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子仁為較常用中藥。始載《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來源:為柏科植物常綠色喬木側柏的干燥成熟種仁。野生或栽培。
產地:主產于山東、山西、河北、河南、遼寧等地。其他各地亦有產。
性狀鑒別:種仁長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3~7毫米,直徑約1.5~3毫米。一端尖另一端純。表面單黃白色,久置顏色變深而呈黃棕,并有油滲出。種仁外面有薄膜質的內種皮,光滑,油潤。斷面黃白色,富油質。氣微,味淡而有油膩感。以顆粒充實,黃白色,不泛油,無皮殼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主要為側柏油、龍腦脂等。
藥理作用:寧心安神、潤腸通便、止汗。
炮制:生用。
性味:甘,平。
歸經:入心、脾經。
功能:驚悸失眠、健忘,體虛多汗,遺精,便秘等癥。
臨床應用:為性質平和的安神藥,在鎮靜的同時又兼有一定補性,對心血虛而致失眠、驚悸、大便燥結、自汗的患者,可作為補陽養藥常服。
1、用于治療失眠,性能和功用與酸棗仁大致相同,且多配合同用入柏子寧心湯、補心丹。兩者的區別是:柏子仁專治心血虧損而致的失眠,酸棗仁兼治肝膽虛火引起的失眠。
2、用于治療便秘,適宜于陰虛、產后和老人的腸燥便秘,性質和緩而無副作用,常與火麻仁同用,方入三仁丸。體虛較甚者則配肉蓯蓉、當歸等。
3、用于治療陰虛盜汗,常配牡蠣、五味子、麻黃根和養陰益血之品。
使用注意:大便滑泄者忌用。
用量:6~9g 。
處方舉例:柏子寧心湯:柏子仁6g,酸棗仁9g,遠志9g,麥冬9g,當歸12g,白芍9g,生地12g,黃連1.5g,黨參12g,黃芪12g,甘草3g,水煎服。
三仁丸:柏子仁9g,火麻仁9g,甜杏仁9g,水煎服。
劉寄奴(菊科奇蒿的地上部分)_劉寄奴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6-09 09:22:00


【中藥概述】 劉寄奴,別名:金寄奴、烏藤菜、六月雪、九里光、白花尾、炭包包、千粒米、斑棗子、細白花草、九牛草、苦連婆,別名:為菊科草本植物奇蒿的地上部分。苦,溫。歸心、脾經。 1.祛瘀通經:用于血瘀經閉,常與當歸,紅花,元胡等配伍;跌仆傷痛,可與骨碎補,延胡索等同用。如(千金方<治折傷方>)主治折傷瘀血作用。 2.消化食積:用于食積停滯,脘腹脹痛,可與消食藥同用。 【藥物形態】 本品為為菊科草本植物奇蒿的地上部分,多年生直立草本,高60~100厘米。莖有明顯縱肋,被細毛。葉互生;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6~9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狹窄成短柄,邊緣具銳尖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有蛛絲毛,中脈顯著;上部葉小,披針形,長約1.5厘米;下部葉花后凋落。頭狀花序,鐘狀,長約3毫米,密集成穗狀圓錐花叢;總苞片4輪,淡黃色,無毛,覆瓦狀排列;外層花雌性,管狀,雌蕊1;中央花兩性,管狀,先端5裂,雄蕊5,聚藥,花藥先端有三角狀附屬物,基部有尾,雌蕊1,柱頭2裂,呈畫筆狀。瘦果矩圓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野生于山坡、樹林下,分布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貴州、福建、廣西、廣東等地。 【藥效鑒別】劉寄奴善通行走散,破血祛瘀力強,多用于外傷及婦科。 【藥理作用】具有解痙,抗菌,促血凝,加速血液循環等作用。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蛋白質、胡蘿卜素及核黃素等。 【用量用法】6——15g,水煎服,或入丸、散劑。
|
牛膝(莧科植物的干燥根)_牛膝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6-08 08:52:00


【中藥概述】 牛膝,別名:百倍、牛莖、腳斯蹬、鐵牛膝、杜牛膝、懷牛膝、懷夕、真夕、懷膝、土牛膝、淮牛膝、紅牛膝、牛磕膝、牛克膝、牛蓋膝、粘草子根、牛胳膝蓋、野牛克膝、接骨丹、牛蓋膝頭,為莧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苦、酸、平。歸肝、腎經。 1、活血祛瘀、補肝腎,強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2、生用祛瘀血,引血下行,利關節;熟用補肝腎,強筋骨。 【藥物形態】 本品呈細長圓柱形,挺直或稍彎曲,長15~70cm,直徑0.4~lcm。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色,有微扭曲的細縱皺紋、排列稀疏的側根痕和橫長皮孔樣的突起。質硬脆,易折斷,受潮后變軟,斷面平坦,淡棕色,略呈角質樣麗油潤,中心維管束木質部較大,黃白色,其外周散有多數黃白色點狀維管束,斷續排列成2~4輪。氣微,味微甜而稍苦澀。 【藥效鑒別】懷牛膝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絡,多用于肝腎不足的閉經、痛經,腰膝酸痛。 【藥理作用】懷牛膝浸膏及煎劑對離體家兔子宮不論已孕、未孕均有收縮作用。有短暫的降壓作用。 【化學成分】含三萜皂甙,水解后生成齊墩果酸,并含大量鉀鹽。 【用量用法】6——15g,水煎服,或入丸、散劑。 【使用注意】處方上只寫處方上只寫處方上只寫處方上只寫“牛膝”時,應付懷牛膝應付懷牛膝應付懷牛膝應付懷牛膝。 【注】懷牛膝屬四大懷藥之一(山藥、地黃、牛膝、菊花)。因其主產于河南新鄉(過去稱“懷慶府”)等縣故名。呈細長圓柱形,上端較粗。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色。質硬脆,受潮變柔韌,易折斷。中間有木心。斷面平坦黃棕色微呈角質狀、有筋脈點(維管束)類白色排列成1:8圈、中心維管束較大黃白色。微有酸氣味微甜而苦澀。
|
月季花(薔薇科干燥沒開放之花)_月季花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6-07 08:49:00


【中藥概述】 月季花,別名:四季花、月月紅、勝春、斗雪紅、月貴花、月記、月月開、長春花、月月花、艷雪紅、綢春花、月季紅、勒泡、月光花、四香春、月七花,為薔薇科植物月季干燥未完全開放的花。甘,溫。歸肝經。 1.活血調經:用于肝郁經阻所致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等,常與丹參,茺蔚子,當歸,香附等同用。 2.消腫散結:用于瘰疬等,可與夏枯草,煅牡蠣等同用。 【藥物形態】 本品呈類球形,直徑1.5~2.5cm。花托長圓形,萼片5,暗綠色,先端尾尖;花瓣呈覆瓦狀排列,有的散落,長圓形,紫紅色或淡紫紅色;雄蕊多數,黃色。體輕,質脆。氣清香,味淡、微苦。 【藥效鑒別】月季花疏肝郁而通經,用于肝郁氣滯,氣滯血瘀,月經不調,脅肋脹痛、疝痛等。 【藥理作用】活血、消腫作用。 【化學成分】含芳香性揮發油,主要為萜醇類化合物。 【用量用法】 10——20g,水煎服,或入劑。外用適量。
|
雞血藤(豆科攀援灌木之藤莖)_雞血藤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6-06 08:18:00


【中藥概述】 雞血藤,別名:血風藤、馬鹿藤、紫梗藤、豬血藤、九層風、活血藤、大血藤、血風、血龍藤、過崗龍、五層血,為豆科攀援灌木植物密花豆的藤莖。苦、微甘,溫。歸肝經。 1.活血補血:用于血滯或兼血虛的經閉、月經后期,痛經等癥。常與當歸,熟地,川芎等配伍。 2.養血通絡:用于肢體麻木、癱瘓、腰膝酸痛、風濕痹痛等。桑寄生,懷牛膝,防己等配伍。 【藥物形態】 本品為橢圓形、長矩圖形或不規則的斜切片,厚0.3~lcm。栓皮灰棕色,有的可見灰白色斑,栓皮脫落處顯紅棕色。質堅硬。切面木部紅棕色或棕色,導管孔多數;韌皮部有樹脂狀分泌物呈紅棕色至黑棕色,與木部相間排列呈數個同心性橢圓形環或偏心性半圓形環;髓部偏向一側。氣微,味澀。 【藥效鑒別】雞血藤補血之功比丹參強,活血作用相仿,但無清熱涼血之效。 【藥理作用】1.煎劑可使血球細胞數和血紅蛋白明顯增高。2.有降血壓作用。 【化學成分】含雞血藤醇、鐵質、豆甾醇等成分。 【用量用法】10——30g,水煎服,或入劑。外用適量。 【注】 雞血藤寄生。苦,甘溫。歸心、脾、肝經。補血活血,健脾溫腎,祛風通絡,強筋壯骨。
|
茺蔚子(唇形科益母草的種子)_茺蔚子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6-05 08:33:00


【中藥概述】 茺蔚子,別名:鴨兒蔑、益母子、益母草子、小胡麻、沖玉子,為唇形科草本植物益母草的種子。甘、辛,涼。歸肝、心包經。 1.活血調經: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等。可用本品10g,枳殼6g,水煎服。 2.涼肝明目:用于目赤腫痛,眼生翳障等癥。 【藥物形態】 本品呈三棱形,長2~3mm,寬約1.5mm。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深色斑點,一端稍寬,平截狀,另一端漸窄而鈍尖。果皮薄,子葉類白色,富油性。氣微,味苦。 【藥效鑒別】茺蔚子行中有補,兼有益精補陰之效。活血又能解熱,治瘀熱交結。 【藥理作用】1.有降壓作用。2.對子宮有興奮作用。 【化學成分】含益母草寧(leonurinine)、亞麻酸、茺蔚子堿及油酸、維生素A等成分。 【用量用法】6——15g,水煎服,或入劑。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屬肝血不足,瞳孔散大者不宜應用。
|
益母草(唇形科草本之地上部分)_益母草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6-04 08:09:00


【中藥概述】 益母草,別名:益母蒿、萑、野天麻、野油麻、豬麻、旋風草、鵻、蓷、辣母藤、土質汗、大札、小暑草、月母草、火炊、扒骨風、田芝麻棵、四棱草、苦草、郁臭苗、郁臭草、苦低草、油耙菜、坤草、細葉益母草、突厥益母草、地母草、茺蔚,為唇形科草本植物益母草的地上部分。辛,微苦,微寒。歸心、肝、膀胱經。 1.活血調經:用于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惡露不凈。如(益母草膏)、(<醫學入門>益母丸)。 2.利水消腫:用于水腫尿少,急性腎炎水腫等。可與白茅根,車前草,黃芩等配伍。 3.涼血消疹:用于疹癢赤熱,可單味應用,亦可配合涼血解毒、祛風止癢藥同用。外用或內服。 【藥物形態】 1.鮮益母草:幼苗期無莖,基生葉圓心形,5~9淺裂,每裂片有2~3鈍齒。花前期莖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縱溝,長30~60cm,直徑O.2~O.5cm;表面青綠色;質鮮嫩,斷面中部有髓。葉交互對生,有柄;葉片青綠色,質鮮嫩,揉之有汁;下部莖生葉掌狀3裂,上部葉羽狀深裂或淺裂成3片,裂片全緣或具少數鋸齒。氣微,味微苦。 2.干益母草:莖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體輕,質韌,斷面中部有髓。葉片灰綠色,多皺縮、破碎,易脫落。輪傘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狀,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長約2cm。 【藥效鑒別】益母草為婦科良藥,功能與澤蘭相近,配伍能增強活血祛瘀調經作用。益母草活血祛瘀之功較強,且能利水消腫。 【應用與配伍】 1.用于血滯經閉、痛經、經行不暢、產后瘀滯腹痛、惡露不盡等。本品苦泄辛散,主入血分,善于活血祛瘀調經,為婦科經產要藥,故有益母之名。可單用熬膏服,如益母草流浸膏,益母草膏。亦常配當歸、川芎、赤芍等,以加強活血調經之功,如《集驗良方》益母丸。近代以本品配馬齒克治婦科產后出血有較好療效。 2.用于水腫,小便不利。本品有利尿消腫之功。又因其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對水瘀互阻的水腫尤為適宜。可單用,亦可與白茅根、澤蘭等同用。近代用治腎炎有效。 此外,本品又可用于跌打損傷、瘡癰腫毒、皮膚癢疹等,有清熱解毒消腫之功,近代報道用治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等有效。 【藥理作用】 1.對子宮的作用:益母草煎劑、乙醇浸膏及益母草堿對兔、貓等多種動物的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 2.對心血管的作用:益母草對離體豚鼠心臟,用異丙腎上腺素造成心肌缺血模型,能顯著增加冠脈流量及相當顯著地減慢心率。靜注益母草制劑使麻醉犬明顯增加冠脈流量,降低冠脈阻力,減慢心率及減少輸出量和左心室作功的作用。 3.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體外實驗證明,益母草及其提取物有拮抗ADP誘導的正常動物血小板聚集作用。體內實驗亦證明益母草能顯著減少外周循環中的血小板總數和肺泡壁毛細血管內血小板及其聚集物。益母草對兔肺循環紅色血栓有顯著溶解作用。 此外,益母草還有增強機體的細胞免疫等作用。 【化學成分】含生物堿:益母草堿、小蘇堿、益母草定。此外,含蕓香甙和延胡索酸。 【用量用法】6——18g,水煎服,或入劑。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孕婦忌服,血虛無瘀者慎用。
|
紫荊皮(豆科灌木的樹皮)_紫荊皮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6-01 09:31:00


【中藥概述】 紫荊皮,別名:肉紅、內消、紫荊木皮、白林皮,為豆科灌木植物紫荊皮的樹皮。苦,平。歸心、肝、脾、膀胱經。 1.活血止痛,解毒消腫:用于癰疽癤瘡,鶴膝風等癥,可配伍活血消腫藥同用。 2.利水通淋:用于利尿,及淋癥。
【藥物形態】 樹皮呈筒狀或槽狀或不規則的塊片,向內卷曲,長約6~25cm,寬約3cm,厚約3~6mm,外表灰棕色,粗糙,有皺紋,常顯鱗甲狀;內表面紫棕色,或紅棕色,有細縱紋理。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灰紅棕色。對光照視,可見細小的亮點。氣無,味澀。 【臨證應用】紫荊皮75g,獨活,白芷45g,赤芍30g,石菖蒲22g,研末蔥酒調敷患處。主癰疽發背,陰陽不和,冷熱瘀凝者。 【用量用法】6——10g,水煎服,或入劑。
|
降香(豆科喬木之樹干和根)_降香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5-31 09:01:00


【中藥概述】 降香,別名:降真香、紫藤香、降真、花梨母,為豆科喬木植物降香檀的樹干和根。辛,溫。歸肝經。 1.活血行氣:用于胸脅疼痛、心絞痛等,可配丹參等同用;跌打傷痛、瘀血疼痛,可與乳香,沒藥等同用。 2.辟穢降逆:用于穢濁內阻,嘔吐腹痛,常與藿香,木香,肉桂等同用。 3.止血:用于創傷出血,常與象皮,血竭等配合應用。
【藥物形態】 本品呈類圓柱形或不規則塊狀。表面紫紅色或紅褐色,切面有致密的紋理。質硬,有油性。氣微香,味微苦。 【藥理作用】有增加冠流量,減慢心律和抗炎作用。 【化學成分】含黃檀素等成分。 【用量用法】6——15g,水煎服(宜后下)。
|
姜黃(姜科草本之根莖)_姜黃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5-29 08:49:00


【中藥概述】 姜黃,別名:寶鼎香、黃姜,為姜科草本植物姜黃的根莖。苦、辛,溫。歸脾、肝經。 1.活血行氣止痛:用于血瘀氣滯的經閉癥瘕、胸脅刺痛、跌打損傷等多種證候,如(治脅痛方)(<外科正宗>如意金黃散)。 2.祛風濕利痹痛:用于風寒濕痹、氣滯血瘀、經絡不通的肩背疼痛,如(舒筋湯)、(<女人良方>五痹湯)。
【藥物形態】 本品呈不規則卵圓形、圓柱形或紡錘形,常彎曲,有的具短叉狀分枝,長2~5cm,直徑1~3cm。表面深黃色,粗糙,有皺縮紋理和明顯環節,并有圓形分枝痕及須根痕。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棕黃色至金黃色,角質樣,有蠟樣光澤,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呈點狀散在。氣香特異,味苦、辛。 【藥效鑒別】本品破血逐瘀兼能行氣止痛,故能通經、消癥瘕、除胸脅脘腹血瘀氣滯諸痛;又能散癰腫、消樸損瘀血;還長于行肩臂,能經絡以除痹痛。 【藥理作用】1.有收縮膽囊,消除阻塞性黃疸,促進膽汁分泌和排除,有明顯的利膽作用。2.有興奮子宮,抗病毒作用。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油中成分為姜黃酮、去氫姜黃酮、姜烯、水芹烯、桉油精等。 【用量用法】6——12g,水煎服,或入劑。外用適量。
|
郁金(姜科草本之塊根)_郁金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5-28 08:32:00


【中藥概述】 郁金,別名:五帝足、黃郁、烏頭、馬蒁、黃郁,為姜科草本植物郁金的塊根。辛、苦,寒。歸心、肝、膽經。 1.活血止痛:用于血瘀氣滯的胸腹脅肋脹痛,肝氣郁結,經行腹痛,月經不調,腹中結塊等癥,如(宣郁通經湯)。 2.用于濕溫病神志不清,濁邪蔽阻清竅,以及癲癇等癥,如(白金丸、菖蒲郁金湯)。 3.涼血清心:用于血熱的吐血、衄血、尿血。配生地,丹皮,山梔等涼血藥,可起到祛瘀生新、涼血止血、而又不致留瘀的作用。 4.退黃:用于利膽、退黃,可用治黃疸,常與茵陳,梔子,枳殼,青皮,芒硝等同用。
【藥物形態】 溫郁金呈長圓形或卵圓形,稍扁,有的微彎曲,兩端漸尖,長3.5~7cm,直徑1.2~2.5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規則的縱皺紋,縱紋隆起處色較淺。質堅實,斷面灰棕色,角質樣;內皮層環明顯。氣微香,味微苦。黃絲郁金 呈紡錘形,有的一端細長,長2.5~4.5cm,直徑1~1.5cm。表面棕灰色或灰黃色,具細皺紋。斷面橙黃色,外周棕黃色至棕紅色。氣芳香,味辛辣。桂郁金 呈長圓錐形或長圓形,長2~6.5cm,直徑1~1.8cm。表面具疏淺縱紋或較粗糙網狀皺紋。氣微,味微辛苦。 【藥效鑒別】本品為調逆氣,行瘀血之要藥。既能活血化瘀,又善行氣解郁,可通月經,消癥瘕,尤長于止胸腹脅肋氣滯血瘀諸痛。 【臨證應用】治自汗:用郁金30g,五倍子9g,研末每次用10g左右,加適量蜂蜜調成餅2塊貼兩乳頭上,用布包固,每日換藥2次。 【藥理作用】1.揮發油有促進膽汁分泌作用。2.對多種皮膚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油中有姜黃烯、倍半萜烯醇、樟腦等。 【用量用法】6——12g,水煎服,或入劑。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畏丁香(丁香莫與郁金見)。 【附】醋郁金:能引藥入血分,有增強疏肝止痛之效,善治郁血心痛。
|
延胡索(罌粟科草本之塊莖)_延胡索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5-25 08:28:00


【中藥概述】 延胡索,別名:延胡、玄胡索、元胡索、元胡,為罌粟科草本植物延胡索的塊莖。辛、苦,溫。歸心、肝、脾經。 活血行氣止痛:用于血瘀氣滯的胸脅脘疼痛、痛經、疝痛、腰痛、關節痛、跌打腫痛等多種疼痛證,皆有活血行氣、止痛之效。常隨配伍不同,而應用頗廣。如(<女科大全>延胡索散)。
【藥物形態】 本品呈不規則的扁球形,直徑0.5~1.5cm。表面黃色或黃褐色,有不規則網狀皺紋。頂端有略凹陷的莖痕,底部常有疙瘩狀突起。質硬而脆,斷面黃色,角質樣,有蠟樣光澤。氣微,味苦。 【藥效鑒別】本品為止痛專藥,專治一身內外上下諸痛,尤長于止心腹痛。 【藥理作用】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其中左旋延胡索乙素即顱痛定,其鎮痛作用明顯,并有鎮靜作用。 【化學成分】含生物堿達20余種,有延胡索甲素、乙素、丙素、丁素、戊素、己素、辛素、壬素,及延胡索胺堿等。 【用量用法】5——10g,水煎服,研末服。外用適量。 【附】醋延胡索:可增強其止痛作用,以行氣止痛力勝。如(<圣惠方>金鈴子散)。
|
沒藥(橄欖科灌木干燥膠樹脂)_沒藥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5-24 08:02:00


【中藥概述】 沒藥,別名:末藥,為橄欖科灌木或小喬木沒藥樹及同屬植物中的干燥膠樹脂。苦,平。歸心、肝、脾經。 1.活血止痛:用于脘腹疼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經行腹痛等癥。如(<醫學心悟>手拈散)。 2.消腫生肌:用于瘡瘍腫痛或潰破久不收口,沒藥乳香研末,外敷潰瘍,有消腫止痛、去腐生肌的作用。
【藥物形態】 天然沒藥呈不規則顆粒性團塊,大小不等.大者直徑長達6cm以上。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近半透明部分呈棕黑色,被有黃色粉塵。質堅脆,破碎面不整齊,無光澤。有特異香氣,味苦而微辛。膠質沒藥 呈不規則塊狀和顆粒,多黏結成大小不等的團塊,大者直徑長達6cm以上,表面棕黃色至棕褐色,不透明,質堅實或疏松,有特異香氣,味苦而有黏性。 【藥效鑒別】沒藥功用與乳香類同,并常與之相須為用。一般認為乳香偏于行氣,沒藥偏于散瘀,二藥同用有相當益彰之妙。 【藥理作用】1.對多種致病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2.可增強胃腸蠕動。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沒藥樹脂、沒藥酸、丁香酚、沒藥萜醇、糖類等。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外用適量。 【附】醋沒藥:能增強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作用,并有易碎矯味之效。
|
乳香(橄欖科小喬木膠樹脂)_乳香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5-23 09:34:00


【中藥概述】 乳香,別名:馬思答吉、乳頭香、塌香、天澤香、摩勒香、杜嚕香、多伽羅香、浴香,為橄欖科小喬木植物乳香樹的膠樹脂。辛、苦,溫。歸心、肝、脾經。 1.活血消腫:用于血瘀氣滯的脘腹疼痛、痛經、經閉,及跌打損傷等,如(七厘散、醒消丸、小活絡丹)。 2.定痛生肌:用于瘡瘍潰破后久不收口,如(<醫學心悟>海浮散)。
【藥物形態】 本品呈長卵形滴乳狀、類圓形顆粒或粘合成大小不等的不規則塊狀物。大者長達2cm(乳香珠)或5cm(原乳香)。表面黃白色,半透明,被有黃白色粉末,久存則顏色加深。質脆,遇熱軟化。破碎面有玻璃樣或蠟樣光澤。具特異香氣,味微苦。 【藥效鑒別】本品活血利氣而善于止痛,能“定諸經之痛”。外用又能生肌斂瘡,為傷科和外科的要藥,又為內婦科氣滯血瘀證之常用藥。 【臨證應用】乳香10g、胡椒5g,水煎服,治胃痛、心氣疼痛。 【藥理作用】具有鎮痛、消炎等作用。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樹脂、樹膠、乳香酸等。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胃弱者多服易致嘔吐。 【附】 醋乳香:以活血止痛,收斂生肌力強,并有易碎、矯味之效。
|
茜草(茜草科草本根莖)_茜草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5-18 13:42:00


【中藥概述】 茜草,別名:活血丹、茹藘、茹盧本、茅蒐、藘茹、蒐、茜根、蒨草、地血、牛蔓、蘆茹、血見愁、過山龍、地蘇木、紅龍須根、沙茜秧根、五爪龍、滿江紅、九龍根、紅棵子根、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龍、土丹參、四方紅根子、紅茜根、入骨丹、紅內消,為茜草科草本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莖。苦,寒。歸肝經。 1.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妄行及兼有瘀滯的出血癥,有止血與涼血、祛瘀之效,如<茜根散>、<固沖湯>。 2.祛瘀通經:用于血滯經閉、跌打損傷及痹證關節疼痛等癥。常與桃仁,紅花,當歸,赤芍等配伍。
【藥物形態】 性狀呈圓柱形,略彎貢或扭曲狀,根莖頂端有莖基殘留,下部著生數條根,無明顯主根。根圓柱形,略彎曲或扭曲,長15-20cm,直徑1-1.5cm。表面紅棕色或棕色,具縱縱皺紋及少數細根痕,皮部易剝落,露出黃紅色本部。質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皮部紫紅色,木部淺黃紅色。無臭,味微苦,嚼之如軟木,且使唾液變紅。以條粗長、表面紅棕色、無莖基及泥土者佳。 【藥效鑒別】茜草涼血而止血,主要用于血熱妄行,血脈瘀熱的各種出血,可配焦梔子、生地黃、側柏葉等。 【臨證應用】主閉經,屬肝腎不足型,原發性或繼發性閉經。烏側骨4份,茜草1份,共為末為丸,飯前服5丸,飲以鮑魚汁,每日3次。 【藥理作用】能縮短凝血時間及糾正肝素所引起的凝血障礙的作用。煎劑對離體兔回腸,能對抗乙酰膽堿的收縮作用。 【化學成分】 含蒽醌類物質,有茜素、茜草素、黑茜素、羥基茜草素、偽羥基茜草素等。 【用量用法】 5——15g,水煎服,或入劑。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無瘀滯者不宜用。
|
藏紅花(鳶尾科草本干燥柱頭)_藏紅花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5-15 08:52:00


【中藥概述】 藏紅花,別名:番紅花、西紅花,為鳶尾科草本植物番紅花的干燥柱頭。甘、平。入心、肝經。 活血養血,化瘀生新。主治血滯月經不調、產后惡露不行、跌打損傷、瘀血作痛、心憂郁積、胸肋脹悶。
【藥物形態】 本品呈線形,三分枝,長約3cm。暗紅色,上部較寬而略扁平,頂端邊緣顯不整齊的齒狀,內側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時殘留一小段黃色花柱。體輕,質松軟,無油潤光澤,干燥后質脆易斷。氣特異,微有刺激性,味微蕾。 【藥效鑒別】本品功效同紅花,有涼血解毒,治溫病,熱入營分,斑疹不退。可用于溫病熱入血分及斑痧大熱等癥。 【藥理作用】 1.對子宮有興奮作用。2.對氣管、血管、腸管平滑肌有興奮作用。 【化學成分】 含藏紅花素、藏紅花酸、藏紅花醛、糖類、氨基酸等。 【用量用法】 3——10g,水煎服,或入劑。 【注】如何鑒別番紅花的真偽優劣:番紅花由眾多扁平的柱頭壓集而成,柱頭紅棕色,頂端較寬大,向下漸細,在放大鏡下頂端邊緣為不整齊的齒狀,并有絨毛狀突起。入水浸泡,柱頭膨脹呈長喇叭狀,水被染成黃色,水面不應有油狀物漂浮,水不顯紅色,用棒攪動不易碎斷,否則是偽品。番紅花以身干、身長,花絲少,色紫紅,味辛涼者為佳。
|
紅花(菊科草本干燥花)_紅花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5-12 11:09:00


【中藥概述】 紅花,別名:紅藍、紅花草、紅花菜、紅藍花、刺紅花、草紅花、黃藍,為菊科草本植物紅花的干燥花。辛,溫。歸心、肝經。 1.用于血滯經閉、月經不調、痛經、產后瘀血腹痛、惡露不行及癥瘕等,如(桃紅四物湯)、(<活法機要>紅花湯)。 2.用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常與桃仁,乳香,沒藥,或與肉桂,川烏,草烏等同用。 3.用于斑疹發不暢,麻疹出而復收,或熱郁血滯,斑疹色不紅活等,常與當歸,紫草,大青葉,牛蒡子等活血、解毒藥同用。如(<麻科活人全書>當歸紅花飲)。
【藥物形態】 本品為不帶子房的管狀花,長1~2cm。表面紅黃色或紅色。花冠筒細長,先端5裂,裂片呈狹條形,長5~8mm;雄蕊5,花藥聚合成筒狀,黃白色;柱頭長圓柱形,頂端微分叉。質柔軟。氣微香,味微苦 【藥效鑒別】 紅花多用則作用較強,可破血逐瘀;少用則作用溫和,可流通血脈,有去瘀生新的功效。故前人有“多用則破血,少用則養血”之說。以其活血而長于通經,故為活血調經之要藥。 1.論紅花活血、行血、和血、生血之功①繆希雍:“紅藍花,乃行血之要藥。其主產后血暈口噤者,緣惡血不下,逆上沖心,故神昏而暈及口噤。入心入肝,使惡血下行,則暈與口噤自止。腹內絞痛,由于惡血不盡,胎死腹中,非行血活血則不下;瘀行則血活,故能止絞痛,下死胎也。凡蟲藥之毒,必傷血分,此藥能行血,血活則毒可解。”(《本草經疏》)②倪朱謨:“紅花,破血、行血、和血、調血之藥也。主胎產百病,因血為患;或血煩血暈,神昏不語;或惡露搶心,臍腹絞痛;或瀝漿難生,蹊距不下;或胞衣不落,子死腹中,是皆臨產諸證,非紅花不能治。若產后血暈,口噤指搦;或邪入血室,譫語發狂;或血悶內脹,僵仆如死,是皆產后諸證,非紅花不能定。又如經閉不通而寒熱交作,或過期腹痛而紫黑淋漓,或跌撲損傷而氣血瘀積,或瘡瘍痛癢而腫潰不安,是皆氣血不和之證,非紅花不能調。”(《本草匯言》) 2.論用量對紅花功效的影響①朱丹溪:“多用破留血,少用養血。”(《本草衍義補遺》)②陳嘉謨:“多用則破血通經,酒煮方妙;少用則入心養血,水煎卻宜。”(《本草蒙筌》)③賈所學:“紅花,善通利經脈,為血中氣藥,能瀉而又能補,各有妙義。若多用三四錢,則過于辛溫,使血走散。若少用七八分,取其味辛,以疏肝氣,色赤以助血海,大補血虛,此其調暢而和血也;若止用二三分,入心取其色赤以配心血,又借辛味解散心經邪火,令血調和,此其滋養而生血也;分量多寡之義,豈淺鮮哉。”(《藥品化義》) 【應用與配伍】 1. 用于血滯經閉,痛經,產后瘀滯腹痛等證。本品辛散溫通,專入血分,功能活血祛瘀通調經脈。常配桃仁、當歸、川芎等相須而用。治經閉,配當歸、莪術、肉桂等同用,如膈下逐瘀湯;治痛經,可配赤芍、延胡索、香附等,以理氣活血止痛。亦可單用,如《金匱要略》紅藍花酒,即本品加酒煎服,治腹中血氣刺痛。 2. 用于癥瘕積聚,心腹瘀痛及跌打損傷,血脈閉塞紫腫疼痛等。本品能活血祛瘀消漱,通暢血脈,消腫止痛。治癥積,配三棱、莪術等;治跌打損傷,瘀滯腫痛,配蘇木、乳香、沒藥等;或用紅花酊、紅花油涂揍;治心脈瘀阻、胸痹心痛,配桂枝,瓜婁、丹參等;近代有單用本品,以片劑或注射劑治冠心病,對緩解心絞痛及改善心電圖有一定療效;以紅花注射液靜滴,治腦血栓及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用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也可配當歸、赤芍、乳香、沒藥等同用。 3. 用于斑疹色暗,熱郁血瘀者,取本品活血化斑之功,以番紅花為優,因其性涼有涼皿解毒之功。常配當歸、紫草、大青葉等以活血涼血泄熱解毒。如《麻科活人書》當歸紅花飲。近代有以紅花注射液肌注,治多形性紅斑者。 【藥理作用】 1. 對平滑肌的作用:煎劑對小鼠、豚鼠、兔、貓與狗的離體子宮及靜脈注射0.24g/kg對狗等動物在體子宮和上述動物的離體腸管均呈興奮作用,使子宮產生緊張性及節律性收縮,對已孕子宮更為明顯。 2. 對心血管的作用:對蟾蜍離體心臟與兔在位心臟,小劑量煎劑可增強心縮力,大劑量有抑制作用。水提取液和紅花注射液能使在位犬心冠脈流量增加,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增加小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水提取液能明顯降低麻醉貓、犬的血壓。 3. 對血液的影響:紅花注射液、水煎劑、紅花甙、紅花醌甙對大鼠體外血栓形成有明顯抑制效果;水煎劑大鼠試驗尚有抑制血小板凝集及抗內、外凝血的功能。 4. 免疫作用:紅花多糖以小鼠進行試驗,能促進淋巴細胞轉化,增加脾細胞對羊紅細胞空斑形成細胞數,對抗強的松龍的免疫抑制作用。 【化學成分】含紅色、黃色的色素,如紅花甙、前紅花甙、紅花醌甙、新紅花甙、紅花黃色素A及B等。又含多酚類成分如綠原酸、咖啡酸、兒茶酚、焦性兒茶酚等。還含揮發性成分80余種。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或入劑。 【使用注意】孕婦忌服,有出血傾向者不宜多用。
|
桃仁(薔薇科小喬木成熟種子)_桃仁的作用與功效
xiaobai 發表于 2012-05-11 08:30:00


【中藥概述】 桃仁,別名:山桃仁、桃核仁,為薔薇科小喬木植物桃或山桃的成熟種子。苦、甘,平。歸心、肝、大腸經。 1.活血祛瘀:用于血瘀經閉、痛經、癥瘕痞塊及跌打損傷等,如(桃仁四物湯、復元活血湯、(<千金方>桃仁湯)、(<傅青主女科>生化湯)。 2.消癰:用于肺癰、腸癰等,如(大黃牡丹皮湯、葦莖湯)。 3.潤腸通便:用于腸燥便秘,如(潤腸丸)。 注:這里說的桃仁,不是核桃仁(胡桃仁),而是普通桃子的核仁,注意區分。
【藥物形態】 桃仁,呈扁長卵形,長1.2~1.8cm,寬O.8~1_2cm,厚O.2~O.4cm。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密布顆粒狀突起。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鈍圓稍偏斜,邊緣較薄。尖端一側有短線形種臍,圓端有顏色略深不甚明顯的合點,自合點處散出多數縱向維管束。種皮薄,子葉2,類白色,富油性。氣微,味微苦。山桃仁,呈類卵圓形,較小而肥厚,長約O.9cm,寬約O.7cm,厚約O.5cm。 【藥效鑒別】桃仁破瘀之功勝于生新,多用于瘀血凝結之證,紅花破血作用較弱,適于散在之瘀滯。 【藥理作用】1.有抑制血凝作用。2.對呼吸中樞有鎮靜作用和鎮咳作用。3.有滑腸作用。 【化學成分】含苦杏仁甙、苦杏仁酶、尿囊素酶、乳糖酶、維生素B1、揮發油、脂肪油及赤霉素A5、A32。 【用量用法】6——10g,搗碎,入煎劑,或入丸、散劑。 【附】桃葉(為薔薇科木桃或山桃的葉)。苦,平。歸脾、腎經。祛風濕,清熱解毒,殺蟲:用于風濕痹痛,頭風頭痛,及癰瘡腫痛,濕疹,瘧疾,婦女陰癢,癬瘡等。 【臨證應用】 1.陰道滴蟲。用鮮桃葉30g,加水煮沸20分鐘,沖洗,每日1次;2.萎縮性鼻炎。取桃葉1~2支,用手揉成棉球狀,塞入鼻內10~20分鐘,至分泌大量清涕,不能忍受時取出。 【化學成分】含糖甙、柚皮素、奎寧酸、番茄烴、鞣質等。 【附2】桃花(為薔薇科木桃或山桃的花)。苦,平。入心、肝經。利水,活血,通便。治腹水水腫,腳氣,痰飲,積滯,經閉,便秘,心腹冷痛等。5~10g,水煎服。 【臨證應用】 <千金翼方>桃花100g,白芷30g,入1000g白酒中,浸泡1個月。每晚飲酒30g,并蘸取少許酒,在掌心擦熱后按摩面部。1個月,用治面部黃褐斑,有美容健身的效果。 癟桃干(為未成熟桃的干燥果實,又稱碧桃干)。苦,微溫。斂汗:適用于陰虛盜汗,咯血。治肺結核盜汗:碧桃干300g,水煎2次,第1次2小時,第2次1小時,合并2次藥汁,每晚臨睡前口服本品,7日1療程。
|
丹參(唇形科草本根莖)_丹參的作用與功效
xiaobai 發表于 2012-05-10 10:35:00


【中藥概述】 丹參,別名:赤參、紫丹參、紅根、活血根、紅參、血參根、朵朵花根、紅丹參、擬丹參、奔馬草、郄蟬草、逐馬、燒酒壺根、野蘇子根、紫花擬丹參、蜂糖罐、蜜罐頭、靠山紅、大紅炮、山參,為唇形科草本植物丹參的根莖。苦,微寒。歸心、心包、肝經。 1.活血祛瘀:用于瘀血阻滯的痛經、經閉、產后腹痛等,如(丹參散);用于癥瘕積塊及由瘀血所致的肢體疼痛等,如(<醫宗金鑒>丹參飲)。 2.涼血消癰:用于瘡瘍腫痛、熱痹疼痛等,如(消乳湯、通脈湯)。 3.養血安神:用于心煩不眠,怔忡等,如(清營湯、天王補心丹)。
【藥物形態】 本品根莖短粗,頂端有時殘留莖基。根數條,長圓柱形,略彎曲,有的分枝并具須狀細根,長10~20cm,直徑0.3~lcm。表面棕紅色或暗棕紅色,粗糙,具縱皺紋。老根外皮疏松,多顯紫棕色,常呈鱗片狀剝落。質硬而脆,斷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紅色,木部灰黃色或紫褐色,導管束黃白色,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栽培品較粗壯,直徑0.5~1.5cm。表面紅棕色,具縱皺紋,外皮緊貼不易剝落。質堅實,斷面較平整,略呈角質樣。 【藥效鑒別】本品活血化瘀即可調經、通脈、止痛,逐瘀即有助于生新,故前人有“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之說。 【臨證應用】 1.(<醫學金鑒>丹參飲:丹參30g,檀香,砂仁5g)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用于血瘀氣滯,心胃諸痛;2.(<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復方丹參片)用治胸中憋悶,心絞痛。 【應用與配伍】 1.用于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后瘀滯腹痛。本品功能活血化瘀,善調婦女經水,為婦科要藥。《婦人明理論》有“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之說。可單味為末,酒調服;亦常配當歸、川芎、益母革等同用,以加強療效。現代臨床還常以本品為主,治子宮外孕:若急性期腹腔內大量出血者,配赤芍、桃仁;若慢性期腹腔內血液已凝成包塊者,更加三棱、莪術。 2.用于血瘀之心胸、脘腹疼痛及漱瘕積聚,風濕痹痛等。本品為活血化瘀之要藥,廣泛用于各種瘀血證。治胸痹心痛,脘腹疼痛,常配檀香、砂仁等同用,如《醫學金針》丹參飲。臨床上治冠心病心絞痛,常配降香、川芎、紅花等同用,亦可單用,如以本品提取物制成的丹參舒冠片。治漱瘕積聚,常配三棱、莪術以祛瘀消旗。治風濕痹痛,則配防風、秦艽等祛風濕藥同用。 3.用于瘡瘍癰腫。本品性寒涼血,又能活血,有清瘀熱以消癰腫之功。常配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同用。 4.用于熱病煩躁神昏及雜病心悸心眠等。本品能涼血安神,治熱病邪入心營,配生地、黃連、 竹葉:治雜病血不養心,心火偏旺之心悸失眠,則配生地、酸棗仁、柏子仁等。近代臨床還以本品治缺血性中風、動脈粥樣硬化、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防治支氣管哮喘、慢性肺心病等,均有一定療效。 【藥理作用】 1.對心、腦血管系統的影響: (1)對心臟的作用丹參注射液能使豚鼠及家兔離體心臟的心率減慢,心收縮力先有短暫的抑制,而后逐漸加強。亦能使麻醉犬的心率減慢。 (2)對血管和血壓的作用丹參煎劑、丹參注射液、白花丹參注射液給麻醉犬或兔靜注,均顯示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 (3)對冠脈流量的影響麻醉犬或貓,靜滴丹參注射液3~4g/kg,冠脈流量明顯增加,冠脈阻力明顯下降,但心肌耗氧量有所增加。(4)對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作用對垂體后葉素引起的家兔或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丹參煎劑、復方丹參(丹參、降香)注射液、丹參素能改善或對抗其心電的異常。 (5)對腦循環及腦缺血的影響用動物模型觀察丹參對家兔軟腦膜微循環作用,結果表明丹參可使血流速度增快,流態改善,紅細胞有不同程度解聚。丹參對缺血后腦組織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使缺血后腦組織及線粒體、粗面內質網等超微結構的改變明顯減輕,丹參水溶性成分迷達香酸有溫和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6)對心肌、腦組織能量代謝的作用以生物發光法測定結果,丹參注射液225~450mg(生藥)/只腹腔注射,可使小鼠心肌、腦中ATP含量明顯增加,有利于能量代謝和氧效應的調節。 (7)對心和腦Na十、K+-ATP酶的抑制作用丹參酮ⅡA磺酸鈉在體外能可逆性抑制大鼠心、腦微粒體Na+、K十-ATPm,并具有濃度依賴性,且對心微粒體Na十、K十-ATP酶的抑制作用較強。降低Na十或ATP濃度則增強或減弱其抑酶作用。 (8)對微循環的影響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外周微循環障礙的家兔,丹參注射液3g(生藥)/kg靜注,可使眼球結膜微循環血流速度顯著加快,毛細血管網開放數目增多,600A以上動物的血液流態改善,如血細胞有不同程度的分聚現象,血液流動有粒狀或斷線狀變為正常。 2.對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丹參煎劑灌胃對動脈粥樣硬化家免,可降低血和肝中的甘油三酷。丹參及白花丹參能抑制家兔實驗性冠狀動脈大分支粥樣斑塊的形成。 3.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1)抗凝血、促纖溶作用動物實驗表明,丹參具有抗內、外凝血系統的功能,可使復鈣時間(RT)、凝血酶原時間(PT)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激酶時間(KPTT)延長,并促進纖維蛋白降解。 (2)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丹參注射液可抑制ADP誘導的兔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粘附降低;對體外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和抑制凝血功能。 (3)對紅細胞膜的作用。 (4)對紅細胞與內皮細胞粘附特性的影響。 4.對耐缺氧能力的作用。 5.對免疫功能的影響100%丹參煎劑0.5ml/只灌胃,連續7日,能使小鼠巨噬細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明顯提高,即可增強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溶血空斑試驗結果表明,脾臟抗體生成數(PFC)/106脾細胞值明顯提高。 6.抗炎及抗過敏作用。 7.對肝臟的作用。 此外,尚可提高肝糖原,降低肝脂肪含量,促進RNA、DNA的生成,說明丹參口服液對肝細胞代謝及促進受損肝細胞的再生均產生有益作用。 8.抗胃潰瘍作用。 9.對膽汁分泌的影響。 10.對腫瘤的影響100%丹參煎劑灌胃,可延長艾氏(Ehrlich)腹水癌小鼠的存活時間。用瓊脂平板法證實丹參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抗腫瘤效應。 此外,丹參具有抑制體外試驗中備組織的環腺苷酸磷酸二酯酶(PDE)的活力,尤以腦和肺的抑制最為敏感,推測大腦皮層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PDE的活力,增加環腺苦酸(cAMP)水平而實現的。 【化學成分】含多種丹參酮,丹參酸、丹參酚、鼠尾草酚、維生素類A,E等。 【用量用法】5——15g,水煎服,或入丸、散劑。 【使用注意】
婦女月經過多及無瘀血者禁服;孕婦慎服;本品反藜蘆(諸參辛芍叛藜蘆)。
1.《本草經集注》:“畏堿水,反藜蘆。”
2.《本草經疏》:“妊娠無故,勿服。”
3.《藥品辨義》:“忌醋。”
4.《本經逢原》:“大便不實者忌之。”
5.《藥性切用》:“血虛無瘀者勿用。”
6.《重慶堂隨筆》:“行血宜全用,入心宜去梢用。”
|
川芎圖片_川芎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5-09 09:00:00


【中藥概述】 川芎,別名:山鞠窮、芎、香果、胡、馬銜芎、雀腦芎、京芎、貫芎、撫芎、臺芎、西芎,為傘形科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莖。辛,溫。歸肝、膽、心包經。 1.活血行氣:用于血瘀氣滯的月經不調如月經后期限、痛經、經閉,有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的作用,故前人稱“血中氣藥”。常與當歸相須為用,以增強活血、行瘀、止痛之效,如<血府逐瘀湯>。 2.祛風止痛:用于感受風邪(感冒)引起的頭痛、身痛及風濕痹痛等,如(<和劑局方>川芎茶調散)、(羌活勝濕湯)。
【藥物形態】 本品為不規則結節狀拳形團塊,直徑2~7cm。表面黃褐色,粗糙皺縮,有多數平行隆起的輪節,頂端有凹陷的類圓形莖痕,下側及輪節上有多數小瘤狀根痕。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黃自色或灰黃色,散有黃棕色的油室,形成層環呈波狀。氣濃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藥效鑒別】 本品為重要的活血止痛藥。“走而不守”。活血而兼能行氣開郁,為“血中氣藥”。“能通周身血脈”,“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郁結”。活血止痛而能祛散外風,尤長于止頭痛。川芎炒去油,生用痹痛攻。 【臨證應用】 1.偏頭痛:用川芎,白芷,炙遠志各50g、冰片7g,共研末,用紗布包少許藥末塞鼻,右側頭痛塞左鼻,左側頭痛塞右鼻。 【應用與配伍】 1.用于血瘀氣滯的痛證。本品辛散溫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氣,為“血中氣藥”,能“下調經水,中開郁結”。治婦女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滯腹痛等。為婦科活血調經之要藥,常配當歸、桃仁、香附等同用。若血瘀經閉、痛經,配赤芍、桃仁等,如血府逐瘀湯;若寒凝血瘀者,配桂心、當歸等,如《婦人良方》溫經湯;若產后惡露不行,瘀滯腹痛,配當歸、桃仁等,如生化湯。治肝郁氣滯,脅肋疼痛者,常配柴胡、白芍、香附等,如柴胡疏肝飲;若心脈瘀阻,胸痹心痛者,常配丹參、桂枝、檀香等。近代以川芎及川芎為主的復方治冠心病心絞痛,有較好療效。此外,傷科之跌撲損傷,外科之瘡瘍癰腫,亦可用之。治跌撲損傷,瘀血腫痛,常配三七、乳香、沒藥等同用,以活血消腫止痛;治癰瘍膿己成而正虛難潰者,配黃芪、當歸、皂角刺,以托毒透膿,如《外科正宗》透膿散。 2.用于頭痛,風濕痹痛。本品豐溫升散,能“上行頭目”,祛風止痛。治頭痛,無論風寒、風熱、風濕、血脘、血瘀,均可隨證配伍用之。前人有“頭痛不離川芎”之說。治風濕痹證,肢體疼痛麻木,本品能“旁通絡脈”祛風活血止痛。常配獨活、桂枝、防風等祛風濕通絡藥同用。近代臨床還以川芎注射液靜滴,治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以川芎嚎靜滴治腦外傷綜合癥;以川芎配蓽茇制成顱痛中治三叉神經痛及血管性頭痛、坐骨神經痛、末梢神經炎等病癥。 【藥理作用】 1.對心腦血管系統的影響: (1)對心臟的作用川芎提取物川芎嗪對離體豚鼠心臟有劑量依賴性抑制作用,但對心率影響不大。在缺氧前和缺氧時,川芎嗪對離體豚鼠心臟的作用是使心肌收縮性減弱、舒張功能下降、心率減慢。對整體動物川芎嗪有強心作用。 (2)對血管及血壓的作用川芎嗪以不同的給藥途徑(靜注、靜滴或十二指腸給藥)對多種動物(貓、兔和大鼠)給予不同的劑量均可產生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 (3)對冠脈流量的影響川芎及川芎嗪對離休大鼠或豚鼠心臟均具有顯著的增加冠脈流量作用。 (4)對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損傷的作用川芎嗪腹腔注射和川芎哚灌胃,均可延長小鼠在低壓缺氧環境中的存活時間,并可對抗垂體后葉素所引起的家兔急性心肌缺血缺氧。 (5)對腦循環及腦缺血的影響川芎嗪4mg/Kg靜注可擴張大腦血管,降低血管阻力,顯著增加腦血流量。川芎可對抗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免頸動脈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下降和腦血管外周阻力升高等腦血管血液動力學參數的病變,對腦血管功能具有保護作用。 (6)對微循環的影響川芎和川芎嗪可解除去甲腎上腺素引起的金黃地鼠頰囊微動、靜脈及毛細血管的痙攣,使減慢的血流速度加快,減少的血流量增多。川芎對腎上腺素引起的微動脈血流停止或減慢,管徑的收縮等微循環障礙有顯著的推遲發生作用,且對微動脈有擴張作用。 2.對血液系統的影響:川芎和川芎嚎在體外對由ADP、膠原和凝血酶誘導的家兔和血小板聚集有顯著抑制作用,并可使已聚集的血小板迅速解聚。同時也能抑制血小板丙二醛的生成,對外源性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則無抑制作用。 3.對泌尿系統的作用:川芎唪可明顯增加免腎血流量,其作用與藥物劑量呈依賴關系,并有顯著利尿作用。 4.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川芎嚓能增強小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大鼠淋巴細胞轉化率和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檢測的陽性百分率,也能促進小鼠綿羊紅細胞(SRBC)抗體的形成。川芎能提高正常小鼠和淋巴細胞血清(ALS)所致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T淋巴細胞轉化功能,且可將ALS所致小鼠異常升高的抑制性T細胞(Ts)功能調至正常水平,同時也可提高ALS所致小鼠白介素-3(IL~3)低下的活性。 5.對呼吸系統的作用:川芎唪對白三烯C4、D4、組胺、前列腺素F2α等所致豚鼠離體氣管條收縮作用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為非競爭性拮抗劑,但不能對抗乙酰膽堿所致的氣管收縮作用。川芎唪在體外對彈性蛋白酶有明顯抑制作用,對豚鼠彈性蛋白酶肺氣腫模型有防治作用。 6.對胰腺炎的防治作用:應用牛磺膽酸鈉誘發大鼠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AHNP)后,川芎唪能增加胰腺相對血流量和灌注量,減輕胰腺病理形態損傷,穩定TxA2/PGI2于正常水平,降低血清過氧化脂質含量,抑制彈性蛋白酶,提高動物存活率,有效地防治胰腺炎。 7.抗腫瘤及抗放射作用:川芎嗪在每日20mg/kg劑量下,給藥18日,能顯著抑制B16-F10黑素瘤的人工肺轉移。 8.其他作用:川芎的甲醇和己烷提取物能改善或部分改善東茛菪碳造成的記憶獲得障礙,但對亞硝酸鈉造成的記憶鞏固障礙和40%乙醇造成的記憶再現障礙無明顯作用。 【化學成分】 含生物堿、阿魏酸等酚性物質,還有、川芎酚、雙藁本內酯,川芎嗪,鹽酸三甲胺、鹽酸膽堿等。 此外,川芎根莖尚含中性油,其成分為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烷酸乙酯,異十七、異十八烷酸乙酯和異十七烷酸甲酯。 【用量用法】 3——10g,水煎服。或研末服。 1.《本草經集注》:“惡黃連。” 2.《本草衍義》:“若單服既久,則走散真氣。” 3.《本草蒙筌》:“惡黃芪、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黃連。反藜蘆。” 4.《本草經疏》:“芎蒡性陽味辛,凡病人上盛下虛,虛火炎上,嘔吐咳嗽,自汗,易汗,盜汗,咽干口燥,發熱作渴,煩躁,法并忌之。” 5.《藥品化義》:“凡禁用者,如心虛血少,驚悸怔仲,肺經氣弱,有汗骨蒸,恐此辛溫香散故也。如火氣升上,吐衄,咳嗽,熱據痰喘,中滿腫脹,恐此引氣上騰故也。” 6.《本草從新》:“氣升痰喘不宜用。” 7.《得配本草》:“火劇中滿,脾虛食少,火郁頭痛皆禁用。” 【使用注意】陰虛陽元之頭痛忌;月經過多及出血性疾病亦不宜。過敏反應見皮膚瘙癢。 酒川芎:增強活血止痛作用,以活血通經力強,多用于氣血瘀滯,婦女月經不調、經閉、痛經、難產、胞衣不下等癥,常與當歸、白芍、地黃等同用。
|
甘松(敗醬科草本根莖)_甘松的功效與作用
xiaobai 發表于 2012-05-08 08:49:00


【中藥概述】 甘松,別名:香松、甘松香,為敗醬科草本植物甘松的根莖。辛、甘,溫。歸脾、胃經。 行氣止痛,健脾強胃:用于胸腹疼痛,食欲不振,頭痛、腳氣等癥,可與香附,砂仁,烏藥,丁香,藿香,官桂,麥芽,甘草,陳皮等配伍。如(<和劑局方>大七香丸)。
【藥物形態】 本品略呈圓錐形,多彎曲,長5~18cm。根莖短小,上端有莖、葉殘基,呈狹長的膜質片狀或纖維狀。外層黑棕色,內層棕色或黃色。根單一或數條交結、分枝或并列,直徑0.3~lcm。表面棕褐色,皺縮,有細根和須根。質松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味苦而辛,有清涼感。 【藥效鑒別】甘松芳香開脾郁,主要用于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專理氣。 【藥理作用】有鎮靜、安定作用,能松弛支氣管平滑肌,對胃腸道運動呈現抑制作用。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纈草酮、纈草堿、甘松香酮、馬兜鈴烯等。 【用量用法】2——10g,水煎服,或入丸、散劑。 【使用注意】氣虛血熱者忌用。 【附】纈草(為敗醬科植物纈草、黑水纈草的根狀莖)。性味同甘松。安神理氣止痛。適用于神經衰弱、失眠等癥。還可用治胃痛、腰痛、跌打損傷等。3~8g,水煎服。外用適量。 【臨證應用】用治神經衰弱、失眠。取本品五味子各30g,泡酒500毫升,每服10毫升。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主成分為異戊酸龍腦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