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相關文言常識; 2、了解作者情感變化及其感悟; 3、品味語言,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教學重點】目標1、3 【教學方法】誦讀法、串講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赤壁”之爭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介紹蘇軾及相關背景。 (師生共同回憶。)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既不準他簽署公事,又不準他到安置之地,過著半囚徒似的生活。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蘇軾被貶黃州以后經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蘇軾又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課文又稱《前赤壁賦》。當年冬,蘇軾再游赤壁,又寫下了一篇賦。 蘇軾所游得是黃州的赤鼻磯,并非赤壁大戰處。見課文注釋①。 2.關于“賦”。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螭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漢代為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后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稱為“文賦”。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 3.學生聽課文朗讀,正音正字。 4.學生朗讀課文,疏通字詞。 5.學生默讀課文,借助注釋,初知文意。 6.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明確: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存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 第一段──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段──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段──忘情塵世的灑脫。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筆下的月亮是怎樣變化的?試分析。 明確:以被貶黃州為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悅輕松、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呈寧靜、輕松之態。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噴薄欲出。“月”成了祥樂、寧靜、澄澈、優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后,他的心態發生大轉變。出現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 2.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明確: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蘇軾將儒與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3.怎樣闡述了“變與不變”的哲理? 明確: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有兩層意思。一是“變”與“不變”是相對的,無論水、月或人自身,都時時在變,又皆可無盡,因此不必為“吾生之須臾”與“長江之無窮”悲傷。二是要知足常樂,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風明月──則盡情享用。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的,但也有負面因素,一是關于“變”與“不變”的解釋是相對主義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辯證法,二是主張隨遇而安也可能導致斗志的消減。但蘇軾是在走出監獄到達流放地而幾乎喪失自由的情況下說這番話的,反映了他的坦蕩、曠達和強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闡述了“變與不變”的道理。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表現了作者超然獨立、不計得失、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作者從水、月中悟出了變與不變的道理,苦悶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脫。(客人的話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反映了作者的內心痛苦。) 4.藝術特色。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明確: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駢散結合。 明確: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3)形象優美,善于取譬。 明確: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連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5.學生討論古代文人“達”時與“窮”時的思想變化。 (可結合陶淵明、李白等,言之成理即可,教師引導其思想積極方面。) 四、梳理·積累 1.一詞多義。 (1)屬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囑托,引申為“勸酒”)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通“囑”,囑托) 司命之所屬(《扁鵲見蔡桓公》) (在)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隸屬、屬于)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滕王閣序》) (動詞,屬于、是) 若屬皆為所虜(《鴻門宴》) (表復數,這些,類) 神情與蘇、黃不屬(《核舟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