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理論是《內經》的一個基本理論,它首先是出于古人對宇宙天地日月運轉變化的認識。古人仰觀天,俯觀地,中察人事。認為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人體小宇宙與天地日月這個大宇宙密切相應。
當地球繞太陽自轉的時候,地球上就出現了白天與黑夜的次第性交替。
古人就把白天太陽升起的情況稱作是“陽”,而把夜間太陽落下的情況稱作是“陰”。
在白天(陽)與夜間(陰)的交替過程中,有一個漸漸變化的過程。而不是說太陽一下子就會升到了中午十二點天頂,又一下子降落到午夜十二點地下的極端狀態。為了相對較為準確地描述白天與夜晚陰陽交替變化的過程,就將白天分成了三個陽,又將夜間也分成三個陰。于是太陽對應于地球的關系,就變成了“三陽”與“三陰”的關系。
對應于太陽與地球的三陰三陽變化關系,于是人體也就出現了“三陽”與“三陰”的六個結構層面。歸納起來就是:
【三陽經】:太陽→三份陽;陽明→兩份陽;少陽→一份陽;
【三陰經】:太陰→三份陰;少陰→兩份陰;厥陰→一份陰。
《醫宗金鑒·卷一·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篇》說:“太陽主表,為一身之外藩,總六經而統榮衛。凡外因百病之襲人,必先于表。表氣壯,則榮固衛守,邪由何入!《經》曰:雖有大風苛毒,勿之能害是也。”
這意思就是說,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構成人體抵御風寒外邪的第一道防線。它總括六經、統攝榮衛。凡外邪(尤其是風寒)入侵,必先占領太陽經,搶灘人體體表腠理毛竅,也就是在榮衛之間。
這時候就會出現太陽經榮衛失調的一系列證狀。
《傷寒論》將太陽經證狀又進一步仔細地進行分析辯證,又細分為:麻黃湯證、桂枝湯證和葛根湯證等等。
①太陽病表實證——麻黃湯證的八個典型證狀:《傷寒論》原文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后世醫家把它叫做“麻黃八證”。
②太陽病表虛證——桂枝湯證:《傷寒論》原文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③太陽病表實證——以“項背強幾幾”突出證狀的——葛根湯證:《傷寒論》第31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④太陽病表虛證——也以“項背強幾幾”為突出證狀的——“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上面:
①麻黃湯證傷寒表實證,與②桂枝湯證傷寒表虛證相對偶,構成一組太陽證以頭痛證狀為主的方子。(弦外之音是說風寒侵襲的重點在頭部。)
③葛根湯證“無汗”表實證,與④桂枝加葛根湯證“有汗”表虛證對偶,構成一組以“項背強幾幾”為主突出證狀的方子。(風寒侵襲的重點在項背。)
下面參考一下郝萬山教授的話,就會覺得很有意思:
對偶統一的思維規律是《傷寒論》的特色之一,就表證來說,有偏于風寒的中風、傷寒,有偏于風熱的溫病、風溫,那是對偶統一。
就風寒表證來說,有汗的桂枝湯證、太陽中風證;無汗的麻黃湯證、太陽傷寒證,也是對偶統一。都是表證,一個偏于風陽邪氣,一個偏于陰寒邪氣,是對偶統一的。桂枝湯和麻黃湯是對偶統一的方子。
同樣桂枝加葛根湯和葛根湯也是對偶統一的方子。一個治療風邪在經,太陽經氣不利,另一個治療寒邪在經,太陽經氣不利。
參《傷寒論》原文:
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合參上面的三條: ①由第5條可知,陽明證不見者,為不傳也。病在太陽,尚未有里熱,不可給陽明經藥(葛根性涼,入陽明經,為陽明專藥),并不是辛涼就能清熱,若抑制寒邪發散,且其性涼,引寒邪入里,反生變證。 ②第22、23條就是回答太陽病傳經后,進入了太陽陽明合病的癥狀,若出現了腹瀉,就屬于合病之一,太陽陽明邪迫大腸證,就用葛根湯。若出現了嘔吐,就屬于合病之二,太陽陽明犯胃上逆證,用葛根加半夏湯。 仲景云: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此為不傳也。傳與不傳,視正氣(正氣不等同于陽氣)的強弱,并不是什么誤治不誤治的問題。
眾所周知,太陽主表,少陽半表半里,陽明主里, 仲景云: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此為傳也。
寒傷太陽,由表傳里,或傳半表半里,是不爭的傳變路線。 【傷寒的陽病入陰與陰病出陽】
傷寒一般起于太陽證,對治錯誤或者不及時,就會傳里,有傳少陽的,變成少陽證(小柴胡證)。
也有一下子就傳里,由太陽經,直接傳變到少陰證,變成了里證。因為太陽膀胱經,與少陰腎經相表里,故傳變最易(這是《傷寒貫珠集》的觀點),臨床也是經常看到的。
郝萬山說:“我們講,一臟一腑,它們經常是臟腑相連,經脈相互絡屬。比如說,太陽和少陰,臟腑相連,膀胱和腎臟腑相連,經脈相互絡屬,它們相表里,所以太陽之邪有飛渡少陰的時候,這種情況很多。那么少陰陽氣回復以后,有沒有臟邪還腑、引病出陽的這種變化呢?有。少陰可以外出太陽。什么情況下少陰病可以外出太陽呢?就是當寒邪勝的少陰病,而不是真陽衰的少陰病。寒邪勝的少陰病,少陰陽氣逐漸逐漸恢復以后,然后呢驅邪達表,使少陰臟邪還腑、引病出陽,可以外出太陽。”
一旦變成了里證,就麻煩多多,由于現在傷寒患者很少有能用《傷寒論》經方正確對治的,如果采用了西醫吊水、消炎、退燒等等手段,由于抗生素本身屬于陰寒藥,就會將表寒引入深處,而變成了里證。所以,現在由于西醫的介入,就將傷寒這鍋水徹底地弄渾了,好渾水摸魚嘛。此時再想將寒氣弄出來就困難多多,但也不是不能達到的。
少陰證的方子,有麻黃附子細辛湯、四逆湯等。如果應用得法,藥力,加上患者的正氣逐漸增上,再加上節氣趕上冬至后大自然的陽氣上升,三方面力量結合的合力,就會將里證(少陰證)的寒氣逐步地向外趕出來,比較多的的情況,是寒氣被趕到了少陽經,這時患者就會出現少陽證,寒熱往來,偏頭痛,頭痛欲裂,兩脅下痛,目眩等等少陽證的癥狀。隨著寒氣被一浪一浪地趕出來,少陽證會反復出現。
這個過程,就是陰病出陽的過程。
此時患者往往不知何故,以為出了什么壞情況。其實是傷寒好轉的一個過程呢!
當然,如果患者的體質好,藥力足,少陰證的寒氣,也可以直接從太陽經祛除。
由于現在少陰證比比皆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故時下火神派大行其道。其實,多數的火神門并不知道由陽入陰、從陰出陽的道理,只知道一味地大劑量使用附子干姜等。其實使用得法,像麻黃附子細辛湯和四逆湯合劑,做成散劑,每次使用1-2克,就會有極好的效果,且無傷陰之虞。
實際上《郝萬山講傷寒論》對太陽病的論述已經相當的完整和深刻了,不妨大家再來復習一遍相關的段落(LZ引用時刪去了其中部分重復的語句,而完整的保留其核心內容),深刻地理解了這些文字,就可以充分理解了為什么外感風寒發燒使用《傷寒論》的經方進行對治,是唯一理智的選擇;而時下西醫采用濫用抗生素,及時方派采用寒涼攻下方劑的統統是徹頭徹尾的、不著邊際的謬誤!下面就是郝萬山先生講課錄音的原話:
%%%%%% 為了使大家更好的理解太陽病的病機,所以我們這里要復習一下有關太陽的生理,我們: ①從經絡,②從臟腑、③從陽氣這三個角度來回憶足太陽這個系統的生理。 ①從經絡循行的角度來看,足太陽膀胱經從頭到腳,它行于人體的頭、項、后背,它是人體最長的、穴位最多的經脈,這是它的循行特點。 那么第二個要點我們要掌握的是,其脈上連風府,和督脈相通,下絡腰腎,和腎相連,這是在循行特點上我們要把握的第二個特點。那么和督脈通,督脈是陽經的總督,它主管一身陽經的陽氣,調節全身陽經的陽氣,所以太陽膀胱經和督脈相通,它就可以借助督脈的陽氣,來主管一身的表陽,這是它為什么它可以主表的一個生理基礎。另外,它和腎相連,腎內藏元陰元陽,它是五臟六腑陰陽之氣的根本,它可以借助腎中的陽氣來主管一身的表陽…… 【小結】這是經脈循行特點上,從頭到腳,行于頭、項、后背,上連風府,和督脈相通,下絡腰腎,和腎相連,所以它可以借助督脈和腎中的陽氣來主管一身的表陽。 ②、膀胱腑,它是司氣化的,它位于下焦,和腎相連,它有氣化的功能,那么它的氣化功能包括了兩個方面,一個是化生陽氣,它怎么化生陽氣呢?它是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通過膀胱的氣化產生陽氣,那么這個陽氣就叫做“太陽之氣”,那么這種陽氣通過太陽膀胱經,通過三焦,通過這兩個通道,向體表輸布,有溫養體表,調節體溫,防御外邪的作用所以它有化生陽氣的作用,膀胱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通過氣化化生太陽的陽氣,通過三焦,通過膀胱經向體表輸布,因此《黃帝內經》(靈樞·本臟第四十七)才有“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這樣的話……什么意思呢?腠理毫毛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和三焦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密切相關的。這句話我們要記住,膀胱主表和三焦有關……因為太陽的陽氣在輸布的過程中,因為三焦(是)這個水、火、氣機的通道,這是太陽膀胱腑氣化機能的第一點----化生陽氣。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這里所說的膀胱,它絕不是解剖學上所說的那個只有貯藏尿液(功能)的那個器官,而應該是指的整個泌尿系統的一組功能,所以我們說中醫的臟腑的概念是以功能為邊界,而不是以解剖學的結構為邊界的。 ③從太陽的陽氣: 太陽的陽氣是三陽……其陽氣巨大,陽氣的量充足,是三份。 太陽的陽氣是化生于下焦的……陽氣還需要補充于中焦,陽氣輸布到體表以后,在體表不斷消耗……需要借助中焦脾胃所攝入的水谷精微,來不斷的補充能量。 太陽的陽氣還要宣發于上焦……還必須要借助肺氣的宣發,因為肺是主皮毛的,肺是主宣發的,所以把津液輸布到體表,也把陽氣輸布到體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說太陽主表的功能是由眾多臟器協同完成的……所以太陽主表的功能,是由眾多臟器來協同完成的。 至于一些老年人,腎陽虛衰,一旦得了感冒,可能就會寒邪飛渡少陰,起病就表現了一派手腳發涼,精神不振,這就是“但欲寐”這樣一個證候。 (反過來說)那么當太陽體表的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以后,也就容易影響和太陽主表有關的這些臟器的這些臟器的功能失調。你看,表陽被寒邪所傷,很可能出現(影響)肺氣的宣發肅降,也很可能影響中焦氣機的升降失調。 一旦感冒了,首先我們許多人食欲不振,吃得少了,不象過去那么有食欲,還有的人出現胃氣上逆的惡心嘔吐,還有的人再現脾氣下陷的(癥狀),就是拉上幾泡稀,也有的人呢,一得感冒好幾天不大便,那都是體表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以后,影響了脾胃之氣升降功能的失調。 所以我們還是重復那句話,太陽主表的功能是由眾多臟器協同完成的,當太陽表陽被風寒邪氣所傷之后,也可以影響和太陽主表的功能相關的臟器而出現功能的失調,所以太陽病篇合并證、并發證、變證最多,這也是和它的生理有關。 那么為什么說太陽主表呢?換句話來說,太陽的陽氣輸布到體表它有什么功能?它的功能主要有三點: 第一點是溫養肌表,我們一個正常的人,有正常的體溫,是靠太陽的陽氣來提供能量的,所以當太陽體表的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之后,溫煦失司,我們就出現了怕冷,一怕冷我們就知道陽氣被寒邪所傷了,這就是給我們人的一個信號,你感受了寒邪發病了,溫養體表是它的功能的第一點。 第二點、是管理汗孔開闔,調節體溫。天氣熱的時候,或者我們運動了,或者吃了熱的飯的時候,體內代謝旺盛,產熱增多,我們的汗孔就打開,以出汗的方式來散一些熱。天氣冷的時候,為了減少身體的散熱,汗孔就關上,這是誰所主管的呢,是太陽的陽氣所主管的,通過汗孔開闔調節體溫。所以太陽的陽氣一旦受邪,這種管理汗孔開闔的功能失調,要么就象太陽傷寒證那樣,汗孔關著不能開,無汗,要么就像太陽中風證那樣,汗孔開著不能合,出現了汗出,汗出不斷,這是管理汗孔開闔(的功能)失調的表現。 第三點、太陽陽氣在體表的功能的第三點是防御外邪。 那么歸納起來是溫養肌表,調節體溫,防御外邪,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肥腠理,司開闔,衛外而為固”。“肥腠理”就是溫養肌表,“司開闔”就是管理汗孔開闔調節體溫,“衛外而為固”就是防御外邪。因此我們說太陽為什么主表啊,是因為太陽的陽氣輸布于體表,體表的防御功能,保持體表正常體溫功能,保持我們正常的人一個恒溫的功能,就都是太陽陽氣所主管的,所以說太陽主表,那么外來的風寒邪氣,侵犯了太陽的陽氣,當然我們就可以把它叫“太陽病”了。 %%%%%%%% 在引用了郝萬山先生的話之后,LZ將就幼兒太陽病不同于成人的特點,分幾次進一步進行討論。 中國有兩億幼兒,而這些幼兒幾乎無一例外地遭受著西醫和偽中醫的殘害,中國之大,居然安放不下一個安全的搖籃!“少年強則國強”,是故,深入地分析討論幼兒傷寒病的特點與使用《傷寒論》經方進行對治,就具有了特殊地意義。 我們不妨把使用《傷寒論》經方對治外感發燒稱為傷寒“正治”; 而對應于經方正治的是西醫的濫用抗生素,以及時方寒涼攻下派的傷寒“邪治”、“誤治”,或者是“偽治”。 小兒傷寒病的特點:
①小兒體質屬于純陰純陽,病勢來得快,急,兇猛,而真正的治愈了,去得也快,也很徹底。 ②小兒真氣未充,故比較成人特別容易外感發燒。其中醫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兩千年之前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的基礎之上的,《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開篇就指出: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這是我們炎黃祖宗對于人體生老壯病死過程,所包含的生理機制的深刻剖析。 為何幼兒出生之后,在7-8歲之前,特別容易外感發燒呢? 就是與這個“腎氣”有著密切的的關系! 郝萬山先生所提到的“太陽膀胱經和督脈相通,它就可以借助督脈的陽氣,來主管一身的表陽,這是它為什么它可以主表的一個生理基礎。另外,它和腎相連,腎內藏元陰元陽,它是五臟六腑陰陽之氣的根本,它可以借助腎中的陽氣來主管一身的表陽”。 其中“腎中的陽氣”,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腎氣”,和《難經》所說的“腎間動氣”! 而《黃帝內經》明確的指出:“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 也就是說,女孩子到了七歲,男孩子八歲之后,乳牙脫落,更換了恒齒之后,腎氣才開始旺盛。 我們通過了郝萬山先生的論述,已經知道了, ①太陽經的經氣主表,起著“防御外邪”的作用; ②郝萬山先生提到“腎中的陽氣”(就是“腎氣”、“腎間動氣”)的發展規律是: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 也就是說,女孩子到了七歲,男孩子八歲之后,乳牙脫落,更換了恒齒之后,腎氣才開始旺盛。 反之,就可以知道,幼兒在7-8歲之前,容易外感發燒的根本原因,其內因就是因為孩子的腎氣未盛! 而絕對不是像西醫和時方派所強調外因,什么“細菌”、“病毒”、“支原體”感染等等等等! 經方派的特色,就在于強調調整人體的內環境,像調動、顧護“正氣”、“陽氣”、“津液”等等。 而西醫與時方派的特點,就在于強調外因,是以徹底地摧毀人體正氣為代價的! 那么是在護持孩子腎氣的前提下,徹底地祛除風寒外邪,還是以摧毀孩子的腎氣為代價,進行傷寒的“偽治”、“邪治”、“誤治”,就成了《傷寒論》經方派與西醫及時方派的根本性的分歧所在! 而且,如果通過小兒外感發燒的契機,調動激發,并充分地將腎氣充實到人體的皮膚表面(皮膚腠理),對于幼兒健康地成長發育,甚至于獲得終身的健康,將具有特殊意義! 【未完待續。下文將揭示通過經方激發幼兒陽氣的原理】 中醫的特色,和有特色的中醫!
下面這些,作為西醫,永遠不會知道,永遠也不可能知道的!
而做為一個純粹的中醫,這些是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說的!
繼續說足太陽膀胱經!這里面體現了中醫的特色性思維:
一、一個臟器擔負著多項功能:
1、【太陽膀胱腑氣化功能表現的第一點,就是化生足太陽膀胱經經氣的功能】
我們知道,足太陽膀胱經主表,主管一身的表陽:足太陽膀胱經和是督脈相通的,督脈是陽經的總督,它主管一身陽經的陽氣,調節全身陽經的陽氣,所以太陽膀胱經和督脈相通,它就可以借助督脈的陽氣,來主管一身的表陽,這是為什么它可以主表的一個生理基礎。
從經脈循行特點上,太陽膀胱經從頭到腳,行于頭、項、后背,上連風府,和督脈相通,下絡腰腎,它和腎相連,腎內藏元陰元陽,它是五臟六腑陰陽之氣的根本,它可以借助腎中的陽氣來主管一身的表陽。而太陽膀胱經的陽氣是化生于太陽膀胱腑。
反過來說就是,太陽膀胱府通過太陽膀胱經來主管一身的表陽。
“太者,大也”,所以后世把太陽也叫做“大陽”也叫做“巨陽”,其陽氣巨大,陽氣的量充足,是三份。
《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論注》說:“太陽主表,為一身之外藩,總六經而統榮衛。”太陽膀胱經,是動用了全身最大量的陽氣來主管全身的皮膚腠理毛竅!
而太陽膀胱經的經氣(太陽陽氣)的功能歸納起來是溫養肌表,調節體溫,防御外邪,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肥腠理,司開闔,衛外而為固”。
“司開闔,肥腠理,衛外而為固”,是從一種生理角度來講的,太陽陽氣的量是最強大的,醫家把它叫做“巨陽”,還把它叫做“大陽”,這個陽氣化生于下焦。我們剛才說過的,膀胱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通過氣化化生陽氣,通過太陽膀胱經和三焦向體表輸布,所以《黃帝內經》才有“三焦者,膀胱也,腠理毫毛其應”的話。
①、“肥腠理”:
就是溫養肌表,我們知道,足太陽膀胱經的經氣是三份陽氣,是三條陽經中陽氣最足的一個。同時也是體表最外層的陽經。人體把這么足量的陽氣,通過足太陽膀胱經疏布到體表,就是為了抵御陰寒的外邪。陰寒外邪是寒性的,那就必須調動足量的熱性的陽氣才能抵御。
②、“司開闔”:
就是管理汗孔開闔,調節體溫,當外界氣溫升高了,就適當地開大汗孔蒸發水氣而降低體溫。反之,當外界氣溫降低了,就適當地關閉汗孔,減少體內水氣的蒸發,就保持住了體溫,從而實現人體恒溫的功能。
③、“衛外而為固”:
就是防御外邪。因此我們說太陽為什么主表啊,是因為太陽的陽氣輸布于體表,體表的防御功能,保持體表正常體溫功能,保持我們正常的人一個恒溫的功能,就都是太陽陽氣所主管的,所以說太陽主表,那么外來的風寒邪氣,侵犯了太陽的陽氣,當然我們就可以把它叫“太陽病”了。
2、【太陽膀胱腑氣化功能表現的第二點:是參與水液代謝】
那么在參與水液代謝上,它也有兩個表現:
①一個是排除廢水,這個功能大家都非常容易理解,人體多余的水液,通過膀胱的氣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有排除廢水的功能。
②但是還有個功能不被人們所重視,就是化生津液,通過氣化,化生津液,并且使津液輸布上承。所以當太陽膀胱受邪,膀胱氣化不利的時候,排除廢水的功能發生了障礙,出現了小便不利,小便少,化生津液的功能,輸布津液的功能發生了障礙,出現了上面津液缺乏的口渴、消渴、渴欲飲水、煩渴,這是膀胱腑在水液代謝方面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這就是我們以后要提到的,太陽膀胱腑證氣化不利的五苓散證。
二、某一項功能的實現,需要多個臟器經絡系統協同完成:
【太陽膀胱府向體表輸送陽氣,還和三焦通道有關】
膀胱腑,它是司氣化的,它位于下焦,和腎相連,它有氣化的功能,那么它的氣化功能包括了兩個方面,一個是化生陽氣,它怎么化生陽氣呢?它是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通過膀胱的氣化產生陽氣,那么這個陽氣就叫做“太陽之氣”,那么這種陽氣通過太陽膀胱經,通過三焦,通過這兩個通道,向體表輸布,有溫養體表,調節體溫,防御外邪的作用所以它有化生陽氣的作用,膀胱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通過氣化化生太陽的陽氣,通過三焦,通過膀胱經向體表輸布,因此《黃帝內經》(靈樞·本臟第四十七)才有“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這樣的話,這個話我們講義上也引用了,“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什么意思呢?
腠理毫毛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和三焦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密切相關的。這句話我們要記住,膀胱主表和三焦有關,所以當我們講到少陽病的時候,少陽病涉及到膽,涉及到膽經,涉及到三焦,少陽病三焦氣機不暢可以導致太陽表氣不和,為什么?因為太陽的陽氣在輸布的過程中,因為三焦(是)這個水、火、氣機的通道……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這里所說的膀胱,它絕不是解剖學上所說的那個只有貯藏尿液(功能)的那個器官,而應該是指的整個泌尿系統的一組功能,所以我們說中醫的臟腑的概念是以功能為邊界,而不是以解剖學的結構為邊界的。 再重復一遍就是:
①、中醫的臟腑的概念是以功能為邊界,實際上中醫的臟腑概念是一個系統性概念。
②、而不是(西醫)以解剖學的結構為邊界的。在西醫的觀念里面,膀胱僅僅是被看做一個貯存尿液的容器而已。
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一個關鍵性的分水嶺!
從無數臨床實踐的案例不難發現,中醫的概念是正確的,但同時是深奧的,似乎也是非常難以捉摸的。
而西醫的概念則是顯而易見的、膚淺的、荒謬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