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是我國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岳。先后曾三次到泰安,前兩次都因匆匆而過未能登頂泰山,始終留個遺憾。這次利用出差機會,專門留一天時間攀登泰山。盡管有汽車到中天門、再乘纜車直上南天門,但仍然采用步行的方法一步步拾階而上,來體會祖先,感受歷史。從泰山飯店打的到紅門,早上6點辦開始登山,經明朱棣所建萬仙樓,越中天門,看望人松,走龍門,過升仙坊,登十八盤,11點半到達南天門。這段路程真正感到有些累的是十八盤,正值中午天也放晴了,火辣辣的陽光將小腿肚都灼得通紅。不過此番路程是泰山整個景區中的精華,沿途古跡眾多,共計有古寺廟8處,碑碣192塊,摩崖刻石366處,傳統文化韻味濃郁,能給人帶來難以形容的心靈震撼,非常值得。

南天門

一天門位于泰山中路盤路起始處,是一座跨道而建的雙柱單門式石坊。創建于明代,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山東巡撫李樹德重建。坊兩側分立明隆慶年間欽差監兌戶部員外郎楊可大題“天下奇觀”碑、嘉靖年間登州府通判孫價書“盤路起工處”碑。

孔子登臨處。位于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文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圣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年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的“天階”坊。

紅門宮位于“孔子登臨處”石坊北。其地東臨中溪,西依大藏嶺,因嶺上有丹壁如門而得名。紅門宮創建無考,明天啟六年(1626年)重修。它以盤路為界,分為東西兩院,并以飛云閣跨路相連,拱形門洞上題“紅門”兩大字。西院為道觀,宮門額題“紅門宮”,祀泰山女神,為碧霞元君中廟。東院為“彌勒院”,供奉彌勒佛。

萬仙樓位于紅門宮北,為跨道閣樓式建筑,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始建,舊稱“望仙樓”。原祀王母,配以列仙,后改祀碧霞元君。北向門洞額題“謝恩處”,

泰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石刻藝術寶庫,泰山上鐫刻著一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泰山現有刻石2200余處,從秦代延續至今,無論時間的跨度還是書法藝術的流變,堪稱中外首屈一指的天然書法博物館。2006年,泰山被評為中國書法第一山。

斗母宮古名“龍泉觀”。創建時間無考,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建后更今名。原為道教宮觀,至清康熙初年改為尼姑住持。宮內殿閣亭廊幾十間,分別座落在三進院落之中,布局疏密得宜,建筑深秀莊嚴。東有“聽泉山房”三間,可觀賞中溪的“三潭疊瀑”。這里,重巒深澗,風景如畫紅墻碧瓦,古樸典雅,山能醉人,泉以滌心,古剎鐘聲,幽雅動人,自古便是聽泉、觀瀑、品茗、賞景的勝地。





峰回路轉,斜陽透過樹梢照耀著登山的人們


中天門是泰山登山東、西兩路的交匯點。此處為登頂半程,上下必經之地。中天門建于清,為兩柱單門式石坊。泰山古時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廟祀黑虎神,現廟內塑財神趙公元帥執鞭跨虎,東為仿古茶樓,西南為中溪賓館,西北為中天門索道站。中天門位于黃峴嶺脊背之上,海拔847米。




斬云劍










望人松



一個不足3歲得孩子,有父母提攜著一步步登上南天門


升仙坊,全石結構,創建年代不詳,此處北上150米即為南天門,共有石階約480級,十分陡峭,其盤道被稱作緊十八盤,是登泰山的最為艱難處。
——原文發表于2011.8.5.微衛星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