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我們漢傳中醫師承管理班子,安排我每月23日和大家一起學習漢傳經方。
我今天講的主題是傷寒類方藥癥解析
先熟悉一遍藥性功效,這是直接與藥癥有關的基礎知識:
中藥四氣五味的功效:
溫、熱——祛寒
寒、涼——清熱
酸——除積聚
苦——涌瀉,
甘——滋補。
辛——發散;
咸——軟堅,
辛苦——除痞,佐以咸酸,守于清溫。
辛咸——除滯,佐以甘苦,守于溫宣。破散結聚。
甘咸——除燥,佐以辛酸,守于清滋。辛以潤之。
酸苦——除煩,佐以辛甘,守于清收。
酸甘——除飲,佐以苦咸,守于溫滲。甘可淡滲利水,酸能斂降去濕。
傷寒論每一類方,都有一個基礎方(雜法方除外)。那么把每一類方中的基礎方弄明白后,對于學習運用同類方有幫助。
我們今天來作個歸類。
一、桂枝湯類方:
(一)、基礎方:
桂枝湯:對治六綱中的太陽中風證、太陰中風。
表證中的中風證,癥狀群比較簡單,即惡風寒發熱并見,頭疼身痛,項背強痛,出汗,鼻塞或流涕,嘔逆,咳逆,脈浮緩。
整體來說,人不是太虛弱。(注:太陰中風發熱輕微或不發熱)。
桂枝:辛溫發散風寒結氣逆氣,甘溫滋補津液胃氣。
芍藥:酸涼收降除血痹水飲。
甘草:甘平滋養胃氣津液。
生姜:辛熱發散風寒,輔佐桂枝。
大棗:甘微溫補津液和胃氣,輔佐芍藥。
方證的功效:發散風邪、調和營衛、補充津液。
(二)、同類方:
1、 桂枝加附子湯:少陰中風,身冷惡風,汗出多,津液虧 。加附子辛熱溫陽。
2、 桂枝加桂湯:太陽中風,兼里氣上逆重者。加桂枝發越降逆。
3、 桂枝去芍藥湯:太陽中風,兼里虛易動者(即易便溏或腹瀉) 。去性涼而通的芍藥。
桂-地天泰-郭(1352986166) 20:15:35
4、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太陽中風,兼里虛易動又少陰真陽不足表寒者。去性涼而通的芍藥。加附子辛熱溫陽。
5、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太陽中風,兼素有里飲氣喘者。加厚樸(辛咸溫)通氣滯閉塞,加杏仁(苦辛溫)散寒降水飲沖逆。
6、 小建中湯:太陽中風,兼有陽明里熱耗傷津液。加芍藥(苦酸涼)去陽明里熱微積,加飴糖補充津液 。
7、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太陽中風,發汗傷津,風邪仍未解,身痛脈沉(而口干、舌象表現為郁熱者)。
加芍藥(苦酸涼)疏通體表血脈,加人參(甘苦微寒)補充津液,加生姜(辛熱)發散表邪。
8、 桂枝甘草湯:汗出過多,津液不足以養心,心慌氣短,心率加快,心下悸動不安。發散降逆氣,補充津液。
9、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汗出過多(或誤治或失治所成),上焦津虧,上中不制下,下焦濁氣水飲上沖,臍下悸動。
解表化飲,補充津液。
10、桂枝麻黃各半湯:太陽病的傷寒證與中風證并見。惡寒發熱并見,無汗身癢,熱多寒少,面有熱色,一日二三次發作。
解表散風寒。
11、桂枝二麻黃一湯:太陽病的傷寒證與中風證并見。惡寒發熱并見,無汗,一日再發(兩度發作)。
解表散風寒。
12、桂枝二越婢一湯:太陽陽明并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浮弱。體表津虧,兼有水濕郁熱,里熱初起。
解表散風寒水濕,以石膏清偏上偏外之熱。
13、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太陽太陰合病。表證不解,內虛飲逆,心下滿微痛,頭項痛,發熱,無汗,小便不利。
解表化中下焦之水飲。
14、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太陽中風表證,津液被傷,里虛寒飲上凌,心腦無所養,或痙攣或易驚或狂亂,坐臥不安。蜀漆(辛苦微溫)降散寒飲,龍骨(甘平)牡蠣(咸涼)鎮驚去水飲、交通陰陽。
15、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表證,誤傷津液。心腦失養,心慌氣短,心率加快,煩躁不安。
解表安神。
16、桂枝加葛根湯:太陽病中風證,兼陽明上焦熱燥津虧,頸項背酸痛緊張。用葛根(甘苦微寒)清熱生津,除痹阻。
17、桂枝加芍藥湯:太陽中風證,兼輕度陽明里熱實證,腹滿時痛。加芍藥通利陽明氣分的里實,或營血(熱傷營血)的瘀滯而 止痛 。
18、桂枝加大黃湯:太陽中風證,兼陽明里熱實證,腹滿痛持續不減。用大黃(苦咸寒)通閉結,破血瘀,蕩滌腸胃,除留飲宿 食,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
大家看一下,桂枝湯類方,一共有19個方證。基本可以看成是桂枝湯加藥癥。這樣容易理解并運用。
二、 麻黃湯類
麻黃湯:太陽病傷寒證。太陽病之傷寒證,癥狀群簡單:惡寒發熱并見,頭身痛,骨節痛,無汗,咳喘,脈浮緊。整體來說,人不是太虛弱。可以從精神狀態去進行分辨。
麻黃:辛苦平。開泄發散在表風寒之邪。辛能發散,苦能涌泄(涌:向上。瀉:向下)。
桂枝:辛溫。發散風寒結氣逆氣,甘溫補津液胃氣。
杏仁:苦微辛溫。溫而散降水飲上逆,兼能活血。主降逆氣、除痹結。
甘草:甘平。滋養胃氣津液
方證功效:發汗,除體表的寒邪,降逆氣和水飲,補津液。
(二)、同類方:
1、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太陽病,兼陽明偏上偏外之熱。石膏宣散陽明熱邪并除煩。
2、大青龍湯:太陽傷寒,或太陽傷寒伴體表水濕蘊積,兼陽明里熱盛。麻黃湯發散表寒,用石膏(辛寒)清宣陽明熱邪并除煩。加生姜(辛熱)幫助解表,加大棗(甘咸微溫)補充津液。
3、小青龍湯:太陽(或少陰)傷寒,兼太陰水飲不化,內逆于三焦。取桂枝湯加麻黃方義,散表邪。加半夏細辛五味子,辛散酸收溫通,斂降化水飲上逆。
4、麻黃附子甘草湯:少陰傷寒輕證。真陽不足,機體功能衰弱(從精神狀態去分辨)。
解表溫陽兼補津液。
5、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傷寒證。真陽不足,機體功能衰弱(從精神狀態去分辨),寒邪收束肢體疼痛。
解表,并重用辛溫藥通脈。
麻黃湯類方一共這六個方證。
三、 葛根湯類
葛根湯:太陽陽明并病。
太陽病傷寒證合病陽明上焦的熱盛傷津(頸項背酸痛緊張,口渴能飲),或者陽明下焦濕熱下利(熱性下利,癥狀表現為便溏或下利,肛門熱灼,舌紅苔黃膩)。
這個葛根湯,實際就是桂枝加麻黃湯,再加葛根(因此具體藥物就不一一列出了。),當然桂枝湯的藥量作了調整,不是原方的用量
取微汗解表,因為有了陽明熱傷津虧之病機。用葛根除陽明熱,補充津液。
葛根:甘苦微寒。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
這個藥,專入陽明病位,生津液,除熱,尤其是對背部脖子的“痹痛(血脈阻滯不通而痛)”有專門治療作用,是個緩急藥。
(二)、同類方:
1、葛根加半夏湯:太陽病傷寒證合并陽明上焦濕熱上逆作嘔。加半夏藥癥。(也有可能會同時出現陽明上焦的熱盛傷津。癥見頸項背酸痛緊張,口渴能飲)
半夏:辛溫。溫滲,下氣降逆止嘔,去水飲上射。主治心下堅,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
2、葛根黃芩黃連湯:太陽陽明中風合病屬陽明,兼陽明下焦濕熱下趨而下利不止。以清熱止利為主,還能解表。
黃芩:苦寒。主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清陽明里熱,開通瘀血。"
黃連:苦寒。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利,婦人陰中腫痛。清陽明里濕熱。
甘草:甘,平。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滋養胃氣,補津液。
葛根湯類方,一共3個方證。
四、柴胡湯類方
(一)、基礎方:
小柴胡湯:少陽中風,或少陽本證,或者三陽合病。
少陽病,寒熱邪氣居于稍偏上焦的半表里陽位,造成表里陰陽不通,病機以熱邪為多,熱燥津虧,兼有一些水飲。
上焦的氣機出入以及營衛交換出入的通道受阻,機體就會出現不和的表現。
上焦(也連帶中焦)氣機不通,氣化不能上達,無法生成津液,上焦之氣與心火不能順降,氣聚上焦。形成了熱燥津虧的基本病機。
另一個病機:上焦不通,下焦的水液蒸化上達受阻,不能在上焦化成津液,就會反入下焦,造成水谷不分而瀉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病理機制,應該重視。
癥狀有:往來寒熱,熱時汗出,頭暈目眩,項強頭痛,耳鳴耳聾,目赤,鼻干,鼻孔生瘡,心煩胸悶氣短,心悸,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飲食,嘔惡。睡眠不實,胃痛胸脅脹滿,腹痛下利,舌質紅,舌苔白。脈弦或弦細,偏數。
柴胡:辛苦涼。辛開苦降性涼清熱。可解表,可清里,能夠疏導內外,調和陰陽寒熱,專入上焦半表里的少陽、陽明病位,去寒熱往來的少陽邪氣。是少陽病的主藥。
黃芩:苦寒。清降陽明里熱氣,開通瘀血。
半夏:辛溫。溫滲降逆,去水飲逆于上。入太陰和厥陰病位(去厥陰寒飲)。
人參:甘苦微寒。補津液,清微熱。人參多用白參。
甘草:甘平。滋養胃氣,補津液。
生姜:辛熱發散在表的邪氣。
大棗:甘微溫補津液和胃氣。
方證功效:和解表里,清上焦陽明熱,降化中下焦水飲,補充津液。
(二)、同類方:
1、大柴胡湯:少陽中風合并陽明里實之腹脹痛大便硬。
以小柴胡湯,去掉守中的人參甘草,用大黃芍藥去里實腹痛,用枳實通腑破氣。
大黃:苦咸寒。調中化食,蕩滌腸胃,通利水谷,推陳致新,安和五臟。入陽明病位
芍藥:酸涼。去陽明里實之邪氣腹痛,以及陽明熱入營血之瘀血痹阻疼痛。
枳實:辛酸苦寒。外清宣濕熱主皮膚瘙癢;內清瀉陽明里熱實結,主腹脹大便硬,痞結不通。(枳實今為枳殼)
2、柴胡桂枝湯:太陰少陽合病中風。藥物是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合方,用量減輕。
少陽里熱,津虧譫語;太陰中風,汗多亡陽表虛寒。解表、和解少陽。
3、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三陽合病兼太陰里外水飲濕邪。
柴胡桂枝湯去芍藥,加大黃去里實,加鉛丹鎮降上逆的下焦水飲,
加茯苓利水養心,加龍骨牡蠣除痰飲結聚上擾心神。
鉛丹:辛咸微寒。除熱,鎮攝下氣。主水飲夾熱的胃反吐逆,水氣凌心易驚。
茯苓:甘淡平。利水飲,止上逆,主胸脅逆氣,心下結痛,驚恐,咳,小便不利,口焦。
龍骨:甘平。主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鎮降水飲。
牡蠣:咸涼。降逆氣,除心下滿。主治傷寒寒熱,溫瘧灑灑,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瘺,女子帶下赤白。清熱止汗去水熱,調節皮膚毛孔開合。降熱性水飲。
大黃——苦咸,寒。《神農本草經》: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它是入陽明病位的,通閉結,破血瘀。(應用指征:舌苔黃厚而膩、脈實。)
方證功效:解表通腑,鎮化水飲,交通陰陽。
4、柴胡桂枝干姜湯:厥陰中風證或厥陰本證。
上焦有少陽陽明郁熱津虧,下焦有虛寒水飲瀉利,水飲上逆到中焦,因此又造成中焦寒熱互結,陰陽不通而四逆,脈象沉弦。
干姜:辛熱。寒厥癥的主藥。可去寒飲,溫中。主治胸滿咳逆上氣,腸澼下利。
栝蔞根:甘苦寒。清陽明熱,養津液。主治消渴,身熱煩滿。
方證功效:調和陰陽、表里、寒熱。
5、柴胡加芒硝湯:少陽陽明并病屬陽明。
中上焦有少陽的胸脅滿而嘔,外有陽明潮熱汗出,里有陽明下焦腑實。
小柴胡湯各藥減量,加芒硝去陽明里實大便硬。藥量比較輕。
芒硝:苦咸,寒。《神農本草經》:治五臟積熱,胃脹閉,滌去蓄結飲食,推陳致新,這個藥通閉結,軟堅結,入陽明病位,主里主下 。
方證功效:和解少陽,兼通陽明里積,微和胃氣。
柴胡湯類方,就這6個方證。
大家好。今天我就為大家講這些內容。余下的,下次課再講。謝謝大家參與。
引文來源http://ww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886&extra=page%3D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