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并不知道周人是如何將組佩這種裝飾形式興起和制度化的,那種安靜、對稱的形式感和包 含著秩序的美感的珠璣玉佩以最完整的形式突然呈現在我們面前。最初,周人是因為西方蠻族的壓 迫而進人周原的,《詩經》描寫周人的領袖“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而公元 前13世紀到公元前10世紀,整個歐亞大陸都曾受到蠻族的沖擊,從愛琴海到美索不達米亞,從印度 河谷到中央亞細亞,蠻族大遷徙的后果和連鎖反應是一些文明被征服,而另一些文明則崛起于世。 周人就是在公元前11世紀取代了商殷。在當初歸附古公亶父的西方民族中很可能有來自受到蠻族?中 擊而東移的中亞民族,他們有裝飾和珠子的傳統,而且精通技藝。我們推測這些人可能將一些珠〒 的技藝帶人周族,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周原故地最先出土了原始的費昂斯玻璃珠和西周組佩上那些紅色瑪瑙珠在形制上與印度河谷和西亞王墓的瑪瑙珠如此相似的一個原因。這只是一種可能性推測。 但是,從公元前一千紀起,中亞草原和沙漠中的確有許多靠近水源的綠洲定居點,以集中手工業制 造(包括珠子和貴重金屬的裝飾品)和貿易集散的方式回應了北方草原民族和南方大都市的興起。 《周禮·天官冢宰·玉府》39專門有對佩玉形式的記載,“佩玉上有蔥衡,下有雙璜、沖牙,蠙珠40以納其間”?!洞蟠鞫Y·保傅》也有“上有雙衡,下有雙璜、沖牙,蠙珠以納其間,琚瑀以 雜之”。雖然不同時期經注家對衡(珩)、璜、沖牙、蠙珠、琚瑀等部件及其搭配方法都各有見 解,但基本上大同小異(圖094)。 圖094根據《周禮》和《禮記正義》復原的組佩。這種搭配方式與西周的出土資料中的組佩形式不符, 推測文獻記載可能是一種理想化的規定,又因為《周禮》的最后成書時間晚于西周,最晚可至戰國,所以 也有人認為文獻記栽是戰國人據當時的組佩形式對前朝的推想,現今出土的戰國組佩證明了這點。不管怎 樣,文獻記栽的這種組佩形式都影響了后來的皇家裝飾。圖中A為清代學者根據《大戴禮》等文獻復原的 組佩。B為清代學者根據《毛詩》等復原的組佩。C為郭沫若根據古代文獻復原的組佩.D為考古學家郭寶鈞復原的組佩。 孔穎達在《禮記正義》卷三十解說得比較細致,“凡佩玉必上 居于衡,下垂三道,穿以蠙珠,下端前后以懸于璜,中央下端懸于沖牙,動則沖牙前后觸璜而為聲”奇怪的是,所有這些解說都與西周的出土資料顯示的情況不符,倒是后世復古風起的明代嚴 格遵守了這種形式。明代看不到西周的出土資料,只能根據上古文獻來復原組佩,這可以解釋明代 組佩為何嚴格遵守了文獻記載的形式。但西周的組佩顯然不是文獻中那種理想化的描寫,他們的組 佩形式比文獻記載更加繁復多樣、不拘一格。由于《周禮》的最后成書時間晚于西周,其中對一些 禮儀制度的記錄可能有后人附會的成分,特別是這種上有衡,下有雙璜、沖牙,明顯是腰部掛件而 非項飾的組佩,形式上更多像是戰國時期大為流行的腰佩,更少像是西周的出土資料。 我們說過《周禮》記載的組佩似乎是一種腰部掛件而不是項飾。從現有的出土資料看,西周 的組佩至少有項飾、腰佩、腕飾三種大的類別。項飾的裝飾主題是璜,與其他各種形制的玉件和珠 子搭配穿系而成;腰佩的主題是一種作為擎領的梯形玉牌,下面懸垂多列各種材質和色彩各異的珠 串,梯形玉佩一般都有繁復精美的紋飾,有的還有綠松石鑲嵌;腕飾上的珠子和玉墜則比較活潑多 樣,似乎是生活化的而非制度化的裝飾。這其中與身份等級的聯系最緊密的可能是項飾。 《周禮》中沒有“組佩”的稱謂,《詩經》里也沒有提到“組佩”但多次出現“雜佩”,后者 多是男女間用來表達恩愛的信物,邏輯上講不應該等同于禮儀用具的組佩?!逗鬂h書·輿服志》稱 皇家佩玉為“大佩”,后來的《輿服志》都稱“佩玉”或“佩”,也都沒有“組佩”的稱謂,但是 有“佩玉垂組”的說法,就是在玉佩的下面懸垂絲綢的結穗,這大概是后人稱為“組佩”的原因。 我們暫時按一般說法,將凡由兩件或兩件以上玉器(件)組合成的玉佩稱為“組佩”。西周的組佩 (項飾)的結構特點是以玉璜為主體,配以其他小件玉飾,用我們前面多次提到的紅色瑪瑙珠和后 面將專門敘述的藍色“費昂斯”珠,按照一定的裝飾形式穿系起來。直到西周末年,這幾種材質都 是比較經典的搭配。 如果只是想看看西周貴族組佩的實物資料,三門峽虢國墓地(圖019)、山西曲沃晉侯墓地 (圖095 )、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圖0%)、陜西韓城梁帶村兩周墓就足以叫人嘆為觀止。在裝飾 品神圣化、權利化的上古時代,民間幾乎沒有一窺豹斑的權利,這些裝飾品全部集中在貴族和王 權、神權階層手里,這大概就是我們今天能夠比較集中地看到這些東西的原因。兩晉以后,江南的 士人文化開始興起,裝飾品也出現在民間;唐宋間由于商業的發達和隨之而來的市民文化的興起, 是珠玉世俗化的時期;從此,民間裝飾品才大為改觀。我們將在以后的章節中看到珠玉這種奢侈品 是怎樣一步步走向世俗和民間的,但是在西周,珠玉只屬于權貴。
禮樂制度衰敗以后,西周式的貴族組佩也逐漸式微,特別是那種長及膝下、以節行止的項飾 基本消失。最大的不同是懸掛在腰部的組佩大為流行起來,從戰國起,這種懸掛腰間、迤邐裙邊的 腰佩成為最主要的組佩形式延續開來。各種材質和形制也競相爭艷,齊國有冷艷通透的水晶組佩; 洛陽有懸掛玉舞人的金質項鏈;魯國沿用了西周組佩以玉為主題的形式,但玉件的體量增大,形制 飽滿夸張,仍是一派戰國時期張揚的氣象;南方荊楚一帶則使用了工藝和裝飾效果都最為時新的- 蜓眼玻璃珠,以絲綢結穗,風光迤邐,對傳統視而不見。秦時組佩中斷,直到東漢,玉組佩以新的 裝飾形式作為官方的輿服制度被規定并延續下來。東漢明帝白玉大佩;晉代天子白玉垂組;唐代君 臣佩玉,天子白玉,王公玄玉;宋代玉珩、嬪珠、金獸面;明代復古風起,衍、瑀、據、珠悉數古 法,沖牙相觸,玉滴有聲,風度儼然。玉組佩作為古代中國特有的裝飾形式綿延了數千年。 (文章來源:《中國古代珠子》,作者:朱曉麗,版權歸原作者所有?。?/str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