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游人登泰山,主要是走兩條路線,即紅門游覽線和天外村游覽線。
從上圖中您可以看出,天外村游覽線是汽車+索道,或汽車+步行,您要是選擇汽車+索道,走不了幾步山路,輕輕松松就到達泰山之巔,可謂是最休閑的登山路線了。但享受現代化帶給您省時省力方便快捷的同時,后果就一定是:1、銀子要成倍付出;2、沿途景點一閃而過,或只能遠遠眺望。您要是腰包鼓、圖省事、惜體力、對傳統文化懶得體味、只滿足于到此一游的話,不妨走這條線路好了。
泰山中路游覽線,即紅門游覽線,是泰山人文和自然景觀最集中的經典登山線路,泰山的精華所在,因為漢朝以后皇帝們多從這條路線登山封禪,故又稱泰山御道。
泰山中路游覽線全程9.5公里,盤道臺階7000余級,其間幾無平路。沿途古跡眾多,有古寺廟8處,碑碣200多塊,摩崖刻石300多處,傳統文化韻味濃郁。登山途中樹蔭夾道,石階盤旋,峰巒競秀,泉溪爭流,自然景觀雄奇秀美。
登泰山沒有走過這條路線,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游覽過泰山。這可不是俺在危言聳聽,這是泰山官網言之鑿鑿認定的,不信您去查查看。
俺難得來次泰山,當然要真正意義上游覽了,木啥說的,徒步走紅門游覽線,沿著歷代君王和文人墨客的腳步丈量一回泰山。
出岱廟厚載門北行,過岱宗坊,一路走來,終于看到登山步道的臺階了。走起。
步道左側(西側)是關帝廟,時間不夠,木進去。
紅門入口處實際上是一組廟宇+商鋪建筑群,典型的紅色,古色古香。
紅門入口處。
紅門入口處。
看到“一天門”石坊了。
泰山自古即被視作“天”的象征,故有著三座天門,稱為“三天勝跡”。山腳的第一道天門為一天門;山腰的中天門為二天門;山頂的南天門為三天門。
一天門是天梯盤路的開始,人們將由人間漸漸步入天堂,它旁邊石碑上“盤路起工處”幾個大字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過一天門就看到紅門宮山門和“孔子登臨處”石坊了。
孔子登臨處石坊,相傳是孔子登泰山起步的地方。
孔子曾周游列國,登家門口的泰山是情理中的事,孟子也說過:“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即為佐證,后來杜甫的詩句“一覽眾山小”顯然也是源出此典。中國的文人,從孔子、孟子到杜甫,來到泰山,好像都沾了泰山的光,成為偉大的一部分了,都覺得世界小起來了。
孔子登臨處石坊下的“五岳真形之圖”碑,這個碑許多地方都能看到。
紅門宮。
紅門宮位于孔子登臨處石坊旁邊,因西側嶺上有丹壁如門而得名。
紅門宮,時間不夠,木進去。
紅門宮旁,花木茂盛。
紅門宮旁,花木茂盛。
孔子登臨處石坊前,兩側各有一座石碑。西側的碑上書“第一山”三個大字,表達了人們對泰山的景仰。
孔子登臨處石坊東側的碑上書“登高必自”四個大字。
“登高必自”句出自《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遠行一定從近的地方起步,登高一定從低的地方開始。卑,低的意思。登高必自卑,您千萬不可望文生義理解為登上高處一定會自卑哈。
明明是“登高必自卑”,可碑上卻寫作“登高必自”,把“卑”字給省略了,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假設兩個人在對話,甲問:這是什么碑啊?乙答:是登高必自碑。怎么樣,您還是把bei給說出來了吧,古人在這里巧用諧音,做了一個小小的文字游戲哈。
但僅此而已,您就不理解古人的良苦用心了。省了一個字,給您留下了添字生義的更多想象空間。
一是可讀作“登高必自卑”,也就是古人的原意。
二是“登高必自此”,意為泰山有數條路,但此路自然景色壯美,人文遺跡遍布,由此登山最好。
三是“登高必自強”,意為要達到極頂,必須奮發圖強、勇力攀登、戰勝險阻才行。
四是“登高必自己”,意為登泰山要邁開自己的雙腿,古人嘛不要借助于騎馬或坐轎,今人嘛不要只想著坐汽車和乘索道,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領略泰山風光。
還可讀作什么?希望聆聽您的高見。
該碑俺漏拍了,只得從網上下載一幅了,向原創作者致謝。
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石坊。
過孔子登臨處石坊是“天階”石坊。
天階,意為登天的階梯。
在天階石坊后又有一個紅門宮坊門,與前面那個紅門宮山門是不是前后門的區別,因木有進去,搞不懂。
紅門。
紅門宮以盤路為界,分為東西兩院,西院為道觀,以前供奉的是碧霞元君(俗稱泰山老奶奶,為主持泰山的道教正神),現在供奉九蓮菩薩;東院為佛寺,供奉彌勒佛,所以也叫彌勒院,佛道并存啊。
東西兩院中間建了個拱門跨路相連,門洞上方題“紅門”兩字,門上的門樓叫“飛云閣”。
“紅門”的得名由紅門宮而來,“紅門宮”的得名是因為在它西側的大藏嶺上有兩塊紅色的巖石形狀像門而來的,后人附會便把紅門和紅門宮及附近建筑抹得一片彤紅,讓不明就里的人以為紅門嘛,就是紅色的門啦,當然這樣理解也不算錯哈。
另外一點也須說明,人們通常說的紅門并不僅僅是指這一座門,更多的是指中路游覽線起點處這一大片建筑群,整個這一片可統稱為紅門景區。
紅門拱形門洞。
過紅門,盤路西側有一小山包,上建小廟,已和紅門宮基本連為一體了。
傳說碧霞元君在此小廟居住和修煉過,于是自古廟內供奉碧霞元君,以便讓那些年邁體弱登不上岱頂的善男信女在此朝山進香,所以這座小廟被叫作“小泰山”,意思就是到了這里拜過泰山老奶奶就等于登泰山了。
日久天長這里便累積了進香石碑20余塊,成為紅門小碑林。觀其內容皆屬求神、建醮、進香、還愿之類,木有拍。
過小碑林,山色豁然,沿盤路繼續前行。
盤路東側一直有一條河相伴,叫“梳洗河”,好像也叫“中溪”,可惜河(溪)中幾乎看不見水了。
繼續前行約400米,在盤路西側可以看到今人立的一座大型現代石質浮雕,這就是泰山植樹造林紀念碑了。
(下篇:泰山植樹造林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