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數學老師,我們經常限于數學學科的思維,無法跳脫出來,這是對數學教學與學習的一種窄化。因此,近幾年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何讓數學跨界? 讓孩子與數學有不一樣的相遇 我所在的學校開設了一個幼小銜接班,我作為這個班級的三位主班老師之一,主要負責孩子們的數學學習。 該用什么美好的事物來喚起孩子對數學的喜愛呢? 第一次上數學課的時候,我在講臺上調試課件,幾個孩子圍在我身邊問我:“老師,你教什么的呀?”“我教數學呀?!边@時,課件正好打開,有些識字多的孩子就輕輕地念:“雙胞胎兄弟。老師,你是要給我們講故事嗎?”我說:“是呀。”這些孩子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轉身跑出去,邊跑邊叫:“數學課是講故事!數學課是講故事!” 課開始的時候,出于意料,這些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全都坐得端端正正,我原本想好的調控課堂的手段都沒有用到。我就直接像個故事婆婆一樣講故事: 我叫小亮,他叫小明。我們是兄弟倆,年齡也是一樣大。因為我們是雙胞胎!……小明他動不動就非說自己是哥哥。不就是比我早出生五分鐘嘛!年齡一樣大,個子也一樣高,憑什么他就是哥哥?我們倆每天都要這么爭來爭去,可我們倆誰也沒贏過。別說輸贏了。每次都要被爸爸媽媽教訓一頓…… 孩子們沉浸在故事所營造的情境中,為愛爭吵、愛比較的雙胞胎兄弟出謀劃策,解決爭端。必要的時候,我們還會拿出道具去驗證自己的想法。我們用一樣的杯子去比較兩杯牛奶的多少,用捏成一樣形狀的橡皮泥比較兩個面團的多少,用一樣的酸奶瓶比較兩堆沙子的多少。一節課就這樣在故事和操作中很愉快地結束了。 那么,這節課給孩子留下了什么呢? 課結束的時候,孩子們說:用一樣的杯子比較牛奶的多少;捏成一樣的形狀比較面團的多少;用一樣的酸奶瓶比較沙子的多少。我讓他們想辦法這把三句話變成一句話。最后,孩子的答案就變成這樣:我們可以用一樣的東西(標準)去比較兩個東西的多少。 這節數學故事課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一粒浪漫的種子,等將來他們上二年級、三年級碰到長度單位、質量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學習時,我相信這顆浪漫的種子會發芽、長大,開出一朵更美的花。 更讓我感到意外的是,一個孩子在回家后畫的寫繪,記錄了他第一天上學的經歷: 頂著奇形怪狀發型的雷老師手里拿著兩杯裝在不一樣杯子里的牛奶,正和大家一起思考怎樣比較它們的多少。而同樣頂著奇形怪狀發型的他正坐在椅子上,旁邊是一行媽媽幫他記錄的文字:“我正在認真聽課。我很開心?!?/span> 看到這幅畫我也很開心,讓孩子們在一開始就與數學有著這樣美好的相遇,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嗎?由此,我也萌生了一個想法:帶著我的孩子們一起經歷有趣、刺激的數學繪本課程。 數學繪本,用故事為教材“添肉” 如果說,教材上展現的精密的數學知識體系是“骨”,那么,利用好優秀的數學繪本,就能給“骨”添上“肉”。數學繪本的引入可以使數學顯得更加豐滿,更加有魅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開始著手打造數學繪本課程。 我們發現,現在大量優秀的數學繪本被引入國內市場,比如,臺灣的《漢聲數學》,韓國的《從小愛數學》,美國的《我是數學迷》等。這些數學繪本都具備強烈的故事味和數學味,能夠極大地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剛剛進入小學的孩子,對于新的學習生活充滿了期待與不安。因此,我為他們準備了為期一個月的數學始業課程,主要教學內容就是:繪本故事加游戲。 數學始業課程的內容主要分為四大板塊:數與計算、圖形與空間、分類與順序、測量。每個板塊都選擇三個相關繪本,整合成一個小單元,讓孩子每天都在故事與游戲中與數學相遇,在游戲中玩轉數學。 以《我們一起來數數(數與計算)》單元為例,我們選擇了以下三個繪本:《首先有一個蘋果》(10以內數的認識)、《真正的魔法師》(序數)、《鼓鼓與蛋蛋的夢想》(10以內數的分與合)。通過這三個趣味十足的繪本故事,讓孩子在情境中認識數字。 而在每一個小單元結束之后,我們都會有一個單元慶典課。在我們完整地經歷了《我們一起來數數(數與計算)》單元后,孩子們分頭制作一本他們自己專屬的數字書,他們會準備一本10頁的小畫冊,第一頁寫上數字“1”,第2頁寫上數字“2”,以此類推一直寫到數字“10”,然后他們會在他們的生活中找數字,把所有他們能夠找到的,能用數字“1”表示的東西,畫在第1頁:1??圩?、1把雨傘、1張桌子、1支鉛筆…… 就是通過這樣的故事加游戲的方式,孩子們打通了抽象的數與具體的數量之間的關系,體會到抽象的數字的魅力。 當然,隨著學習的逐步深入,并不是所有的優秀繪本都適合代替教材進入課堂。我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選擇與教材具有高度吻合性的繪本,進行二次加工,讓它們將數學知識以相當趣味或者相當具象的形式進入孩子們的數學生活,讓孩子的數學學習生活充滿趣味性、實踐性和思辨性。 以一年級下學期的新人教版教材中的《認識圖形(二)》單元為例,為了讓孩子們切實地體會到“面在體上”,以及對這些平面圖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選擇了兩個數學繪本進行改編,將整個單元整合成一個名為《圖形變變變》的單元。 我將《誰偷走了西瓜》作為單元起始課,故事大概是這樣的:一個偷瓜賊在夜里偷走了圖形王國地里的西瓜,警察叔叔在地里發現了罪犯的腳?。ㄒ粋€正方形),并且將沒有不在場證明的立方體找了過來。 當我講到如何判斷誰是罪犯的時候,我們班的喆翰,一個數學很弱的孩子,立馬舉起了手:“老師,讓他們一個一個踩腳印,誰的腳印對上了,誰就是罪犯!”在我的印象里,這是他第一次在數學課堂上發言,并且說得這么精彩,用“腳印”這個詞語形象地體現了“面在體上”的想法。 在孩子們通過尋找立體圖形的“腳印”認識了各種平面圖形后,我將《吃了魔法藥的哈哈阿姨》作為結束課,讓孩子釋放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天馬行空的圖形拼組創作。最后,孩子們運用手中的各種平面圖形,創作了一幅又一幅令人贊嘆的圖形畫。 這樣,數學繪本在小學數學低段將有極大的空間,它既可以大量地改編重組,單獨成為一個別致的數學教材;也可以依托傳統教材,進行二次改編,成為傳統教材中一顆亮眼的“珍珠”;更可以作為孩子們的課后讀物,大量進入學校與家庭生活,給孩子以廣闊豐富的數學智力背景。 而孩子們在大量接觸數學繪本之后,對于數學的感覺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數學不再是枯燥、抽象令人畏懼的東西,孩子們經常在課后拉著我,跟我說一說他們發現的有意思的數學信息,比如不同的花兒有不同形狀的花瓣,校園里有各種有規律的建筑,甚至吃飯時,他們也會驚喜地大叫:“雷老師,這塊餅是圓形的!” 寫繪,讓孩子打通數學與生活的壁壘 在學習完《誰偷了西瓜》后,發生了讓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孩子們太喜歡這個故事了,不愿意就這樣簡單結束。我們班的恩澤一下課就跑過來拉著我的手說:“雷老師,我覺得你講的這個故事肯定還沒有結束,我能接著往下編嗎?”我說:“好的?!?/span> 于是,一個星期后,恩澤站在講臺上,為我們講繪本故事《偷西瓜續集》。后來,恩澤媽媽告訴我,其實那個星期恩澤的課余時間不多,放學后,要花大量的時間學習架子鼓,而且很不巧,又生了一次病,感冒了好久,但是他卻一有空就拿出筆來創作,因為這是他自己十分渴望做的一件事情,這是游戲,也是學習。 在聽完恩澤的分享后,可茹在第二天創作了《偷西瓜續集二》;聽完可茹的分享后,瀟東在一個星期后創作了《偷西瓜續集三》。我對孩子們說:“大家可不可以放過西瓜,別老想著偷西瓜了,好不好?”孩子們很體諒我:“好的。”于是,幾天后鈺霏就創作了《偷草莓》。 這樣自發的數學寫繪熱潮綿延了好幾周,我想,用寫繪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孩子心中的數學倒是不錯的。但是,當我把這個想法告訴孩子們時,他們卻有點茫然,原來在他們的眼里,數學是數學課上的數學,生活是數學課后的生活,他們無法在兩者之間建立聯系。 于是我就以我女兒的一天生活為藍本,創作了一個簡單的數學繪本講給孩子們聽。故事大意是這樣的:假期里,我們陪著女兒去海洋樂園,在那里,她正好碰到一個來微山旅游的小妹妹,兩個人一見如故,一起喝牛奶、逛街、吃飯,最后還一起去電影院看了一場喜羊羊的電影。在故事里,不斷地出現需要用到數學的地方,當講到女兒去游樂園如何選擇一個最省錢的方案,講到去超市買東西如何付錢和如何找錢,孩子們的眼睛都亮了:原來數學寫繪這么簡單! 于是,我們班的數學寫繪之旅就這樣開始了。 孩子們開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有的孩子開始大量地關注身邊發生的計算,超市里付錢、商品的數量等;有的孩子開始關注身邊的圖形,將身邊一個個事物的面都抽象成平面圖形;有的孩子開始關注時間,并用鐘表記錄自己一天的生活…… 所有的這一切,孩子們都用稚嫩的畫筆記錄了下來,并通過口述的方式,請爸爸媽媽將他們想表達的東西記錄下來。 當數學與孩子們的生活親密接觸時,數學就不再是一門僅需在課堂上學習的學科了,它也成了孩子們生活的一部分,自此,這些小小的心中,會種下這么一個淺淺的念頭:萬物皆數。 甚至,在孩子們的語文寫繪作業中,也經??梢钥吹綌祵W的痕跡。我想,或許可以再往前一步,讓數學與語文相遇。 我采用的道具是智力玩具七巧板。一開始,孩子們對著書上的圖形拼七巧板,后來,我試著引導孩子們嘗試七巧板的更多玩法。當語文進行了《名字變變變》主題寫繪時,孩子們就用七巧板拼自己的名字;當語文開展百花課程時,孩子們就用七巧板去拼他們心目中的鮮花。因為這樣不斷的浪漫累積,孩子們總是時不時地“爆發”一下,讓人吃驚不已。在聽完百花課程中的一個小故事《微山荷花香》后,一個孩子竟然能用七巧板為整個故事配圖! 其實,不管是讓數學與繪本相遇,用故事開啟學習,還是發動孩子寫繪,聯通數學與生活,亦或者讓數學與語文相遇,消融學科間的界限,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的:以更貼近孩子的方式開展數學學習。 聲明:本文綜合整理而成,歡迎朋友圈分享,微信公眾號或其它形式轉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