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寺塔 位于豐潤城,南為豐潤鎮趙莊村,東為唐豐公路,高24.2米,始建于遼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受到嚴重損壞:寶頂震落,風鐸遺盡;檐椽糟朽,塔身劈裂;基座剝離,臺底洞空。千年瑰寶,行將毀圮。1986年6月,豐潤縣委、縣政府作出"振興豐潤,修我寶塔"的決定,成立以縣委書記李家庭為名譽會長的"修復天宮寺塔基金會",發出告全縣人民書,倡導捐資,僅2月捐資18萬元。省文物局撥款10萬元。修復工程填堵臺底的洞道,壘砌基座,修葺4層以下塔身,重建5層以上塔身,安裝鑄于清康熙十六年的紅銅滲金寶頂,天宮寺塔經3年施工,重現秀美身姿。在修復塔腔、塔體中出土國家一級文物12件(有遼代重熙、清寧、咸雍間刻本的佛經等10種,3卷、28冊;遼代石雕造像兩尊),二級文物26件(2件遼代銅佛造像、24件遼代磚雕精品),三級文物33件(遼代銅盆和部分磚雕、明代銅像、瓷器),對研究當時燕京乃至遼代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2000年豐潤縣委、縣政府出資800萬元,拆遷天宮寺塔周圍的農機公司、畜牧水產局和40多戶民居,辟出2萬多平方米土地,植碧草、鮮花、綠木,在南面建水榭、人工湖、假山和涼亭。并在塔下砌筑了銀白色石階和圍欄環護的臺基,建成天宮寺塔公園。天宮寺塔顯得更加峻拔靈秀,成為游人陶冶情趣、感奮斗志的佳境。2006年4月,天宮寺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補一個天宮寺塔名稱由來的傳說: 坐落在豐潤城西南隅的天宮寺塔,建于遼清寧八年。據說,清寧元年,鹽監張日成見此地有土崗高高隆起,崗下清泉繞崗而過,崗泉之間適宜興修浮圖,于是出資購買,興修寺廟,并請來被遼主賜為演教大師的法定為宗主。
清寧八年,張日成之子從宜在寺廟西面的土臺上建起一座實心八面體13層佛塔,塔高24米,坐落在周長26.9米,高4.3米的石器平臺上,塔身的東西南北四面各建一道假門。塔身的八角均有磚雕龍盤柱。各層塔的八角上是柏木角梁,第一層還有柏木檐椽。角梁和檐椽的頂端各懸一個鐵鑄風鐸。 天宮寺塔最初叫南塔院,后因遼主賜“樂”匾額,所以又稱極樂院。到了金朝,又稱大天宮寺。1987年,重修天宮寺塔時,發現塔內存有《大方廣佛嚴經》8卷,《佛說大乘圣無量壽史定光明王如來經》等等。還有許多遼代的佛像。天宮寺塔個人的神秘感還源自一些傳說: 一天,托塔天王托著他的寶塔,到凡間捉妖,正當他和妖怪激戰時,一個已有兩千年道行的老妖突然出現在托塔天王面前。于是,天王念動咒語,手中的寶塔旋轉起來,并發出一道道金光,小妖們都被托塔天王收進了寶塔里。可那個老妖怎么也收不進來,托塔天王只好回去請教王母娘娘。王母娘娘拿出一把弓箭說:“這弓箭稱為軒轅箭,能殺死不忠、不孝、不義之人。”托塔天王謝過王母娘娘,拿著軒轅箭又下凡去了。他將軒轅箭射向老妖,正中老妖的心臟,老妖立刻倒在地上。王母娘娘將軒轅箭賞賜給了托塔天王,而寶塔卻永遠留在了人間。當地的人們不知道這座塔是誰造的,就認為是天宮賜的,于是就把這座寺塔稱為“天宮寺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