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一起學語文」即可關注 
【講師簡介】精齡老師,獨立語文教師,“一起學語文”課程講師、專欄作者、資源編輯。《高考閱讀齡丹妙藥》、《古詩詞鑒賞閱讀齡丹妙藥》系列課程主講人。微信號:happychunling(加關注請備注“一起學語文讀者”及身份)“意象”是古詩詞鑒賞中不可不提的概念,它是一首詩思想情感的承擔者。但是對大部分同學來說,意象是一個“不明覺厲”的東西,所以理清意象的含義、特點才能幫助同學們快速、準確地找出詩中意象,讀準詩詞旨意。上課前,精齡老師想問大家幾個問題:意象是什么?怎么利用意象鑒賞古詩詞?意象和意境是一樣的嗎?對于這幾個問題,大家是不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這節課,帶著這幾個問題,精齡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弄清楚“意象”這個概念。
“意象“是指在古詩詞中滲透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注意,并不是所有客觀事物都是意象,只有代表著一定思想情感的物象才叫意象。即使是同一個物象,也并不是任何時候都成其為意象,只有當它含有一定的思想感情時才是意象。其實意象就好比詩人這位導演為自己的作品挑選“主角扮演者”,不是所有演員都能成為主角,只有被詩人選中來表演劇本精神的演員才是主角,才是我們重點關注和解讀的對象,即使同一個明星演員,也并非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扮演主角,他也可能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群眾演員”或者“道具”。 比如,在《古詩詞鑒賞齡丹妙藥之導讀課》(點擊可查看此章節)中,精齡老師提過“月亮”這個意象,眾所周知,“月亮”這個演員常常被挑選來扮演“思念”一角,是一個典型的“思鄉懷人”類意象。但比如在《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句詩中,“月”的出現表示一種時間,說明詩人到了夜幕降臨才扛著鋤頭回家,并不帶有諸如“思念”之類的特別情感,所以這里的“月”就只是一個代表時間的道具,不是主角,所以不是這首詩的意象。如果我把它當作意象過多的解讀,把這首田園詩解讀成“對家鄉親人”的思念,那就是誤讀了。
既然不是所有物象都是意象,也不是同一物象任何時候都是意象,那我們如何尋找詩詞中的意象呢?精齡老師想說的是,同學們要結合意象的特點來判斷分析。意象的特點是:含蓄性、固定性、豐富性。 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但是意象含義≠詩詞情感,因此需要我們通過分析意象的含義,聯想、解讀詩詞的情感。比如“柳”這個意象,大家都知道是送別類意象。那“柳”和“送別”有什么關系呢?“柳”與“留”諧音,所以送別時“折柳”贈友人是希望友人留下來,那“留”的含義抒發的情感是詩人的舍不得,所以是“依依惜別”之情。所以僅僅理解了意象的含義還不夠,借助意象進一步解讀詩詞旨意才是關鍵。大部分意象的含義是相對固定的,同一個意象在不同詩歌中表達同一種思想情感。這就要求我們應該識記這些意象及其含義,幫助我們在詩詞鑒賞中一眼認出意象,從而讀出詩詞的思想情感。比如下面這個口訣就概括了一些常用意象的一般含義:
烏鴉燕子系興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看完這個口訣我們可以現學現賣,嘗試用其中的意象含義來解讀詩詞:
精齡老師給學生講到這首詩時,大部分同學都能夠朗朗誦出詩的后面兩句,但是對于這兩句詩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卻不清楚。我們現在借助口訣嘗試解讀此詩。詩中出現的物象有:朱雀橋、野草花、烏衣巷、夕陽、燕子等,且先不說其他物象 ,我們由“烏鴉燕子系興衰,草木仍在人事移”這句口訣,一眼認出“燕子”、“野草花”是本詩的典型意象,借助它們所蘊含的“興衰”、“物是人非”的意思解讀出這首詩含有“詩人對滄海桑田,人世多變的感慨”。而這其實就是本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燕子”這個意象常用來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因為燕子春來秋去不忘舊巢,但是舊巢所在的屋舍庭院卻更換了主人,由此引起人們物是人非的感嘆。“草木”繁盛的生長反襯出環境的荒涼,因為雜草叢生的地方是沒有人氣的,借以抒發人事變遷、盛衰興亡的感慨。而詩中“朱雀橋”、“烏衣巷”都是形容昔日秦淮河畔的繁華,“夕陽”突出日薄西山的慘淡。這三個意象,以“配角”的身份共同演繹“昔盛今衰”“寂寥慘淡”的光景。有一些物象本身值得被挖掘的特點不止一個,再配合不同詩人的不同眼光,由此產生豐富的意象含義。這就好像一個演員被不同導演挖掘了不同的潛力,戲路就變得寬廣。意象含義豐富,如果讓大家一一背下來估計很難,所以我們不妨分類識記,按類甄別,比如按送別類意象、山水田園類意象等類別來識記。鑒賞詩詞先判斷詩詞類別再結合意象解讀主旨。所以,分類意象也是我們課程第二部分的重要內容。
比如浮云這個意象,有“浮云游子”、“浮云蔽日”、“浮云蒼狗”三種含義。 在送別詩、羈旅詩中“浮云”代表游子,用浮云四處漂移的形象比喻游子的漂泊不定。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看著友人像浮云一樣飄遠,盡顯離情別意。杜甫《夢李白》:“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睹浮云而念游子。在一些表達壯志未酬,建功報國類的詩詞中,浮云常用來比喻遮蔽實質的黑暗勢力或奸邪小人。如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用浮云來象征朝廷中奸邪小人蒙蔽主上。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用浮云來比喻阻礙革新的陳腐勢力。浮云一會兒向飄飄的白衣,頃刻間又變成了蒼狗的模樣,以此比喻變化之快。如杜甫《可嘆》:“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張元干《瑞鷓鴣》:“白衣蒼狗變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塵” 。這里的“白衣蒼狗變浮云”,其正常的語序應為“白衣浮云變蒼狗”。詩句的意思是:千古功名立刻成了一粒浮塵,不值一錢了,就像“浮云蒼狗”一樣變化太快。
意象是一種具體物象,意境是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的境界和情調。也就是說意境是一種抽象氛圍,俗話說就是一種“feel”,而且它是通過意象或者意象組合形成的。比如《花千骨》里云霧繚繞,給人一種仙境感。“仙境感”就是意境,“云霧”特效就是意象。再比如上文《烏衣巷》這首詩,整首詩營造了一種荒涼衰敗、寂寥慘淡的意境,而為了營造這種意境氛圍,詩人借助了燕子、野草、斜陽等意象。所以意境是氛圍,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和途徑。 有同學說:“找到詩中的意象有時候就像是天上掉下了一塊餡餅,在讀詩讀得絕望時,意象總能幫助我們撐起希望。”所以找準意象很重要,在分析意象時要把握含蓄性、固定性、豐富性這三個特點,分類積累,按類甄別。
課程鏈接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古詩詞鑒賞齡丹妙藥》課程主頁,學習全部章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