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目中始終對古城有一種莫名的向往,她像一個神秘而又深邃的符號常常蟄伏在心靈的一隅。 古城的存在就像一種留守,歷經歲月的洗濯和塵世的熏染默默地堅持,在世襲的承接中延續著守望的姿態。因此,也讓人多了一些追隨和想象。 印象中的古城應當是寧靜的,走近她就像是走進一座夢鄉或驛站,起伏的思緒會在她的熨帖下變得繾綣和安然。 體驗過周莊夢里水鄉的情懷和韻致,也曾經穿行在夜色闌珊的平遙古城,至今對麗江似乎還有一個不期的約定。或許如此,古城的情結在心中便愈加清晰了。 于是,在神清氣爽的秋日,我走進了重建復原中的臺兒莊古城。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臺兒莊古城是模糊甚至陌生的。但是,臺兒莊卻因大運河清晰、明朗而深刻。 大運河的開鑿是一個奇跡,但是因此而衍生的那么多風情萬種、柔婉曲折的故事和傳說可能連她的建設者都是史料未及的。 大運河縱貫南北,也許是對臺兒莊這片土地獨有的眷戀,明朝萬歷年間,南北走向的大運河忽然通過微山湖往東轉了個彎。我寧可相信這是一種神秘誘惑的使然而絕不是探尋的迷失,因為這驚鴻的一瞥,臺兒莊就在大運河1700多公里的綿延和千年流淌的韻致中閃亮起來。 關于臺兒莊名字的由來眾說紛紜。“臺兒莊”的名字始見于《明史》和明代碑文。《明史·河渠志》稱“臺莊”,明正德年間所立之泰山廟碑文中稱“臺家莊集”, 崇禎十二年(1639年)立于黃林莊前之河防碑中始用今名“臺兒莊”。至于“臺兒莊”名稱的由來,一說因姓氏而得,由于最早的居住著為邰、花兩大家族,即稱為“邰花莊”,漸演變為“臺家莊”、“臺莊”。另說因臺兒莊周邊水道縱橫,地勢低洼,為防水患,百姓筑臺而居,也就有了臺莊、臺兒莊的說法。 歷史的紛紜掩蓋不了臺兒莊往日的繁華。據清《嶧縣志》記載:“臺(兒)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于一邑”,俗稱“天下第一莊”。當時即呈現出了“商賈迤邐,入夜,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的繁華勝景。 而真正讓臺兒莊聲名遠揚的卻是一場讓她香消玉殞的戰爭。1938年春,中國軍隊在10平方公里的臺兒莊古城內外與侵華日本精銳師團浴血奮戰16天,以三萬血肉之軀殲敵一萬余眾,取得了中國抗日正面戰場上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英雄臺兒莊也因此成為了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也因此鑄就了一座華夏民族巍峨的精神豐碑。 “三千人家十里街,連日烽火化塵埃。傷心幾株紅芍藥,猶傍瓦礫慘淡開”。詩人的傷感撫平不了戰爭的創傷,臺兒莊往日的繁華也在戰火的硝煙中沉寂了。 往往,創傷會讓人刻骨銘心,創傷也孕育著重生的希望。終于有一天,古城在創傷的夢靨中蘇醒了。 有一天,丹麥旅游專家彼得森尋夢的腳步來到了臺兒莊,在古樸靜謐的臺兒莊運河前他佇立良久,尋覓的目光在這里定格了。像久別后的邂逅,他帶著發現的激動和欣喜說:我夢寐以求的中國大運河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發現需要一雙慧眼,這雙慧眼應該穿透千年。棗莊年輕的市長是有眼光的,他從歷史的光影中清晰而準確地捕捉到了臺兒莊這座小城匍匐的脈動,拂去時光的塵埃,那座沉睡了多年,富含底蘊和靈氣的古城就在他獨特的視覺中鮮活起來了。 走進臺兒莊古城。忽然間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仿佛穿越時光隧道,“一幅清明上河圖,十里畫廊卷不住”的雋永畫卷徐徐展開,讓你心向往之,流連忘返。漫步青石板鋪就的街巷中,小橋流水依舊,滿目粉壁黛瓦,汩汩細流飛珠濺玉,絲絲古香穿透心脾,禁不止深深呼吸、品味,讓感覺盡情地觸摸一下千年古城溫潤的氣息,飽覽一次古城一覺千年后的惺忪和繾綣甚至她回眸一笑的千年風情。 江北水鄉江南風,這就是夢中的古城嗎?行走間不禁有了些迷失,是周莊、烏鎮?是宏村、平遙?還是讓心靈歇息、幾回回入夢的麗江?都有,但又都不是。她就是、也只能是活色生香的運河古城臺兒莊。 臺兒莊是博大的,臺兒莊又是深邃的。她融南匯北,東西合璧,因大運河而特有的移民文化使她富含了文化和精神的特征。往日的喧囂和繁華,包容和接納使她不折不扣地成為了一座龐大、蔚為壯觀的建筑博物館。當年繁華的水旱碼頭,南來北往的商賈云集,也因此造就了古城北方大院、徽派建筑、水鄉建筑、閩南建筑、歐式建筑、宗教建筑、嶺南建筑、魯南民居八種建筑風格融為一體,因此她也兼具了南方水鄉的精巧雅致和北方古城的大氣恢弘。 徜徉在秋日潤濕的石板街巷中,如同翻卷著散發著古韻幽香的日歷,一張張、一片片細細審視、品味,年代久遠、風格各異、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的久和客棧、扶風堂、天水堂、謝裕大茶行、文匯酒樓等等就一一在歷史的煙云中復活了,如同萬家大院里那顆古老的銀杏樹,扶搖過古風的雅韻,見證著今天的記憶,讓人不禁感嘆世事輪回,生發出許多“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悵惘。 與其它古城不同,臺兒莊古城在曲水回廊間匯聚了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等世界五大主要宗教及關帝廟、泰山娘娘廟、媽祖廟等中國民間信仰的七十二廟宇,這千里運河沿線獨一無二的文化特征無不表現了她的接納和包容,讓南來北往的眾生在這里都能尋覓到靈魂歇息的驛站,感受價值的歸宿和認同。 江南的水鄉是舞動著水韻的精靈。“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總讓人對水鄉古鎮、吳儂軟語有著詩意的懷想。讓人不能想到的是宛如北方漢子的江北水鄉臺兒莊也曾有水一樣的百轉柔腸。臺兒莊歷史上就是一座水城,城中水網密布、汪渠相連,分布著18個大小不一的汪塘,明溝暗渠把這些汪塘串聯在一起與運河連接起來。由于地勢低洼,是洪水走廊,老百姓筑臺而屋,隨汪而居,臺兒莊古城也由此成為中國唯一擁有7公里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搖曳、槳櫓逡巡,遍游全城的“東方威尼斯”水城,展現出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水韻勝景。 漫步古城,北方江南婉約的韻致已幻化成深秋飄飛的思緒。亭臺水榭、廊橋深巷,古韻悠悠的臺兒莊卻有了另一番景致。不知一泓碧水柔婉了何等北方粗獷的情懷,誰知小巷深處纏綿了多少風花雪月的故事。相信每一盞紅燈籠都照亮過晉商風塵仆仆的行程,每一塊招牌后都隱藏著一個百轉回腸的故事,每一處飛檐都凝聚了兒女情長的瞭望,每一座廟宇都縈繞著心靈回歸的寧靜,每一方茶桌都洋溢著南言北語談笑風生的豪情,每一個客棧都棲息著異鄉客溫柔的夢鄉。此時,古城是多情的,彌漫著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別情;此時,古城是壯闊的,上演著浴火重生的傳奇;此時,古城是偉岸的,支撐起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脊梁。 華燈初上的時刻,古城慢慢在嘈雜中寧靜下來,少了些拉魂腔(柳琴戲)的凄切纏綿,少了些運河大鼓的鏗鏘滄桑,甚至少了些魯南皮影戲的古樸和瑰麗。運河在輕柔的薄霧中鋪滿了流彩和霓虹,一樣紛至沓來的腳步擊碎了碧波蕩漾中的槳聲燈影,現代的喧囂似乎在光影中重溫著古城曾逝去的繁華。水街深巷里傳出陣陣流行的歌謠,咖啡屋里氤氳著愛情浪漫的氣息,升騰的茗香消弭著奔波的勞頓,也許,蘭陵的酒香里會重逢往日的故知。此時的古城是浪漫的、多情的、時尚的,也許你又會想象在古城的雨巷中邂逅那個撐著油紙傘,結著紫丁香一樣的愁怨,或者在閣樓上的絲竹聲中輕推木窗,凝眸張望,心事若水的姑娘。 遠處,五彩霓虹點綴的廊橋宛如一道絢麗的彩虹凌駕運河兩岸,橋下烏篷船的槳櫓聲已漸漸隨夜色走遠。佇立在臨河的古碼頭駁岸前,纖夫們低沉有力的船號子仿佛又在耳邊響起,帶著臺兒莊不屈的性格和壯闊的情懷沿著大運河一路向前、向前! 今天,臺兒莊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臺兒莊古城也將成為繼華沙、龐貝、麗江之后世界上第四個重建的古城。望著船型街和天后宮那若隱若現的輪廓,臺兒莊古城已輕展開她華美蓋頭的一角,待到她一展笑顏的一刻,臺兒莊就一定給世界一個驚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