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本土 記住鄉愁 做故鄉行知客(圖)時間:2015年11月14日10:27來源:三峽晚報原標題:深耕本土 記住鄉愁 做故鄉行知客(圖)
11月12日上午,三峽晚報編輯部舉辦了“《三峽地理》專刊座談會”,會議邀請了文史專家以及老中青讀者代表參加。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廖達鳳,因故未與會,但寄來了熱情洋溢的書面發言。12位專家讀者暢談了對專刊的想法,同時對專刊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座談會上,湖北日報傳媒集團三峽分社調研員張勇宣讀了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廖達鳳的書面發言。廖達鳳在書面發言中充分肯定《三峽地理》專刊,“是我非常喜歡的報紙欄目之一,我每期必看。”她表示:宜昌地處中國階梯地形的分界線上,又是楚蜀的交融地帶,山川瑰麗多奇,文化豐富多彩,在歲月的長河中勤勞勇敢的人民創造了燦爛而又輝煌的歷史。這些是我們的精神源泉,都值得我們媒體去一寫再寫。在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過程中,《三峽地理》以一種文化自覺,去挖掘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涵,其自身也成為了這座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在交流中,專家讀者們都表達了對《三峽地理》專刊的肯定。有讀者更是帶著報紙來參會,表示每期報道都看并集中收藏。也有參會的年輕讀者交流表示,通過專刊對宜昌更多了一份了解,同時激發了閱讀的興趣。參加會議的專家讀者,也對專刊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寶貴意見。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三峽分社黨委書記、社長任浩表示,《三峽地理》專刊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打造成為優秀的讀物方面需要進一步提高能力。報道要進一步提高講故事的能力和水平,需要站在讀者的角度,進一步完善表達方式和呈現方式。 《三峽地理》專刊從2012年3月創立起,出版近200期。2015年,從過去的一個版擴展成四個版,秉承“故鄉行知客”的理念。“地理”是一個寬泛的概念,物產、地質、生物、山形地貌,江河水系,古跡名勝,文藝,無所不包,《三峽地理》欄目立足本土,探索發現家園之美,突出新聞性,知識性,思想性,服務性,為城市人留住最后一抹鄉愁。保持特色 秉持風骨做成宜昌知名文化品牌宜昌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廖達鳳 欣聞三峽晚報舉行《三峽地理》專刊座談會,特地表示祝賀,因故不能前來聆聽各位專家的高見,失去一次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深覺遺憾。 三峽晚報《三峽地理》專刊,是我非常喜歡的報紙欄目之一,我每期必看。在這里講幾點想法,和專家們一起交流。 第一,從一個讀者角度出發,宜昌市民需要一個本土的、純凈的、令人愉悅的精神家園,三峽晚報《三峽地理》專刊很好地契合了市民的這種精神需求。其清新的文字表達,真摯而又樸實的情感,如涓涓細流浸潤人心。又因為所寫的就是腳下的土地,身邊的事,身邊的人,更能引起與讀者的情感互動和共鳴。三峽地理從2012年開辦,第一期《在那北山坡上》就深深打動了我。其后,幾經起伏。今年春天,三峽晚報將其擴版成周刊,選題、采寫、版式都煥然一新。推出的《宜棉往事》、《楚辭中的植物》等一批報道,很好看,能打動人。 第二,從一個文化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宜昌這座城市需要一個專業的、成熟的、底蘊豐富的文化品牌,三峽晚報《三峽地理》專刊很好地契合了宜昌文化建設的需求。宜昌地處中國階梯地形的分界線上,又是楚蜀的交融地帶,山川瑰麗多奇,文化豐富多彩,在歲月的長河中勤勞勇敢的人民創造了燦爛而又輝煌的歷史。這些是我們的精神源泉,都值得我們媒體去一寫再寫。在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過程中,《三峽地理》以一種文化自覺,去挖掘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涵,其自身也成為了這座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從一個文化管理者的角度出發,宜昌文化建設需要一個積極的、有力的、特色鮮明的發展助推器,三峽晚報《三峽地理》專刊具備這種潛質。我們這么好的山水,這么好的文化,這么好的人民,需要像《三峽地理》這樣具有專業眼光和人文情懷的媒體,來細細打量他們,書寫他們,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愛上他們,這對我們的文化建設發展是一種很好的促進和推動。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三峽分社黨委書記、社長 任浩媒體有責任打撈歷史碎片 《三峽地理》通過富有磁性和感染力的文字和作品,在報紙上表現我們這座城市的背影,引導讀者回望家園。《三峽地理》呈現的東西,就是大家平時不容易看到的過去。澆二、宜棉,是很多人遺忘的,我們媒體有責任打撈歷史碎片,給大家時間來回顧過去。 副刊產品要成為報紙的 “后花園”,做出能把讀者留下的內容。新聞生產節奏快,往往沒有時間反復打磨,而《三峽地理》作為周刊,則要慢火細燉,做出精品,能夠滿足我們讀者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能夠通過這樣的表達,能呈現我們文化的鄉愁。特別是能夠通過《三峽地理》,打造宜昌濃厚的地域特色,一個城市有符合它特色的文化面貌和精神特質的書寫,是很重要的,我們文化副刊可以發揮這個功能。 社交媒體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但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東西,打亂了人與人交往的秩序,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方式。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尤其是年輕人,現在全國都在大力倡導讀書。我們作為媒體要引導大家閱讀書本,引發閱讀的沉潛。 我們將進一步提高講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同時站在讀者的角度,進一步完善表達方式和呈現方式,讓大家愿意讀。 宜昌市委宣傳部新聞閱評組組長 王貴平專刊有很強的史學價值和存史價值 2012年3月《三峽地理》推出以來,至今已經3年多,作為晚報的一個品牌,有很多經驗值得總結的,我個人感覺有三點: 首先是理念創新是根本,在新媒體的博弈中,堅持理念創新,內容創新,是報紙的生存之道。其次是選題貼近市民,內容有較強思想,報道手法的新穎性和獨到性也值得稱道。最后是專刊有很強的史學價值和存史的價值,記者深入實地采訪,在舊聞中發現新內容,拼接符合城市的歷史記憶,為后人留下寶貴史料,為本地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發揮了積極作用。 將《三峽地理》打造成更高層次的新聞品牌,個人認為還有一些值得改進的空間。一是每期內容和質量不平衡,有強有弱。編輯記者應提高講故事的能力和水平,案頭功夫做得更充分,帶著問題去采訪,帶著思考去報道。二是有些報道要更立體化,采訪人物面要更寬,學者和當事者兼顧,當事者增加現場感,學者參與增加權威感。另外采用組合性方式,多做背景和資料的鏈接。三是報道應更深入,有些典型、有力度的情節在報道中沒有展現出來。宜昌市政協調研員 秦興友專刊讓人耳目一新 《三峽地理》的采編人員,為我們宜昌文脈的延續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專刊的創意和思路,在全國性報紙中都讓人耳目一新。它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傳承歷史,弘揚正能量。以地理為坐標,把歷史事件、人物以及宜昌大事要事串起來,用記者的視角報道,讀起來生動。記者做了大量的功課,帶給讀者精神上的享受。 希望報道中涉及到史料時,要更講究準確性客觀性,要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上,把事實弄清楚。也希望文章更多地體現人文關懷,通過我們的專刊,挖掘出具有高風亮節的賢達,能夠找回并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未來可以考慮,以地質、地貌、地名以及當地名人為線索,匯集成一個系列。 原宜昌市委史志辦主任、宜昌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朱復勝一個好專刊可以擴大報紙的影響力 《三峽地理》自開辦之初,就與我們炎黃文化研究會聯系很多,我個人也很關注這個專刊。我住的小區就有人因為看了《三峽地理》而訂三峽晚報,市民對寫身邊的事情很感興趣,這充分說明一個好的專刊把報紙的影響也擴大了。《三峽地理》我是期期必看,一個專刊成了紐帶,把這么多關心宜昌舊事情的人聯系起來,希望這個專刊越辦越好。 三峽晚報是流域性報紙,《三峽地理》專刊可以能夠跑出宜昌,寫宜昌以外的事情,比如萬州、豐都鬼城都可以寫。建議三峽晚報能把這樣的好專刊匯集成冊,進一步擴大影響。此外,建議報道的內容在刊發前,可以給經歷的人看一下。 原宜昌市廣播電視大學黨委書記 盧家俊專刊洋溢著人文關懷 《三峽地理》最近推出的災難系列報道,有長遠的眼光,報道有故事性、沖擊力和新聞性。我們可以從報道中看到,《三峽地理》的寫作突破了傳統的科學考究,用散文的筆調描寫,文筆優美,讓人愛看。而且報道中,記者對比地方志和檔案不同,做了大量科學方面的考究,做了大量案頭的考究。而且文章中還有教訓和反思,有記者的評論,發出自己的聲音。 《三峽地理》非常打動我的一點,就是文章中洋溢著一種人文關懷和人文情懷。文章有人文關懷,就有了生命力,所以我們讀者愛看愛收藏愛評論。這個專刊作為我們報紙的品牌,作為報紙的生命力就在于此。 原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趙在春專刊喚起了讀者的情感 《三峽地理》這個專刊辦得很不錯,是集新聞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專欄刊。它對重大事件的追溯和挖掘,審視了我們的過去。 我們的報道要有生命力,就要和讀者的衣食住行,和讀者的喜怒哀樂聯系起來。《三峽地理》很多重量級讀者都已經高壽了,能夠有機會回憶過去,真的要感謝《三峽地理》喚起了他們的情感,讓他們能夠講述過去,而講述的目的是為了振奮現在。 希望未來《三峽地理》的報道能有計劃一點,礦產資源方面的樟村坪磷礦,物產方面的茅坪香菇、瓦倉米等,都可以去關注。而且《三峽地理》有很強大的讀者后盾,記者可以從讀者中間去發現線索,把報道做好。宜昌市十五中退休教師 趙志勤專刊可開拓更廣的市場 《三峽地理》應把文字單元化,文字過于集中就會影響閱讀感受,可以把照片和文字犬牙交錯。專刊選題可以適當地規劃,用幾條暗線來進行報道。同時讀者反饋如果同報道同期發表效果更好。 報紙不能成為老年人的 “晚年報”,還要注重中青年和少年讀者群體的挖掘,《三峽地理》很適合初中生閱讀,三峽晚報可以考慮在這方面加強與學校之間的合作。 西陵區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張幫寸正能量也讓讀者們看好 《三峽地理》從2012年開辦以來,我是忠實讀者,也是其中的參與者。《三峽地理》成為同類報紙中獨有的專刊,首開先河,打開了新天地。受到不同年齡段的人關注,這種正能量也讓讀者們看好。 建議以后的日子里,《三峽地理》專刊記者的采訪,可以多和名人志士聯系,可以獲得更多的素材。內容更加嚴謹,特別是在文章出版前,和提供信息的人進行事前交流,避免出錯的可能。夷陵區委宣傳部干事 李重慶讓不同年齡層讀者都能找到興趣點 我對 《三峽地理》有特殊的情感。專刊接地氣,立足于三峽地區,挖掘地方文化,保護地方文化,傳承地方文化。 專刊的文章非常有深度,可讀性強,有趣味,讓不同年齡、文化層的讀者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它喚醒了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讓讀者從字里行間感受到的是宜昌特有的文化優勢,提升了對宜昌這座歷史名城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激發讀者熱愛宜昌、建設宜昌的熱情。三峽大學教師 王楠每一期專刊都是紀錄片 通過《三峽地理》我知道了很多宜昌的人文歷史,特別是專刊的圖片具有非常強的觀賞性,讓讀者在快樂閱讀的同時,還能欣賞到不一樣的景致。 專刊的文章,文字淳樸,沒有太多修飾的手法和專業術語,娓娓道來,親切且清新。文章寫得老少皆宜,年長者看后能勾起許多回憶,像在看一部懷舊的影片;年輕人看后能了解本土人文地理,仿佛在看一部紀錄片。專刊的互動板塊,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甚至有時候讀者后期的反饋,能夠對報道時未能發掘的內容進行補充,讓整個專刊真正動起來,和讀者深度粘連起來。 個人認為專刊的版式設計,可以考慮把本土的文化圖騰等內容用在版面裝飾上,能夠彰顯本土的人文地理特色。 宜昌鑫道環保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長春專刊是了解宜昌的窗口 作為一個在宜昌生活了20多年的外地人,我通過《三峽地理》知道了很多不太熟悉的宜昌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我就住在荊門山下,在閱讀《楚西塞懷古》后,才知道我們身邊的荊門山就是楚西塞山,很高興在三峽晚報上一睹楚西塞山的美景。 長江三峽水電工程有限公司 任桂風專刊也要觸“網” 《三峽地理》的讀者群巨大,考慮到現在年輕人更多地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關注資訊,專刊可以用更多年輕人看得懂的語言,講述《三峽地理》的好故事。同時增強互動性,因為新媒體改變了很多年輕人的閱讀習慣,希望專刊能夠加強網絡、手機微信的合作,讓年輕讀者了解宜昌歷史,更好地把宜昌文化人文特色傳播出去。伍家崗區土地儲備中心 謝超專刊是宜昌版文化苦旅 我們國土部門和《三峽地理》很有淵源,我們治理土地,《三峽地理》書寫土地。 大城建設造福四方,城市發展日新月異,我們在感受家鄉可喜變化的同時,也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舊有的小城故事隨著挖掘機的轟鳴漸漸遠去。而2015年全新推出的《三峽地理》,在內容上形成了宜昌版的文化苦旅,也成了我們國土部門的反光鏡。 目前,宜昌城區30條道路擬命名,希望《三峽地理》以此為突破口,為讀者講述“地名背后的故事”。三峽晚報總編輯 賀少雄以現代手法挖掘宜昌本土的文化脈絡 《三峽地理》專刊2012年開始創辦,從落地開始,全新的表現手法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它和以往的史記傳論不同,它采用現代手法,挖掘宜昌本土的文化脈絡,表現形式新穎,語言生動活潑。 2015年年初,三峽晚報改版,在宜昌第一次明確提出 “打造文化周刊”。在周六這期報紙的16個版面中,用了10個版深耕文化,這在宜昌本土是率先的。三峽晚報注重挖掘宜昌本土文化,這既是媒體人應盡的職責,也是為了提高宜昌文化品位。我們報道的東山大道、澆二、宜棉等專輯,通過觸摸宜昌這些標志性實體,勾起很多宜昌人對過去的緬懷和追尋。還有我們敢于觸及系列災難性報道,如遠安鹽池河山崩、新灘大滑坡等,從過去的災難中引發今天的反思。這就是我們《三峽地理》所能夠和宜昌市民血肉相連的原因。 本報記者趙寬/文 朱敏/圖 相關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