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說到日本,《菊與刀》一定會被提起。這本書源自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對即將戰敗的日本進行研究所得出的一份綜合報告,主要內容是分析日本國民的性格。當時魯思·本尼迪克特受美國政府委托對日本進行研究,目的是為了解決盟軍是否應該占領日本以及美國應該如何管理日本的問題。這本老書多年以來被奉為研究日本文化的經典,想必很多人在多年前就早已讀過。不過既然在上次推送中編輯一萌才強調過重讀經典的重要性,書入法今天就推薦一篇《菊與刀》的讀書筆記,筆記來自翻譯出身的我司市場部美女落落醬,她的總結精煉,加入了自己的經歷、感受,還有相關資料的拓展。#好的,我知道此處你們看見了美女的真相,已經沒有在聽我說話了這本書講的是日本的雙重民族性,刻板印象的日本人。書里說,日本,一個矛盾的民族。開篇這部分,概括了作者要講的種種種種。日本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 刀與菊,兩者都是一副繪畫的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極其好斗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順服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于叛變;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他們十分介意別人對自己行為的觀感,但當別人對其劣跡毫無所知時,又會被罪惡所征服。他們的士兵受到徹底的訓練,卻又具有反抗性。1、神風特工隊:“神風”是成吉思汗東征時,船隊對遇到颶風而遭覆滅,救了日本。神風特攻在二戰中,指的是自殺性攻擊的作戰方法。在后面的章節提到,“用適當的方法自殺,可以洗刷污名并贏得身后好評。日本人喜歡自殺這一主題,他們把自殺當成最喜歡的“刺激性事件”。太多故事里有自殺情節,《失樂園》里無奈的久木和凜子也是一樣,一死了之,自殺殉情。 2、英雄大尉:大尉目送完部下返回,并向上級做完匯報才倒下,而其實他早已死亡。這聽起來很荒誕,但是日本人認為精神的力量大于一切。其實這里想起來的是《圣斗士星矢》,反正有精神的力量,青銅戰士Never 狗帶。手撕鬼子那些片子都沒看過,關于日本戰爭的片子印象中只蹦出一部《紫日》,很多年前。記得遇到草原大火時日本姑娘先把自己那片地方燒完,好!聰!明!中國漢子(我還記得叫富大龍)就算是殺母之仇也分得清無辜。無論中國人、日本人,那些戰爭中的小人物,都是戰爭的犧牲品。這里面講到小狗哈奇的故事。哈奇就日語中的“八”,因此講的就是《忠犬八公》的故事。我看的是美版,哭的很猛烈——“愛的別名正是忠誠”。不過,書中作者說“我們美國人不會做出哈奇的忠誠之類”(那還拍電影……)。美國人認為“越無條件越可貴”,日本人則認為需要互相“欠恩情”。日本人最喜歡的一種細致的肉體享樂是洗熱水澡;然而他們也重視鍛煉,包括嚴厲的冷水浴。日本人就算喜歡睡覺,只要沒人妨礙,他們就能高高興興的入睡;然而他們也能毫不吝嗇地犧牲睡眠,通宵達旦地準備考試、訓練。#是我日本人在余暇喜好烹調多種菜肴來品嘗,一道菜只有一羹匙,色味都很講究;然而但是在另外情況下又強調訓練。“快吃快拉是日本人最高德行之一” - -|||小說的主人公大多數已婚。日本人不喜歡大團圓的結局。找藝妓是公開的。《藝妓回憶錄》里的章子怡和《惡女花魁》的土屋安娜,畫面和他們一樣都美。不過,花魁雖然是普通妓女中的最高級別的,但是地位仍不如藝妓。5、 同性戀:同性戀是武士、僧侶等上層人物公認的一種享樂。話說,中國之前應該也是這樣,不然哪里來的“龍陽之好”7. 酗酒:飲酒是一種樂趣,任何正常人都不會反對。中國人會說忠孝兩難全,因為中國人的忠、孝是有條件的,是以“仁”為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就是愚忠愚孝。對于日本人而言,忠孝不存在沖突,因為忠>孝,天皇的命令是絕對的。義理高于人情,然而兩者矛盾造成了日本人的糾結和悲劇日本真正的民族敘事詩是《四十七士物語》。這個故事還挺精彩的,簡介如下:故事是這樣的,各地大名要定期覲見幕府。幕府指定兩名地方大名,其中一名是淺野侯。因為地方大名不了解地方儀式,所以要請教幕府中樞的吉良侯。因淺野侯沒有向吉良候贈送厚禮,而被故意誤導,在儀式上穿了相悖的服裝。因此他拔刀砍傷吉良候的額頭。但是在幕府動武屬于“不忠”,于是淺野侯破腹自殺以示“忠”。淺野侯家臣大石絕對殺死吉良候為主君復仇,但是這樣做對幕府不忠。按一般慣例,策劃復仇的人必須事先上報計劃,確定行動日期,在規定期限以前不能完成復仇者就必須放棄復仇。然而這條路肯定行不通。于是,大石通過詢問家產如何分割選拔出四十七名“情義”的武士,歃血為盟。復仇計劃嚴格保密,任何人如果得知復仇秘密,即使是自己的親生妹妹、岳父也要親手殺死;甚至賣掉妻子以籌集復仇資金;還有一名浪人派自己的妹妹做吉良候的小妾臥底,然而這個妹妹事后必須自殺以示清白。最后,復仇成功的浪人們(沒名分的武士)也必須切腹自殺以示“忠”。本篇中,這個義理、人情這部分……我沒怎么看懂,看了這篇名為《對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中“義理與人情”的再解讀》的論文之后會比較清楚:“ “義理”和“人情”是規制日本社會人際關系和道德關系的兩大要素,經常作為兩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概念在起作用,日本人生活在“義理”與“人情”之間左右為難而苦惱。這就是“菊”與“刀”的矛盾,總之,理解了義理與人情的矛盾,就能知道日本人為什么“變態”,為什么要“分分鐘切腹自殺”了。 “ 本尼迪克特把日本人的“義理”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對社會的義理”, 即向人報恩的義務, 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另一種為“對名譽的義理”,是指使自己的名字或名聲不受玷污的義務。“義理”用漢語來說,可以用“情義”、 “情面” “情分” 、“正義”、 “情理” 、“禮節”來表示。而在日本“義理”一詞多用于體面、臉面、情誼,還用于不是血親由某種關系聯為血親的場合。另外,關于“義理”一詞的含義,『広辭苑』的解釋為“事物的正確道理,體面、面子等。“人情”的精神實質是表達親情,是對他人的情感的自然表露。把個人的立場、意志、感情稱為“人情”。它是和“義理”既相對立又聯系的東西。義理人情在日本社會的實現:通常認為義理和人情是相互對立的一對概念,然而在日本社會,人們認為與“人情”相比更應注重“義理”。在封建時期的日本,在戰爭中,必須為他的養父而戰,即使令其殺死生父也在所不辭,或者為了報答對君主的義理,殺死自己的親生孩子,這些都是重視義理的典型。在現代日本社會,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處處注意“不能違背義理”因為要是不懂得“義理”就會遭到非議,讓人覺得名譽受損。重視社會交往的人會被認為是“重義理的人”,“中元”“歲暮”等的贈答習慣是貫穿于日本社會普通人生活中的國民性行為,但它與其他國家不同的地方在于日本人在收到禮物的同時也具有了還禮的義務,這正是“義理”成為社會規范一種很好的證明。身體上接受軍事化訓練,要受苦、受控:比如嬰兒一出生就要安排固定的睡眠和排泄時間。通過取笑,敦促兒童成人化:這種童年陰影讓日本人更好面子,SM情節重。說到好面子,關于戰敗,日本人作為戰敗國也會對當時的美國人微笑、招手,原因首先他們覺得這是“天皇”的要求,另外他們覺得“全世界都在看著我們吶”!另外,磨礪兒童這部分呢,記得朋友圈之前很多媽咪分享的這個《女兒在日本上幼兒園》,現在中國兒童和日本兒童差哪兒了?“ 說實話,剛來日本時,孩子的表現真是讓人汗顏。日本的孩子一般從十三四歲開始,才往上躥個兒,之前比中國孩子矮很多。孩子在班里,那可是鶴立雞群的“龐然大物”,無奈實在是外強中干。日本孩子光著腳在外邊跑,而我家的寶寶呢,榻榻米上有一點沙子,就恨不得踮著腳走路。有一次遠足爬山,最后一個不算,下來的時候,干脆由兩個矮個子的日本孩子攙扶下山。這怨不得孩子,3歲的孩子,根本沒有讓她徒步爬山1小時的經驗。現在好了,去年在香格里拉,在缺氧的環境下,徒步4個小時沒有任何問題。你可以用這本書大體了解日本,但是不要套到每個日本人身上。“盡信書不如無書”。畢竟這是一本1946年出版的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