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仿佛那只撿苞谷的猴子……初次體驗大陵穴后,只操作幾回,就又被新接觸的穴位或經絡所吸引,為其效果所激動。直到“尺澤穴”才又記起來,一試效果就很好:"……想起才吃了飯,又找大陵穴——這個穴“瀉心火而生脾土”。一掐,胸中空寒!緊接著腸胃開始嘰咕。"
那以后經常記得操作。比如某天夜里餓了,熱五色粥吃紅椒吃肉,食一小桔覺腹中涼,喝熱水.吃仨鮮棗又喝熱水。桔子上火棗性溫,吃完舌與唇皆不甚適。掐大陵,舌津唇潤,而且眉間及眉峰都有反應,前額連帶腦漸清。
更多時候,操作這個穴后出現的是胸中沁涼,如清風拂過,如清泉流過。還曾有過背部膀胱經全暖?!
寫“尺澤穴”前后,思慮太過加以受寒,出現了脾不統血和肺陰不足。前者發覺得早,處理及時,很快痊愈。至于肺陰不足,“尾椎下方突見兩塊粗糙,有核桃大小,基本對稱。”怎么辦呢?中里老師介紹的什么養陰清肺口服液、進口西洋參或花旗參都得上藥店去買。懶得跑。反正長在人見不到的地方,慢慢想法子。
有天吃過早飯,上床睡。躺下以后習慣性地按住大陵——該穴生脾土,助消化。于飯后掐按,最是時候。除通常出現的那些反應外,還患處微癢?一覺醒來,摸摸,兩處粗糙十去七八!
怎么回事?怎會這樣?想想剛吃的早餐,山藥薏米粥,佐以花菜黑木耳胡蘿卜。
查"山藥其性甘平,氣陰兩補,補氣而不壅滯上火,補陰而不助濕滋膩,為培補中氣最平和之品"("中氣,也就是脾肺之氣。")"《本草綱目》云: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后三樣都是補肺了。 "《景岳全書》云: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同于本草。"《藥品化義》云: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治肺虛久嗽,何其穩當。"——強調補肺。"清末最有名的大醫家張錫純對此藥更是推崇備至,在其醫學專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屢用大劑量生山藥一味,治療了許多諸如大喘欲絕,滑瀉無度等危急重癥。其言:“山藥之性,能滋陰又能利濕,能滑潤又能收澀。是以能補肺、補腎、兼補脾胃……在滋補藥中誠為無上之品,特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耳。”"
薏米呢,"薏仁最善利水,不至耗損真陰之氣""薏米主要功效在于健脾去濕,健脾可以補肺,祛濕可以化痰。所以本品,亦可用于治療肺熱肺癰肺痿之癥。""“山藥、薏米皆清補脾肺之藥,然單用山藥,久則失于粘膩,單用薏米,久則失于淡滲,惟等分并用乃久服無弊。”"
最后中里老師總結道:"山藥可補五臟,脾、肺、腎兼顧,益氣養陰。又兼具澀斂之功。薏米,健脾而清肺,利水而益胃,補中有清,以去濕濁見長。"
此粥雖好但平日里一直在吃,為何今天特別見效呢?
考察佐餐之菜,“花菜性平味甘,有強腎壯骨、補腦填髓、健脾養胃、清肺潤喉作用。適用于先天和后天不足、久病虛損、腰膝痠軟、脾胃虛弱、咳嗽失音者。”亦是兼及腎脾肺。其色白,熟于秋。按五色五季,補肺成立。
黑木耳“味甘、性平,歸胃、大腸經;”脾與胃相表里,肺與大腸相表里,由此可知此物能補脾益肺。果然:“具有益氣、潤肺、……”“補血、止血、涼血……”治諸血癥。“中醫認為,黑木耳作為食品,味甘淡,可隨個人的喜愛任意添料調味,制成各種各樣的美味佳肴;而作為藥物,則是難得的補品,雖性平力緩,但卻不膩不躁,可常服久用。據《中華本草》記載:黑木耳味甘性平,歸脾、肺、肝、大腸經。”(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臨床中藥系教授常章富)
還有胡蘿卜,“味甘、性平;入肺、脾經;”
三樣東西皆潤肺補肺清肺,又都益脾。此外,中醫以五臟配五行,脾為肺之母,土生金。前面中里老師說“健脾可以補肺”,就是這個意思。大陵穴“生土最多”,對以上食物的消化吸收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是以生效迅速。
五行既相生。由此生發開去,豈不五臟皆補,百病兼治?前述一一細考較去,盡皆符合:
口干舌燥沒有了,是心火瀉了,因“舌為心之苗”;嘴唇焦枯干裂消失,是“脾開竅于唇”。
接下來胸中沁涼,表明肺受益。“肺開竅于鼻”,是故鼻中涕嗓里痰皆一掃而光,鼻通而咽清。肺主宣發,無阻則呼吸暢快,自然深長。肺又主肅降,有力則尿意減而膀胱舒,或私處炎癥消退,或便秘解決。肺又為腎之母,肺健則腎強,金生水。生水若何?耳內(炎癥)由疼痛轉為柔和干癢。腎與膀胱相表里,腎強則膀胱經亦通,于是腰熱臀暖后背溫。
有人可能會問,水生木。肝一旺,肝火會不會起來?確實,持續刺激大陵穴,有時會出現胸中充暖。不要緊,繼續掐(按),很快這種現象就會消失,因為木生火,心火遇大陵穴即解,轉供身體利用。
此后飯畢若擔心遺尿,不掐尺澤或太溪,而取大陵。果然尿意頓消而雙眼出淚。作用類似不說,亦是立即生效。
又想起中里老師談心包經時的一些話:
"經絡的走向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標有穴位的主經,還有一個是在經絡圖上找不到的“暗行之路”。如《靈樞·經脈》上說心包經的走向“起于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三焦指整個體腔)
"“下膈,歷絡三焦”就是心包經的暗行之路。雖然這條“暗道”上沒有穴位,但是既然經絡循行過此,按“經脈所過,主治所病”的原則,可以看出心包經可以通治上、中、下焦的病癥,真是所謂“包”治百病!"
該章節臨近結尾,“有網友說,揉勞宮穴居然治好了他多年的便秘,真是意外的收獲。”乍一看確有點匪夷所思:勞宮穴“是一個補養心臟的穴位”,二者似風馬牛不相及。可笑過之后再細想,其實不盡然:便秘最主要的原因是氣血不足,推動乏力。而心臟是個“血泵”,全身各處供血都靠它。它本身的血液供應充足,難道對于問題解決沒有幫助嗎?!中里老師初次介紹勞宮穴時,曾說它“用處極廣,太實用了”,實際奧妙就在這里。
“治愈疾病的過程,就是把新鮮血液引到病灶的過程”。脾生血,故老師又說:“對于遷延不愈的慢性病,我們最穩妥有效的方法就是調理脾胃而不去管其他癥狀。”大陵穴亦在心包經,為陰經俞穴,穴性屬土,正是健脾高手。至于進補,“藥調不如食補”,我的觀點是“先把三餐飯吃好,然后及時按按大陵。”
再者,既然找穴位時提倡“離穴不離經”,談按摩時老師也說“如果肚子上壓著痛,你要看痛點壓在什么經上,然后就按摩腿上相應經絡的穴位就行了。”那么凡屬心包經所治,操作大陵穴都會有些效果。更何況陰經以俞代原,大陵可是心包經原穴。
冰心玉(新芽若花)
2008-12-25 草稿
2008-12-28 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