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魏徵,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一個敢于犯顏直諫的忠臣,也是唐太宗的一面鏡子。一般人知道他,是因為他敢于說真話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緣故。可一般人卻很少知道,魏徵其實也是一個一生中有六次跳槽經歷的另類忠臣。 魏徵早期的政治生涯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不斷地歸降換主。從第一個老板——武陽郡丞元寶藏開始,他先后在李密、李淵、竇建德、李建成麾下效力,在李建成被李世民滅掉之后,他才最終落腳,終其一生輔佐李世民。“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魏徵的頻繁跳槽換主,不僅在古代忠臣行列中罕見,就是在奸臣隊伍里也無人能與之比肩。不過,魏徵跳槽換主的特點也是與眾不同的。特點之一就是,無一例外均屬于被動跳槽,即原“單位”或破產了,或被兼并了,他就歸順了新的領導。根據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他最后歸到了最強的領導李世民手下。特點之二就是,每一任領導都很器重他,而他對每一任領導又都能盡心竭力。在竇建德手下時,獻屯田墾植之策,使竇建德如虎添翼;在太子李建成手下時,多次勸告李建成先下手為強,干掉李世民;在李世民手下時,更表現得兢兢業業、嘔心瀝血,成為群臣的楷模。這很有點現代職場精英風范,在哪個公司效力,就盡心盡力為那個公司努力工作。一旦跳槽到了對手公司,也不會受感情因素左右,而公私不分。 當然,魏徵這樣的頻繁跳槽,就難免為高尚人士所不齒。李淵父子,就曾當眾發表過鄙視他的言論,大意是說他“有奶便是娘”。對此,魏徵作過自我辯護。譬如,獻策竇建德屯田一事,魏徵解釋為:“民為國家之本,大唐天下波及四海,臣提出屯田墾植之策,受益的是百姓,富庶的是國家。兩軍對陣,百姓無辜,豈能因兵戈之爭,而置百姓于水火?圣上向以愛惜民生而受萬民敬仰,即便夏王(竇建德)軍隊因此受益,但真正受益的還是黎民蒼生。所以,臣以為,不是臣為竇建德做事,而是臣通過竇建德,在為百姓做事。”看,這就是魏徵用縱橫之說的民本思想:“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為自己辯護。這是與絕大多數“只知忠君,不知為民”的“忠臣”不同的。 魏徵曾與李世民討論過忠臣與良臣的區別。他對李世民說:“愿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李世民問:“忠與良有什么不同嗎?”魏徵說:“良臣,稷、契、皋陶是也;忠臣,龍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并喪,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魏徵就這樣用縱橫說的特長,辯析了忠臣與良臣的區別,讓極想成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大為受用。“帝深納其言,賜絹五百匹。” 魏徵之所以是魏徵,另一個醒目的亮點就是直,從來不會拐彎抹角。我國古代的大臣,在上奏君王時,都講求含蓄,一個簡簡單單的提議或看法,除了要加很多修飾詞外,還喜歡用旁敲側擊的手法提出來,議事活像打啞謎。這樣的做法,往往容易造成了各級政府辦事的效率低下。而魏徵一生從來不曾創作過九曲十八彎的勸諷作品,他的諫議歷來都是直來直去,表達清楚,判斷準確。魏徵向唐太宗上的《四疏》,就是這樣的例子。不過,像魏徵這樣敢于犯顏直諫的另類忠臣,是需要遇到像李世民這樣虛心納諫的明君才行的。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李世民在丹霞宮宴請近臣。長孫無忌調侃說:“王珪、魏徵昔日是隱太子的心腹,與我們勢不兩立,想不到我們今日同在一個宴會上喝酒。”李世民說:“王珪、魏徵能盡心盡力為所事主公服務,所以我是用他們的忠心。”接著又說:“人言魏徵舉止疏慢,我視之更覺嫵媚,正為此耳。”魏徵拜謝說:“陛下導臣使言,故臣得盡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數犯顏色乎?”“君明臣直”,這是實話。有人甚至這樣說,魏徵如果不是知遇唐太宗,恐怕死一百次也有多了,或者根本就不可能出現魏徵。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三月,因生了皇孫,唐太宗在太子東宮宴請五品以上官員時說:“貞觀之前,從朕經營天下,玄齡之功也。貞觀以來,繩衍糾繆,魏徵之功也。”并親賜佩刀給二人。唐太宗在給魏徵做總結時說:“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這就是另類忠臣魏徵的真實寫照。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春,清貧得由皇帝撥料剛剛蓋好正屋的魏徵,在唐太宗的悉心關照下,因病去世了,時年六十四歲。 魏徵死后,唐太宗親臨吊唁,并感嘆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