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由于城市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諸多上班族飲食不規律、休息難保證,外加精神壓力“作祟”,不知不覺就患上了潰瘍性結腸炎。患上潰瘍性結腸炎,不是光靠止瀉就算治好了,若想斬草除根,還是看看名醫大家們是如何開方的吧。
組成:黃連10g,桂枝10g,半夏15g,干姜10g,黨參12g,炙甘草10g,大棗12枚,柴胡10g。 主治: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腹中冷痛,下利日數行,伴有黏液,口干,惡心,舌邊尖紅,苔白膩,脈沉弦。 方解:上有熱,下有寒,寒熱阻拒,陰陽不交,影響胃腸的消化、傳導功能,故見腹痛下利,伴有嘔吐、口渴、舌紅等癥。治以黃連湯清上熱,溫下寒,交通上下陰陽,為正治之法。張仲景用本方治療“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寒)”的“腹中痛,欲嘔吐”之證。黃連湯由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而成,兩方用藥僅一味之差,而主治各有不同。半夏瀉心湯主治寒熱錯雜于中焦,有心下痞滿、嘔吐、下利等癥,故姜、夏與芩、連并用,辛開苦降,以解寒熱之痞氣。而黃連湯之證熱在上,寒在下,上胸下腹,與中之“心下”無關,故用黃連清熱于上,干姜散寒于下。妙在桂枝一味,下氣降沖,溫通上下,斡旋陰陽。 白槿花止瀉單方 方藥組成:白槿花。 主治:赤白泄瀉。 方解:其所以能治痢者,蓋因其一能清熱解毒,其二能入血分,其三其性滑利,能緩解下痢之后重。唯用于熱毒痢疾為佳,虛寒痢不相宜。 加減應用:可配合白頭翁、秦皮、苦參、白芍、山楂之屬,隨證治之。此花亦可用于濕熱泄瀉,瀉下溏垢臭穢者。 仙桔湯 方藥組成:仙鶴草30g,桔梗8g,烏梅炭4.5g,白槿花,炒白術各9g,廣木香5g,炒白芍9g,秦艽10g,炒檳榔1.2g,甘草4.5g。 主治: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腸炎、慢性結腸炎、脾虛濕熱所致的久泄。癥見時常泄瀉,時輕時重,或腹脹,便溏夾有黏液或間見少量膿血,反復發作不愈者。 方解:本方選仙鶴草為主藥,乃因仙鶴草澀中有補,輕靈止瀉,止中寓通,補脾健胃,對于慢性痢疾虛實夾雜者有標本同治之功。而桔梗配伍枳殼治療瀉痢,是因其具有疏暢氣機、斡旋氣化的作用。其中配伍少量檳榔,一升一降,清升濁降則樞機運轉如常。檳榔多服則瀉至高之氣,較枳殼、青皮尤甚,故而用量為1.2g,取久病用小方,以少勝多之意。 組成:灸黃芪30g,黨參9g,黑升麻5g,柴胡6g,當歸9g,陳皮6g,地榆炭30g,木香6g。 主治:潰瘍性結腸炎,癥見腹痛,泄瀉夾膿血,日行數次,面色蒼白,唇甲色淡,氣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微。 方解:本方證屬脾虛氣陷,統攝無權,方中黃芪益中氣,升清陽,故重用為主藥;黨參益氣以健脾,升麻升舉脾陽,柴胡疏達肝氣,協助黃芪共奏升陽舉陷之效;陳皮、木香利氣醒脾,使補氣而無氣滯之弊;當歸養血調肝,使柴胡疏肝而不損及肝血;地榆炭有收斂解毒,清大腸熱止血之功。臨證常加仙鶴草收斂止血,此藥特點:不論屬寒、屬熱、屬虛、屬實均可應用,配伍得當,奏效更速。仙鶴草民間稱脫力草,又有補虛強壯,恢復體力作用,現代藥理研究其有消炎止血鎮痛效果。 組成:黨參、白術各9g,炮姜3g,炙甘草6g,茯苓、防風、焦神曲、焦山楂各9g,陳皮6g,白芍、秦皮各12g。 主治:慢性結腸炎,癥見慢性腹瀉,腹痛即瀉,大便稀溏,夾有黏凍,每日4~5次,兩脅作痛,舌紅,根苔厚膩微黃,脈弦。 方解:本方證屬脾失健運,濕熱蘊于腸中,肝脾氣滯,方以理中湯、四君子湯、痛瀉要方等方劑組成,焦神曲、焦山楂固腸止瀉;秦皮清熱利濕,群藥合用,攻補并施,具健脾溫中,清腸化濕之效。 本病在治療上,需辨別緩急輕重,寒熱虛實等,隨證治之。因本病常反復發作,病程纏綿,每易導致虛實夾雜,寒熱并見,因此在治療上就不能只用一種或兩種治法,必須機圓法活,審證用藥。黃氏常將補氣、溫中、調肝、清熱等法,熔為一爐,綜合治之,每獲良效。 組成:制附子(先煎)15g,補骨脂20g,干姜5g,炒白術20g,肉豆蔻(煨)10g,五味子10g,熟地15g,山藥15g,黨參15g,丹參15g,山萸肉5g,炙甘草5g。 主治:潰瘍性結腸炎,腸鳴,腹脹或隱痛,五更泄瀉或久瀉不愈,小腹冷感,或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方解:方選補骨脂、附子、干姜溫腎陽,補命火,散寒邪;以肉豆蔻、熟地溫脾暖胃,澀腸止瀉;五味子酸斂固澀,配合山萸肉、淮山藥斂精益氣;黨參、炒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丹參活血行瘀,推陳致新,共成溫腎暖脾,固腸止瀉之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