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20多萬醫者一起,每天成長一點點) 胃主納谷,消磨食物,轉輸于小腸.食物在胃中被蒸腐后,化為津液由脾輸運于各贓腑,同時產生出清濁二氣,清氣為營,上輸肺而注于脈,濁氣下輸小腸,參加下一步的消化活動。所以,胃喜潤而惡燥,以下行為順,胃以通為補。 胃為陽明。陽陰為水谷之海。凡病在臟者,總以合胃為主,或溫通而正胃氣,或養陰,液充而舟自行。腎肝陰虛,潤胃勝于呆補肝腎。上下交病,治在中焦,中州健運,生氣自亢,則上交于心、下通于腎,化源充足,精血復生。所謂,脾胃為后天之本,當指于此。病久食減,尤重視于此,故必佐于胃藥。 胃以通為順,最忌停滯。胃陽衰微,則濁陰壅腐:痰濁久滯,郁閉熱生,況且,久病寒痛,也必化熱,而熱邪耗奪胃陰最速。因此,胃久痛非寒,必累及胃陰,而傷胃陰者必有結聚,病至于此,也必妨礙氣機升降,故用藥必佐以開導。
補胃氣 黃精——補氣而養陰。 大棗——補中益氣,和諸藥,與姜并行而升發。 黨參——補氣而性偏燥,少佐潤藥最合胃宜。 薏苡仁——滲濕行水,補力和緩。 扁豆——升清降濁,補力輕清。
滋胃陰 麥冬——清熱生津為胃正經正藥。 北沙參——清虛熱而養胃陰,且療足痿無力。 石斛——清虛熱,養胃液。 山藥——養胃陰而固腸。 知母——瀉熱潤燥滋陰。 天花粉——降火潤燥,生津解渴。
和胃 甘草——調和諸藥而性緩,緩則居中而外達。 木香——能升能降,治一切氣病,性香燥,久服不宜。 半夏——開郁下氣,除濕止嘔。 草豆叩——暖胃健脾。 厚樸——平胃調中,瀉滿消實。 枳實——利隔寬腸胃,瀉痰有推墻倒壁之功。 枳殼——功用同枳實而力緩。 白芥子——溫中開胃,利氣豁痰。 葛根——升胃氣,散郁火,發汗解肌,生津。 白芷——通竅發表,散陽明風熱,泊頭面諸疾。 防風——去風勝濕,脾胃引經藥。
降逆止嘔 枇杷葉——清降肺胃之火氣。 萊菔子——消食寬中,下氣化痰。 旋復花——下氣消痰,治噫氣。 代赭石——鎮一切虛逆。 半夏——止胃寒之嘔。 黃連——止胃熱之嘔。 吳茱萸——止胃虛寒之嘔。 伏龍肝——止胃逆之嘔。 生姜——散寒暢胃,解郁發表,為嘔家之圣藥。
消食 山楂——消肉食。 麥芽——消面食。 神曲——消谷食。 萊菔——消豆腐之積。解參地之補性。 谷芽——和胃進食。 雞內金——消水谷,助胃納。 甜瓜蒂——吐藥,吐宿食痰涎。與消導藥不同。
暖胃 煨姜——暖中和胃,解腸鳴腹痛。 高良姜——善攻內而走里,散胃寒而定痛。 蓽撥——溫腸胃之寒,走而不守,散上焦之浮熱。 蓽澄茄——暖胃氣、降逆氣,化寒持久。 白附子——純熱。陽明經藥,引藥上行,治面上百病,祛風痰。 石鐘乳——補陽利竅,為暫用之峻品。
清胃火 石膏——清熱降火,發汗解肌。 犀角——清胃中大熱,涼血治斑。 大豆黃卷——除熱消水而性平。 甘蔗——除熱潤燥,令胃氣下行。 竹茹——開胃郁,清肺燥,除上焦煩熱。 人中黃——解五臟之實熱。 金汁——比人中黃更勝。 蒲公英——瀉熱化毒。 蘆根——降火和胃,清上焦熱。 漏蘆——瀉熱解毒,通經下乳。 大青葉——專解心肝胃熱毒。 版權申明:部分網絡資料找不到原作者而無法署名。在此向原作者致謝。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妥善處理。 推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