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振邦先生《急就篇注釋(簡編本)》推介辭
[推手:陳鴻彝]
西漢史游撰《急就篇》,多用章草書寫。章草從漢隸中脫胎而出,是書法史上一次劃時代的書藝改革和創新,其作者史游更被書家推為“章草之祖”。研習章草,是成功書家的不二法門。為減少廣大書法愛好者臨習章草時的查找之苦,南京管振邦先生以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版唐·顏師古注《急就篇》為底本,注譯了《顏注急就篇譯釋》。2009年9月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此前本人也曾有過推介]該書面市后,各方反映很不錯。但該本學術性較強,為便于社會應用,今管先生又再作整理,保留了對《急就篇》原文文字的解釋,吸收顏師古姓名注釋的文義,刪去滯重的考校部分,強化其當代的“適讀性”,定名為《急就篇注釋(簡編本)》,約八萬字。可謂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很適合推向社會。
《急就篇》系漢代兒童的“速成教材”,它包含了當時社會生活中最必需的基礎性知識:從姓氏名字到衣食住行,從家具制備到農牧產業,從地理政區到當官施政,從道德修養到刑法懲治,主要生活領域幾乎無不涵蓋;又是用韻語寫成的,在古代一直很受歡迎。但畢竟遠離了今人的實際生活,故全書顯得文辭古奧,今人不易終卷。
然而,“姓名”部分略有不同,因為書中所寫漢代姓氏今仍存在,漢代人取名的方法及其“價值取向”今也仍在發揮作用。對于今人的“始氏尋根”及“如何起名”,很有現實借鑒與指示作用。因此,我先截取管著新書的“姓名”部分,對個別字句稍作調整,加了些“今按”,貼出來公諸同好,以分享管先生的耕耘之樂云。
急就篇注釋(簡編本) 卷一
第一
[原文]
每標章首,以字數為斷者,蓋取其程課學僮、簡牘為便也,是以前之卒章或與後句相躡。
漢黃門令史遊撰。游,元帝時人也。見《漢書·藝文志》。黃門令屬少府。
[今文]
每標章首,以字數為斷者,蓋取其程課1學僮、簡牘2為便也,是以前之卒章或與后句相躡3。 漢黃門令史游撰4。游,元帝時人也。見《漢書·藝文志》。黃門令屬少府5。
[譯注]
這段話的意思是:本書各章之首,先標出數字,作為序目,把全了書分出段落來。這是為了按進度教學童誦讀簡牘的方便,因此前一章的結句往往與下一章的首句語意相銜接(因前后文字原本是一個相連續的整體)。這本書是西漢元帝時(前48-前33在位)的“黃門令”史游撰寫的。這條資料見于班固《漢書》的《藝文志》。“黃門令”這個職務歸“少府”管。
1程課:按一定進度去讀書。程:路程、課程之程。作動詞用時,取“階段性安排”之義。課:課讀,教人誦讀功課,即學習指定的知識。 2簡牘:用來刻寫或筆錄文字與圖表的細長竹木片(簡),或四方形木版(牘)。 [今按]:簡牘是我國“紙書”出現以前的最佳文字載體。周秦兩漢的社會用書基本上是簡牘書(另有帛書);它具有價格廉宜、可批量復制、可跨時空傳承、可長期儲備的特點。人類這才有了專門供傳授文化知識用的“書本”。 3黃門:本指宮門。西漢時,郎官給事于黃門之內者,稱黃門郎或黃門侍郎,設黃門令一人主管其事。東漢始設為專官,或稱“給事黃門侍郎”。給(ji)事:供職之義。其職務為侍從皇帝,傳達詔命。因在宮中行走,都用宦者充任。 4躡(niè):踩,踏;追蹤,跟隨。 5少府:專屬皇家的“后勤部”兼“物資部”、“財務部”(屬國家的叫“太府”)。
[今按] 上述開頭語出自顏真卿的手筆,今所見電子版及各手跡本均無。
[原文] (最好用影印版,暫用繁體替代)
急就奇觚與眾異 羅列諸物名姓字
分別部居不雜廁 用日約少誠快意
勉力務之必有憙
* *
請 道 其章
[今文]
急就奇觚與眾異1 羅列諸物名姓字2
分別部居不雜廁3 用日約少誠快意4
勉力務之必有憙5
* * * *
請道其章6
[譯注]
1急就奇觚與眾異:這一句的大意是,《急就篇》這部奇書同一般的字書大不一樣。 急就:速成,快速完成(基礎學業)。急:快速入門。就:成就的就,意為做好、完成。 [今按] 本書內容覆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給初入學的兒童搭建一個合理而周全的知識框架,起到“速成”作用。又因為句首有“急就”二字,本書也就定名為《急就章》,又稱《急就篇》或《急就》了。作為書名,有“速成讀本”的意思。(注意:急,這里不作“匆忙”講。) 奇觚(qígū):奇書。觚:古代用于書寫的柱狀多面體,多為六面或八面者。 [今按] 本書內文是分“章”錄寫的,應該就跟這種多面體的錄寫體制相關,也方便兒童保存、閱讀。 (另,古代有一種有棱的酒器也叫做“觚”)。 與眾異:本書與其它字書大不一樣。 [今按]本書確有優異性之處:1、它突破了原有“字書”只教單字的體制,內容含蓋了當時社會生活中最必需的基礎性知識,后世啟蒙教材的編寫,大體都是學它的這個“百科齊備”式的路子,如《三字經》《千字文》之類。2、它是用“章草”書寫的,在書法史上,人稱“史游即章草之祖”。3、文句多用七言韻語,這又是漢代罕見的文學性創新(唐以后“七言詩”才大發展的)。
2羅列諸物名姓字:《急就篇》各章分別列序萬物的名稱和人物的姓氏字號。 羅列:將收集的資料有序地排列出來。羅:收羅。列:列舉,列序。
3分別部居不雜廁:區分種類,按類編排,使不相混雜。 部居:分部安置,(依題材性質)歸類安排。 居:居所,安置。 雜廁(cì):參雜。雜:雜陳,無序地擺開。廁:廁身,側身;摻入,擠進。
4用日約少誠快意:花的時間不多,(就能開啟心智,滿足日常需要),確實能讓你稱心如意。 約:簡約。誠:確實,實在。快意:心情滿足,爽快舒適。
5勉力務之必有喜:只要奮勉地誦讀《急就篇》這部奇書,肯定會收獲成功的喜悅。 勉:努力。務:從事于,致力于,力求,追求。憙:同“喜”,喜悅,快樂。
[今按] 以上五句“歌訣”式韻語,是本書的“前言”,扼要說明該書的體例、特色、功用,勉勵初學入門者認真讀書。
6請道其章:(下面)請允許我(依次)讀講它的各章內容(大家要跟著誦讀課文)。 [今按]章:古人說“音十為章”,“音”指有信息含量的、有節奏韻律的聲響組合,“十”有充分義。所以教兒童“讀書”時,是應該教其朗聲誦讀的。這條經驗并未過時。
[原文]
宋延年 鄭子方 衛益壽 史步昌
周千秋 趙孺卿 爰展世 高辟兵
[今文]
宋延年1 鄭子方2 衛益壽3 史步昌4
周千秋5 趙孺卿6 爰展世7 高辟兵8
[譯注]
1宋延年:宋姓的始祖是微子啟。微子是商紂王的同父異母兄弟。紂王無道,荒淫暴虐,微子多次勸說無果。面對西周文王日益強大的形勢,微子再次勸諫,紂王狂妄地說,“我做天子,是承上天之命,西伯又能把我怎么樣!”微子無奈,便出走了。周武王滅商后,微子帶著商朝祭器,把自己綁起來(表示自己是罪人),跪著見周武王,要求保全商族香火。武王答應了,封紂王的兒子武庚在殷墟。武庚夢想恢復商朝統治,武王一死,他便起兵反叛,兵敗被殺。事后,周公以成王的名義把商丘一帶封給微子啟建立了宋國。宋歷時七百多年。其后人便有以“宋”為姓的。 延年:顏師古說,取壽考無疆之意,故可以此二字為人名。[今按] 以下人名,歷史上未必真有其人;本書只是教給人們一個“起名字”的示范。這樣,人名便都規范了,不再像《左傳》、《莊子》中的人名那么古怪了。
2鄭子方:鄭姓始祖是鄭桓公。鄭桓公,姓姬名友,周厲王之子,周宣王的同母兄弟。周厲王不道,被國人趕跑了;他垮臺后,姬友等人幫助宣王遷都洛陽,重新穩定了周的統治秩序,實現中興。周宣王便將姬友封于“鄭”(采邑,故城在今陜西華縣以東),其子孫遷居于河南中鄒部,創立鄭國,建都于“新鄭”。他的后人有的即以“鄭”為姓。如今海內外鄭姓人氏都到河南尋根,蓋緣于此。 子方:子:是對男子的美稱;方:品行正直。[今按] 作為人名用字,寄托著美好期望。取名要用文雅字眼,但不追求生僻,這里作了好的示范。又,書中姓氏內容全是“韻語”,都以“ang”為韻,適于朗誦。古代幼兒以至成人教育都重視“音樂性”,重視朗讀,這也是一種示范。
3衛益壽:衛姓始祖是衛康叔。衛康叔,周文王的第九子。武王伐紂得天下后,大封兄弟。老九康叔起初被封于康,亦封紂王的兒子武庚于殷墟(今河南安陽小屯),又命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幫助武庚管理商族遺民。武王去世,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少,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掌管政事。武庚夢想恢復商朝統治,便乘機和管叔、蔡叔串通反叛。平叛后,周公殺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又將殷商馀民(其國在今河南淇縣東北)封給了康叔。他的后人以國名“衛”為姓。 益壽:增益壽命,延年的意思。
4史步昌:史姓一支的祖先為史佚,西周初年太史。史佚為人嚴正,后人贊揚他為史官的楷模。因為他長期在周任太史,其子孫便以其官名“史”為姓。史姓徊僅來自史佚,還有的說是黃帝時史官倉頡的后代,還有的是少數民族的后裔。 步昌:顏師古說,是超群出眾,高視闊步而且昌盛的意思。
5周千秋:周姓源于姬姓,其祖先,有的是周文王,這是普遍的說法。但據《姓氏考略》記載,早在黃帝時就有個大將叫周昌,商代也有個太史叫周任。這二位的后代都姓周。 千秋:長壽之意。
6趙孺卿:趙姓始祖是顓頊的裔孫造父。相傳造父是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善于駕馭車馬,侍奉周穆王。因幫助穆王平叛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于趙城(故址在今山西省趙城縣西南)。他的后人便稱姓趙。 孺:對年幼者的稱呼;卿:意為將來可為卿相。
7爰展世: 爰氏始祖“濤涂”,字“莊爰”,其后世便有以“爰”為姓的。傳說帝舜的后裔胡公滿是周朝的上卿,受封于“陳”,又稱陳胡公滿。胡公一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孫濤涂以王父字為氏。“爰”與“袁、轅、援、溒、榬”六字,古時的音、義相通,其子孫分別以上述六字為姓,這就是“一姓六字五族之異”。其中,袁姓人數最多;而“陳”“胡”與“袁”、“爰”本是“一脈”。 展世:不斷地展現于世。 展:顏師古說是“延伸”的意思,意為子孫蟬聯不絕;也有人說:展是坦誠的意思。
8高辟兵:史料對高氏始祖的記載主要有:一是高傒。姜太公的六世孫齊文公,有個兒子受封于高,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傒,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后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傒聯合其它大臣平定內亂,誅殺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史稱齊桓公。齊桓公為表彰傒的功勞,便以其祖父之名“高”賜予傒為姓。二是齊惠公的孫子公孫灶,其后亦姓高。三是高麗族的羽真氏、婁氏進入中原后,改從高姓。 辟兵:顏師古說,取平息兵戎之意。辟:辟除。《荀子》有“辟除民害”之言。兵:兵器,引伸為“兵禍”。
[今按] 兵。古讀bang,全文未換韻。當年,唐代學者顏師古在諷讀和考辨《急就篇》時,是“以《爾雅》、《方言》、《本草》辯其物,以《詩》、《傳》、《楚辭》葉聲韻”的,故這里直貫下一章,并未換韻。今讀以ing為韻,亦無不可,只是失去了一、二章韻律上的直貫性。
第 二
[原文]
鄧萬歲秦妙房 郝利親馮漢強 戴護郡 景君明
董奉德桓賢良 任逢時 侯仲郎 由廣國 榮惠常
烏承祿令狐橫 朱交便孔何傷 師猛虎石敢當
所不侵 龍未央 伊嬰齊 □ □ □
[今文]
鄧萬歲1 秦妙房2 郝利親3 馮漢強4 戴護郡5 景君明6
董奉德7 桓賢良8 任逢時9 侯仲郎10 由廣國11 榮惠常12
烏承祿13 令狐橫14 朱交便15 孔何傷16 師猛虎17 石敢當18
所不侵19 龍未央20 伊嬰齊21 □□□22
[譯注]
1鄧萬歲: 鄧氏姓源:一是夏朝仲康帝有子孫封在鄧國,故地在今河南鄧縣。其后世子孫以國名鄧為姓。二是商代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于鄧國曼城,稱曼氏,曼氏后來又改封鄧國,其后世子孫亦以鄧為姓。 萬歲:顏師古說,如同千秋之意。
2秦妙房: 秦姓有兩支組成。一支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中有以秦為姓的。另一支是顓頊的后裔伯益。相傳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揀到一只燕子蛋,吃后就懷孕了,生下兒子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伯益。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姓嬴,并把本族姚姓女子嫁給他。姚女生下兩個兒子,小兒子若木是費姓的祖先。大兒子名叫大廉,因為繼承了父親調馴鳥獸的技業,稱鳥俗氏。鳥俗氏得到商帝太戊的賞識,被封為諸侯。商紂王時,鳥俗氏的后人飛廉是飛毛腿,他的大兒子惡來是大力士,父子倆都是商紂王的親信。周武王滅商后,飛廉和惡來都被處死。飛廉的小兒子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是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造父得寵,惡來的后裔大駱便來歸附,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陜西興平縣)。大駱有個庶子叫非子,為周孝王養育良馬有功,孝王封他在秦谷(在甘肅天水西南)為附庸國(地位低于諸侯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非子的后代發展成強大的秦國,成為七雄之首,嬴政攻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秦朝,史稱秦始皇。秦亡后,其王族子孫便以國名“秦”為姓。 妙:德行高妙。房:取好的德行集于一身之意。
[今按] 當年,唐代學者顏師古在諷讀考辨《急就篇》時,是“以《詩》、《傳》、《楚辭》葉聲韻”的,而“《詩》、《傳》、《楚辭》”時期是無“輕唇音”(f、v)的,只有“重唇音”(b,p、m)。因此,房,依先秦古音,應讀“pang,旁”,葉韻。
3郝利親: 據相關史料記載,郝姓源出商代帝乙。帝乙于公元前1191年即位后,把他的兒子期封在今山西太原的郝鄉。后來,期的子孫就以國名郝為姓。一說,郝氏是上古太昊氏的佐臣郝骨氏的后裔,其年代還在炎帝神農氏以前。年代久遠,尚無佐證。顏師古說,郝姓是漢代京畿地區盩厔(zhōuzhì)一個鄉的名稱,是以居住地命名的姓氏。盩厔,古縣名,西漢置。1964年改周至縣。 利親:顏師古說,取意能善待父母。
4馮漢強: 馮氏始祖是畢公高。畢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其后代畢萬受封于魏地。子孫食采于馮城,即以邑名“馮”為姓。一說,馮氏始祖是春秋時期鄭國大夫馮簡子。馮簡子“能斷大事”。當時子產為政,許多大事都同他商議。 漢強:顏師古說,取意忠于汊王朝。他還說,馮氏的祖先本為歸姓。
5戴護郡: 戴氏姓源有兩支:一支源出姬姓,是以國名命名的姓氏。周初有個姬姓戴國,故地在今河南民權縣東。春秋時被宋國滅掉,國人以國名戴為姓。另一支源出子姓,是以封號命名的姓氏。宋國國君死后謚號為“戴”,史稱宋戴公。他的子孫即以“戴”為姓。 護郡:取意身可為郡太守,也可為郡都尉(有護一郡治安之責)。
6景君明: 景氏中的一支,源出“羋(mǐ)姓。景氏系春秋戰國時楚國屈、昭、景“三閭”貴族之一。楚頃襄王的公族大夫景差,是景姓中一位很有地位的人物。他的辭賦可與屈原、宋玉媲美。其子孫即以景為姓。唐人《元和姓纂》中說,“漢初,徙山東豪族于關中,今好畤、華陰諸景是也。”這一支,傳說是顓瑣帝羋姓的后裔。另一支,據《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時期齊景公之后,其子孫以其謚號“景”為姓。 君明:顏師古說,取義有美德,適合做國君的助手、藩臣。明,古讀“mang”,葉韻。
7董奉德: 董氏姓源,一是董父。相傳顓頊己姓子孫飂叔安的后裔董父,自小喜歡龍,對龍的習性頗有研究。當時有個諸侯向帝舜進獻了幾條龍,帝舜就任命董父為豢龍氏,馴養這幾條龍。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這幾條龍學會了各種舞蹈,舜很高興,封董父為鬷(zōng)川侯,賜姓董。二是源于官職。春秋時,周大夫辛有的兩個兒子在晉國任董史(相當于太史,董是管理的意思),管理晉國的典籍史冊,他的子孫以其官職名“董”為姓。 奉德:顏師古說,取意奉行德義。一說,因有賢德,獲得人們的擁戴、尊奉。
8桓賢良: 桓氏姓源,一是姜太公的后裔,齊桓公之后。春秋時齊襄公胞弟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國。襄公被殺后,小白回到齊國繼承君位,任用管仲進行改革,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他死后謚號為“桓”,史稱齊桓公。他的庶子稱桓族子弟,后以桓為姓。另一支出于子姓。宋桓公有個兒子叫公子肸(xī),字向父。向父的后人稱向氏,是宋國執政公卿之一。向氏子孫眾多,又分出一些姓氏。向戍有曾孫名字叫魋(tuí),宋桓公時任司馬。魋以宋桓公的謚為姓,亦稱桓氏。 賢良:顏師古說,取意可以應“賢良”的舉薦。“賢良方正”是漢代征召人才的科目之一。
9任逢時: 任姓姓源,一支是黃帝少子禺陽的后裔。少陽受封于任,其后以國為氏。一支是大皞(hào)伏羲氏之后。相傳太皞的后裔封于任國(今山東濟寧),其后以國名任為姓。 逢時:取意遇上了太平盛世。
10侯仲郎: 侯氏姓源,出于姬姓,春秋初期,晉哀侯和晉緡侯都被晉武公殺死。他們的后代逃到別國,就以先人爵位“侯”為姓。另,南北朝時,后魏的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都改姓侯。 仲:排行第二。郎:取意可以任郎官。侍郎、郎中一類,都是君王身邊的“親近官”。
11由廣國: 由氏姓源,一支是楚大夫養由基的后人。楚大夫王孫由于有忠誠勇敢的氣節,楚國人亦稱其族為由氏。一支是戎人由余的后人。戎人由于到秦國為相,他的后人便稱姓由。 廣國:顏師古說,取意于能為國家擴張領土。
12榮惠常: 榮氏之始祖,一說是為黃帝鑄出十二鐘的榮將,使黃帝的《咸池》之樂得以演奏,是中華民族的音樂始祖。一說是周大夫榮夷公,他食采于榮(今陜西戶縣西),便以榮為姓。榮夷公,周厲王時卿士,好專利,封于榮,助厲王推行山澤物產的壟斷政策,引起國人反抗。 惠常:顏師古說,取意以仁慈惠愛為始終不變的品德。
13烏承祿: 烏氏姓源,一是以官為氏,祖宗為少昊。相傳少昊將烏鳥作為部落的圖騰,并以百鳥之名命官,其中有烏鳥氏,其后代以烏為姓氏。二是隴西有烏氏國,后被秦國攻滅,其國人以烏為姓。 承:承襲,承受。祿:俸祿,福祿。
14令狐橫: “令狐”本是春秋時地名,在今山西省臨猗西。令狐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子畢公高裔孫畢萬為晉大夫,生芒季,芒季生武子魏犨(chōu),犨生顆。魏顆因獲秦大將杜回有功,晉景公便把令狐邑封賞給他。其子魏頡就改以封邑名為姓氏。 橫:充溢、廣遠的意思,詞語“橫空出世”、“橫絕大漠”,蓋取義于此。
[今按] 魏顆的俘獲杜回,有段歷史佳話:魏顆的父親魏犨是春秋時晉國有名的猛將,他有個寵妾叫祖姬。每次出征前,魏犨都要交代家里人說,“萬一我戰死,就讓祖姬改嫁,別耽誤了她的青春。”后來,魏犨得了重病,臨死前卻交代家人讓祖姬殉葬。魏犨死后,其子魏顆堅持認為父親要祖姬殉葬,是在他神智昏亂時說的,不應聽從,堅持讓祖姬改嫁了。后來,魏顆同秦將杜回交戰,節節敗退,退到一片草地中間。杜回健步如飛,追殺到草地中間時,步履艱難,幾次踉蹌欲倒。魏顆回頭一看,原來有一位老人伏在草叢中,把長長的草結在一起,形成一道道絆索,致使杜回像進了羅網。魏顆大喜,趕快驅車沖上前去,捉住杜回,打敗了秦軍。事后魏顆才知道,這位老人是祖姬的老父的靈魂,為感謝魏顆的救女之恩而來其一臂之力。后人就把“結草”作為知恩圖報的典故。
15朱交便: 相傳,顓頊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曹姓。周武王滅商后,封曹安后裔曹挾于邾,建立邾國。其貴族以“邾”為姓。后來,邾國被楚宜王所滅,其后人便去“阝”以“朱”為姓。 交便:取意善于與人交往,大家都方便與安樂。
16孔何傷: 孔氏始祖是孔父嘉。周武王戰勝商朝后,封商紂王庶兄微子于宋。微子死后,由其弟仲衍繼位。仲衍的曾孫宋閔公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弗父何把君位讓給了弟弟宋厲公方祀。弗父何的曾孫正考父歷任宋戴公、武公、宣公三朝大臣。他的兒子名嘉,字孔父,在宋國任大司馬,因華督作亂而被殺。當時,孔父的兒子木金父年紀尚小,由家人抱著逃到魯國。木金父長大以后以父親的字孔為姓,定居魯國。木金父生睪夷父,睪夷父生防叔,仕魯,為大夫,生相夏,夏生叔梁紇,紇生孔丘,字仲尼。孔氏主要姓源還有一說:相傳商代始祖契為帝嚳之子,其母簡狄吞鳥(燕)卵生契,賜姓子氏。至成湯,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天乙,后代以“子”加“乙”為姓,遂有孔氏。 何傷:沒有什么傷害,無人能夠傷害。
17師猛虎: 師,是對盲樂師的稱呼,亦為古掌樂之官的官名。其始祖,一說是子師仆,本姬姓,鄭大夫子師仆的后人以官名師為姓。一說自晉師曠后始以師為姓。師曠,春秋晉國樂師,字子野,目盲,善彈琴,精于辨音。晉平公鑄大鐘,眾樂工皆以為合乎音律,唯獨師曠不以為然,后經師涓審度,果不合音律。以猛虎為名,取崇尚威猛之意。
18石敢當: 石氏的始祖是石碏。石碏是衛康叔六世孫靖伯的孫子,春秋時衛國大夫,是歷代學者公認的石姓始祖。石碏曾大義滅親:衛桓公十六年,桓公之弟州吁弒兄,自立為君。石碏之子石厚是州吁的好友,又是州吁弒兄的同謀。石碏得知此事,設計把州吁和石厚誘騙到陳國,請陳侯把這兩個人抓起來,送衛國處置。這一義舉,得到人們的稱頌,石厚的兒子也以祖父的名字中的石為姓。 敢當:勇氣過人,所當無敵之意。
19所不侵: 所所,砍伐樹木的聲音。古代有虞衡官,因其主管山林砍伐,便以伐木聲“所”為姓。 不侵:取意謹慎誠實,不做掠奪強暴的事。
20龍未央: 龍氏姓源,一支是,舜時有個大臣名龍。舜任命他為上傳下達的納言官。他的后人便以“龍”為姓。另一支,有個叫董父的,舜已賜他姓董,后又改氏為“豢龍”,他的后人(中有一支)將“豢龍”簡化為“龍”氏。 未央:取“長壽無極”義。
21伊嬰齊: 伊氏始祖是伊尹。伊尹名摯,原是位隱逸之士,躬耕于有莘氏之野(“耕莘”一詞,即出典于此)。伊尹雖隱居不問世事,但品格才智譽滿四方。當時,有志于推翻夏桀暴政的商湯,懇請他出山,一連請了三次才出來。他不辱使命,助湯推翻夏桀。商湯的兒子太甲繼位,不學好,伊尹以兩朝元老身份,把太甲放逐到桐,并代為主持朝政。三年后,太甲悔過,他又把政權還給了悔過自新的君主。對此,歷史給予很高評價,稱其為一代賢相。 嬰齊:取意長得要像干凈整齊可愛的嬰兒一樣(?)。先秦齊國有賢相晏嬰,機敏過人。這里取“向晏嬰看齊”之義。
22□□□:按照韻文的規律,這里應還有三個字,正好可用下一章開頭的 “翟回慶”三個字在此填充。把此三字下移,這就如顏真卿在“引言”中所說:“前之卒章或與后句相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