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此其候也。黃帝曰:善”,見《靈樞》卷十二第八十一《癰疽篇》。又自篇首至“臟傷故死矣”,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上篇。又自“黃帝曰:愿盡聞癰疽之形”至“此其候也。黃帝曰:善”,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下篇。又自“黃帝問于岐伯曰:有病癰腫致痛”至“可使全。黃帝曰:善”,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腹中論篇》。又自“黃帝問曰”諸癰腫筋攣“至末,見《素問》卷五第十四《脈要精微論篇》,《甲乙》同上。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 上焦出衛氣,衛氣為陽,故在分肉能溫之也。氣潤骨節,骨節腦髓皆悉滋長,故為養也。令腠理無癰,故為通。 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絡,孫絡②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滿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 出氣,謂營氣也。經絡及孫絡有內有外,內在臟腑,外在筋骨肉間。谷入于胃,精液滲諸孫絡,入于大絡,大絡入經,流注于外。外之孫絡,以受于寒溫四時之氣,入絡行經以注于內。令③明水谷津液,入于孫絡,乃至于經也。內外經絡行于臟腑,臟腑氣和乃得生也。 平按:“露”《甲乙》作“霧”?!皩O絡”二字《靈樞》、《甲乙》不重?!岸唷薄都滓摇纷鳌俺喽??!跋葷M,滿乃注于絡脈”《靈樞》作“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甲乙》“滿”字不重,“絡脈”下重“絡脈”二字。注“滲諸孫絡”,“諸”袁刻作“于”。 ②“孫絡,孫絡”,蕭本原作“孫脈,孫絡”,據楊上善注及蕭氏按語改。仁和寺本作“孫脈,孫脈”。 ③“令”,人衛本注曰:疑當作“今”。 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 張,□張也。陰,營氣也。陽,衛氣也。神之動也故出入息動,息之動也營衛氣行,營衛氣行必有經紀,營衛周行道理,人與天道同運,天運非常之道故不休也。 平按:《甲乙》“已張”作“乃張”;“乃行”作“而行”。 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后;從實去虛,補則有余。血氣已調,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 切,專志也。用心專志,調虛實也。瀉者□順于虛,專去盛實,瀉之甚者,則不足也。氣至因而疾瀉,則便④氣盛⑤。氣至留而不瀉,則針與氣先后不相得也。若順實唯去于虛,補之甚者,則有余也。是以切而調之者,得之于心,不可過虛實也。故善調者,補瀉血氣,使形與神相保守也。持者,保守也。如此調養,血氣平與不平,言已知之;然猶未通癰疽三種之論,故請所聞。 平按:“形神”《靈樞》作“形氣”?!捌脚c不平”《甲乙》作“至與不至”。 ④“便”字,仁和寺本殘,觀其剩形,似為“使”字。 ⑤“盛”,人衛本注曰:疑是“減”字。 岐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 此言天有度數,地有經紀。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蔖不成,五谷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別離異處。 蔖,采古切,草名也,亦節枯也。此言天度、地紀有失致損也。 平按:“蔖”《靈樞》作“萓”,注云:“魚饑切?!痹敗队衿罚喝U本作宜,鹿蔥也?!稄V韻》蔖,采古切,草死也。與楊注“節枯”之意同,較“萓”義為長。 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同①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 此言人之血氣合于天地。 平按:《甲乙》“星宿”作“天宿”。 ①“同”,人衛本注曰:據《靈樞·癰疽篇》、《甲乙》卷十一第九上、《劉涓子方》卷四、《千金翼》卷二十三第一及《醫心方》卷十五第一應作“周”。 寒氣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盛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煎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營,經脈敗漏,薰于五臟,臟傷故死矣。 此言血氣行失,有損有病也。 平按:“煎枯空虛”《靈樞》作“血枯空虛”,《甲乙》作“則筋骨枯空,枯空”。《靈樞》“營”作“榮”,《甲乙》作“親”;“經脈”作“經絡”;“故死”作“則死”。 黃帝曰:愿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 凡有三問:一問癰疽形狀,二問癰疽死生忌日,三問癰疽名字也。 岐伯曰:癰發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已已,則含豕膏,毋冷食,三日而已。 下答癰疽形狀及名并所發處,合二十一種:一十八種有名有狀,有所發處;三種但有所發之處,無名與狀。二十一種中,七種無死生忌日,余十四種皆有忌日。凡癰疽所生,皆以寒氣客于經絡之中,令血凝澀不通,衛氣歸之,寒極化為熱氣,□成癰疽②,腐肉為癰,爛筋壞骨為疽,輕者療之可生,重者傷臟致死。名猛疽等,癰疽之名,圣人見其所由立之名狀如左,隨變為形,亦應不可勝數也。近代醫人,元不識本名之旨,隨意立稱,不可為信。嗌,咽也。寒氣客脈之處,即發熱以為癰疽,無常處也。 平按:“瀉已已”《靈樞》無兩“已”字,《甲乙》作“膿瀉已”。《靈樞》、《甲乙》“含”作“合”;“膏”下無“毋”字。注“熱氣”下原缺一字,袁刻作“郁積”二字,不合,謹空一格。 ②“疽”,仁和寺本作“腫”。 發于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泉液,前傷任脈,內薰肝肺,薰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項前曰頸。 平按:“泉”《靈樞》、《甲乙》作“淵”,說見前。 陽氣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鑠。其色不樂,項痛而①刺以針,煩心者,死不治。 腦后曰項。 平按:“陽氣”《靈樞》作“陽留”。《甲乙》“留項”作“溜項”?!拌p”《靈樞》、《甲乙》作“爍”?!绊椡炊桃葬槨保鹅`樞》“刺”上有“如”字,《甲乙》作“腦項痛如刺以針”?!鹅`樞》“治”上有“可”字。 ①“而”,人衛本注曰:通“如”,同也?!都滓摇肪硎坏诰畔?、《劉涓子方》卷四、《巢源》卷三十二《疽候》及《千金翼》卷二十三第二正作“如”。《靈樞·癰疽》則“而如”連用。 發于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逆焫之。 肩前臂上腘肉名腨。 發于掖下赤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數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砭,甫廉反,□同,以石刺病也。欲細而長者,傷形深也。 平按:《靈樞》、《甲乙》“堅”下有“者”字;“治之”下有“以”字;“數砭”作“疏砭”。注“□同”二字,袁刻脫。 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俠癭,急治之。 馬刀亦謂癰不膿者是也。頸前曰嬰也。 發于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 井疽起三四日,不療下入腹,寒熱不去十②日③死也。 平按:“發于脅”上,《靈樞》、《甲乙》有“發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瓜蔞,??嗪疅?,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后出膿?!币粭l。 ②“十”,人衛本注曰:本書經文作“七”,與《靈樞》、《甲乙》、《千金冀》及《醫心方》同;但《劉涓子方》卷四、《巢源》卷三十二《疽候》及《外臺》卷二十四《癰疽方》均作“十”,《外臺》注云:“寒熱不去,十日早死?!迸c本注同。 ③“日”,仁和寺本作“年”,疑誤。 發于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剉□翹草根各一升,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三升,即強飲,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敗”亦曰“改”,量謂此病。生于女子,故釜上蒸之,出汗即已。有本翹、松各一升。 平按:“其中”上無“治之”二字;“□”上無“剉”字,有“治之以”三字;“各一升”上有“及赤松子根”五字;“竭”上有“令”字;“為三升”作“得三升”,《靈樞》作“為取三升”。 發于股胻,名脫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 髀內曰股,股外曰髀,膝上股下骨稱曰股胻也。 平按:《靈樞》、《甲乙》“胻”作“脛”;“脫疽”作“股脛疽”?!都滓摇贰白儭毕掠小吧弊?;“搏骨”作“內薄于骨,急治之”。 發于尻,名曰兌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尻,脽①也。脽,音誰。 平按:“兌”《靈樞》、《甲乙》作“銳”?!叭铡保毡尽夺t心方》作“四十日”。 ①“脽”,蕭本誤作“睢”。今據仁和寺本改。下“脽”字同。 發于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六十日而死。 陰下之股。 平按:《甲乙》“施”作“弛”?!鹅`樞》“六日”作“六十日”;“六十日”作“十日”,《甲乙》同。 發于膝,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石之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勿石之者,準例皆砭之,此唯言石之,或以冷石熨之,所以堅而不石,以其寒聚結,聽柔乃石之。 平按:《靈樞》“疵疽”作“疵癰”;“而堅”作“如堅石”。《甲乙》“須其柔”作“須其色異柔”。 諸癰疽之發于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 當節生癰,膿入節間傷液,故不可療也。 平按:《甲乙》無“疽”字。 發于陽者,百日死;發于陰者,四十日死也。 丈夫陰器曰陽,婦人陰器曰陰。 平按:“四十日”《靈樞》作“三十日”。 發于脛,名曰兔齧。其狀赤至骨,急治,不治,害人也。 脛,謂膝下脛骨也。 平按:《甲乙》“齧”作“嚙”;“赤”作“如赤豆”三字;“害人”作“殺人”。 發于踝,名曰走緩。其狀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色不變者,肉色不變也。石其輸者,以冷石熨其所由之輸也。 平按:《靈樞》、《甲乙》“踝”上有“內”字。《靈樞》“狀”下有“癰也”二字。“輸”《甲乙》作“俞”。 發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色變,不之,百日死。 足上下者,足趺上下也。 平按:《靈樞》、《甲乙》無“不色變”三字。 發于足傍,名曰厲疽。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傍,謂足內外之側也。 平按:“初如”《甲乙》作“初從”;“之,去”作“去之”;“黑”上有“狀”字;“不消”作“不可消”。 發于足指,名曰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去之活,不然則死矣。 不則死者,不斬去死也。 平按:《靈樞》“不衰”上無“治之”二字;“斬”下無“去”字。《靈樞》、《甲乙》無“活”字?!安蝗弧薄都滓摇纷鳌安蝗ァ?,《靈樞》無“然”字。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曰:營衛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曰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于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 營衛稽留經脈泣不行者,寒氣客之,血泣不行,衛氣歸在泣血之中也。 平按:《甲乙》“稽留”作“積留”;“經脈”作“經絡”?!鹅`樞》“從之”二字不重,《甲乙》作“歸之”?!肮试弧薄鹅`樞》作“故熱”,《甲乙》作“故曰熱”?!鹅`樞》“骨髓”二字不重?!跋萦诠撬琛薄都滓摇纷鳌跋菁∧w于骨髓”;“命曰”作“名曰”。 黃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骨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毋余,故命曰疽。 癰下者,即前之癰甚,肌、膚、肉、筋、骨、髓,斯之六種,皆悉破壞,命之曰疽也。 平按:“淳”《甲乙》作“純”;“骨枯”作“骨肉”,《靈樞》無“骨”字。“竭”下,《甲乙》有“絕”字。 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黃帝曰:善。 此言其癰疽之候異。 平按:《甲乙》“上之”作“其上”;“夭”下有“瘀”字;“上如”作“狀如”。 黃帝問于岐伯曰:有病癰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亢我缘弥?? 因于癰腫,有此三病,未知所由,故請之也。 平按:《素問》“癰”作“膺”。《甲乙》“頸”作“脛”。 岐伯曰:名厥逆。 因癰腫熱聚,氣失逆上,上盛故頸痛,下虛故胸滿腹脹也。 平按:《甲乙》作“病名曰厥逆”。注“失”字,袁刻脫。 曰:治之奈何?曰:灸之則瘖,石之則狂,須其氣并,乃可治。曰:何以然?曰:陽氣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則瘖;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并而治之,可使全。黃帝曰:善。 灸之瘖者,陽氣上實,陰氣下虛,灸之火壯,陽盛溢入陰,故瘖。以冷石熨之,則陰氣獨盛,陽氣獨虛,以陽氣獨虛,發于狂??扇巫院停缓蟑熤?,使之全也。 平按:“則瘖”《素問》作“入則瘖”,《甲乙》同。“使全”《甲乙》作“使愈”。 黃帝問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 因于癰腫,有此二病,故請所生。 平按:“生”《甲乙》作“在”,袁刻作“主”。 岐伯曰:此寒氣之腫也,八風之變也。曰:治之奈何?曰:此四時之病也,以其勝,治其輸。 筋骨是陰,加以寒氣,故為寒腫也。此乃四時八正虛風變所為也,引其所勝克之則愈也。 平按:“治其輸”《素問》作“治之愈也”?!都滓摇贰拜敗弊鳌坝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