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大暑 ──────────── 小哥艾灸養生會所 二十四節氣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間,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間,太陽位于黃經120°。大暑期間,漢族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見小暑”。《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后為小,望后為大也。” 這時正值中伏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夏季的飲食調養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于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黃帝內經》有“藥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論點。 1、預防中暑 高溫天氣盡量不外出,不進行戶外體育鍛煉或者從事體力勞動。 2、預防情緒中暑 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經常會出現莫名的心煩意亂、無精打采、食欲不振等問題,也被稱為“情緒中暑”。“情緒中暑”對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別是老年體弱者,由于情緒障礙時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甚至還會引發猝死。提醒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盡量做到“心靜自然涼”。 3、運動量不宜大。 三伏天里有慢性病史的病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遠遠大于年輕人,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溫中健身,也要避免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項目。 4、要注意開窗通風防暑氣,保護好心神,讓心靜下來,確保精神飽滿。 度苦夏,除了要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多喝水外,更要格外注意飲食調理。 具體而言,應注意以下幾點: 1.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欲,不僅讓濕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松的感覺,有利于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 2.增加清熱解暑 健脾利濕食物的攝入。綠豆湯是我國漢族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虛患者的夏日食療佳品。 3.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藥、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小哥私人定制 大暑節氣灸療我們可以取穴陰陵泉穴、關元穴、膻中穴、腎俞穴防暑。 ★灸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左右各一。 功效:清利溫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 ★灸關元穴 關元穴:任脈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功效:培元固本。 ★灸膻中穴 膻中穴: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功效:寬胸理氣,活血通絡,清肺止喘,舒暢心胸。 ★灸腎俞穴 腎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左右各一。 功效:益腎助陽,強腰利水。 小哥艾灸會所 大暑灸療養生時間:陽歷2015年7月23日 節氣灸是中醫穴位療法和時間醫學相結合防治疾病的方法,指根據不同的節氣對人體的穴位施灸。中醫理論認為,自然界之所以出現季節的變化是因為天地陰陽之氣的消長變化。 一般而言,每一季節各有不同的主氣,比如:“春夏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陰氣盛而陽氣衰。”人與自然相適應.人體內在的陰陽也受到自然界陰陽消長變化的影響。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自然界陰陽之氣消長變化的轉折時期,人與此相應,也會表現出陰陽的消長變化。如果人體內在的調節機制不能對此作出適當的反應,及時地調整機體的陰陽,使之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相適應,就會出現陰陽失衡的疾病狀態。 因此,季節交替陰陽變化之時,正是年老、久病、體弱等人群加重病情、誘發宿疾和易生新病的時期。節氣灸則選擇各節氣對人體臟腑功能有影響的穴位進行艾灸,利用艾絨燃燒產生的藥熱之氣,對穴位進行熏灼、溫熨,以激發經絡之氣,溫通氣血,調整陰陽,幫助機體順應自然界的變化,最大限度地調動機體的潛能,以應變環境、抵抗疾病,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體許多生理功能有著年節律、月節律、日節律,如血漿皮質醇每曰分泌總量,秋冬高而春夏低,因此,哮喘患者秋冬季發病率最高。擇時在相應的腧穴上給予適宜的針灸刺激,能激發機體產生適度的應激,啟動機體內源性保護機制,對潛在隱藏的功能紊亂進行調整,減輕和抵抗隨后疾病的損害,提高機體的抵抗與應變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