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軒轅,打了一輩子仗- bingrong78的日志- 網易博客2012-12-09 16:42:58|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這是《史記·五帝本紀》中第一句。 少典,一說是有熊國君——黃帝為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一說是諸侯國號——黃帝為少典國君之子,而另立一有熊國。 《史記·秦本紀》說秦的先祖女修,是帝顓頊之苗裔,女修吃了一個燕子蛋,懷孕生下了大業(yè),而大業(yè)娶少典之女,生了大費。顓頊是黃帝之孫,而大業(yè)是顓頊苗裔之子,其間已不知隔了幾代,如果少典是人名,那大業(yè)之妻與黃帝是兄妹或姐弟關系,豈有黃帝后世子孫反過來娶黃帝姐妹的道理?據(jù)此看來,“少典”應該是國號或者族名。 至于“姓公孫”,不知太史公從何得知(《五帝本紀》所依據(jù)的《五帝德》中并沒有這三個字),可以確定黃帝“姓公孫”是不可能的,詳見下一節(jié)《中國“姓”“氏”的起源及區(qū)別》。 只有蚩尤一族勇悍異常,暫時收服不了。 各諸侯為了尋求保護,都誠心歸附于軒轅氏。 所謂“天與弗取,反受其咎”,軒轅氏欣然接受大家的擁戴,而與炎帝展開了對決。 他一面撫民,一面練兵,廣積糧秣,精練士卒,并且訓練各種猛獸參戰(zhàn)(“教熊羆貔貅貙虎”,一說只是以猛獸比喻士卒的精悍勇猛),最后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經過數(shù)次慘烈大戰(zhàn),終于取得勝利,完成了炎黃兩部落的融合。 因有土德之瑞,土色為黃,故稱黃帝。 然而他的征戰(zhàn)生涯卻還遠沒有結束。 大概他也信奉著與天地人斗其樂無窮。看他的性情,是很喜歡打仗的。 根據(jù)記載,他的一生都在行軍當中,“以師兵為營衛(wèi)”“遷徙往來無常處”,雖然據(jù)說定都在涿鹿,但他實際上一直都住在兵營里,從東打到西,從北打到南,一有不服他的,就要起兵征討,打到服為止(“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這樣打了一輩子,所到之處,人畜畏服。 侯混戰(zhàn),炎帝神農氏既無力征討,怎么又能起兵侵凌諸侯呢?炎帝收拾不了的小諸侯,黃帝所向披靡,怎么最后黃帝與炎帝對決,還打得那么不輕松呢? 《史記》中談到諸侯混戰(zhàn)時,只說神農氏世衰,無力征討,而不說炎帝;又說炎帝欲侵凌諸侯,而不說神農氏;最后說諸侯共推黃帝為天子,代神農氏,而不說代炎帝;而《封禪書》里談到封禪泰山的歷代帝王中,既有神農又有炎帝。這都足見神農與炎帝是不相干的兩個人。(其說見《補上古考信錄》,下同。) 《國語·晉語》:“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司 馬貞的《史記索隱》說“少典”是諸侯國號,炎帝與黃帝都是少典氏子孫,但是黃帝晚一點,炎帝神農氏一共傳了八帝五百余年,這時黃帝才生出來,而與黃帝決戰(zhàn)的,正式那末代炎帝。——崔述認為這種解釋太過牽強,《國語》中這一段,一父一母生黃帝、炎帝二人,語意極為明確,雖說《國語》這一段未必可信,但傳說皆炎黃并稱,可知炎黃二帝同時,至于炎帝與神農的關系,則炎帝是炎帝,神農是神農,上古帝王沒有子孫相繼的傳統(tǒng),都是“有圣人者出,則天下尊之為帝”,等這圣人死了,這一朝也就結束了,下一任又是共推別的圣人,而并非上一任的子孫,直到堯舜始有禪讓,夏商始有父子相繼,所謂神農傳八帝,實在都是無稽之談。 同時他也舉出與梁玉繩大致相同的資料,推測赤帝也許就是神農氏,而炎帝就是蚩尤,阪泉之戰(zhàn),就是涿鹿之戰(zhàn)。稍后又說,赤帝似乎也有可能就是少典。整個猜得一團亂。 他的結論是,無論如何,炎黃二帝同族,是沒有疑問的。 其實炎黃二帝是否真實存在,尚有疑問。 上面三說,比較而言,崔述的說法是最靠譜的,雖然“炎帝神農氏”這一稱號千百年來我華夏民族早已經叫習慣了。 自戰(zhàn)國以來,黃帝的傳說越傳越多,多到直接形成了一個哲學流派——黃老之學。此時黃帝已被依托為道家始祖,由戰(zhàn)神兼做哲學家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呢?崔述說,大概是戰(zhàn)國間的學者們?yōu)榱速H絀儒家所稱述的堯舜,特意編了許多黃帝傳說來凌駕于堯舜之上——你們稱圣道古,我這里還有更圣更古的。其說頗有道理。 漢武帝窮兵黷武,晚年又想當神仙想得發(fā)瘋,常常以黃帝自比,所謂“黃帝且戰(zhàn)且學仙”。 司馬遷在這個環(huán)境下寫《史記》,以黃帝開篇,也就在所難免。 錢鍾書《管錐編》引周廣業(yè)《蓬廬文鈔》,說司馬遷以黃帝開篇,其實并非他的本意,觀其《五帝本紀》篇末論贊,及《太史公自序》《封禪書》等篇,一再言“堯以來”“陶唐以來”,可知他的本意是想依孔子所稱述,只記堯舜以來事的。但是漢初以道家學術治國,自漢高祖起便祭祀黃帝,竇太后尤其喜好黃老之學,景帝、武帝皆讀其書,武帝更是處處以黃帝自比。而他的父親司馬談亦重黃老之術,且司馬談正是因未能隨從武帝封禪泰山,憂嘆成疾,抑郁而死。倘若《史記》不以黃帝開篇,則“失臣子將順之道”,于是司馬遷“寓規(guī)于頌”,寫下《五帝本紀》。 其實就《五帝本紀》篇末論贊的語氣來看,司馬遷還是相信黃帝事跡的。他先根據(jù)《五帝德》《帝系姓》等文獻資料,又根據(jù)自己早年游歷全國時(其足跡與其所述黃帝足跡大致相當)所聽到的各地父老之口述,認為黃帝傳說雖多無稽之談,但《五帝德》《帝系姓》《國語》等書所記,大致是不錯的。于是他嚴加考證,“擇其言尤雅者”(選擇比較靠譜的),寫成《五帝本紀》。——《封禪書》里,引述公孫卿的話,黃帝最后升天做了神仙,而《五帝本紀》里,只寫道“黃帝崩,葬橋山”,死了,葬了,是人不是仙。這便是“擇其言尤雅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