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表線
前表線(The Superficial Front Line,SFL)連接人體的整個前表面,下起自足背,上至頭顱的兩側,可分為腳趾到骨盆和骨盆到頭顱兩部分。在髖關節處于伸展位時,如站立,這兩部分會作為一個連續的筋膜協同作用。
1.手法部位:伸肌支持帶
患者體位:仰臥位,小腿露出床面
操作程序:治療師雙手半握拳放在足背上,肘關節伸直,利用身體重量,雙手往上推, 患者配合緩慢做踝關節背伸-跖屈;
2.手法部位:脛前肌
患者體位:仰臥位,小腿露出床面
操作程序:治療師雙手半握拳,兩拳面構成三角形,放在足背上,肘關節伸直,利用身體重量,沿著脛前肌雙手往上推, 推至脛骨粗隆處兩手分開,患者配合緩慢做踝關節背伸-跖屈;
3.手法部位:胸鎖乳突肌
患者體位:仰臥位,頭轉向健側
操作程序:治療師一手固定患者頭部,另一手半握拳,放在胸鎖關節處,肘關節伸直,沿著胸鎖乳突肌往上推, 推至乳突上方的頭皮筋膜;
后表線
1.手法部位:跟腱
患者體位:俯臥位,雙腳露出床面
操作程序:治療師雙手食指第二指骨面分別至于跟腱的兩側并擠壓跟腱向下滑動;
2.手法部位:腓腸肌
患者評估:站立位,觀察患者雙腳有無扁平足、高弓足
患者體位:俯臥位,雙腳露出床面
操作程序:治療師雙手半握拳放在腓腸肌處,肘關節伸直,同時身體往下壓,患者配合做踝關節的跖屈和踷屈的同時治療師雙手沿腓腸肌下滑;
3.手法部位:腘繩肌
患者體位:俯臥位,屈膝90°
操作程序:治療師的操作手的四肢指尖放在腘繩肌內外側頭之間,患者配合做膝關節內外旋的同時治療師的操作手的指尖做滑動;
4.手法部位:豎脊肌
患者評估:坐位,囑患者先低頭,然后依次屈曲頸段、胸段以及腰骶部脊柱,觀察各段有無活動受限;
患者體位:坐位,雙腳踩地
操作程序:治療師位于患者背后,如圖所示,患者配合使脊柱一節一節的屈曲,治療師同時使雙肘從上往下滑;操作結束后,治療師的操作手從下往上提醒患者一節一節的伸展脊柱;
5.手法部位:枕脊
患者體位:仰臥位
操作程序:治療師雙手指屈曲,雙手并攏,雙手指尖置于枕骨粗隆下緣,囑患者全身放松并將頭自然放在治療師的指尖;然后雙手指尖沿著頸椎從下往上滑動;
體側線(側線)
體側線位于身體兩側,起自足內側與外側的中點,從踝外側上行,經小腿和大腿的外側面,以“鞋帶交叉”方式上至軀干,由肩部下方上行至頭顱的耳部區域。其功能是調整身體前后和左右的平衡,同時它還能對其他表層線(前表線、后表線、所有手臂線、螺旋線)之間的力量進行調節。
1.手法部位:腓骨肌
評估:評估內側和外側足弓是否平衡
治療師:按照身體解讀的結果把組織延長或分散開
患者體位:側躺,腳露出床沿外側,做足跖屈足背屈的動作
注意事項:接受治療腿下方放一個枕頭;與比目魚肌做好區分;
2.手法部位:臀小肌
患者體位:側臥位、屈膝、屈髖
定位:髂嵴與大轉子連線中點
操作程序:治療師一手抱住上側腿,同時做髖外展/內收,患者上側腿完全放松于治療師手臂上。治療師另一只肘關節抵住定位點,緩慢下壓;
3.手法部位:闊筋膜張肌、臀中肌、臀大肌
患者體位:側臥位
操作程序:治療師用肘關節抵住各部位肌肉,緩慢下壓,患者膝關節伸直,同時做髖關節內旋、外旋;
4.手法部位:腹內外斜肌
患者體位:側臥位
操作程序:治療師雙手手指并攏,從髂嵴上緣插入深處,往兩端拉松髂嵴下方筋膜;
5.手法部位:腹內外斜肌
評估:胸廓側下方肋骨有沒有更加靠近骨盆后側(重點在腹內斜肌);胸廓側下方肋骨有沒有向前方移動(重點在腹外斜?。?/span>
患者體位:側臥位
操作程序;治療師雙手半握拳,按壓住髂嵴位置的組織,手肘下壓,完成下壓上挑弧線動作,上挑時要把組織向著肋骨的方向帶起來,注意浮肋頂端的位置。患者同時做肩內收與外展動作,身體隨之擺動;
6.手法部位:上斜方肌
患者體位:側臥位、肩關節內旋
操作程序:治療師半握拳推壓斜方肌上側,向下壓向上挑,注意不要壓到動脈和氣管;
7.手法部位:腰方?。ㄑ郊∈乔吧罹€的一部分,但常在體側線上發現問題,故在此介紹)
方法一:
患者體位:側臥位,屈髖屈膝
操作程序:治療師先找出患者體中線,一手穩定患者腰部,另一手掌伸直,用指尖從髂棘和體中線交界處向后方插入,令患者在屈髖位下坐骨盆下沉-上提的動作;
方法二:
患者體位:側臥位,屈髖屈膝
操作程序:治療師坐在患者骨盆后方,穩定骨盆,先觸診找到第12肋,然后雙手掌伸直重疊,從第12肋下緣往下插往上挑;
方法三:
患者體位:端坐位,雙足平放在地面上
操作程序:治療師雙手掌伸直從側邊插入兩側腰方肌,令患者左右側屈軀干;
螺旋線(旋線)
螺旋線以螺旋的方式圍繞身體,將顱骨的一側連接到對側肩膀,接著再向下連接到同側髖的前方,再到膝,繞過足弓,從身體的背側向上直到與顱骨的筋膜重合。
1.靜態身體旋轉評估
患者體位:站立位,雙足跟并攏。
治療師:雙手拇指放置于患者髂后上棘處,目測雙拇指連線與雙足跟連線是否平行;
2.動態身體旋轉評估患者體位:站立位,雙足跟并攏。
治療師:雙手拇指放置于患者髂后上棘處,令患者軀干分別向左/右旋轉。
注意事項:觀察患者旋轉時脊柱旋轉的靈活性,并保持患者骨盆及下肢穩定;
3.手法部位:大小菱形肌
患者體位:坐位,雙腳置于地面。
操作程序:治療師用雙肘放于患者肩胛內緣,利用身體重量,沿肩胛內緣向下推,并伴隨患者內收/外展肩關節;
4.手法部位:前鋸肌患者體位:坐位,雙腳置于地面。
操作程序:治療師按體表標志定位前鋸肌,用指間關節沿肩胛下緣向脊柱方向推,并伴隨患者挺胸動作。
5.治療部位:螺旋線下肢前側線
患者評估:雙腳與髖同寬,平行向前,做下蹲動作,關節患者膝關節下降軌跡是否沿著第二趾垂直線。
治療師:如果出現膝關節內旋(如圖左膝為例),治療師雙腳踩在患者足背固定,雙手環握患者膝關節(髕骨上緣),徒手糾正患者下蹲時膝關節移動軌跡。注意事項:患者無論屈/伸膝關節,持續用力;
6.治療部位:螺旋線下肢后側線(股二頭肌短頭)患者體位:側臥位。
操作程序:治療師的四指置于股二頭肌短頭,患者配合做伸/屈膝關節運動;
前深線
前深線對身體的支撐功能極為重要:
支撐足內側弓
穩定下肢各個部分
對腰椎提供前方支撐
呼吸過程穩定胸腔
維系頸部與頭部的力學平衡
骨性車站 | 編號 | 肌筋膜軌道 |
| 1)最下方 | |
跖側跗骨,跖側趾骨 | 1 | |
| 2 | 脛骨后肌、踇長伸肌、趾長屈肌 |
脛腓骨的上側/后側 | 3 | |
| 4 | 腘肌筋膜、膝關節囊 |
股骨內上髁 | 5 | |
| 2a)后下方 | |
| 6 | 大收肌,收肌與腘繩肌間隔 |
近坐骨結節坐骨支 | 7 | |
| 8 | 閉孔內肌、提綱肌 |
尾骨 | 9 | |
| 10 | 骶前筋膜、前縱韌帶 |
腰椎椎體 | 11 | |
| 2b)前下方 | |
股骨粗線 | 12 | |
| 13 | 長短收肌、內收肌與股四頭肌間隔 |
股骨小轉子 | 14 | |
| 15 | 髂腰肌、恥骨肌,股三角返回至11 |
| 3a)后下方 | |
| 16 | 從10至頸長肌,頭長肌 |
枕骨基底部,寰椎椎體 | 17 | |
| 3b)中上方 | |
| 18 | 從11至后側橫隔、膈腳,中心腱 |
| 19 | 心包膜,壁層胸膜 |
| 20 | 斜角肌及其筋膜返回至17 |
| 3c)前上方 | |
| 21 | 從11,18至前側橫隔 |
后側肋下軟骨,劍突 | 22 | |
| 23 | 胸內膜,胸橫膜 |
胸骨柄后側 | 24 | |
| 25 | 舌骨下肌,氣管筋膜 |
舌骨 | 26 | |
| 27 | 舌骨上肌肉 |
上頜骨 | 28 | |
1. 脛骨后肌處筋膜松解
患者體位:仰臥位
評估:足有無內外翻
治療:小腿中下1/2處,雙手四指相對,內側手沿脛骨后緣插入,外側手從比目魚肌和腓骨肌間插入,相互透力,囑患者踝背伸/跖屈,雙手隨之上下滑動分離。若足內翻則內側手向下滑,外側手向上交錯,足外翻則內側向上外側向下。
2.髂腰肌匯合處松解
患者體位:仰臥屈髖屈膝位
評估:骨盆有無前后傾
治療:手指從髂前上棘沿骨盆曲線進入直到指尖碰到髂肌,向內經過髂肌與腰大肌之間的筋膜位置,囑患者屈髖感受腰大肌收縮,向內觸及腰肌內側(處理骨盆前傾,若骨盆后傾則停留在外側);患者可以足跟發力,做骨盆后傾動作,重復3次;還可讓患者呼氣,同側腿沿床面伸直,吸氣屈曲,重復3次。
3.膈肌松解,促進呼吸功能
患者體位:仰臥位
評估:吸氣呼氣膈肌活動情況
治療:(1)掌心向上,手指沿肋弓下插入保持,呼氣末時,另一手將肋骨平行向下推,吸氣時保持,呼氣時上方手加力,重復3次;
(2)治療師一手小魚際置于喙突,另一手在身體側T5-6處,呼氣時依次是上方手先向足側推——下方手向中心推胸廓——下方手掌根部向足側轉動;吸氣時依次返回。
4.頭長肌、頸長肌肉松解
患者體位:仰臥屈髖屈膝位
評估:有無頭前伸
治療:治療師位于患者頭側,將雙手指尖置于胸鎖乳突肌后緣,也就是斜角肌前緣與胸鎖乳突肌后緣的頸三角中,小心抬起胸鎖乳突肌,可觸摸到motor cylinder的筋膜,沿著斜角肌的筋膜往前滑,直到觸碰到頸椎的橫突。記住不要施加壓力,必須緩慢進行,如有臂叢神經刺激癥狀及臉色產生變化就必須停止;囑患者輕輕抬起頭部拉直頸椎,然后放平,感受手指張力變化;將手指順著頸椎向下,保持位置,患者足跟用力頭略向上頂,重復3次;
功能線
前功能線
骨性車站 | 編號 | 肌筋膜軌道 |
肱骨干 | 1 | |
| 2 | 胸大肌下緣 |
第五六肋間軟骨 | 3 | |
| 4 | 腹直肌外鞘 |
恥骨聯合 | 5 | |
| 6 | 內收長肌 |
股骨脊 | 7 | |
后功能線
骨性車站 | 編號 | 肌筋膜軌道 |
肱骨干 | 1 | |
| 2 | 背闊肌 |
| 3 | 腰背筋膜 |
| 4 | 骶骨筋膜 |
骶骨 | 5 | |
| 6 | 臀大肌 |
股骨脊 | 7 | |
| 8 | 股外側肌 |
髕骨 | 9 | |
| 10 | 髕骨下肌腱 |
脛骨粗隆 | 11 | |
前、后功能線的評估與練習
患者體位:俯臥位;
評估:治療師一手置肱骨遠端,另一手置于對側下肢股骨遠端,囑患者上下肢同時后伸,觀察患者上下肢是否同時發力及動作協調性;
練習:起始姿勢同評估體位,用手引導患者同時發力或先刺激滯后發力肢體,注意觀察動作質量,并逐漸增加阻力。
手臂線
肘關節的位置會影響到中背部;肩關節的位置影響肋骨,頸部及其他。反過來,軀干也會影響手臂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日常生活中,手眼緊密協作,通過手臂線跨越多個關節完成各種工作。臂前表線
Superficial Front Arm Line(圖B)
骨性車站 | | 肌筋膜軌道 |
鎖骨內側三分之一,肋軟骨,胸腰筋膜,髂嵴 | 1,2,3 | |
| 4 | 胸大肌,背闊肌 |
內側肱骨線 | 5 | |
| 6 | 內側肌間隔 |
肱骨內上髁 | 7 | |
| 8 | 屈肌群 |
| 9 | 腕管 |
手指掌面 | 10 | |
臂前深線
Deep Front Arm Line(圖A)
骨性車站 | | 肌筋膜軌道 |
第3,4,5肋骨 | 1 | |
| 2 | 胸小肌,胸鎖筋膜 |
喙突 | 3 | |
| 4 | 肱二頭肌 |
橈骨粗隆 | 5 | |
| 6 | 橈骨骨膜 |
橈骨莖突 | 7 | |
| 8 | 橈側副韌帶/大魚際肌群 |
舟狀骨,大多角骨 | 9 | |
大拇指外側 | 10 | |
1.胸小肌筋膜松解
患者體位:仰臥位
評估:患者有無圓肩及肩胛骨高度不一致
治療:患者治療側肩關節外旋外展位,放在床上。治療師頭側手沿胸壁觸到胸小肌,另一側手按住觸及到的肌肉,患者配合做肩胛骨內收動作;
2.鎖骨下肌筋膜松解
患者體位:仰臥位
評估:患者做肩水平外展時觀察胸鎖關節是否活動受限
治療:治療師一手握住患者治療側上臂,另一手四指沿鎖骨下緣觸及到鎖骨下肌,患者配合做肩關節內收/外展動作;
臂后表線
Superficial Back Arm Line(圖D)
骨性車站 | | 肌筋膜軌道 |
枕骨隆凸 | 1 | |
| 2 | 項韌帶 |
胸椎棘突 | 3 | |
| 4 | 斜方肌 |
肩胛岡,肩峰,鎖骨外側三分之一 | 5 | |
| 6 | 三角肌 |
肱骨的三角肌粗隆 | 7 | |
| 8 | 外側肌間隔 |
肱骨外上髁 | 9 | |
| 10 | 伸肌群 |
手指的背側面 | 11 | |
臂后深線
Deep Back Arm Line (圖C)
骨性車站 | | 肌筋膜軌道 |
C6-T5棘突,C1-4橫突 | 1 | |
| 2 | 菱形肌和肩胛提肌 |
肩胛骨內緣 | 3 | |
| 4 | 肩袖肌群 |
肱骨頭 | 5 | |
| 6 | 肱三頭肌 |
尺骨鷹嘴 | 7 | |
| 8 | 沿尺骨骨膜的筋膜 |
尺骨莖突 | 9 | |
| 10 | 尺側副韌帶 |
三角骨,鉤骨 | 11 | |
| 12 | 小魚際肌 |
小指外側 | 13 | |
1.大圓?。抽熂〗钅に山?/span>
患者體位:側臥位
評估:患者肩關節外展活動受限
治療:治療師用交叉手,一手用掌指關節按住大圓肌,另一手扶住肩關節,患者配合做肩關節外展動作;
2.小圓肌筋膜松解
患者體位:俯臥位
小圓肌定位:肩峰與腋后緣連線中點,觸及條索狀
治療:首先定位小圓肌,用拇指按住,患者配合做肩關節外展內旋(類似手臂游泳動作);
3.肩胛下?。垭抨P節關節囊松解
患者體位:坐位
治療:患者患側手臂外展90度,治療師一側手四指觸及腋窩,患者手臂放下放松,治療師另一側手在肩關節上方加壓,腋窩側手觸及肱骨頭后,逐步向上,向外,向下施力。
注意事項:肩關節上方手始終加壓,治療手切勿用力過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