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式八段錦由十二節動作組成,原見于明代朱權《活人心法》中,名為“八段錦導引法”。后冷謙《修齡要旨》中稱之為“八段錦法”。清代徐文弼《壽世傳真》中將此法易名為“十二段錦”,并對每節動作予以說明。一些重要的養生文獻如《類修要訣》、《遵生八箋》、《保生心鑒》等均收錄了這套功法。 1.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 盤坐于床上,頭正頸松,含胸拔背,松肩虛腋,腰脊正直;輕閉雙目,兩手輕握,置于小腹之前或拇指抵住無名指的根部,余四指握固,安放在大腿上;口齒輕閉,舌抵上顎;調勻呼吸,意守丹田。如此摒除雜念,精神內守。靜坐3~5分鐘。 該法能安定神志,排除雜念,益氣養神。 2.叩齒三十六,兩手抱昆侖 上下牙齒輕輕相叩36次,略帶咬勁,以輕輕作響為度。以集意凝神,使之不散。“昆侖”即頭,再以兩手十指相叉,抱住后項部,微微低頭,兩手稍用力向下壓,同時雙肘向內合;然后緩緩抬頭仰面,兩肘隨之外展,如此反復做9次。 叩齒能改善牙周的血液循環,能堅固牙齒,健脾益精,促進消化腺體的分泌,增進食欲,改善消化機能,并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兩手抱昆侖能鍛煉頸部肌肉,保護頸椎,改善頭部血液循環,防治頸椎病、頭痛、頭暈等病癥。 3.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 兩手勞宮穴捂住耳道,手指放于后腦部,食指壓在中指上,并用力滑下輕彈后腦部24次,可以聽到“咚咚”的響聲,似遠聞鼓聲。 可鎮靜養腦、益腎固本,協調臟腑經絡,增強聽力,解除頭暈頭痛,防治耳鳴耳聾。 4.微擺撼天柱 “天柱”指后頸。兩手十指交叉于小腹之前,掌心向上,然后低頭扭頸向左右側視,先向右扭轉,可配合呼氣;再保持低頭姿勢將頭轉向正中,配合吸氣,再呼氣時將頭向左扭轉,雙肩也隨之左右擺動。如此左右交替,各轉24次。 練習此勢能增強頸肌及頸部關節的靈活性,有防治高血壓、耳病、咽喉病等作用。 5.赤龍攪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 “赤龍”即舌,以舌頂上顎,然后舌在口腔內上下左右運轉,待津液滿口后進行鼓漱36次。“神水”即津液,分作三次,要汩汩有聲吞下。吞咽時用意暗示,目光內視送津液至丹田。“龍”即津,“虎”為氣。津下去,氣自隨之。故稱“龍行虎奔” 古人將叩齒、赤龍攪海、漱津、吞津稱為煉津,能反射性刺激消化腺體的分泌,增進食欲,改善消化機能。 6.閉氣搓手熱,背摩后精門 以鼻深吸氣,吸滿憋住。同時兩掌相搓致極熱,迅速分開兩手自上而下摩揉腰部兩側,拇指在前,余四指在后,虎口向下,用掌指搓摩,邊摩邊用鼻徐徐呼氣。“精門”為腰兩側軟陷處,左右各摩36次,仍收手成“握固式”端坐。 閉氣時不要強行,順其自然,此勢久久行之有強腰固腎,增強性功能功效,并有防治腰背酸痛的作用。 7.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 “臍輪”即臍丹田。盤坐如前,以鼻吸氣,閉氣片刻,用意暗示心火下燒丹田,似覺丹田微熱時再用鼻緩緩將氣呼出。如此反復做9次。初練者閉氣時間不宜過長,不可強行控制。 該勢若能久而行之,能使丹田之氣充盈,身強體壯。 8.左右轆轤轉 盤坐,屈肘輕握拳,先以左手臂帶動肘、肩沿上、后、下、前方向旋轉36次;再換右手臂帶動肘、肩沿上、后、下、前方向旋轉36次,如搖轉轆轤一般。 練習此勢對脊髓及內臟牽拉頗佳,能疏通任督二脈,強筋健骨,對肩、肘等部位的疾患有防治作用。 9.兩腳放舒伸,叉手雙虛托 兩腿向前平伸并攏,足尖向上微外分;兩手十指相叉,掌心向上托至頭頂,手臂自然松直。然后再用力將雙掌上托,手背直對頂門,如托重石一般,同時伸腰拔肩。隨后反轉掌心向下,輕放于頭頂,全身放松。可配合呼吸,上托時吸氣,轉手放于頭頂時呼氣,如此上托共9次。 練習此勢能調理三焦,促進頸、肩部的血液循環,防治頸、肩、腰部的疾患。 10.低頭攀足頻 兩腿仍向前平伸,兩臂前伸,身體向前俯低頭,兩手攀足后扳,配合呼氣;然后再徐徐展直上身,身體后仰,配合吸氣,如此反復進行12次。 此勢能促進全身經脈的運行,增強內臟血液循環,能防治血管硬化、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手足麻木、胃腸消化不良等病癥。 11.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 盤膝端坐,輕閉雙目,氣沉丹田,以舌在口腔內上下左右攪動,使津液滿口,再鼓漱36次。分3口咽下,如此行3度,每度均鼓漱36次,吞津3次,共吞津9次。 該勢可使津液增多,能滋陰降火,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口干癥。并有增強消化功能,增強機體的免疫機能,有抗衰老的作用。 12.河車搬運畢,想發火燒身,舊名八段錦,子后午前行,勤行無間斷,萬疾化為塵 盤膝端坐,閉幕,兩手疊放于丹田處,提肛收腹,存想丹田熱氣,沿尾閭、背脊、玉枕至頭頂。經前額、兩太陽穴、兩面頰,降至喉,再沿心窩至臍下丹田。如此循行,全身通熱。 練習此勢具有交通心腎,培補元氣之功。保持陰陽平衡,維護精氣神三寶,延年益壽。 二、應用 坐式八段錦適合于慢性、虛弱性疾病患者選練。神經衰弱、慢性氣管炎、食道炎、慢性胃炎、冠心病、肺氣腫、潰瘍病、胃下垂、腰肌勞損、慢性腎炎、腎虛腰痛等疾病,可根據疾病重點選練數節。如神經衰弱患者可選練第一、二、三、五、六、七、十一、十二等節。耳鳴、耳聾可選練第一、二、三等節;心火亢旺可選練第一、四、七節;五勞七傷可選練第一、九節;腰背疾病,可選練第一、九、十節。頸椎疾患可選練四、八、九、十等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