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是指大結節基底部以上部位的骨折。其中包括外科頸。骨折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尤以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多見。北京積水潭醫院資料統計約占全身骨折的2.15%。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發生與骨質疏松有明顯的相關性,是老年人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常見部位之一,約占老年人全身骨折的1/3.女性骨折發生率是男性的2倍。肱骨近端的分型不但能充分區別和體現肱骨近端骨折的特點,并能對臨床治療有指導意義。 目前Neer分型在臨床中普遍認同且應用最為廣泛。此外,AO 分型法在臨床應用中也較多。 1、依據:肱骨近端4部分理論(肱骨頭、大小結節、肱骨干近端),和骨折移位情況。 2、移位標準:以肱骨頭為參照物來判定骨折的移位程度。參照肱骨頭,骨折塊≥45度成角或者骨折塊間距離超過1cm時視為移位;此定義過于精確,顯得較為教條,但在指導治療上仍有參考價值。 3、Neer分型方法 一部分骨折:是指一條或多條骨折線,但無骨折移位。 二部分骨折:指肱骨近端四部分中,某一部分發生移位。臨床常見外科頸骨折和大結節撕脫骨折,小結節骨折和單純解剖頸骨折少見。 ①大結節骨折:多種暴力可引起打結節骨折,如肩猛烈外展、直接暴力等。骨折后,主要由于岡上肌的牽拉可出現大結節向上、向后移位,骨折后往往合并肩袖肌腱或肩袖間隙的縱行撕裂。大結節撕脫骨折可以被認為是特殊類型的肩袖撕裂。 ②外科頸骨折:發生于肱骨干骺端、大結節與小結節基底部。多見,占肩部骨折的11%,外科頸骨折由于遠端胸大肌和近端肩袖牽拉而向前成角。臨床根據移位情況而分為內收型和外展型骨折。 ③解剖頸骨折:單純解剖頸骨折臨床少見,此種骨折由于肱骨頭血運破壞,造成骨折愈合困難、肱骨頭壞死率高的特點。 ④小結節骨折:單純的小結節骨折少見,多數與外科頸骨折同時發生。 三部分骨折:三個主要結構骨折和移位,常見外科頸骨折合并大結節骨折并移位。三部分骨折時,肱骨頭仍保留有較好的血運。 四部分骨折:四個解剖部位均有骨折和移位,是肱骨近端骨折中最嚴重的一種。肱骨頭的解剖頸骨折使肱骨頭血供系統破壞,肱骨頭壞死率高。 4、治療 骨折的移位程度是評估穩定性的主要因素,也是確定治療方式的依據。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必須通過恢復大小結節和肱骨頭頸關系達到股骨近端的正常解剖。 一部分骨折包括無移位和輕度移位骨折,因骨折塊有軟組織相連,骨折穩定,常采用非手術治療,前臂三角巾懸吊或石膏托懸吊治療即可。 二部分骨折 ①大結節骨折:移位大于1cm的結節骨折,由于肩袖的牽拉,骨塊常向上方移位,此時會產生肩峰下撞擊和卡壓,影響肩關節上舉活動,往往需切開復位內固定。 肩關節前脫位合并大結節撕脫骨折。一般先行復位肱骨頭,然后觀察大結節的復位情況,如無明顯移位可用三角巾懸吊,如有移位>1cm,則手術切開固定為宜。 ②外科頸骨折:原則上首選閉合復位,克氏針固定或外固定治療。復位后三角巾懸吊固定或石膏托固定。 ③解剖頸骨折:對于年輕患者,如有肱骨頭移位建議早期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老年患者,解剖頸骨折時應首選一期肱骨頭置換術。 ④小結節骨折:骨塊較小不影響肩關節內旋時,可行懸吊保守治療。如骨塊較大,且明顯移位時,會影響肩關節的內旋,則應切開復位螺絲釘內固定。 三部分骨折,由于損傷嚴重,骨折數量較多,手法復位常難以成功,原則上需手術切開復位。臨床上常用鋼絲克氏針張力帶固定或解剖型鋼板螺釘內固定,這樣可以早起功能鍛煉。 四部分骨折肱骨頭壞死率高。年輕患者可選擇內固定治療,60歲以上老年人建議行人工肱骨頭置換術。 肱骨近端AO分型是AO干骺端骨折分型方法中的例外。與neer分型相比較復雜,臨床使用顯得繁瑣,但骨折移位包括了骨折的位置和移位方向,還注重了骨折塊的形態結構,同時各亞型之間進行了相互參照和比較,對臨床更具知道意義。相比而言,Neer分型雖然簡單易操作,但是同一類骨折沒有進一步的分型,對同一病例的不同影響照片,不同醫生可能會有不同的診斷結果。 A型骨折:關節外一處骨折,肱骨頭血循環正常,因此不會發生頭壞死。分為三個亞型:
B型骨折:更為嚴重的關節外骨折,骨折發生在兩處,在兩條骨折線都沒有波及關節面。肱骨頭血液循環部分可收到影響,有一定的頭壞死率。
C型骨折:關節內骨折,關節面跟大小結節分離,或關節面的骨折。肱骨頭血供常常會受到影響,有較高的肱骨頭缺血壞死的風險。C型骨折即是Neer分型的四部分骨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