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100年里,世界疾病譜發生了巨大變化,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已成為全球首位死因,且不斷加劇。 2015年8月7日,中國心臟大會上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高潤霖教授對新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4”進行了解讀。 數據顯示,目前心血管?。òX血管?。┮殉蔀槲覈青l居民首要死亡原因,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心血管病占農村居民死亡的44.8%,占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的41.9%,均位列第一。 從20世紀90年代起,城鄉居民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呈現上升態勢,早期時農村心血管病死亡率明顯低于城市,而近幾年農村心血管病死亡率已經超過城市,出現該現象的原因是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但由于缺乏足夠的健康生活方式宣教而使心血管病發病率升高,加之農村醫療水平較低、治療效果較差,導致心血管病死亡率快速升高。 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腦卒中、腹主動脈瘤和外周血管疾病,是心腦血管疾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早期干預危險因素,可延緩或阻止動脈粥樣硬化進展。 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中最常見而重要的類型,其特點是受累動脈的內膜有類脂質的沉著,復合糖類的積聚,繼而纖維組織增生和鈣沉著,并伴有動脈中層的病變。本病主要累及大型彈力型動脈和中型肌彈力型動脈,以主動脈、冠狀動脈及腦動脈為多見,常導致管腔閉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嚴重后果。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理學說甚多,如脂質浸潤學說、血栓源學說、血液動力學學說、中層平滑肌細胞增生學說、動脈內膜損傷學說、受體學說和血管炎性學說等?,F逐漸明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是復雜的、綜合性的、漫長的過程。 動脈壁內皮損傷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始動因素。動脈壁內皮細胞有調節血管張力、血管通透性、抗血栓形成及分泌多種活性物質等重要生理功能。當內皮細胞受某些因素(如: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血液中血管緊張素Ⅱ、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緩激肽的增高,血氧飽和度降低等)的刺激均可使血管內皮損傷。 受損的內皮細胞發生功能改變和滲透性增高,血液中的單核細胞粘附在內皮細胞損傷處進入內皮下,吞噬脂質成為泡沫細胞,形成脂肪斑。血小板聚集并粘附于內皮的損傷處。 吞噬細胞、內皮細胞及粘附于內皮細胞損傷處的血小板釋放生長因子刺激平滑肌細胞進入內膜并增殖,脂肪斑變成纖維斑塊,損傷的內皮細胞通透性改變,血漿中的低密度和極低密度脂蛋白更多地進入內膜,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新近研究表明,脂質過氧化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中起重要作用。人體內自由基通過對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化學修飾。產生過氧化LDL,其對內皮細胞有損傷作用,并能抑制前列環素I2(PGI2)的合成,且修飾的LDL能通過特異性受體被單核-巨噬細胞或平滑肌細胞攝取,使細胞內膽固醇酯顯著增高。 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種族、家族史、高脂血癥、吸煙、糖尿病、高血壓、腹型肥胖、缺乏運動、飲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緊張、大量飲酒。除年齡、性別、家族史和種族不可改變,其他9種心血管危險因素都是可以改變的,因此也是可以預防的。具體措施包括: 1.合理飲食:飲食宜清淡,多進食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應避免進食過多的動物性脂肪和富含膽固醇的食物。 2.堅持適量的體力活動 活動量需根據原本身體情況而定,循序漸進,不宜勉強作劇烈運動。 3.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 應注意勞逸結合,生活規律,保持心情愉快。 4.提倡戒煙,限酒。 5.如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必要時進行藥物干預控制。 阿司匹林,可通過抑制花生四烯酸轉變為前列腺素H2、G2,從而抑制血栓素A2生成,亦同時抑制動脈壁產生PGI2,若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則可降低血小板聚集而影響前列環素I2的產生。 經過大量安慰劑對照、隨機臨床試驗充分驗證,阿司匹林可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形成。在心血管高?;颊咧锌寡“逅幬锇⑺酒チ珠L期治療能夠使嚴重血管事件聯合終點發生率降低約1/4,其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險減低1/3,非致死性卒中的危險減低1/4,血管事件死亡率減低1/6。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正在日益得到重視。建議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療獲益( 風險比良好的所有臨床情況)。 傳統天然藥物銀杏、丹參、川芎等作為活血化瘀類中藥,因具有明確的改善微循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被廣泛的應用于防治心腦血管疾病。丹參水溶性成分與川芎嗪合劑——佰塞通參芎葡萄糖注射劑,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及炎作用。 蘇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劉春風教授在201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指出,與單用阿司匹林相比,阿司匹林聯用參芎明顯降低血小板白細胞聚集體(PLA)和血小板聚集率(PAR)。佰塞通參芎葡萄糖注射劑具有協同抗血小板活化與聚集的作用,可用于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但有出血傾向患者禁用。 |
|
來自: 昵稱2775384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