了。 當你沒有從師父那里聽到什么而只是打坐,這叫做“無教之教”。但有時這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才會聽聽佛學講座或討論佛法。但應該記住的是,我們在某個地方從事修行,其目的只是在于研究自己。我們是為了變得獨立而研究自己。 就像科學家做研究需要方法一樣,我們研究自己也臠要某些方法的幫助。我們需要師父,是因為完全靠自己來研究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但有一點不能弄錯,你不應該把從師父那里學來的東西用來取代你自己。跟隨一位師父以便研究自己,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個意義上,修行與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并沒有分別。所以,在禪堂中找出你生命的意義,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你生命的意義。你來禪修,就是為了找出生命的意義。 就只是起床,打坐,叩頭 當我在日本的永平寺修行時,寺中的每個人都只做他該做的事。該起床時起床,該打坐時打坐,該向佛陀叩頭時叩頭,就這樣而已。 修行時我們并不覺得有什么特別,我們甚至不覺得自己是在過僧院生活。對我們來說,僧院生活就是平常生活,倒是那些從城市來上香的人才是不平常的人??吹剿麄儯覀冃睦飼耄骸鞍?,來了一些特別的人呢!” 但每次離開永平寺一段時間后,再回到寺里,我的感受卻又不同了。我會聽到各種修行的聲音(撞鐘聲、誦經聲等等),并因而深受感動。淚水從我的眼睛、鼻子、嘴巴流出來。所以說,只有從寺外來的人才會感受到寺院的修行氣氛,身在其中的人實際上是不知不覺的。 我想,這個道理在任何事情上都是通用的。比如說,在冬日,我們聽到風吹松樹的聲音,看到松樹在風中搖擺的樣子,我們并不會有什么感覺,然而卻有人會觸景生情而寫出一首詩。 做自己該做的事 所以,你對佛法有沒有感覺并不是重點,你對佛法感覺是好是壞也無關緊要,佛法無關乎好與壞。我們只是做我們該做的事,這就是佛法。當然,有時候,某些激勵是必要的,但激勵只是激勵,并非修行的真正目的,它只是一帖藥。當我們感到泄氣,就用得著藥物,而當我們精神昂揚,就用不著任何藥物。不應該把藥物與食物混為一談,有時候,藥物是需要用到的,但不應該把它當成食物。 因此,在臨濟禪師所說的四種教法中,最上乘的一種是不給弟子任何說明,也不給他任何激勵。如果我們把自己想成是身體,那佛法就好比是衣服。有時我們會談衣服,有時會談自己的身體,但不管是衣服還是身體,那都不是我們自己。所以,談論自己無妨,但實際上并沒有必要這么做。 在開口前,我們早已把那無所不包的大存在給表現了出來。所以,談論我們自己的目的只是為了糾正誤解,讓我們不會執著于大活動的任何特定的、一時性的色或是相。我們只要去談論自己的身體是什么,以及我們的活動是什么,我們就不會對兩者有所誤解。因此,談論我們自己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忘掉我們自己。 學佛的最終目的是忘掉自己 道元禪師說過:“研究佛法是為了研究自己,研究自己是為了忘掉自己?!碑斈銏讨谀阏鎸嵄拘缘囊粫r性的表現時,那么談談佛法是有必要的,否則你就會把一時性的表現當成真實本性。但這個一時性的表現并不等同于真實本性,但與此同時卻又等同于真實本性!它有時一下子是真實本性,在時間最細微的分子里,它是真實本性。但它不總是真實本性,因為在下一個剎那,它就不再是真實本性了。 為了明白這個事實,研究佛法是有必要的,但研究佛法的目的只是為了研究我們自己和忘掉我們自己。當我們忘掉自己,我們就會成為存在(亦即實相)的真實活動。了悟這個事實以后,這個世界將再也沒有煩惱可言,而我們也可以毫無煩惱地盡情享受生命。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要了悟這個事實。 10 靜坐于煩惱之中 要解決煩惱就是要成為煩惱的一部分,與煩惱合而為一。 在你能夠活在每一個當下之前,禪公案對你來說是很難理解的,但等到你真能夠活在每一個當下,就不會覺得禪公案有那么難了。公案有很多,我常常喜歡談青蛙,大家聽了之后都捧腹大笑。青蛙是很有意思的生物,它的坐姿宛如打坐,但它卻不覺得自己在做什么特別的事。 當你到禪堂打坐時,也許會覺得自己做的是很特別的事。你的丈夫或妻子在睡覺,而你卻來坐禪!你在做很特別的事,你的伴侶卻是個懶骨頭。這也許就是你對禪的理解。但是看看青蛙吧!一只青蛙的坐姿就像坐禪,但它卻不會有任何坐禪的觀念。如果有誰打擾它,它就會露出鬼臉;如果有什么昆蟲飛過,它就會伸出舌頭,“啪”的一聲把昆蟲吃掉。這跟我們的坐禪一樣,沒什么特別的。 磚塊也能磨成鏡子? 我在這里給各位講一則禪公案。馬祖道一是位很有名的禪師,他的師父是南岳懷讓禪師[26],而南岳懷讓禪師則是六祖慧能的弟子。有一次,南岳禪師經過馬祖禪師住處時,看到他正在坐禪。馬祖禪師是個身材偉岸的人,說話的時候舌頭碰得到鼻子,聲如洪鐘,而他的坐禪工夫想必十分了得。 南岳禪師看到馬祖禪師像一座大山,或像只青蛙在打坐,就問他:“你在做什么?”馬祖禪師答道:“我在坐禪?!薄澳阕U為的是什么?”“為的是開悟,為的是成佛。”各位知道南岳禪師接下來干什么嗎?他撿起一塊磚,在石頭上磨來磨去。在日本,磚從窯里取出后也是要經過一道打磨工序,好讓它顯得漂亮。 馬祖禪師對于師父為何要磨磚感到不解,便問道:“師父在做什么?”南岳禪師答道:“我要把它磨成鏡子?!瘪R祖禪師吃驚地問道:“磚塊怎么能夠磨成鏡子?”南岳禪師回答說:“如果磚塊不能磨成鏡子,坐禪又如何能成佛?你不是想成佛嗎?佛性并不存在于你的平常心之外。當一輛牛車不走,你是要鞭打牛還是鞭打車?” 不管你做什么,都是坐禪 南岳禪師的意思是,不管你做什么,都可以是坐禪。真正的坐禪不只有在禪堂里。如果你的丈夫或妻子在睡覺,那也可以是坐禪。如果你老想著:“我在這里打坐,而我的另一半卻在睡覺!”那么就算你盤著腿在這里打坐,仍然不是真正的坐禪。各位應該始終像只青蛙一樣,那才是真正的坐禪。 談到這則公案時,道元禪師說:“當馬祖成為馬祖,禪就會成為禪?!碑旕R祖成為馬祖,他的坐禪才會是真正的坐禪,而禪也才會成其為禪。怎樣才叫做“真正的坐禪”?就是當你是你的時候,不管你做什么,都是坐禪。哪怕你是“躺”在床上,一樣可以是坐禪。反過來說,就算你是在禪堂里打坐,如果心不在焉,我也懷疑各位是不是真正的自己。 迷失自己,煩惱于焉生起 還有另一則著名的公案。有位山岡禪師[27]常常喜歡喊自己的名字。他會高喊:“山岡?”然后又自己回答:“有!”“山岡?”“有!”他一個人獨自住在一個小禪堂,不會不知道自己是誰,但他有時卻會迷失自己。每當他迷失自己時,他就會喊道:“山岡?”然后回答:“有!” 如果我們能像只青蛙的話,就總會是我們自己。但一只青蛙也會有迷失自己的時候,這時它就會哭喪著臉,而當有昆蟲飛過時,它會快速伸出舌頭,“啪”的一聲把昆蟲卷住,然后吃掉。 所以,我想青蛙經常會喊自己的名字。你也應該這樣做,哪怕在禪堂打坐時,你有時也會迷失自己。當你昏昏欲睡,或者當你的心思開始游蕩,你就會迷失自己。當你覺得腿酸,心里想著:“我的腿怎么會這么酸?”那時你就迷失了自己。 因為迷失了自己,煩惱對你來說就會成為真正的煩惱。當你沒有迷失自己,哪怕你碰到麻煩,都不會覺得它們是什么煩惱。你只需靜坐在煩惱之中,而當煩惱成為你的一部分,或者當你成為煩惱的一部分,就再也沒有煩惱可言,因為你已成為煩惱自身,那煩惱就是你自身。如果是這樣,就不再有煩惱可言。 與煩惱合而為一 當你成為四周環境的一部分(換句話說,把自己叫回到當下來),就不會有煩惱可言。但是當你的心游游蕩蕩,那你四周的環境就不再是真實的,你的心也不再是真實的。如果你只是個幻相,那你四周的一切也會是個霧蒙蒙的幻相。一旦你身在幻相之中,幻相就會沒完沒了。你會生起一個又一個的虛妄觀念。 大多數的人都活在幻相之中,他們被煩惱卷住,并企圖想要解決煩惱。但活著無可避免地只能活在煩惱中。要解決煩惱就是要成為煩惱的一部分,與煩惱合而為一。 所以你要鞭打哪個?是馬還是車?你要鞭打哪個?是你自己還是你的煩惱?但你一開始問“要鞭打哪個?”這個問題,就代表你的心已在四處游蕩。如果你不問問題而只是確實去鞭打馬,那么車子就會動起來。事實上,車和馬是一而不是二。當你是你,就不存在要鞭打馬還是鞭打車的問題了。當你是你,坐禪就會是真正的坐禪。 當你坐禪,你的煩惱也會跟著坐禪,萬物也會跟著坐禪。只要你是在坐禪,那么,即使你的另一半是躺在床上睡覺,他/她也同樣是在坐禪。但是當你沒有真心坐禪的時候,你和你的另一半就會成為相當不同、相當分離的商造。所以說,只要你是真正在坐禪,那眾生就會在同一時間修習我們的禪道。 只管做,別問結果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應該經常呼喚自己,查核自己。這點非常重要,這樣的修行應該時時刻刻地持續,毫無間斷。我們說:“黎明夜中來?!边@表示,黎明與中夜是沒有縫隙的。在夏天過去之前,秋天就已經來到。我們應該以這種方式來理解人生,我們應該帶著這種理解來修行,來解決我們的煩惱。 你應該只管磨磚,別管磨的結果,這就是我們的修行。我們修行的目的不是要把磚磨成鏡,帶著這種理解去生活是最重要不過的事。這就是我們的修行,這就是真正的坐禪,因此,我們才會說:“吃飯時吃飯!” 你知道,你應該吃眼前的食物,有時候你并沒有真正在“吃”。你的嘴巴是在吃東西沒錯,心思卻飄到別處去了,你對嘴里頭的東西食不知味。你在吃飯時能夠專心吃飯,一切就都順順當當的。不要帶著一絲絲的憂慮吃東西,那表示你就是你自己。 當你成為你,你就會以事物的本然面貌看待它們,與周遭渾然為一。這才是你的真我,這才是真正的修行,是青蛙的修行。 青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好榜樣一當一只青蛙成為一只青蛙,禪就會成為禪。當你把一只青蛙了解得徹徹底底,就會得到開悟而成佛,而你也會對別人(丈夫或妻子、女兒或兒子)帶來裨益,這就是坐禪! 11 空性使你理解一切 了解空性的人卻總是能以事物的本然面貌接受它們。他們能欣賞一切,不管做什么,他們都總是能以堅定不移來化解煩惱。 我今天要帶給各位的訊息是“開發你自己的精神”,這意味著你不應在自己之外尋尋覓覓。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也是禪修的唯一方法。當然,讀經、誦經或打坐都是禪,這類活動的每一項都應該是禪。但如果你的努力或修行沒有搞對方向,它就起不了作用。不只不會起作用,甚至可能會反過來污染你的清凈本性。這樣,你對禪了解得愈多,本性就會被污染得愈厲害。你的心將會充滿垃圾。 閃電過后,夜空仍只是夜空 一般來說,我們都喜歡從各種管道搜集信息,以為這是增加知識的方法。但實際上,這種方法到頭來往往讓我們落得一無所知。我們對佛法的了解不應該只是搜集信息,設法增加知識。與其搜集一堆知識,你更應該反過來把自己的心清理干凈。心一旦清干凈了,真正的知識就是你已具有的。 如果你以一顆清凈的心來聆聽我們的教法,就會把這些教法當成你本已知道的事情,并接受它們。這就是所謂的空性或全知,也就是無所不知。當你無所不知的時候,你就會像一片夜空。有時會有閃電一下子劃過夜空,但閃電過后,你就忘掉它了,除夜空外不留下什么。天空從來不會對突然響起的雷聲感到驚訝,當閃電劃過天際,你也許會看到一片奇景;當我們擁有空性,我們就隨時準備好觀看閃電。 如實接受事物的本然面貌 中國的廬山以云霧繚繞馳名。我沒去過中國,但想必那里的名山很多,而觀賞白云或白霧在山間繚繞,想必也十分賞心悅目。但盡管賞心悅目,中國的一首七言絕句卻這樣說道:“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盡管“及至到來無一事”,但潮浪依然波瀾壯闊。這是我們本應去欣賞事物的方式。所以,你應該把知識看成你本已知道的事來接受它。但這并不表示你應該把各種信息當成你自己看法的回聲,而只是說,你不應該對任何看到或聽到的事情感到驚訝。如果你只是把事物當成你自己的回聲,你就沒有真正看見它們,沒有以它們的本然面貌去接受它們。 所以,當我們說“廬山煙雨浙江潮,及至到來無一事”時,我們并不是拿它與我們看過的山水來比較,然后心想:“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以前就看過類似的景觀”或者“我畫過的山水比它還要美,廬山根本算不了什么!”這不是我們的方式。如果你準備好如物之所如地接受它們,你就會像接受一個老朋友一般接受它們——盡管是帶著一種新的感受。 我們也不應貯藏知識,而應跳脫知識的羈絆。如果你搜集各式各樣的知識,這樣的收藏或許很好,但那不是我們的方式,別拿這種收藏在別人面前炫耀。我們不該對任何特別的東西感興趣,如果你想充分欣賞某個事物,就得先忘卻自我,像漆黑夜空接受閃電的態度一樣來接受它。 在空性中,不同語言也能溝通 有時候,我們會以為根本不可能去了解不熟悉的事物,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事物是我們不熟悉的。有人認為:“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大異其趣,我們怎么可能去了解東方思想,了解佛法呢?”佛法當然離不開它的文化背景,但是當一個日本僧人來到美國之后,他就不再是個日本人。 我現在生活在你們的文化背景里面,跟你們吃幾乎相同的食物,用你們的語言跟你們溝通。盡管各位也許并不完全了解我,我卻想要了解各位,而且我對各位的了解,說不定比任何能說英語的人還要多。就算我完全不懂英語,我想我一樣可以跟說英語的人溝通。只要我們是活在絕對漆黑的夜空中,只要是活在空性之中,那互相理解就總是可能的。 只要堅定不移就可以了 我經常說,如果各位想要了解佛法,就必須非常有耐性。但我卻想要找出一個比耐性更貼切的字眼。在日文里,耐性是“忍”,但“堅定不移”說不定是個更貼切的字眼?!叭獭笔且獾模珗远ú灰茀s不用什么特別的力氣——你只消如實接受事物的本然面貌就行。 對于沒有空性觀念的人來說,這種能力看似為耐性,但在實際上,耐性有時卻是一種不接受的態度。了解空性的人卻總是能以事物的本然面貌接受它們,他們能欣賞一切,不管做什么,都能以堅定不移來化解煩惱。 “忍”是開發我們精神的方法,“忍”也是我們持續修行的方法。我們應該總是生活在空寂的天空中,天空總是天空,盡管有時會出現云朵或閃電,但天空本身是不受打擾的。即使開悟的閃電從天邊劃過,我們也應該把它忘掉。 我們應該為下一個開悟做準備,我們需要的不是一次開悟,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開悟,如果可能,最好是一剎那又一剎那的開悟。這才是真正的開悟,它既存在于你獲得開悟之后,也存在于你獲得開悟以前。 12 說你想說的話 不要刻意迎合別人,最重要的是如實表達你自己,這樣你才會快樂,別人也才會快樂。 溝通在禪修中非常重要。由于無法把英語說得很好,所以我總是想辦法找出一些能與各位溝通的方法。我相信,這種努力一定會帶來很好的結果。 我們認為,一個人如果不了解他的師父,就不配稱為弟子?!傲私鈳煾浮本褪且私鈳煾副救?,當你了解了師父之后,就會知道他的語言并非一般的語言,而是更廣義的語言。 透過師父的語言,你將可了解比他實際說出來的還要更多的事情。 透過禪修來體驗實相 我們說話時,總牽涉主觀的意向和情境因素,所以完美的表達是不存在的,任何語句多少總是有所扭曲。然而,我們仍然必須透過師父的話來明白客觀的事實本身,也就是明白終極的事實本身。所謂“終極的事實”,指的并非永恒不變的事實,而是每個當下的事實。你可以稱之為“存在”或是“實相”。 透過直接經驗可以理解到,實相正是我們禪修的目的,也是我們研究佛法的目的。透過對佛法的研究,你將了解你的本性、心智機能,以及呈現在你各種活動中的真理。但唯有透過禪修,你才可能直接體驗實相,以及明白你師父和佛陀的各種開示的意義。 嚴格來說,實相是不可說的,但盡管如此,身為一名禪弟子,你還是必須努力透過師父的話直接去了解它。 忠于自己,打開自己 師父的直接開示不只存在于他的話語之中,他的行為、舉止都同樣是他表達自己的方式。禪宗很強調行為舉止,但所謂“強調行為舉止”,不是指禪要求你按照某種規矩行事,而是指你應該自然而然地表露你自己。禪道極重視坦率。你應該忠于自己的感受,忠于自己的心,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應該毫無保留,這樣子可以讓對方更容易了解你。 聽別人說話時,你應該把所有的成見與主觀意見擺在一邊,就只是聆聽對方說話和觀察他說話的方式,不可以有太多對與錯、善與惡的價值判斷。我們應該只是聆聽和接納,這才是我們與人溝通的正確方式。 但是通常,我們聽別人說話時,都只是聽見自己的回聲,你聽到的是自己的意見。如果別人的意見與你相合,你就會接受,否則你就會拒絕,甚至沒聽進耳朵里去,這是溝通經常存在的一種危險。 另一種危險是拘泥于言詞的表面意義。要是你不能了解師父言詞的真義,很容易就會被你自己的主觀意見所蒙蔽,或是被某種特殊的表達方式所蒙蔽。你只會把師父的話當成字詞,而沒有了解字詞背后的精神,這一類危險經常存在。 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 父母與子女之所以難以有好的溝通,因為父母總是高高在上。父母的考慮幾乎都是出于善意,但說話的方式卻往往不是那么妥當,而且顯得片面、不切實際。我們每個人都有習慣的表達方式,難以按照環境的不同而有所調整。如果為人父母能夠視情境不同而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那么在教育子女時就不會有危險,不過,要做到這一點是相當困難的。 哪怕身為禪師,也還是會有一些極為個人色彩的表達方式。例如,當西山禪師斥責弟子時,他習慣說:“你滾!”沒想到有一次,一個弟子竟然把話當真,離寺他去!西山禪師的用意并不是驅逐弟子,那只是他告誡弟子的一種方式,“你滾!”的意義相當于“你要當心!”。如果父母有這種習慣的話,子女就很容易產生誤解,這種危險總是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因此,一個聆聽者或一個弟子必須把心清理干凈,以避開各種扭曲的可能。一個充滿既定觀念、主觀考慮或習氣滿盈的心,是不會對物的如實之相有所敞開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坐禪:把心清理干凈,除去它與所有事物的關聯。 做自己,才快樂 保持自然并以善解的方式體察別人所說的話或者所做的事,這實在是很困難。如果我們刻意調整自己去迎合別人,就不可能保持自然。不要刻意迎合別人,最重要的是如實表達你自己,這樣你才會快樂,別人也才會快樂。透過禪修,你將獲得這種能力。禪不是某種花俏、特殊的生活藝術,我們的教法只是要人們在最確切的意義下過活,在每—個當下為此努力,這是我們的禪道所在。 嚴格來說,我們唯一能研究的,只是我們在每一個當下所做的事。我們甚至不可能研究佛陀的話語,因為要研究佛陀的話語,我們只能透過每一個當下所面對的活動。 所以,我們應該把全副身心貫注于手邊的事情。我們應該忠于自己,特別是忠于自己的感覺。要是別人說的話讓你不高興,你應該把感覺表達出來,但不必加上任何額外的評論。你可以說:“抱歉,我不高興?!辈槐卦俣嗉右痪洌骸岸际悄愫Φ?。”你也可以說:“很抱歉,我正在生你的氣?!蹦銦o須在生氣時說你并不生氣,你只要說:“我在生氣?!边@就夠了。 打坐是最好的溝通 真正的溝通是以彼此的坦率為基礎。禪師都是非常直性子的人,要是你不能透過師父的話直接了解實相,他也許就會對你揮棒子了。他也許會這樣說:“你搞什么鬼??!”我們的禪道是很直接的,但事實上這不是真正的禪,也不是我們傳統的方式,只是我們覺得打罵的方式在某些時候會更管用些。 然而,最好的溝通方法也許還是只管打坐,什么都不說,這樣你就會了解禪的全面意義。如果我對你棍棒相向,直到我迷失了自己或直到你死掉,仍然還是不夠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只管打坐。 13 一切作為都是修行 我們在聆聽時應該只是聆聽,不要試圖從偏頗的觀點去理解我們聽到的話,這就是我們談論佛法或聆聽佛法時應該有的方式。 你愈了解我們的思維方式,就愈能發現它是難以言說的。我講話的目的是要讓各位對我們的禪道有一些概念,但事實上,禪不是拿來講的,禪是拿來修行的。最好的方式是只管修行,什么都不說。 坐禪時就只是坐禪 當我們談論我們的禪道時,總是容易造成誤解,因為禪至少是由兩面構成的:消極的一面和積極的一面。如果我們談論積極的一面,就會漏掉消極的一面;如果談消極的一面,就會漏掉積極的一面。我們無法同時談論積極與消極這兩面,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從何說起。 佛法幾乎是不可言說的,所以上策就是什么都別說,只管打坐。伸出一根手指,或畫一個圓圈,又或是叩一個頭,都要比談論更為上乘。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會明白“佛法”該怎么個談法,而我們也將會得到圓滿的溝通。說話是修行的一種,聆聽也是修行的一種。我們坐禪時應該只是坐禪,不帶有任何計較心理。 同樣地,我們在說話時應該只是說話,不要試圖表達一些知性的、偏頗的觀念。同樣地,我們在聆聽時應該只是聆聽,不要試圖從偏頗的觀點去理解我們聽到的話,這就是我們談論佛法或聆聽佛法時應該有的方式。 以無定形的心嚴格修行 曹洞宗的禪道包含著雙重意義: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我們的道兼含著大乘和小乘。我常常說,我們的修行非常小乘取向。 但實際上,我們的修行是以大乘的精神來進行小乘的修行,也就是用無定形的心來進行嚴格的、形式化的修行。盡管我們的修行看起來很形式化,但我們的心卻是不拘一格的。 盡管我們每天早上都會以相同的方式坐禪,但不能因此就說那是一種形式化的修行,所謂的“形式化”或者“非形式化”,完全是分別心的產物。 在修行本身,并沒有形式化或非形式化之分。如果你擁有一顆大乘的心,那么一般人認為是屬于形式層面的事,在你來說就是非形式的。所以我們認為,以小乘的方式持戒,在大乘來說不啻于犯戒,如果只是形式性地持戒,就會失去大乘的精神。 修行并無大小乘之別 在弄明白這一點之前,你會一直有個困擾:“到底是應該嚴格遵守戒律的繁文縟節,抑或是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只要你完全明白了我們的禪道,就不會再有這種困擾,因為你做的任何事無非都是修行。 只要秉持一顆大乘的心,那么修行就沒有大乘與小乘的分別。哪怕你的行為看似犯了戒,但你卻是在真切的意義上持守著戒律,重點是,你懷抱的是一顆大心還是一顆小心。 簡單來說,只要做任何事情時都不思善、不思惡,都是傾注你全副身心去做,那么你就符合我們的禪道了。道元禪師說過: 如果你對某人說什么而他不贊同,不要嘗試從知性上說服他。不要跟他爭辯,只要聽他的反對意見,讓他自己發現自己錯在哪里。 這番話非常有意思。不要把觀念強加給別人,而是與對方一起思考。如果你覺得自己贏得了辯論,那一樣是錯誤的態度。試著不要去爭辯,不要有爭勝心理,只是聆聽就好,但我們要是擺出辯輸了的態度,那也是不對的。 當我們提出什么意見時,常常會想要說服對方,或強迫對方接受。但在禪弟子之間,說話或聆聽時,都不應該有著任何特殊的目的。我們有時齡聽,有時說話,如此而已。那就好比是打招呼:“早安!”透過這一類的溝通,我們就能有所成長。 煩不煩?由你來決定! 什么都不談也許很好,但我們沒有理由該始終保持沉默。不管我們做什么,都是修行,都是我們大心的表現。 所以,大心是你要去表現的,不是你要去猜度的。大心是你本自具足的,不是你要去尋覓索求的。大心是透過我們的活動來表現,是我們應該去享受的。能做到這一點,持戒的方式就沒有大乘或小乘的分別。 只有企圖透過嚴格形式化的修行,而獲得一些什么的時候,你才會產生煩惱。但如果你能把任何煩惱看作我們大心的表現,并加以欣賞的話,煩惱就不再是煩惱。 有時我們的煩惱來自大心的過于復雜,有時則來自大心太過簡單,以至于無法去猜度它。因為當你想要猜度大心是什么,當你想要簡化復雜的大心時,這對你而言,就變成了一種煩惱。 因此,對你的人生來說,一個煩惱是不是真正的煩惱,取決于你的態度,取決于你了解的深淺。因為真理具有這種雙重或吊詭的性質,所以你想了解真理,就必須保有一顆大乘的心。這樣的心可以透過真切的坐禪而獲得。 14 對死亡的新體會 生與死只是同一件事,明白這點之后,我們將不再恐懼死亡,生命中也不會有實質的煩惱。 如果各位參訪日本的永平寺,進寺前會經過一座名叫“半勺橋”的小橋。當年道元禪師站在橋上打水,他每打起一勺水后,就會把半勺倒回溪中,橋于是得名。 我們在永平寺修行,洗臉時,臉盆只會盛七分滿的水。盥洗過后,我們不會把水往外潑,而是往腳下倒。這種做法不是出于節省之類的觀念,而是為了對水表示尊敬。 道元禪師為什么要把半勺水倒回河里,也許令人難以理解,這一類修行本來就是超出我們日常思維之外。然而,當你感受到溪水的美,感受到與溪水合而為一時,自然而然會做出與道元禪師一樣的事情來,那是我們的真實本性要我們這么做的。但如果你的真實本性受到效率或節省等觀念所蒙蔽,道元禪師的禪道就會顯得甚難理解了。 觀瀑布也觀人生 我到過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看過那兒的幾個大瀑布。最壯觀的一條高1340英尺,水像簾幕一般從山崖頂端傾瀉而下。你或許預期瀑布下墜速度很快,但是從遠處看起來,它比較像是緩緩地向下流動。水也不是成片落下,而是分成很多股細流,但從遠處看卻像一道簾幕。我相信,瀑布的每滴水要從那么高的地方落下來,一定歷盡險阻,那要花上多長的一段時間??! 在我看來,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我們一生中都會經歷許多險阻。我想,與此同時,水滴在最原初并不是相互分離的,而是整條河流中的一部分。到后來,只因為這一滴水滴與其他水滴分開了,墜落下來時才碰上了困難,也只因為它與其他水滴分離開來,才開始產生感覺。 當我們看著整條河流時,不會感受到河流是活的;只有當我們把水打在一個勺子里頭,才會感受到水是有感覺的,也同時感受到使用水的那個人的價值。以這種方式來體會水和我們自己,就不會僅僅把水看成一種物質而已,它是活的東西。 生與死是同一件事 出生以前我們是沒有感覺的,我們與宇宙一體。這種一體性稱為“唯心”、“真如”、“大心”。出生讓我們脫離這種一體性(就像那些從瀑布瀉下而被風或巖石分隔開的水),讓我們有了七情六欲。你會有煩惱是因為你有七情六欲,你執著于七情六欲而不知道它們是怎樣產生的。 當你不明白自己與河流、與宇宙為一體,就會產生恐懼。但不管有沒有分成一滴一滴,水始終是水。生與死只是同一件事,明白這點之后,我們將不再恐懼死亡,生命中也不再有實質的煩惱。 對生命的全新體驗 當水滴落入河里,回到它與河流本有的“一如”,就不會再有任何個體的感覺。它歸復到本性,找到了從容自若?;氐胶永锶サ乃问呛蔚瓤鞓罚?/span> 如果是這樣,我們死的時候會是什么感覺呢?我想,我們的感覺就會像河里的水那般從容自若,無比地從容自若。但是目前,這種境界對我們來說似乎遙不可及,因為我們仍然非常執著于自己的感覺,執著于自己的個體性的存在。 此刻,我們對死亡仍然感到恐懼,但等到歸復到真實本性,死亡將與涅槃無異,我們之所以常說“涅槃即斷滅”,道理在此。但“斷滅”并不是非常精確的說法,更好的形容應該是“繼續”和“加入”。 你愿意試著給死亡更貼切的形容詞嗎?如果你找得到,你就會對生命有一個十分不同于現在的解釋。你得到的新體驗,將會像我看到大瀑布時的體驗。 想想看,1340英尺高耶! “一切皆空”的了悟 我們說:“萬法源于空?!币徽麠l河流或一整顆心就是空。獲得這種了悟,我們就找到了人生的真義。獲得這種了悟,我們就會看出人生的美。在悟得這個道理之前,我們看到的一切無非都只是虛幻。有時我們會高估人生的美,有時卻會低估或忽視人生的美,而這是因為我們的小心與實相不一致的緣故。 說這個道理很容易,想實際去感受它就不容易了。然而,透過坐禪,你可以培養出這種感受。當你傾注全副身心去打坐,坐到身心合一、與萬物合一的境界,就可以輕易達到這種了悟。如此一來,你不會再執著于對生命錯誤的、舊的解釋,日常生活會煥然一新。 當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后,就會看出你那舊的解釋有多么荒謬,也看出你花了多少力氣浪費在無意義的追求上頭。你將會找到生命真正的意義,哪怕你的人生還是會像一滴落下瀑布的水滴一樣歷盡險阻,但你卻能享受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我們對佛法的了解不應該只是知性上的理解,真正的了解存在于確實的修行本身。 1 坐禪不是為了開悟 當你相信我們的道路,開悟就存在你心中。如果你正在修行卻無法相信當下修行的意義,那你就什么都做不成。你只是抱著一顆“猴心”,在目標的四周蕩來蕩去。 修行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在于:你身體姿勢和呼吸的方法正不正確?至于你對佛教是不是有深入的理解,并不是我們所在意的。 作為一種哲學,佛法是非常精深、博大和堅固的思想系統,但禪所追求的并不是哲學性的理解。我們強調的是修行,我們應該弄清楚“為什么打坐姿勢和呼吸方法那么重要”。重要的不是要對佛教教法有深入了解,而是要對教法有堅強的信心,我們的修行是基于這種信心之上的。 只要坐禪,開悟就在其中 在達摩還沒有去中國以前,幾乎所有知名的禪用語都已經出現,“頓悟”就是一個例子?!邦D悟”并不是一個完全貼切的翻譯,但我還是會權宜性地使用這個字眼?!邦D悟”指的是開悟的突然而至,而這是一種真正的開悟。在達摩以前,人們都認為,想要得到“頓悟”,必先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準備工夫。所以,禪修被認為是一種獲得開悟的訓練。事實上,今天有許多人仍然帶著這種理解在坐禪,但這并不是禪宗對“頓悟”的傳統理解。 根據佛陀的理解,即使沒有任何準備工夫,只要你開始坐禪,那么開悟自然就在其中。不管你坐禪與否,佛性都是你本自具足的。因為你佛性本具,所以你的修行中自會有開悟。我們強調的并不是達到的境界,而是對我們真實本性的強烈信心和修行的真誠。 我們應該以一如佛陀的真誠來修禪,如果我們本就具有佛性,那我們禪修的理由就是,我們必須要表現得像佛陀一樣。傳承禪修之道就是:將我們從佛陀那里承襲到的精神傳承下去。因此,我們必須以傳統的方式去調和我們的精神、身體姿勢和活動。當然,說不定你的修行可以達到某種很髙的境界,但你修行的動機卻不應該是出于自利心態。 去除了我,就出現了佛 根據傳統佛教的理解,我們的本性是沒有自我的。當我們去除了“我”的觀念,就能夠以佛的眼光來看待人生。“我”的觀念只是迷執,會蒙蔽我們的佛性。但我們總是不斷去制造這個“我”,把這種過程重復又重復,結果是,我們的人生完全被各種自我中心的觀念所充塞,這樣的人生稱為“業命”。 佛的生命不應該是一種業命,我們修行的目的在于切斷繞著“業”片旋轉的心。如果你刻意追求開悟,就會造出業來,并且為其所驅策,那樣你只是坐在黑色蒲團上浪費你的時間。根據達摩的了解,任何帶有得失心的修行都只是在造業。因為忽略或罔顧這一點,后來許多禪師才會把某些境界定為修行的目標。 把修行當開悟手段,就哪兒也去不成 比追求境界更重要的是:你的修行是不是真誠?是不是做出了正確的努力?想要有正確的努力,就必須對傳統的修行方式有正確的理解。弄明白這一點,你就會了解在坐禪時,保持正確姿勢有多么重要;不明白這一點,你就會把姿勢與呼吸方式誤當成只是追求開悟的一種手段。 如果我們抱持的是這種態度,那嗑藥會比打坐更快讓你開悟!如果我們的修行只是追求開悟的手段,你就永遠不可能達到開悟!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失去了走上這條道路的意義。但如果我們堅定相信我們的道路,那我們就已經開悟。 當你相信我們的道路,開悟就存在你心中。如果你正在修行卻無法相信當下修行的意義,那你就什么都做不成。你只是抱著一顆“猴心”,在目標的四周蕩來蕩去。如果你想看到什么,就必須睜開眼睛;如果你不明白達摩的禪法,那么你就等于是閉著眼睛卻想看到東西。我們并不輕視開悟的觀念,但最重要的是當下,而非未來的某一天。你應該在當下就做出努力,這是我們修行時最需要謹記的事項。 在達摩之前,對佛陀教法的研究發展成為一門博大精深的佛教哲學,而人們也努力想要達到這些教法所揭橥的崇高理想,但這是個錯誤。達摩發現,創造某種崇高理想,然后試圖透過坐禪去達到這種理想,這是項錯誤之舉。如果這就是坐禪,那么它無異于我們其他一般性的活動,也無異于猴心,這是達摩強調的重點。 開悟后的佛陀還是要努力修行 在佛陀獲得開悟之前,他為我們試過了五花八門的修行方式,最后終于對各種方式都有了透徹理解。各位也許會以為,當佛陀達到開悟的境界,他就擺脫了業命的羈絆,從此與我們一般人就全然不同了,但事實并非如此。當他的國家與強鄰開戰時,他告訴弟子,看著自己的國家就要被別國征服,他的內心無比痛苦。 如果一個人開悟后可以擺脫業力的話,照理說佛陀應該不會為任何事情而痛苦,然而,他卻還是會感到痛苦。此外,即使開悟之后,佛陀仍繼續與我們一樣努力修行,但是開悟卻讓他對生命的觀點變得無可撼動,且穩若磐石。他觀察一切的生命,包括他自己的生命。他以同樣的眼光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石頭、對待樹木和其他一切。他擁有了非??茖W的理解,這就是他獲得開悟后的生活方式。 如果能秉持禪的傳統精神,修行時摒除任何自我中心思想,我們就會得到真正的開悟。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會在每個當下盡最大的努力,這是對佛法的正確了解。所以,我們對佛法的了解并不是知性的理解,我們的了解就是佛法自身的表達,就是修行本身。 唯有透過實際的修行而非透過閱讀哲學或沉思,我們才可能了解佛法是什么。我們應該持續不斷地禪修,對自己的真實本性保有強烈的信念,突破業力鎖鏈的桎梏,在這個世界里,找到我們的正確定位。 2 接受無常 當你身處煩惱之中,要接受無常的教法就會很容易。既然如此,為什么你不在別的時候也接受無常呢?那其實是同一件事情。 佛教的基本教法是“無?!?,也就是變動不居。對萬物來說,無常是基本的真理,沒有人可以否認這個真理,而佛教的一切教法,也可以濃縮在“無常”二字之中。不管我們身在何處,這個教法都是真的。無常的教法也可以理解為無我的教法,因為,如果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變動不居的,那它們就沒有常住的自性可言。 事實上,每一件事物的自性無非就是變化本身,這也就是萬物共有的自性。每一種存在的東西本身并無單獨、分立的自性可言。這種教法,即稱為“涅槃之教”。當我們了解了萬物無常這個長住不變的真理,并因此獲得從容自若時,我們就是身處涅槃之中。 接受無常,你將不再痛苦 若是不肯接受無常的事實,我們就不會得到完全的從容自若??上У氖?,這事實雖然是真的,卻是我們難以接受的。因為不肯接受無常的道理,我們就會飽受痛苦。所以,苦的起源在于我們不肯接受這個真理。 因此“眾生皆苦”之教與“萬法無?!敝棠耸且惑w的兩面。道元禪師說過:“聽起來,沒把任何東西強加于人的道理,就不是真正的道理?!?/span> 無常的道理是真的,它不會強加任何東西于人,但出于人的習性,我們會覺得這個道理是把某些東西強加在我們身上。然而,不管我們對無常的觀感是好是壞,它都是個不變的真理。如果眾生不存在,這個真理不會存在。佛教之所以存在,是為了每一個眾生而存在。 我們應該致力在不完美的存在中找到完美的存在,應該致力在不完美中找到完美。對我們來說,全然的完美與不完美沒有什么不同,永恒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沒有永恒”的存在。佛法認為,期待得到一些這個世界之外的東西,就不是佛弟子的觀點。 透過煩惱磨難,你將找到真理 我們不該尋覓某些在我們自身之外的東西。我們應該在這個世間找到真理——透過我們的煩惱找到,透過我們的磨難找到,這是佛教的基本教法。快樂無異于煩惱,善無異于惡,惡即善,善即惡,它們是一體的兩面,所以開悟不在別處,就在修行之中。這才是對修行的正確了解,是對于我們人生的正確了解。 所以,在痛苦中尋找快樂,是我們接受“無?!贝艘徽胬淼奈ㄒ环绞健2欢迷鯓咏邮苓@個真理,你就無法活在這個世間,想要逃離這個真理,那只是白費力氣。如果你以為有別的方法可以接受無常的真理,那只是癡心妄想。這是人要怎樣活在世間的基本教法,不管你對它的觀感如何,都只有接受一途,你非得付出這種努力不可。 所以,直到我們堅強到能夠接受“煩惱就是快樂”之前,必須把這種努力持續下去。事實上,如果你夠誠實、夠坦率,那要接受這個真理并不是那么困難,你只消改變一點點思考方式就成。做起來很難,但有時又不是那么難。如果你正在受苦,那么你將能從“無常之教”中獲得一些慰藉。 當你身處煩惱之中,要接受無常的教法就會很容易。既然如此,為什么你不在別的時候也接受無常呢?那其實是同一件事情。有時你會笑你自己,發現自己有多么自私,但不管你對無常的道理是喜好或者厭惡,都非得改變思考方式去接受它不可。 3 那一下電閃 你是獨立的,我也是獨立的,各自存在于一個不同的剎那。但這并不表示我們是相當不同的存在,我們事實上是同樣的一回事。我們既相同,又相異。 坐禪的目的在于達到身心兩方面的自由。道元禪師認為:“萬物無非是浩瀚表象世界的一下電閃。”每一個事物都不外乎是存在的本質的另一種表現。我們常常可以在清晨時分看到天空中掛著許多星星,它們原來只是一些以極高速度在宇宙奔馳的光,但在我們眼里,卻不像在移動,反而是安靜、穩定、祥和的東西似的。 動與靜其實相同 我們常說:“靜中應有動,動中應有靜?!睂嶋H上,“動”與“靜”本來就是同樣的—回事,說“動”或者說“靜”都只是對于同樣的一回事的不同解釋。活動中自有和諧,而有和諧處就有“靜”。這和諧就是存在的本質,但存在的本質不外乎是“存在”的高速活動,沒別的。 當我們打坐到非常靜謐的狀態時,就感覺不到有什么活動在我們的“存在”之中進行。因為我們身體系統內部的活動達到完全的和諧,我們才會感受到平靜。即便我們感覺不到,但是存在的本質就在其中,所以我們用不著為該靜還是該動的問題傷腦筋。 當你從事某個活動,只要你的心能夠專注,且保有信心,那么,你心靈狀態的本質就是活動的本身了。當你專注于你存在的本質,你就為活動做好了預備工夫,活動不外乎就是我們存在的本質。當我們坐禪,靜謐的本質就是存在的大活動本身的本質。 你我只是剎那間的存在 “萬物無非是浩瀚表象世界的一下電閃”,意思就是說,你的活動和你的存在都是自由的。哪怕你只是短暫的存在,但只要以正確的方式打坐,并懷抱正確的理解,你就會獲得你存在的自由。 在這個剎那,短暫的存在不會改變、不會移動,且總是獨立于其他的存在之外。在下一剎那,其他的存在就會生起,而你也可能會轉變成其他形相。嚴格來說,昨天的你和當下這個你是沒有關聯性的,一切與一切都是沒有關聯性的。 道元禪師說得好:“木炭不會變為灰燼?!被覡a就是灰燼,灰燼不是從木炭來的。木炭與灰燼都有自己的過去與未來,都是一種獨立的存在,因為它們都是浩瀚表象世界的一下電閃。木炭與熊熊火焰則是相當不同的存在,黑色的木炭同樣是浩瀚表象世界的一下電閃。只要是黑色的木炭,就不會是火紅的木炭,所以黑木炭是獨立于燒紅的木炭之外,而灰燼又是獨立于木炭之外,每個存在都是各自獨立的。 我們都擁有存在的自由 今天我在洛斯拉圖斯打坐,明天我會在舊金山打坐,洛斯拉圖斯的那個“我”和舊金山的那個“我”并沒有關聯性,這兩個“我”都是相當不同的存在。我們會擁有存在的自由,道理也就在這里。 事實上,各位與我也是沒有關聯性的。你是獨立的,我也是獨立的,各自存在于一個不同的剎那,但這并不表示我們是相當不同的存在,我們事實上是同樣的一回事。我們既相同,又相異。這非常吊詭,但事實就是如此。因為我們是獨立的存在,所以各自都是浩瀚表象世界的一下電閃。 當我打坐時,其他人不復存在,但這并不表示我對各位故意忽視不理。這是因為,我打坐時是跟表象世界的萬物完全同一的。當我打坐時,各位也在打坐,萬物也在打坐,這就是我們的坐禪。 當各位坐禪時,萬物也與各位一道坐禪。萬物會共同構成你存在的本質,我會成為你的一部分,我會進入你存在的本質。所以在禪修中,我們擁有獨立于一切之外的絕對自由。明白了這個秘密,你就知道,禪修無異于日常生活,你可以隨自己高興來解釋一切。 一幅杰出的畫作是你手指觸感的結果。如果你感受得到毛筆尖上的墨水濃度,那么在你下筆前就已經把畫“畫好了”。在你把毛筆沾上墨汁的時候,除非你已經知道繪畫的結果,否則你是什么都畫不出來的。所以當你做什么之前,“存在”就已經在其中,結果也已經在其中。哪怕你看起來是靜靜地打坐,但你的所有活動(包括過去與現在的活動)都已經在其中,而打坐的結果也已經在其中。你根本不是一動不動,所有的活動盡在你之中,那就是你的存在。所以,你所有的修行結果都是盡在你的打坐之中。這是我們的修行之道,是我們的坐禪之道。 當你脫落了身與心…… 道元禪師對佛法產生興趣,始于兒時在母親的靈堂看到香火縷縷上升,令他感悟到生命的無常。這種感覺愈來愈強烈,最終讓他得到開悟,并發展出一套精深的哲學。當他看到香火縷縷上升、感悟到生命的無常時,他感受到極端的孤獨。這種孤獨感愈來愈強烈,并終于在他28歲那年開花結果。 在開悟的那一剎那,他歡呼:“無身亦無心!”而當他說出“無身亦無心”這句話時,那一剎那間,他的存在變成了浩瀚表象世界的一下電閃——“包含一切、覆蓋一切”的一下電閃。這其中包含著巨大的本質,整個表象世界都被包含在里面,成為一個絕對獨立的存在,這就是他的開悟。 從始于生命無常的孤獨感出發,道元禪師得到了對存在本質的強烈體驗,他說:“我脫落了身與心?!币驗槟阏J為你有身或心,才會有孤獨之感;如果你明白一切都只是浩瀚宇宙的一下電閃,你就會變得非常堅強,而你的存在也會變得非常有意義。這就是道元禪師的了悟,也正是我們的修行之道。 4 順應自然 “柔軟心”就是一顆柔順、自然的心。如果你能有這樣的心,就能享受生命的歡樂;如果你失去它,就會失去一切。盡管你自以為擁有什么,實際上你一無所有。 對于“自然”這個觀念,人們常常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大多數來我們這里禪修的人都相信,人應該順乎自然,但他們對自然的了解,卻是我們所謂的“外道自然”。外道自然認為,所謂的“自然”,應該就是不講形式,愛怎么樣就怎么樣。這是多數人的自然觀,但我們對自然的了解卻與此有別。 自然是某種獨立于一切的感覺 我們的觀點很難解釋,但簡單來說,自然就是某種獨立于一切的感覺,是某種基于“無”的活動。來自“無”的東西就是自然,從土地里發芽長出來的植物就是一個例子。 種子并沒有“要長成為一棵植物”的觀念,但種子卻擁有自己的形相,且與土地以及四周環境處于完全和諧的狀態。隨著生長,假以時日,種子就會把自己的本性表現出來。沒有存在的東西就沒有色與相,所以不管什么東西都會有它的色與相,而這色與相是與其他的存在的事物完全和諧的。這么一來,就不會有煩惱可言,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自然”。 餓了就吃,累了就睡 植物或石頭要順其自然完全不成問題,但人們要順其自然卻不容易,而且是大大的不容易。要想達到自然,我們需要付出努力。當你所做的事是來自“無”,你就會有—種新鮮感。例如,當你餓了,吃東西是自然的,你也會覺得很自然。但如果你吃得太多,那么吃東西就是不自然的,你也不會有新鮮感,你會無法欣賞食物的美味。 真正的坐禪就好像口渴時喝水,而感到疲倦時,小睡—下也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你是因為懶惰而睡覺,因為覺得那是一種特權而睡覺,那就是不自然的。你會這樣想:“我所有的朋友都跑去小睡一下,為什么我不去睡?既然大家都不工作,為什么我要賣力工作?大家都有那么多錢,為什么我不能有多一點的錢?”這不是自然。 因為你的心被某些別的觀念或別人的觀念給糾纏住了,你不是獨立的,你不是你自己,也因此那不是自然。哪怕你盤腿而坐,但只要你的坐禪不是自然的,就不是真正在修行。口渴時,你不用強迫自己,你自然就會去喝水了,因為這時候喝水對你來說是愉快的。 如果你在坐禪時感到喜樂,那才是真正的坐禪。不過即使你得勉強自己才會坐禪,但只要你在其中感到受益,那也是坐禪。事實上,你是不是勉強自己并不重要,即使修行中碰到困難,但只要你想要坐禪,那就是自然。 讓心保持在“無”的狀態 這種自然性很難解釋,但如果你能夠只管打坐,并在修行中體驗“無”的真實性,那就沒有什么需要解釋的了。不管你做什么,只要那是從“無”所出,就都會是真切的活動。 你會從中感受到修行的真正樂趣,從中感受到人生的真正樂趣。一剎那接著一剎那,眾生從“無”而來,一剎那接著一剎那,我們得以享受生命真正的樂趣,所以,佛家才會說:“真空妙有?!边@句話的意思是,奇妙的萬有都是從真實的空性而來。 沒有“無”就沒有自然,就沒有真正的存在。真正的存在是從“無”而來——一剎那接著一剎那地來。 “無”總是在那里,萬物從中涌現。但是通常,我們都會忘了“無”這回事,行為舉止就像是我們擁有了“有”。 但如此一來,你做的事就會是基于一些這樣的具體觀念,因而并不自然。例如,當你在聽講時,不應該有任何自我的觀念。你要忘掉自己的想法,只是聆聽對方說話。讓你的心保持“無”的狀態,就是自然,這樣你才會明白對方所說的話。 反過來說,如果你用某些觀念去跟對方說的話做比較,你就不會全部都聽進去。你的了解會是片面的,而這就不是自然的了。你做任何事情時,都應該全心投人,你應該完全奉獻向己,這樣你就會得到“無”。所以,如果在你的活動中沒有空性,它就是不自然的。 要有柔軟心,先去開一切成見 大多數人都會堅持某些觀念。最近年青一代開口閉口都是“愛情!愛情!愛情!”,他們滿腦子都是愛情。如果他們來學禪而我講的話不符合他們的愛情觀念,他們就會拒絕接受。他們頑固得讓人傻眼! 當然,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是這樣,但他們當中有一部分人的態度真的是非常死硬,這一點都不自然。哪怕他們大談愛情、自由或自然,他們一點都不了解這些東西是什么,他們也不可能了解何謂“禪”。如果你想了解禪,就應該丟掉你的一切成見,只管坐禪,看看在修行的過程中會體驗到什么,這就是自然。 不管你從事什么活動,這種態度都是必要的。有時候我們會把這樣的態度稱為“柔軟心”?!叭彳浶摹本褪且活w柔順、自然的心。如果你能有這樣的心,就能享受生命的歡樂;如果你失去它,就會失去一切。盡管你自以為擁有什么,實際上你一無所有。但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無”,你就會擁有一切。 明白這道理嗎?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自然”。 5 專注于“無” 如果你刻意去追尋自由,就不會找得到自由。在得到絕對的自由之前,你必須先擁有絕對的自由,這就是我們的修行。 想要了解佛法,你必須先忘掉所有先入之見。首先,你必須拋棄實體或實有的觀念。我們對生命的一般見解,都是深植于實有的觀念。大多數人都相信,一切都是實有的,并且認為他們看到或聽到的都是實有的。無疑地,我們看到的鳥兒或聽到的鳥叫聲確實存在,然而,我所說的“確實存在”與各位所說的“實有”意思不完全相同。 生命是既存在又不存在? 佛法認為,生命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所以,那只鳥是既存在又不存在。單單認為生命是實有的觀點,對佛教來說是一種外道觀點。 何謂“外道”?就是當你把一切視為實有,以為它們具有實體性和不變性,那你就不是佛弟子。就此而言,大部分人都不是佛弟子。 找出自己的道路 真實的存在來自空性,而且會歸復于空性,從空性中出現的存在才是真實的存在,我們必須穿過空性之門。這種存在的觀念很難解釋,在今日,很多人開始感覺到現代世界充滿了空虛,或感覺到他們的文化自相矛盾。 反觀過去,日本人卻相信他們的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是永恒的存在,直到后來輸掉戰爭,他們才變得非常憤世嫉俗。有些人認為這種憤世嫉俗是很要不得的,但我認為這種新的態度要比舊的態度還更勝一籌。 只要我們對未來有某種確定的觀念或期望,我們就無法以真正認真的態度面對當下。我們常說:“這件事情我明天(或明年)再來做吧!”我們說這樣的話,是因為相信存在于今天的東西會繼續存在于明天。 即使你沒有賣力,你仍然會預期,只要隨既定的道路向前走,某種結果就會自然來到。但根本沒有某條固定的道路是永遠存在的。 你在一剎那接著一剎那時,都得找出自己的道路。某些由別人設定的完美理想或完美道路,并不是我們自己的真正的道路。 了解自己,就能了解一切 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開拓出屬于自己的真正的道路,一旦做到了這一點,我們開拓出的道路,就會是一條遍通一切的道路。 這話聽起來很玄。當你把一件事情徹底弄明白之后,你就會了解一切,但如果你試圖了解一切,這樣反而什么都不會了解。最好的方法是先了解你自己,了解自己之后,你就會了解一切。 所以,當你努力開拓自己的道路時,就能夠幫助他人,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開拓出自己的道路之前,你幫不上任何人的忙,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得上你的忙。 想要獲得這種真正的獨立,我們必須忘掉一切既有想法,一剎那接著一剎那去發現一些相當新穎而且不同的東西。這是我們活在世間應有的方式,所以我們說,真正的了解來自空性。 研究佛法之前,你應該對自己的心來一次大掃除。你必須把所有東西從房間里搬出來,把房間徹底清掃一遍。如果有必要,把房間打掃干凈之后,你可以把所有東西再搬回去。你也許用得著許多東西,所以不妨把它們一件件放回去。但如果其中有用不著的東西,那就沒有保留的必要,否則的話,你的房間就會堆滿破舊、沒用的垃圾。 向東一里就是向西一里? 我們說:“一步接一步,我停息了小溪喃喃的水流聲。”當你沿著小溪而行,自然會聽到水流聲。水聲是連續不斷的,但只要你想要讓水聲停息下來,就必然可以做到。這就是自由,這就是斷念。 一個又一個雜念會在你心里生起,但只要你想要將之停息,就一定可以做得到。當你能夠停息小溪喃喃的水流聲,你就能充分欣賞周遭的事物,但只要你還被一些成見或習性困住,就無法如實地以萬物的本然面貌去欣賞它們。 如果你刻意去追尋自由,就不會找得到自由。在得到絕對的自由之前,你必須先擁有絕對的自由,這就是我們的修行。我們的道并不總是朝著同一個方向,我們有時會走向東,有時會走向西。 向西走一里就意味著向東走一里。一般來說,向東走一里和向西走一里是相反的事,然而,如果你能夠向東走一里,就表示你也能夠向西走一里。這就是自由。沒有這種自由,你就無法專注于手邊的工作。 也許你以為自己專注,但沒有這種自由,你做事時就會有某種不自在之感。因為你被向東走或向西走的觀念束縛住了,你的活動就變成是二元性的,而只要你被二元性給困住,你就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你也就無法專注。 該不該專注呼吸? 專注不是死命盯住一樣東西。坐禪時,如果你使勁觀看一個點,那大概五分鐘就會覺得累,這不是專注。專注意味著自由,所以你的努力應該不指向些什么,你應該專注于“無”。 沒錯,我們是說過,坐禪時應該專注于呼吸。但我們這樣說,只是為了讓你可以透過專注于呼吸而忘掉自己的一切——而如果你忘掉自己,你就會專注于呼吸。 我不知道兩者孰先孰后,所以嚴格來說,沒必要太使勁專注于呼吸,順其自然就好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只要你持續修行,早晚便能體驗到那來自空性的真實存在。 6 當下的一念又一念 心的念茲在茲就是智慧,所以智慧可以是各種不同的哲學或教法。但我們不應該執著于特定的智慧,例如佛陀所教給我們的那些。 在《心經》中,最重要的觀念當然是空性。在尚未了解空性的觀念之前,一切在我們看來都是實有,都具有實體性。但我們了解到事物的空性以后,一切就會變得真實,但不是實有。 了解到一切都只是空性的一部分,我們就不會執著于任何實有。我們會了解,一切都只是權宜性的色相。 《心經》教人從苦中解脫 大多數的人第一次聽到一切都只是“權宜性”存在之說,不免為此感到沮喪,但這種沮喪是來自對人與自然的一個錯誤觀點。我們之所以沮喪,那是因為我們對事物的想法深植于自我中心的觀念。但是,當我們對空性的真理有了確切的了解,就不會再感到痛苦?!缎慕洝氛f: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28]皆空,度一切苦厄。 換句話說,菩薩不是在體會了五蘊皆空之后才克服苦的。體會這個事實的本身,就是從苦中解脫。所以,體會這個真理就是解脫本身。雖然我用“體會”一詞,但這個真理的體會總是伸手可及。我們不是經過坐禪才體會這個真理,即使在坐禪之前,體會就已經存在了。 我們也不是了解這真理以后才達到開悟。了解這真理不外乎就是活著——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地。所以,這不是一件與理解或修行有關的事,它是一個終極的事實。在《心經》中,佛陀只是要指出這個我們一刻接著一刻都在面對的終極事實。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這就是達摩教導的坐禪。哪怕是在修行以前,開悟就已存在了。 但是,我們通常都把坐禪和開悟視為兩件事:把坐禪當成一副眼鏡,以為把這副眼鏡戴上,就可以看見開悟,這是錯誤的理解。眼鏡本身就是開悟,把眼鏡戴上也是開悟。所以,不管你做什么或者什么都不做,開悟都已經在其中,也總是在其中,這是達摩對開悟的理解。 無心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如果你刻意去修行,你就不是在做真正的修行,但如果你沒有刻意去修行,那么開悟自在其中,而你做的也就是真正的修行。 當你刻意去坐禪,就會創造出“你”或“我”這樣的具體觀念,也會對坐禪產生某些定見。如此一來,你就會把自己和坐禪分成兩邊,你在其中一邊,坐禪在另外一邊。這樣,你與坐禪就會變成兩回事。 當你能把自己與坐禪合而為一,那就會是青蛙的坐禪。我們常以為,青蛙坐著的時候才是坐禪,跳躍時就不是坐禪,這是個誤解。如果你明白“空性”意味的是一切總在當下,那樣的誤解就會消失。 整體的存在并不是萬物的總和,整體存在是不能切割為一部分、一部分的,它總是在當下,也總是在作用,明白這個道理就是開悟了。所以實際上,沒有特定的修行是真正的修行?!缎慕洝飞险f:“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心……”這個“無心”就是禪心,一切無不包含在其中。 用正念來坐禪 思維或觀察事物時,我們應該心無掛礙。我們應該如實地以萬物的本然面貌接受它們,一點也不用勉強。我們的心應該夠柔軟、夠敞開,以便能夠理解事物的實相。 當我們的思維夠柔軟,就稱為“泰然之思”,這樣的思維總是穩定的,這就是“正念”。散亂的思維并非真正的思維,我們的思維應該保持專注,這就是“念”。不管有沒有一個對象,你的心都應該穩定而不散亂,這就是坐禪。 所以,沒有必要費勁去以某種特定的方式思考,你的思考不應該是偏向一邊的。我們只應該用整個心來思維,不費力氣地以萬物本然面貌來看待它們。就只是去看,就只是準備好用整個心去看,這就是禪修。 如果我們能夠隨時準備好去思考,就用不著花力氣去思考。這種預備好的心靈狀態稱為“正念”,正念同時也就是智慧,但是,我們所說的“智慧”并不是指某種特殊的心智官能或哲學。心的念茲在茲就是智慧,所以智慧可以是各種不同的哲學或教法。 但我們不應該執著于特定的智慧,例如佛陀所教給我們的那些。智慧不是某種學習得來的東西。智慧是從你的“念”生發出來的。所以重點是,準備好觀物,準備好思維。這被稱為心的空性,而空性又不外乎是坐禪的修行。 7 相信“無中生有” 如果能夠把開悟放在你的修行或思考前面,你的修行或思考就不會是自我中心。我所謂的“開悟”,意思是相信“無”…… 我發現,去相信“無”是絕對必要的。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去相信某種無色無相的東西——某種存在于任何色與相出現之前的東西。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不管你信仰的是什么樣的神衹或教義,如果你執著于它們,你的信仰就會以自利為出發點。 你之所以努力追求信仰上的完美,只是為了自我救贖。但實現這個完美境界是需要一些時間的,你會陷入一種理想主義化的修行,因為不斷地追求并實現你的理想,你就沒有多余的時間可以讓自己從容自若。但如果你總是準備好把一切看成是從“無”顯現,知道是什么樣的理由讓某一種形相得以存在,那么,你將可獲得完全的從容自若。 頭痛沒什么大不了! 人會頭痛,總是有理由的,如果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頭痛,你就會好過一點。但如果你不知道原因,或許就會這樣想:“唉,我頭痛得要命!說不定是我修行不力的緣故。如果我打坐勤快一點,說不定就不會有這種困擾!”如果你這樣理解事情,你就會對你自己、對你的修行失去完全的信仰。你會拼命修行,想要達到完美境界,這樣一來,我只怕你會因為太忙碌而無時無刻不在頭痛!這是相當愚蠢的修行方式。 這樣的修行并不管用,但如果你相信有某些東西存在于你頭痛之前,而且知道你頭痛的原因,就自然會好過些。頭痛沒有什么大不了,因為頭痛表示你的身體還正常得足以發出警告。如果你有胃痛,就表示你的胃還算功能正常。反過來說,如果你的胃對于這種可憐兮兮的狀態習以為常,你也不再覺得痛,那才可怕!長此以往,你的小命就會因為胃病而斷送。 別被信仰捆綁 所以,每個人都絕對有必要相信“無”。但我說的“無”不是指虛無,這“無”是某種東西,是某種隨時準備好披上特定形相的東西,而在其活動中具有某些規則、理論或是真理。這樣的“無”就是佛性,就是佛本身。 當這樣的存在被人格化時,我們稱之為“佛”;把它理解為終極真理時,我們稱之為“法”;當我們接受這個真理,并把自己視為佛的一部分來行事時,我們稱自己為“僧”。盡管有三種佛相,但它們是同一個存在,無色無相,隨時準備好要披上特殊的色相。 這不只是理論,也不只是佛教的教法,而是對我們人生絕對必要的理解。沒有這種理解,我們所信仰的宗教就幫不上我們的忙。我們會反過來被信仰所捆綁,產生更多的煩惱。如果各位成了佛教的囚徒,我也許會很高興,但各位自己就不會高興了。所以,這種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你相信自己就是佛嗎? 坐禪時,你也許會聽到雨水打在屋頂上的聲音。稍后,美妙的云霧會升起,繚繞于一棵棵大樹之間;再稍后,人們會出門工作,抬眼看見美麗的山脈。但某些人清晨躺在床上聽到雨聲時卻會覺得不髙興,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再過一會兒,他們將可看到美麗的太陽從東邊升起。 如果你的心思專注在自己身上,你就會有這種憂慮。但如果你相信自己是真理,是佛性的體現者,那就沒有什么好憂慮的。你會這樣想:“現在在下雨,但不知道下一刻會是什么光景。到我們要出門時,說不定又是晴光麗日,也說不定狂風暴雨。既然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此刻,就讓我們去欣賞雨聲吧!” 這種態度才是正確的態度。如果你了解到,自己只是真理的暫時體現者,就不會再有任何煩惱。你會欣賞周遭的環境,會把自己視為佛的偉大活動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先“開悟”吧! 用佛家用語來說,我們應該先獲得開悟,進而修行,再進而思考。我們的思考通常都是很自我中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思考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自我中心的?!盀槭裁次乙苓@種苦?為什么我要碰到這種麻煩?”我們想事情的方式,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如此。 例如,當我們開始研究科學或讀一本深奧難懂的佛經時,很快就會感到困倦,但對這一類自我中心的思想卻興致勃勃,樂此不疲!然而,如果能夠把開悟放在你的修行或思考前面,你的修行或思考就不會是自我中心的。 我所謂的“開悟”,意思是相信“無”,相信有某些東西是無色、無相,而又隨時準備好要披上色和相的。這是不可動搖的真理,我們的活動、思想、修行都應該以這個本源的真理為基礎。 8 萬物本一體 我們通常都會想,“他愚蠢而我聰明”或者是“我從前愚蠢而現在聰明”,如果我們愚蠢的話,那又怎么會是聰明的呢? |
|
來自: zxzxzxzx8888 > 《佛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