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應用解剖 二、視診 三、主動運動 四、被動運動 五、等長抵抗運動 六、外周關節的篩查 七、功能評估 八、特殊檢查 1、檢查神經系統癥狀的實驗 2、上位運動神經元損傷的檢查(頸椎病) 3、血管征的檢查 4、眩暈與頭暈的檢查 5、頸椎不穩的檢査 6、第1肋骨活動性檢査 7、胸廓下口綜合征檢査 一、應用解剖 頸椎由頸部多個關節組成。此區域為了獲得較 好的活動性而犧牲了穩定性,導致頸椎很容易受到 損傷。寰枕關節(Co-C1)是最上一個關節。關節的 屈伸活動度(15°?20°)即點頭運動,側屈大約10°,幾乎不能旋轉。寰椎(C1)沒有椎體,進化過程中 寰椎的椎體進化為齒突成為C2的一部分。寰枕關節為橢圓形,并且在運動過程中保持協調一致。連同寰樞關節一起這些關節構成了中樞骨骼系統中最復雜的關節。 有一系列的韌帶對寰枕關節起到了穩定的作用。關節的前方和后方是寰枕膜,前方的寰枕暌有前縱 韌帶加強。后方的寰枕膜取代了寰椎和枕骨間的黃 韌帶。覆膜作為覆蓋在齒突及其韌帶上的寬束帶,位于椎管內構成后縱韌帶的一部分。翼狀韌帶起始 于齒突上端兩側,斜向外側將齒突固定于枕骨,從而限制其屈曲和旋轉。 寰樞關節(C1--C2)構成了脊柱最靈活的關節。屈伸大約10°,側屈大約5°,旋轉大約5,是這一關節最主要的活動。旋轉過程中由于關節面的形狀此節段的頸椎長度會減小。C2的齒突在旋轉過程中起到了軸點的作用。中央的關節被稱為樞軸關節,側方的寰樞關節被稱為側翼關節。通常來說,如果一個人可以談話或咀嚼,那么C1~C2關節就會有運動。寰椎的橫韌帶是寰樞關節的主要支撐韌帶,其將樞椎的齒突固定于褒椎的前弓。類風濕關節炎時這些韌帶變得脆弱或斷裂。在寰椎橫韌帶跨越齒突時,發出兩縱束分別向上固定于枕骨,向下固定于樞椎。這些韌帶合稱為寰椎十字韌帶. 如果頸椎旋轉大于50°引起對側椎動脈扭曲;同側椎動脈在旋轉45°時就會發生扭曲。這會引起眩暈、惡心、耳鳴、“猝倒癥”(非昏迷性 跌倒)、視物模糊或更罕見的休克、死亡。 頸椎有14個關節突(骨突> 關節面。上兩個胸 椎的4個關節面也經常列入頸椎的檢查范圍#頸椎 的上關節突面向上、后、內側,下關節突面向下、前、外側。這樣的結構有利于屈伸,但單獨節段的旋轉側彎受限,除非多個節段聯合完成,這稱為聯合運動。這些關節屬于滑膜關節,其運動主要依靠滑動。通過關節囊的松弛而使其能充分地活動,同時為關節提供穩定支持和一定的限制性阻力。C5-C6之間的關節擁有最大的屈伸運動能力,C4-C5 和C6-C7之間關節的屈伸能力與之相近。正因為如此,這些節段最容易出現退變性疾病。正常休息狀態下的頸椎是輕度后伸的。關節完全性吻合后,頸椎是過度后伸的。竇椎神經或硬膜神經分布支配前硬脊膜囊、后纖維環和后縱韌帶。關節面受脊神經后支的中央支支配。另外頸椎主要韌帶還有前縱韌帶、后縱韌帶、黃韌帶、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同時還有橫突間韌帶,但是頸椎的橫突間韌帶未發育完全。有的解剖學家將椎體側方不知名的突起稱為鉤 椎關節或Luschka關節。Luschka于1858年描述了這一結構,鉤狀突在椎體上面呈鞍狀,向 后外側突起,從而限制椎體側彎運動。由于纖維環的退變、松弛,使得鉤狀突演化為一個“關節”。上位椎體的一部分有關節與鉤突關節相對,被稱為切跡或凹口。切跡在C3至乃椎體上都有,但是很多 學者認為直到6?9歲才可見到切跡,并且需要到 18歲才能發育完全。是否將其歸為真正的關節至今仍有爭論,這是由于有學者認為其是椎間盤退化的結果,而頸椎的退化相比其他椎體更快。椎間盤占頸椎高度的25%,在枕骨和寰椎(Co-C1)以及寰椎和樞椎之間沒有椎間盤,是椎間盤而不是椎體本身使頸椎保持背屈的狀態。髄核在緩解軸向壓力過程中起到了一個緩沖 墊的作用,同時纖維環承受椎間盤內的張力。椎間盤外圍纖維環有部分神經支配。頸椎有7塊椎骨,每塊椎骨的椎體(除第七節外)都具有承重的作用,關節面承受上位椎體相對較小的重量,但即使這樣較小的重量都會導致這些關節 的炎性改變。椎體是由皮質骨組成的,中央是骨松 質并且有軟骨終板。椎弓對脊髓起保護作用;頸椎的棘突大多是末端分支的,其連同橫突一起為肌肉的附著點。頸椎的棘突與其椎體的椎間關節在同一水平。通常來說,C1的棘突不存在或未發育,這就 是為什么我們從體表能觸摸到的最上位的棘突是C2 的原因。 雖然頸椎有7塊椎骨,但卻是有8對頸神經根,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一對神經根在枕骨和寰椎之間穿出被定為C1神經根。在頸椎每對神經根都是以 其下位椎體命名。例如,C5神經根在C4和C5椎體 之間。除頸椎外其他的脊神經根都以其上 位椎體命名,例如L4神經根就存在于L4和L5椎體 之間。神經根命名歸于上位還是下位椎體的交界點 是在C7和T椎體間,其間的神經根命名為C8神經 根。因此造成了只有7個頸椎骨卻有8對神經根的存在。
二、視診 患者在接受視診檢查時必須適當地脫去衣服,而且檢査者應觀察他或她進入檢查室后脫衣服時的情況。這些自發的活動對于明確患者問題很有幫助。例如,患者脫衣服時是否可以輕松地活動頭部?男 性患者應只穿短褲接受檢查而女性患者可以穿胸罩 和短褲。對于有些特殊病例,需要脫掉胸罩接受胸部檢查,這是由于部分胸部疾病與頸椎或肋骨的活動有關。檢查者應記錄患者是否愿意做動作及動作方式。通過觀察面部表情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疼痛以及疼痛的程度信息。 患者可以站位也可以保持坐姿,但為了全身都可以觀察到,所以通常站立位更適合接受檢查。一部分異常經常會影響另一部分,例如, 過度的腰椎前凸會導致“下頜前伸”,以代償腰椎畸 形維持身體的重心。在頸椎視診過程中檢查者應注 意以下幾點。 1、頭部和頸部的姿勢 頭部是否在身體正中線上,是否有斜頸(先天性或者后天獲得) Klippel-Feil綜合征(先天性頸椎體融合,C3-C5常見)或其他頸部畸形?患者是否存在下頜前伸或“軍姿”?習慣性的下頜前伸會導 致枕部肌肉適應性短縮。Janda描述的“上交叉綜合征”展示了下頜前伸對肌肉的影響。患有這種癥狀的患者,頸部深屈肌萎縮,如長斜方肌、前鋸肌 以及斜方肌下部。相對應的是緊張的胸大肌和胸小肌,以及周圍的斜方肌上部和肩胛提肌。頭部是否在雙側肩部正中?是否向一側傾斜、旋轉 即明顯的斜頸?患者的姿勢是否是習慣姿勢(換句話說是否不自覺地會回到這種姿勢)。這種習慣性的姿勢可能是由于姿勢性代償、肌力下降、聽力減退、 顳下頜關節疾病以及戴眼鏡的原因。雙側斜方肌頸線應對稱。頭部和頸部位置應在患者站立和坐位時分別檢查,如有異常應詳細記錄。 2、肩部高度 通常優勢側的肩部比非優勢側的 略低。受到損傷時,損傷側的肩部會被抬高提供保 護(如上斜方肌或肩胛提肌)。肩關節旋前可能會導 致下頜前突,或是下頜突出的表現。同時會引起肩 胛延長,肱骨內旋,肩關節前部軟組織緊張。 3、肌肉痙攣或存在不對稱 是否存在三角肌萎 縮(腋神經癱瘓)或斜頸(肌肉痙攣、緊張或胸鎖 乳突肌突起)? 4、面部表情 檢查者應在患者講述病情,移動、 改變姿勢等活動過程中仔細觀察患者的表情變化。 這些可以幫助檢查者了解患者主觀的經歷和痛苦。 5、骨與軟組織的輪廓 如果患者存在頸椎損傷,那么頭部更多的是向患側對側傾斜或旋轉,同 時面部斜向上。如果患者精神躁狂,那么頭面部的 姿態會與上面提到的相反。 6、上肢缺金的跡象 檢查者應詳細記錄皮膚顏 色、潰瘍、靜脈曲張等上肢缺血性改變的跡象。 7、正常的坐姿 正面,頭部應在胸骨柄和劍突連線上;側面,耳郭應在肩峰和髂前上棘的連線上。正常頸椎屈度是前凸的。頸椎病所導致的牽扯性疼 痛常在肩關節和上肢表現出來而不是頸部。 三、主動運動 患者在保持坐姿時首先接受頸椎主動運動的檢查。檢查者應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愿意做主動運動以及是否存在活動度的差異。這里所提到的活動度(ROM),不是指單獨一個節段而是指整個頸椎活動 的總和。這種聯合運動允許頸椎在為軀干和四肢提供堅強支撐的同時擁有更大的活動能力。頸椎的活 動度受以下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椎間盤的彈性,頸椎關節突的形狀和關節面傾斜度,以及韌帶和關 節囊的松弛度。除了屈曲動度外,女性患者較男性 患者擁有更大的活動度,但差別并不明顯。隨蓍年齡的增長頸椎活動度減少,但C1和C2間的旋轉能力反而增強。 運動檢查應按特定的順序進行,以使最疼痛的 運動放在最后檢查,這樣殘余的疼痛才不會影響其 后進行的運動檢查。如果患者病史表明做某個動作會引起疼痛,那這個動作頸椎病變,只進行一些可以提供很重要診斷信息的 活動,從而避免對癥狀不必要的激惹。 當患者做主動運動時,檢查者應注意觀察運動是否受到限制,以及頸部疼痛、痙攣、僵硬的可能原因。當患者達到主動運動的最大活動度時,可小心地實施被動的施壓運動,但是只有在完全達到最大主動運動范圍且不存在疼痛的情況下才能實施(見后面的被動運動)。這種被動運動可以使檢查者了解 運動終末覺,以及區分生理性(主動)最大活動度和解剖性(被動)最大活動度。當檢查者實施被動的施壓運動特別是旋轉或旋轉、側屈及伸展的聯合運動時應十分小心。在這些位置,椎動脈常會受到壓迫從而導致腦供血不足。如果這種情況發生,患者會感到眩暈或跌倒。如果患者表現出這些癥狀,檢查者做這些運動時必須格外小心,包括在隨后的評價檢查和治療期間。 檢查者應區別檢查上頸椎和下頸椎運動。屈曲 時點頭運動發生于上頸椎,而屈曲運動發生于下頸椎。如果沒有點頭運動,表明上頸椎運動受到阻礙;如果屈曲運動沒有出現,表明下頸椎運動受阻。C1-C2椎體間可產生單獨運動而不影響其他頸椎,但其他椎骨不能做到。也就是說,對于C2-C7椎體,—旦有一個椎體運動,那么與其相連的其他椎體也會運動。 屈曲 屈曲,或向前彎曲的最大活動度是80°?90。。 閉口時下頜觸到胸骨可以達到最大屈曲度;但通常 情況下,下頜屈曲到距胸骨兩橫指距離即為正常范 圍。如果頸部深屈肌肌力減退,胸瑣乳突肌將引發 屈曲運動,導致下頜而不是鼻首先運動,這是由 于胸鎖乳突肌在引發頸椎屈曲前首先要提升下頜 骨。屈曲時頸椎間盤前部變窄,后部變寬。椎間孔 較后伸時增大20% ~ 30%。椎體在屈曲時前移,后 伸時后移。在屈曲或后伸時乳突遠離C1橫突。當 患者前屈時檢查者應注意檢查患者頸后是否有樞椎 (C2)棘突的明顯凸出。寰椎向前半脫位會導致這 種凸出,從而使樞椎的棘突更加明顯。如果這種體 征出現,檢查者在其后的檢查中應更小心謹懼。如 需要明確半脫位診斷,需要在極其小心看護下行 Sharp~Purser檢查(見后面的特殊檢查)。 后伸 后伸,或向后彎曲,正常情況下不超過70°。’ 由于不存在解剖性阻礙限制后伸,所以一旦出現問 題經常由于揮鞭樣損傷或頸部扭傷。通常,鼻和前 額平面均接近水平面。當頭部保持后伸時,寰椎向 前傾斜,造成后方褒椎和枕骨之間有效容積壓縮。 側屈 頸椎側屈角度20°?45°。頸椎的側屈運動主 要發生于枕骨和G以及G和C2之間。在做側屈運 動時,檢查者應確保是被檢查側的耳朵向肩部運動, 而不是肩部向耳朵運動。 旋轉 一般情況下,向左、向右旋轉角度為7(T?90°, 而下頜通常不會完全達到肩部平面。頸椎的旋轉和 側屈運動經常同時發生(復合運動)。這種復合運動 在某一患者有可能會很明顯,也可能不明顯,這種 情況的出現主要是由頸椎冠狀傾斜的關節面形狀決 定的。 如果病史中患者敘述重復性動作或持續姿勢會 引起不適,則檢查時不僅要進行特定運動的檢查,還需要重復幾次這一動作或保持這種姿勢,看癥狀 是否會加重。如果患者抱怨除主要的平面運動和聯 合運動(例如,側彎、旋轉和伸展聯合)以外還存 在引起癥狀加重的運動,那么這些運動也應檢查。 列出了頸椎的活動度。 四、被動運動 如果患者主動運動達不到最大的關節活動度或 檢查者未對患者實施被動的施壓運動以檢查運動終 末覺,則患者應在仰臥位接受檢查。這時,檢查者 對患者進行被動屈曲、后伸、側屈、旋轉運動檢查。 患者仰臥時被動運動范圍一般大于坐位時主動和被 動運動范圍。例如,坐位時主動側屈的范圍為45°, 而仰臥位時被動側屈范圍為75°?80°,此時檢查者能夠將患者耳部貼于肩部。之所以能夠這樣是由 于仰臥時肌肉松弛,不必抵抗重力而保持頭部抬起。 對于頸椎,被動的施壓運動應在主動運動檢查之后 進行。頸椎主動的施壓運動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運 動終末覺。如果被動施壓運動未引起疼痛或感覺異 常,檢查者應在仔細保護下檢查象限位置,即頸椎 前屈、側屈、旋轉達到最大活動度時的位置,可增 加對頸部前后、側方軟組織包括錐動脈的刺激。如 果在象限位置被動施壓會引起癥狀出現,則很有可 能是神經根病變(根性癥狀)、骨性關節增生(局限 性疼痛)或椎動脈的原因(眩暈,惡心)。另外,頸椎的被動運動檢查還包括每對椎體間 的生理性運動,這被稱為椎體間被動性生理運動或 PPIVMs。通過先穩定或限制一個椎體的運動(通常 是遠端的椎體),然后檢查者通過移動患者頭部完成 不同的生理性動作(例如,屈曲、后伸、側屈和旋 轉),對每個節段進行逐一檢查。但是整個頸椎的檢 查比頸椎每個節段的運動能力的檢查要重要。 五、等長抵抗運動 先進行屈伸、側屈和旋轉的主動運動,然后進行其等長運動的檢查。檢查者最好讓患者保持放松姿勢并對患者說“不要讓我使你運動”,而不是對患者說“用力收縮肌肉”。這樣檢查者就能夠保證檢查 時肌肉盡可能地等長收縮,并盡可能少地產生活動。在做這些檢查時,檢查者應確保患者頸椎處在中立位。屈頸能檢查第XI對腦神經和C1、C2 神經肌叢以及肌力。觀察引發某一運動 的不同肌肉間的聯合運動,檢查者能夠判定哪塊肌肉出現問題。如果患者病史中描述在負重或做某一聯合運動(這些運動受到的阻力遠大于重力時會疼痛,那檢查者更應該進行該等長運動檢查以確定病因罾如果懷疑有神經性損傷,那檢查者應仔細檢查肌力以明確損傷的程度范圍。如果存在嚴重的神經損傷或軸突斷裂,那么即使肌肉萎縮不 明顯也會存在肌無力。 六、外周關節篩查 1、顳下領關節 檢查這一關節時,檢查者將雙 手的示指或小指放入患者兩耳中。指腹向 前從而能感覺對比雙側顳下頜關節的髁突運動,以 及通過感知滴答和摩擦來判斷雙耳是否正常。疼痛 或壓痛,特別是下頜閉合時,通常提示存在后關節 囊炎。當患者張口時,髁突向前運動。為使張口范 圍最大,兩側髁突必須對稱旋轉運動。否則將出現 張口受限和(或)下頜關節障礙。檢查 者應仔細觀察患者張、閉口情況,并記錄此活動中 出現的異常。 2、肩關節 檢查者可以通過要求患者外展上 抬、前屈上抬和沿肩胛平面上抬的方法快速檢查復 雜的肩關節。另外,檢查者也可在患者雙上肢下垂 或外展90°時分別檢測肩關節旋前、旋后的能力。 活動中任何阻礙都應記錄,如果患者能夠完全外展 而不受到阻力也不會出現疼痛,那么檢查者可以確 定患者的肩關節沒有問題。 3、肘關節 肘關節可以屈伸、旋前或旋后,在 此過程中出現的活動障礙、異常體征和癥狀都應 仔細記錄,由于這提示可能存在病理性改變。 4、腕關節和手部關節 患者的腕關節應接受屈 曲、后伸、橈偏和尺偏的檢查。手指的主動運動(屈 伸、外展、內收以及對掌運動)應被檢查。檢查者 可通過要求患者握拳后再張開手指的方式達到檢查 的目的。此過程中出現的任何阻礙、異常癥狀或體征都應記錄
七、功能評估 如果患者有功能障礙的病史或檢查者懷疑患者 有功能性損害,可行一系列的功能試驗或運動檢查 評估患者的運動功能,同時需注意患者的年齡和健 康狀況。這些檢查包括日常活動如下。 ·曰常活動 ·數字評分表(如果愿意〉 1、呼吸正常、靜息狀態的呼吸應該是閉口呼 吸,同時沒有嗆咳和喘氣。 2、呑咽這是一個復雜的運動,包括嘴唇、舌 頭、下頜、軟腭、咽、喉以及舌骨上、下肌群。 3·向上看天花板至少要求40°?50°的頸 部后伸。如果不能達到這個范圍,患者會后伸背部 或屈膝,或二者同時進行以達到需要的幅度。 4、向下看皮帶扣或鞋帶需要頸部屈曲至少 60°?10。,如果達不到,患者會通過彎腰來完成。 5、查看肩部需要至少60°~ 70°的頸部旋轉, 如果不能達到,患者會旋轉軀干來完成。 6、收下頜這個動作需要上頸椎的屈曲和下頸 椎的后伸。 7、伸下頜這個動作需要上頸椎的后伸和下頸 椎的屈曲。 8、頸部力量在運動員,頸部力量應該大約是 體重的30%以減少損傷的概率。 9、感覺異常感覺異常尤其指手部,可能使烹 調操作廚具很困難甚至危險。 八、特殊檢查 1、檢查神經系統癥狀的實驗 1、椎間孔壓迫(Spurling’s)試驗 這項試驗往往在患者曾有神經根癥狀而在檢查時無癥狀的情 況下實施。這項試驗是為了激發癥狀。患者首先將 頭側彎向健側,再側彎向患側,檢查者小 心地向患者頭部垂直向下施壓。試驗結果如果出現疼痛向彎曲側 的上肢放射,即記為陽性,這顯示壓迫到了神經根 (頸神經根炎)。神經根炎常出現受損神經根相應皮 區的疼痛。頸部疼痛不伴有向肩部或上肢放射者不 列為陽性試驗結果。疼痛和感覺異常的皮區分布可 提示受損神經根的節段。試驗中的體位可使椎間孔 狹窄,所以其他導致椎間孔狹窄的疾病,如椎管狹窄、 頸椎病、骨贅、關節突肥大、椎間盤突出等,都可 以導致癥狀出現。如果疼痛出現于頭偏向的另一側, 即稱為反Spurling征,常提示肌肉攣縮,出現于張 力性肌痛和Whiplash綜合征等。 2、牽引試驗 牽引試驗用于病史陳述中有神 經根癥狀和表現出神經根病變體征的患者。它是用 來減輕癥狀。檢查者一手托于患者頦部,另一手扶 其枕部,然后慢慢抬升患者頭部,實際 上起到牽引患者頸椎的效果。抬頭或牽引時疼痛緩 解或減輕為陽性結果。本試驗也可用于檢查放散到 肩關節前部或后部的神經根體征。如果在牽引試驗 中,患者上臂外展,則患者肩部的癥狀會進一步減而不是肩關節的病變。
3、上肢的張力試驗(臂叢的張力試驗或Elvey 試驗)上肢的張力檢查(ULTT)相當于腰椎檢 查時的直腿抬髙試驗。雖然試驗目的是對上肢的神 經結構施加壓力,但實際上整個上肢的組織結構均 受到應力。神經組織通過所謂的敏化試驗進行鑒別 (例如,通過直腿抬高試驗同時伴隨頸部屈曲)。這 種檢查方式首先被Elvey采用,之后其被分為四種 檢查方法,通過調整肩關節、肘部、前臂、 腕部和手指的位置從而對特定的神經(神經根)施 加壓力。
4、壓肩試驗 這種試驗可用于臂叢損傷的檢查,原因是該檢查位置可造成臂叢和神經根性 病變的機械性損傷。臂叢神經損傷時,常侵犯兩個 以上的神經根。檢查者將患者的頭部向一側彎曲,同時向對側的肩部施加向下的壓力。如果出現疼痛加重,提示壓 迫側的神經根受到激惹、壓迫或椎間孔受到侵犯(例如,骨贅形成),或者牽張側神經根根袖處的硬脊膜 和鄰近的關節囊周圍形成粘連,活動性降低。
5、肩關節外展試驗 該試驗被用來檢查神經根 性癥狀,特別是C4或C5神經根,患者可以取坐位 或平躺,患者主動或被動地外展抬高上肢至手部和 前臂放在頭頂;癥狀減輕或緩解表明存在 頸部硬膜外的壓迫問題,如椎間盤突出、硬膜外靜 脈受壓或神經根受壓,常見于C4-C5或C5-C6節段, 可以通過表皮感覺分布區分鑒別。這一體征也被稱 為Bakody征。上肢外展縮短了神經根走行的路徑, 從而減少了對下位神經根的壓力。如果這種姿勢會使癥狀加重,那么提示斜三角肌內壓力增加。 6、Jackson’s擠壓試驗此試驗是一種改良型 的椎間孔擠壓試驗。患者將頭轉向一ffil,檢查者小 心地向患者頭部施加垂直向下的壓力,患者再向另一側轉頭重復上述檢查。如果檢查過程中 出現向上肢的放射性疼痛試驗陽性,表明神經根 受壓。通過體表定位可以了解哪一神經根受累。
7、斜角肌痊攣試驗 患者采取坐位,頭向患側 旋轉,同時屈曲頸部使下頜向鎖骨上窩靠近。經常 會在旋轉至轉頭側斜角肌的擊發點位置時出現癥狀 加重,出現根性癥狀提示存在臂叢病變或胸廓下口 綜合征。
8、Valsalva試驗該試驗用于檢查脊髄的壓力 增加時患者的反應。檢查者要求患者深吸一口氣并 盡量憋住,如同解大便時一樣。通過增加硬膜鞘內 的壓力使疼痛加重則為陽性結果。脊髓內壓力增加 經常是由于占位性病變造成的,例如突出的椎間盤、 腫瘤或骨贅。該試驗的結果比較主觀。檢查時應小心謹慎地實施,因為患者有可能在試驗時或稍后由 于腦供血不足出現眩暈或不省人事。
9、臂叢神經損傷的Tinel征患者坐位頭部輕 微側屈,檢查者用一個手指沿著神經干走行叩擊臂 叢區域,從而檢查不同的神經根。單純的 局限性疼痛提示其下方頸叢神經損傷。而如果出現 Tinel征陽性(神經的分布區域出現麻刺感)表明 神經的解剖結構并未完全損壞或者出現了部分修復。 如果疼痛在周圍神經分布區被引出則表明存在神經 瘤,提示神經纖維的連續性受損
10、臂叢神經擠壓試驗檢查者通過拇指或手 指對臂叢神經施加壓力,原位的疼痛沒有 診斷意義,只有當疼痛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時才認為 是陽性。當頸椎存在機械性損傷 2、上位運動神經元損傷的檢查(頸椎病) 1、Romberg 檢查在做Romberg檢查時,患者站立位,被告知保持閉眼,保持該姿勢20 ~ 30s。 如果患者開始劇烈的搖擺或者患者失去平衡,這個 檢查被認為是上位運動神經元損傷的陽性檢查結果。 2、Lhermitte征(萊爾米特征)用于檢查脊神經元損傷。患者在檢查臺上保 持伸腿坐位姿勢,檢查者被動彎曲患者的頭和一側 髖關節,而另一只腿保持伸直位。陽性體征為沿脊柱向下的劇烈疼痛和向上肢或下肢放射 的劇烈疼痛;這提示椎管內存在硬脊膜或硬腦膜刺 激或頸髄病變。這個檢查類似與Brudzinski檢查和 SLR檢查的組合。如果在仰臥位,患者可以主動屈曲頭頸部使下頜抵到胸部,這個檢查稱作Soto-Hall 檢查。如果屈曲髖關節至135° ,則脊髄承受更大的 牽張應力。 3、血管征的檢查 1、椎動脈的檢查患者仰臥位,檢查者將患者 的頭后仰、頸部側屈。然后檢查者向側 屈相同的方向旋轉患者的頸部并且保持近30s。如果 對側的動脈受影響就會出現相應的癥狀。這個檢查 必須小心地進行。如果頭暈和眼球震顫的癥狀發生, 就表明椎動脈正受到壓迫。DeKleyn-Nieuwenhuyse 檢查有類似的作用,但檢查時不是頭后仰、頸部側 屈而是頭后仰和頸部旋轉。上述兩項檢查都可用來檢查下頸椎神經根的壓迫。進行上頸椎的檢查時, 檢查者卡住患者的下頜,后伸、側屈和旋轉患者的 頭頸部。 2、椎動脈的靜態檢查檢查者可按照Grant方法在患者坐位或仰臥位進行下列被動運動的檢查, 觀察患者眼球震顫及是否有眩暈或視物模糊。每一 項檢查均可引發或加重患者癥狀,如果做第一項檢 查就已引發出癥狀,就無須進行下面的檢查。 3、 Hautant試驗該試驗包括兩部分,用以 鑒別由血供障礙導致的頭暈與眩暈。患者取坐位雙 臂上舉至90°,閉上雙眼。檢查者檢查患 者雙臂是否有上舉角度的丟失,如果患者雙臂移動, 為非血管源性病因。然后要求患者保持姿勢,閉上 雙眼旋轉或后伸雙臂及旋轉頸部,如果出現雙臂的 擺動,即為大腦的血供障礙導致的功能障礙。每一 位置均應堅持10?30s。
4、Barre試驗患者站立位保持雙臂伸直上舉 至90'前臂旋后、掌心向上,并且閉上眼,維持 這個姿勢10?30s。如果患者手臂慢慢落下并且前臂自發地旋前,將被視為陽性結果,其原因是腦部 血供減少。這個試驗與Hautant第一部分試驗相似。 5、Underburg試驗患者站立位保持雙臂伸 直上舉至90°,前臂旋后、掌心向上。然后患者閉 上雙眼并維持頭部向一側后伸、旋轉,頭部向對側 重復該項檢查。如果出現雙臂下沉、失去平衡或手 掌翻向下即為陽性結果,提示大腦的血供減少。 6、頸靜脈壓迫試驗 患者坐位,檢査者站置患 者身后用手指按壓在患者頸靜脈上。檢查 者持續按壓30s (Naffziger建議10min),然后 讓患者咳嗽。出現疼痛提示存在神經根病變或占位 病變(如腫瘤)。如果壓迫頸靜脈時出現頭暈或相似 癥狀,應終止試驗。
4、眩暈與頭暈的檢查 1、冷熱(Caloric)試驗檢查者把熱和冷的試 驗用管子交替地放到患者的耳后,兩耳輪換著進行。 誘發出眩暈為陽性結果,提示存在內耳的問題。 2、眩牽試驗 患者坐位,檢查者固定其頭部。檢查者以最快的速度向左、向右旋轉患者頭部,并 在旋轉至最大限度時固定患者的頭部(10 ~ 30s), 在此期間患者肩部應保持靜止不動。然后把其頭部 放至中立位,以最快的速度向左旋轉患者肩部并維 持10 ~ 30s,然后轉向右側并維持10?30s,在此 期間應保持頭面部面向正前方。如果在兩種狀況下 均出現眩暈,問題就源于椎動脈,因為在這兩種狀 況下都可因椎動脈“扭曲”,致血流減少。如果只在 旋轉頭部時患者出現眩暈,問題在于內耳的半規管。Fitz-Ritson對這個試驗進行了改進。對于試驗 的第一步,他提出檢查者應該保持肩部不動,患者 閉上眼快速地向左、右旋轉頭部。如果出現眩暈, 問題在于前庭核或頸椎的椎間關節和肌肉。另外, 患者會出現站立不穩,向一側傾倒,或可能嘔吐。 第二步除眼是閉上的外,與上面提到的相同。這時 如果再出現眩暈,Fitz-Ritson堅信問題在于頸椎, 因為前庭器官沒有移動。 5、頸椎不穩的檢査 1、Sharp-Purser試驗做這個試驗要極其小心。它是用來判斷寰椎是否相對于樞椎半脫位如果維持齒狀突與C1位置的(圖1) 橫韌帶斷裂,C1將在屈曲位時相對于匕向前滑移 (半脫位)。所以當橫韌帶斷裂時,檢查者會發現患 者不會主動做前屈動作。檢查者一只手放在患者前 額,另一只手的拇指放到樞椎的棘突上固定住,囑患者緩慢地低頭,這時檢查者用手掌向后 推患者前額,在移動的過程中檢查者感到其頭部向 后滑動即為陽性試驗。向后滑動提示半脫位的寰椎 已經復位,滑動時也可能伴隨有沉悶聲。Aspinall提出如果Sharp~Purser試驗陰性,可用一種附加的試驗。患者仰臥位,檢查者于屈曲位 固定寰枕部,檢查者從后面對寰椎后部施加一個直 接向前的作用力(圖2)。正常時,患者感覺不到 移動或什么癥狀。如果是陽性,當寰椎移動觸及食管 時患者喉中會有異物感,提示了寰椎關節的不穩定。
(圖1) (圖2) 2、Pettman’s牽引試驗這個試驗用來檢查覆 膜。患者仰臥,頭位于中立位,檢查者輕輕地牽引頭部(圖1);如果沒有癥狀時,把患者頭向前抬高,屈曲 頸椎再牽引。如果第二個位置(圖2)患者出現疼痛或感覺 異常等癥狀,視為覆膜松弛的陽性體征。
(圖1) (圖2) 3、前方剪力或矢狀位應力試驗這個試驗用來 檢查頸椎支持韌帶和關節囊組織的完整性。它在檢 查關節運動方面與PACVP檢查相似。患者仰臥位, 頭部位于中立位。檢查者通過C1后弓或C2-T1的棘 突或椎體的雙側椎板直接施加向前的作用力。在這 種情況下,正常的終末覺是頸部向前運動驟然終止 時的組織牽張感。出現的陽性體征尤其是 在檢查上頸椎時,包括眼球震頗、瞳孔變化、頭暈、 松軟的終末覺、惡心、面或唇的感覺異常和咽喉部的塊狀感覺。
4、橫韌帶應力試驗患者仰臥位,檢查者用手 掌和第3、4和5手指支撐患者枕部。檢查者示指放 在患者枕部和C2棘突之間,因此指尖位于G后弓 中點。然后把頭和Q共同輕輕地抬高,避免使頸部 屈曲或后伸(圖3-43)。在正常情況下,橫韌帶限 制向前方的剪切運動。保持該姿勢10 ~ 20s看有沒有代表陽性檢查結果的癥狀出現,陽性體 征包括松軟的終末覺、肌肉痙攣、眩暈、惡心,唇、 面和肢體感覺異常,眼球*顫或咽喉部塊狀感覺。 這個檢查提示寰樞關節運動過度。 5、側向剪力試驗這個試驗用來檢查由于齒狀突發育不良導致的寰樞關節不穩定。患者仰臥位, 檢查者將一只手的第二拿指關節橈側固定于寰椎橫 突,另一只手的掌指關節固定于樞椎橫突;然后檢 查者雙手輕輕地相向推壓,形成寰椎與樞椎間的剪 切應力(圖3-45)。正常情況下,不會有明顯的運 動和(脊髄和血管性)癥狀產生。因為軟組織受到 骨組織的擠壓,正常情況下這個檢查中會出現疼痛, 因此事先要告訴患者該疼痛感覺是正常的。 6、側屈箕狀韌帶應力試驗患者仰臥頭位于中 立位,檢查者一手牢固夾持樞椎的棘突和椎板固定樞椎(圖3-46),然后另一只手向一側屈曲患者頭部 和樞椎。正常情況下,如果韌帶完整,輕微地側屈 就會產生強大的關節囊緊縮感。 7、其狀韌帶旋轉應力試驗患者坐位,檢查者 將患者C2的椎板和棘突夾持于一只手拇指和其余四 指之間。當使02固定時,檢查者另一只手向左或向 右旋轉患者頭部至“不出現癥狀”的一側。如果在 C2沒有移動的情況下,旋轉大于20° ~ 30°,表明 對側翼狀韌帶損傷,尤其是在同樣的方向上側屈翼 狀應力檢查陽性時。如果試驗中在相反方向上均發
6、第1肋骨活動性檢査 盡管胸椎檢查中一般包括第1肋骨,但是當檢 查頸椎時,尤其是側屈受限和在第1肋骨或乃出現 疼痛或觸痛時,檢查者應該檢查第1肋骨的活動。 在第一個檢查中,患者完全仰臥位,檢查者用 手指沿患者鎖骨后方肋骨走行,觸診兩側第1肋骨 外側到T,椎體。當觸換肋骨時,檢查者 應記錄在患者做深吸氣和呼氣時,雙側肋骨的活動 情況和不對稱情況。然后,檢查者觸摸第1肋骨并 向對側方向側屈頭部,直到觸摸到肋骨抬起;記錄 頸部側屈范圍。然后,向相反方向重復側屈,比較兩側的結果。不對稱可能由于第1肋骨的活動性差 或同側三角肌的緊張。在第二個檢查中,患者俯臥位, 檢查者再次觸診第1肋骨,檢查者用一只 手的拇指按壓,另一只手的拇指疊加在該指以增強 壓力按壓肋骨頭,記錄活動度、末梢感覺和出現的疼痛。對側第1肋骨也要以同樣的方法檢查,兩側 對比。除了檢查者按壓到與肋骨相對的軟組織外,正 常情況下,患者感覺不到疼痛而只是硬組織牽張感。 7、胸廓下口綜合征檢査 1、Roos試驗(抬臂加壓試驗)患者上臂外展 90°,前臂旋前,屈肘成90°,使肘部略比前額狀面 靠后。病人緩慢握拳、松開交替3min。 如果患者不能保持臂部在初始位置3min或是臂部在 3min之內出現缺血、疼痛、無力、沉重感、麻木或電 擊感等,為受累側胸廓下口綜合征陽性,輕微的疲勞 和不適一般認為是陰性表現。該試驗有時被稱為陽 性外展外旋試驗或舉手試驗、抬臂加壓試驗(EAST)。 2、Wright試驗或Wright運動 Wright主張 通過外旋肩關節使肘和臂在額狀面上髙于頭部,他主張先在坐位而后在仰臥位做該試驗。 讓病人做深呼吸或背伸,旋轉頭頸部會產生附加效 應,觸診脈搏表現各不相同。該試驗用來探查肋鎖 間隙是否有擠壓,類似于后面對肋鎖綜合征試驗的 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檢查者對該試驗做了改進, 它被做如下描述:檢查者使患者上臂水平向側面伸 直,肘部屈曲90° ,然后病人頭轉向對側, 檢查者觸診橈動脈脈搏,記錄在頭轉向對側過程中 橈動脈搏動何時消失。以這樣方式做該檢查也被稱 作Allen運動。脈搏消失是胸廓下口綜合征的陽性 結果。 3、肋頸綜合征試驗(MilitaryBrace) 檢查者 先觸診患者橈動脈,然后將患者肩部向下、向后牽 拉,脈搏消失為陽性表現,提示可能發 生胸廓下口綜合征(頸肋綜合征)。該試驗對主訴在 背背包或穿厚重大衣時出現不適的病人特別適用。
4、抬舉激發試驗令患者平舉雙臂并快速張合 雙手15次,如果在檢查過程中雙上肢出現疲勞、痙 攣、麻木、血管供血不足及胸廓下口綜合征時陽性。 該試驗是改良的Roos試驗。 5、被動托肩試驗該試驗用于檢查已出現癥狀 的胸廓下口綜合征患者。檢查者立于患者身后,抓 住患者肘部,使患者被動聳肩到最大高度(被動聳 起雙肩>,并在該位置維持至少30s 。受 壓動脈減壓而脈搏增強,皮膚顏色改變(更紅),手 部溫度增高。靜脈受壓解 除后表現為發紺和靜脈充 血減輕。神經表現為從麻木到刺痛,電擊樣感覺等 像神經缺血性疼痛一樣均得到減輕,該試驗被認為 是一種釋放現象。 6、阿迪生運動該試驗可能是文獻報道的最為 常見的檢查胸廊下口綜合征的方法。檢查者摸到橈動脈搏動,患者頭轉向患肩,在檢查者 向側面旋轉伸展患肩時,患者伸展頸部,深吸氣并 屏息,若橈動脈搏動消失為陽性反應 7、霍爾斯特德(氏)手法檢查者找到動脈搏 動,當患者的頸部被過度牽引或頭轉向對側時,檢查者將被檢查的上肢向下牽引。若動脈 搏動缺如或消失則提示為胸腔下口綜合征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