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籍中尋找炎帝的蹤跡 段立新 一、炎帝史料選編 我們常常說炎帝神農氏,史籍中也有“炎帝神農氏”之類的記載,這是人們將遠古時期的神農氏等同于炎帝的結果。這種意見始于漢代,至今已成為一種有關神農氏與炎帝的關系的主流意見。從史籍記載來看,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炎帝,與黃帝、蚩尤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他們之間有戰有和,有分有合;他們的子孫又承續著這種關系,并由此演繹出了許多故事。所有這些歷史陳跡和故事又以神話、傳說、史料的形式散見于民間和史籍之中。所以,我們說炎帝必談神農氏、黃帝、蚩尤以及炎帝、黃帝的后代子孫。有鑒如此,選編炎帝的史料也就自然而然的要涉及到神農氏、黃帝、蚩尤等遠古歷史人物了。 《國語·晉語》:“昔少典娶于有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新書》:“黃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者,黃帝之同父母弟也。” 《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氏,姜姓,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母曰女登,女媧氏之女,忎神龍而生,長于姜水,號歷山,又曰烈山氏。” 《史記·補三皇本紀》:(炎帝神農氏)“后遷于曲阜,卒于茶鄉,在位一百四十年。其后臨魁六帝僅可持世,至榆罔,遭蚩尤之亂,而不能制,有公孫軒轅孰能擒之哉。” 《潛夫論·五德志》中說:“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 《經典釋文》:“神農后第八帝曰榆罡,時蚩尤強與罡爭王,逐榆罡,罡與黃帝合謀擊殺蚩尤。” 《史記·補三皇本紀》:“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蟜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始教耕,故號神農氏。……初都陳,后居曲阜,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長沙。” 《帝王世紀》引《太平御覽》卷七十、七十八:“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喬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農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氏焉。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都于陳……凡八世:帝承、帝臨、帝明、帝直、帝來、帝衰、帝榆罔。” 《帝王世紀》引《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一:“炎帝神農氏長于江水。” 《路史·后紀三·禪通紀·炎帝紀上》:“炎帝神農氏,一曰石年,是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農于列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初少典氏取于有蟜氏,是曰安登。生子二人,一為黃帝之先襲少典氏,一為神農是為炎帝……炎帝長于姜水,成為姜姓。其初,國伊繼國耆,故氏伊耆……肇跡列山故,又以列山、厲山為氏……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天下號曰皇神農……蓋宇于沙,是為長沙,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所謂天子墓者,有唐嘗奉祠焉……在治百四十有五祀,年百六十有八,亦謂赤帝。其崩也,天下之人為之不將者七日,納承桑氏之子,子十有三人。” 《補上古考信錄》:“神農非炎帝。” 《管子·封禪》:“古者封泰山而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 《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 《大戴禮記·五帝德》:“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教熊羆貔豹虎,以與赤帝戰于版(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行其志。”王聘珍《解詁》:“赤帝者,炎帝神農之后也。” 《逸周書·嘗麥》:“昔天之初,誕作二后,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皞,以臨四方,司__(缺兩個字)……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翼,命之曰絕轡之野。” 《國語·魯語》:“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鄭玄注:“厲山氏,炎帝也。”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人面魚身。炎帝之孫,名曰靈契。靈契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殳始為鐘,為樂風。”“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綱鑒·三皇紀》:“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樸,重端愨,不岔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腸谷,西至三危,莫不從其化。” 《路史·后紀四·禪通紀·炎帝紀下》:“炎帝柱,神農子也……亦曰列山氏。五帝以來稷之……炎帝慶甲,帝柱之伯也。自帝慶甲至帝臨,書、傳蔑記,不得其考……炎帝臨……炎帝承,帝臨息也。其政因民之仞,發虛土監賈區,儲偫廢舉,以符其詭。蓋五百而始收,于是貢胥之灋行焉……炎帝魁。帝魁之立,祗修自動……炎帝明,帝魁之子子也。明生直……炎帝直,直生厘,是為帝值……炎帝厘,厘生居,是為帝來……炎帝居母曰聽訞,承桑氏之子也。炎帝居生節莖……炎帝節莖,節莖生克及戲……炎帝克。炎居生節莖,節莖生戲,戲生器……炎帝戲,戲生器及小。帝自慶甲以來疑年……炎帝器,器生巨及伯陵、祝庸……炎帝參盧,是曰榆罔,居空桑。政束務乘人而斗其捖,于是諸侯攜貳,乃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小顥,以臨西方、司百工。德不能御,蚩尤產亂,逐帝而居于涿鹿,頓戟一怒,并吞亾親。黃帝,時為有熊氏,實懋圣德,諸侯利賓之。參盧大懼,設壇于熊,黃帝乃暨力,牧神皇風后,鄧伯溫之徒及蚩尤氏轉戰,執蚩尤而誅之。于是四方之侯爭辯者賓祭于熊,爰代炎輝,是為黃帝,乃封參盧于路,而崇炎帝之祀于陳。” 《越絕書·計倪內經》:“炎帝有天下,以傳黃帝。” 《漢書·律歷志》:“炎帝《易》曰:'炮犧氏沒,神農氏作。’……以火承木,故為炎帝。教民耕農,故天下號曰神農氏。與炎帝之后戰于阪泉,遂王天下。” 《漢書·律歷志》:“黃帝《易》曰:'神農氏沒,黃帝氏作。’火生土,故為土德。與炎帝之后戰于阪泉,遂王天下。始垂衣裳,有軒、冕之服,故天號曰軒轅氏。” 《文子·上義》曰:“赤帝為火災,故黃帝擒之。” 《帝王世紀》引《太平御覽》卷七十九:“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喬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 《左傳·昭公十七年》:“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 《左傳·哀公九年》:“炎帝,火師,姜姓其后也。” 《史記·五帝本紀》索隱:“炎帝初都陳,又徙魯。” 《史記·周本紀》正義:“炎帝自陳營都于魯曲阜。” 《春秋命歷序》:“炎帝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 《三皇紀》曰:“炎帝之后凡八代,五百余年,軒轅氏代之。” 《呂氏春秋·慎勢覽》說:“神農氏十七世有天下。” 《尸子·散見諸書文匯集》:“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 《淮南子·天文》等書云:“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其神為熒惑。” 《白虎通義·五行篇》:“時為夏,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 其帝炎帝,炎帝者,太陽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屬續,其精為鳥,離為鸞。” 《輿地紀勝》:“ 炎帝墓在茶陵縣南一百里康樂鄉白鹿原。” 《郡國志》:“炎帝神農氏葬長沙。 《五行書》:“神農丁亥日死,丁未日葬。” 《輿地紀勝》:“炎帝墓在茶陵縣南一百里康樂鄉白鹿原。” 《名勝志》:“炎帝葬茶山之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