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是怎樣在游戲中發生的? 遍走幼兒園所有班級,無論3 歲小班,還是6 歲大班,所有的班級都以分區的方式建構了不同類別的學習環境,所有的孩子都參與到不同分區中的學習活動。不過,這是我這個小學老師的習慣說法,徐冰老師說,在幼兒園,這叫作“區域活動”。考慮篇幅,僅舉幾例。 大班的數學活動區 在虹橋園區,大班教室的一個數學活動區。 兩組低柜,兩張桌子圍成了五米見方的學習區。醒目位置貼著“中草藥室”字樣,低柜每一隔都有各種學習材料。最上面的一個托盤里放著貼有“左右手”的盒子,一些不同姿態的手的圖片,還有一個“中醫診室”的情景提示,孩子們的任務就是區分從不同角度看到的左右手。 另一個托盤里放著7 個杯子,兩本手冊,一本是“中藥價目表”,有枸杞、紅棗、黃芪、生姜、薄荷、人參、蘆根,另一本是“藥方”,每頁都用圖片貼出了幾味藥材作為一個藥方,讓孩子們從相應的杯子里取藥,再計算總價。整個過程包括“認識藥材”“識字”“數量對應”“計算”,這是個非常完整的學習過程。 可以看出,每個托盤的學習問題有不同的難度。在這個區域里,孩子們自選學習內容,學習時間長短不限,可以一個個嘗試,也可以重復學習,主動權在孩子手里。 中班的語言活動區 草莓6 班(中班)的語言區是個“播音室”,一塊背景板前面一張桌子,左右各一把椅子,一個無線麥克風。看起來這么簡易的桌臺竟然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語言交流區。 每天分區活動的時候,語言區的程序是先找到一個聽眾,然后兩人對坐就可以開始新聞播報了,講什么事情都可以,只要把事情講清楚,聽眾可以提問。然后講者的照片就貼在右邊一塊展板上,聽者可以給他點贊,并說出理由。每周選出一位點贊最多的成為新聞播報明星。 小孩子本來就有說話的愿望,但他們喜歡非正式地說,喜歡跟小孩說,喜歡說想說的話,任何一個條件的改變都會讓兒童語言表達突然“枯竭”,而這個學習區恰好符合了上述三個條件,讓語言表達變成小孩間的“過家家”式的交流,自然流淌,保持著兒童語言的樣式,多么有意思啊! 小班的角色扮演 在虹橋園區小班,孩子們正在進行“角色扮演”的游戲。這可是真實的“過家家”,整個教室早就裝扮好了“洗車廠”“化妝室”“美發店”“醫院”“花園”等,這些3 歲多的小寶寶們很認真地在玩著。 我注意到兩個小女孩一直在化妝間不出來,化了紅腮蛋,又涂紅指甲,為涂一個還是兩個,還鬧了別扭,但是誰也不走,繼續在那里嘰嘰咕咕,磨來磨去。 看孩子們怎么玩,你就可以理解怎么學以及設置分區的意義——在選擇中給孩子學習的自由。這些自由包括: 尊重孩子“興趣有別”。先學什么,再學什么,這個自由可以交給小孩子。 尊重孩子“自己學習”。分區學習有效地倒逼老師退到后面,把學習的權利交給每個孩子,讓孩子能夠以主體身份進行學習。 尊重孩子“差異發展”。尊重差異就是教育最大的人道。學習難度、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速度、學習次數都可以交由小孩子自己決定。 尊重孩子“相互學”。因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孩子自己在玩中學和小孩子之間相互學。幼兒園的分區學習在告訴我們如何保護好“兒童生態”。 我的理解是否恰當呢?徐冰告訴我,在學前教育者眼里,活動、游戲與學習是一體的,也是一種天生的能力,只要有合適的內容,學習隨時隨地在發生。 區域活動如果延伸到小學就應當是“分區學習”。因為“參與”和“互動”是兒童成長的核心要素,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兒童在人際互動中所獲得的滿足感。所以,她們特別反對“以聽為主”的教育模式。 這是幼兒園里老師們的信念,可是到了小學,有多少老師、校長能秉持這種信念呢? 二、教師的角色是什么? 區域活動給了孩子們一個“學習場”,為孩子們互助學習、持續學習提供一種可能和環境。那么,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什么? 綜合宋慶齡幼兒園各個教室的現場情況,我這樣描述角色定位:教師作為參與式的觀察者,通過問問題、發起面對面交流、重新定向活動、修正幼兒的活動方式來對孩子們的行為進行回應。 撲克牌游戲——轉變教育思想 區域活動的材料準備成為課程設計對教師專業化水平最重要的考量,宋慶齡幼兒園大班的田喆老師給我講了一則案例。 學習目標:發現撲克牌中每張牌的不同特征,進行數方面的游戲。 材料準備:撲克牌,去掉J-K,把各花色的A 換成數字1,使各花色的牌保持在1—10,便于幼兒操作。 以往的做法:老師在發放材料時會向幼兒介紹撲克牌的玩法,如:按花色或數字玩接龍游戲,或是兩兩比大小等。為了激發幼兒操作的興趣,老師還費盡心思設計了記錄表,通過記錄輸贏的結果來激發幼兒操作的興趣。 現在的做法:由于孩子在家里看到過大人玩牌,因此對于撲克牌并不陌生,于是,老師直接把牌放入活動區,讓幼兒自己想辦法玩,結果大大出人意料。第一天,兩個孩子玩比大小;第二天,又有兩個孩子玩配對;第三天,一個孩子獨自操作,把所有的牌按花色從大到小又從小到大排了個遍……孩子們對這套材料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興趣。 案例反思:發放材料方式的變化,其實也是老師教育思想的轉變。從一開始擔心幼兒不知道怎么玩、學不會,急躁地想去教,到現在坦然等待幼兒的自我發現和探索,老師們把目光從原來關注怎么讓幼兒學會,逐步地轉向發現每個幼兒不同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從而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手段和策略。 “我們始終在琢磨,什么樣的學習任務能讓孩子們百玩不厭?如果答案有多種可能性,玩法是可以有變化的,孩子們就會在探索和創造的過程中體驗到無窮樂趣。相反,答案是唯一的,玩法是固定,只能重復不能變更的,孩子們都是玩一玩就夠了。”茅莉雅老師這樣概括。 設計衣服——面對兒童的差異 分區學習中如何面對兒童的差異,胡圣嘉老師給出了這樣的案例: 中班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自主性日漸發展,能力差異也日益明顯。如在有操作技巧和創意要求相對高的美工區,動手能力較弱的孩子往往無法獨立完成作品,需要幫助。而一些能力強的孩子,他們花別人三分之一的時間就能完成作品,任務沒有太大的挑戰。時間一長,美工區對他們就失去了吸引力。怎么辦? 母親節快到了,我們在美工區中提供材料,讓孩子們“給媽媽設計衣服”。與往常不同,在提供材料的同時,我們還提供了制作流程圖。對于習慣求助老師的孩子來說,流程圖為他們提供了新的學習方式和幫助,他們可以按照流程完成基本制作。而對于那些能力強的孩子,老師就鼓勵他們先設計出自己的流程圖,再進行創意表達。 在幼兒園,教師是不分學科的。看起來是“美工區”的差異問題,老師們卻向“閱讀”與“表達”借力,支持了不同水平的孩子發展,滿足了不同的發展需求。從幼兒發展中的問題現象出發選擇學習方法,這才是基于兒童的研究課題和教育經驗。 三天的宋慶齡幼兒園之行,記者收獲了什么? 在這里,自然資源、人文景觀,創設的情景、角色和功能整合為一個積極互動機制,孩子們在真實而有活力的環境下體驗著生命的歸屬感。 在這里,尊重“每一個兒童”已經有了革新性的教育實踐,分區學習探索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在這里,小學普遍低估和輕視的兒童感覺和情緒受到關注,以兒童心理學和行為學為基礎的教育改變顯示了教育者的價值追求。 到幼兒園去、到兒童中去看看罷!也許,“回頭看”能幫助我們小學教育找到教育變革新的生長點。 改變不易,需要激情智慧和全部的勇氣。夕陽下,宋慶齡微笑的塑像和她“把最寶貴的給予兒童”的教誨,仿佛給我們注入不斷前行的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