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0日與師弟師妹一起爬到濟南千佛山對面一座山頂,席地而坐,談論天地間百草。
古人如何知道藥物的治病作用的呢 古人的生活環境與我們現在(所在的山頂)差不多,大家靜下心來,感覺一下在這個山頂與我們生活的都市內心的差異。學中醫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靜下心來,我們一旦皺起眉毛,內里的智慧就不能夠自然的流淌,我們就學偏了。 現在我們試著感受一下大地的力量,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種寬厚穩重的踏實感,只要我們不離開大地,我們不會感覺到匱乏,也就不會感覺到緊張,現在人精神壓力很大,就是因為離開了大地母親的懷抱,住在都市的鴿子籠中,每天一睜開眼就要為自己的生存奮斗,只要我們親近大地,大地回饋給我們豐富的物產,你就會感覺很踏實。 現在人精神疾病與亞健康特別多,原因是氣放松不下來,為什么放松不下來,因為害怕放松下來就掉到深淵中。而人如果居住在土地而非水泥地的自然中,你會自然而然的想放松,你不可能懷疑大地的承載力量,只要你放松下來就會感覺到大地的力量,舒服無比,大家試著放松下來,感受這種踏實富足的感覺。 感受到大地堅強的臂膀為依靠,我們的形體放松下來,氣自然沉了下來,自然的呼吸,感受天空無形的空氣自然的在體內流暢,感受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氣自然的呼吸,你會得到天地間的智慧,這種智慧是一切經典書籍的源頭,也是人類智慧的源頭。不同的經典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闡發了這種智慧,《神農本草經》則從天地間藥物的方面為切入點來表達這種智慧。
一切有形的實體怎么出現的呢 我們試著靜下心來,感受一下古人認識的世界,世界怎么來的是人類思考的永恒話題。一切有形的實體怎么出現的呢?古人感受到的答案認為是有生于無,無中生有,是看不見的氣聚合到了一起而產生了實物。這里我要說明不是看不見的原子或分子的聚合產生了實物,不是物質產生物質,而是一種能量的聚合,能量向一個圓心點聚合形成一個能量場,在這個向內的能量場中產生第一個最微小的實物,經過時間的延續越聚越多。 這個能量場古人稱之為氣,氣越聚越多就形成了有形的物質大地,還有無形的能量就是天氣。最原始的氣的狀態古人稱為混沌。氣聚則成形,物極必反,重陽必陰,當氣往內聚產生了實體,實體必然會產生相反方向的力,有來無往的結果必然是爆炸。氣聚到了極點之后,在物體的內部必然產生相反的力,地氣就會向外生長,大地就有了生氣,產生向天生長的植物、高山、水蒸氣,這便是“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地氣上升到天極處變為云,然后天氣再繼續下降,以雨的形式下降,如此往復的聚合離散,慢慢的產生了游行于其中的動物。這個世界就這樣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如此循環往復而產生。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氣聚合的產物,地球之所以有生氣,是因為有氣的出入,表現就是每天太陽的東升西落,為一個出入的小周期,一年春夏秋冬,為氣的出入的大周期,天地像人一樣也在呼吸。生長在這個土地上的任何生命與大地一樣都是氣聚合的產物,也都有氣的出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人是氣聚合的產物,人形體的任何改變的前提都是先有氣流通的異常,然后才有形體的改變(外傷除外),正常細胞與癌細胞都是氣聚的產物。如果人的氣能夠很好的與天地之氣同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就不得病,因此《內經》中的養生根本不是吃這吃那,做各種奇怪的保健項目,只要順應天地就是養生,這在《四氣調神大論》說的再清楚不過了。 正是因為古人認識到了疾病的本源,所以中醫看病,不是看你的有形實體,而是看背后的氣。我們通過脈診、望色、尺膚診、問診等診斷方法所診斷的是病人的氣的狀態,只要病人的氣處于陰平陽秘的狀態,我們可以說病人無大礙,反之如果一個人活蹦亂跳,我們一診斷,脈象都沒胃氣了,我們可以判斷此人體內藏著一個未啟動的炸彈,在《史記》記載的淳于意、扁鵲的醫案里都有這種未病先知的醫案。
藥—草木得氣之偏
下面是關鍵,我們看病不是看他的形,我們對藥的認識也不能只認識它的形,人得氣之全,草木得氣之偏。我們拿到一個植物,不要急著給植物命名,不要急著問老師這個植物的功效。我們拿到一個植物,要感受這個植物內部的氣。就以我手上的這株植物為例,現在過來采收季節枯萎了,這株植物的氣已經不多了,我們回想一下春天這株植物的狀態。 春天大家見到這株植物時,這個植物的特點就是一個細長的頸直直的伸向天空,往天空鉆,很顯然內里的氣是辛透的,如果人服用之后與植物的氣相感應就會使人的氣偏向外運行,類似這種的植物還有艾葉、薄荷、藿香、蘇葉等等。所以對于古人而言,感受植物的氣很容易,而最難的是給植物命名,并記住這些植物的名字。 發現身邊植物內里的氣,這個并不玄乎,也不需要超能力,只要靜下心來就能感受到,這是認識藥物最簡單最真實的方法。
歷史上的本草學著作很多,《神農本草經》(以下稱《本經》)之所以是藥學經典不是僅僅因為它成書早,而是因為它最真實的記載了藥物,最接近藥物的本原。很多人認為藥物氣味沒有用,只要讀讀后世本草,知道藥物的功效就行了,只要知道麻黃能發汗治療風寒感冒,王不留行能夠通經下乳,我們知道臨床怎么用就可以了,不需要知道機理。 我剛開始學中藥的時候就是這么認為的,每天死磕歷代本草專著,對每味藥的功效及特效都做筆記。第一本書說麻黃能夠發汗治感冒我記住了,第二本書說不僅能治感冒,還能治風寒痹癥;第三本書說還能振奮陽氣調理血脈治療各種五臟郁滯。所以從功效上看麻黃包治百病。而實際應用即使麻黃治療風寒感冒,很多時候都會因辯證或配伍等原因加重病情。所以如果通過后世本草了解藥物的應用,最后的結果是思想里認為一味藥啥都能治,臨床上啥都不好用。
曾經有一個西醫大夫對我說中醫是騙子,我就問中醫怎么傷著你了?他告訴我他曾經從《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某某藥治療某某病特效神效都記錄下來,臨床應用發現大部分沒效。呵呵!這方面我上過的當比他多百倍,所以博聞強識在學中醫上是不可取的,我們需要的是放下自己的知識感受自然,感受天地的運行規律——道。每一味藥之所以能治病取決于其內部的氣,而非功效。
下面我們就用最簡單的方法感受每一味藥的氣,《本經》藥物氣味主要是辛、苦、甘。酸味與咸味僅幾種。每一個植物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感受的是這個部分氣是向內聚的還是向外散的,向外散就是辛味,向內聚就是苦味,聚散相對平衡而安靜就是甘味。任何一個植物生長都遵循生長壯老的規律,就整株植物而言,在生與長的過程整體植物為辛味;壯與老的過程整體植物為苦味。這里是就整株植物的全草而言,在生長壯老的過程中植物的局部會有局部的特性。下面我們一個一個的來,用我們最天真的方法來判斷藥物的性味,分析出這個藥在進入人體后會給人體氣帶來的運動,忘掉你的經驗,他會影響你對藥物的全面認識。
種子類藥物 先談種子,種子是一株植物的精華,種子的性味大體分為甘味、辛味、苦味。凡是植物生長環境良好,質地稍柔軟,種子外多有果穗包繞保護的為甘。具體分析:
人以五谷為養,五谷的主味皆甘,《本經》神農嘗百草,定出五谷,讓民種植以為食,可養五臟。
如何從天地百草中定出五谷?
這五谷必須有個特點:它必須是天地的精華。我們以小麥為例分析一下:冬天種小麥,經春天發芽,成長后成為一株植物,春末夏初,植物開始枯萎,果穗開始成熟,逐漸植物枯萎形成一穗麥實。生、長、收、藏,每個生命都要經過這個壯觀的過程,看小麥這個過程,從一個小小的麥子,破土而生,長為一個麥草,然后氣開始收,將天地的精華收到內里,逐漸枝葉枯萎,將全部的精華藏于它的子孫,一串麥穗中。 天地無私,麥草成長到最壯麗之時有半人多高(差不多吧),無私的枯萎只為收藏到的這一穗麥穗,麥穗中的每一粒麥子都是天地的精華,大補,我們每天能吃到如此大補的糧食,還有什么能不讓我們贊嘆天地的化育呢?還有什么讓我們不生感恩呢?百姓日用而不知,現在人棄最補的五谷不吃,希望從草根樹皮中得到補養,可悲! 人如果虛弱到沒有胃氣只有五谷可養,決不可妄補。五谷中的其他谷類都有如麥子般的特點,較長的生長期,收藏為極聚精華的種子,而且種子有生氣能夠生長成新的植物。故五谷在《本經》中皆屬甘,大方向皆補,只是不同的谷物有微細的差別,大豆質重,在補益的同時偏于補下焦,麥子稍輕,補偏上,有的補而偏黏膩,有的補而偏動,只要靜下心來,并且心要細膩,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這些差異,精確的指導病人養生治病。
類似五谷的種子很多,如柏子仁、芡實、蓮子、薏米等,這些種子類的藥可以養胃氣,安五臟氣,或可為君以補虛,或可在攻邪時配伍以安未受邪之地。具體的細微應用,需要大家靜下心來體會,并在《本經》中得到印證,于臨床中進一步驗證。
辛味的種子
所有種子都是天地的精華,為何還有辛味與苦味呢?這個只要靜下心來觀察,我們都會自然得到答案。我們靜下心來更深入的觀察一下一株植物氣的聚散過程,先從一個植物的枝葉說起,大部分的樹枝內里的氣都是向外擴散的,越靠近樹枝的末梢向外擴散的氣越強,故大部分樹枝都是辛味的,越細而堅韌的枝條辛透力越強。在內里的氣的推動下樹枝向四面八方延展,在延展的末梢氣開始蓄積,氣蓄積到一定時候樹枝上便長出一個花骨朵,大部分未開放的花朵內里都蓄積了很強向外擴張的氣,通透性很強。花朵在這種類似小炸彈一樣辛散的氣的推動下花朵打開,接受陽光的熏洗。
植物開花的時候,是它生命最輝煌的時候,不同的植物爭先生長,呈現出不同的生命狀態,讓這個世界充滿了五光十色的精彩。天地無私,天地無私的將陽光、空氣、土壤中的養分給了植物,植物在天地的愛護下成長,植物淋漓盡致的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的生命狀態,無保留的呈現于天地之間,這些無私的奉獻構成精彩世界的基礎,這是世界最原始的能量狀態——愛。花盡情的開放之后,花瓣開始萎縮,整個植物的氣也由向外擴散轉為向內收斂,將天地之氣內斂結成種子或果實。所以種子剛開始結實時氣是內斂的,很多種子在正處于內斂狀態下,便選擇被風帶走,帶到其他地方去彰顯新的生命。
這些種子就是苦味的,這些種子具有如下特點:
1、種子質地很輕,顆粒較小; 2、生長環境土壤柔軟肥沃,濕度較大,適宜種子生存,故種子不必具備太多的氣就能在新的環境里茁壯成長; 3、植物種子由于儲存的氣不多,故單株植物產生的種子數較多。
苦味的種子
苦味的種子并不太多,多數的種子都是辛味的,大部分植物的種子都要經過長時間氣的蓄積,然后才會脫離母體,這些氣長時間的蓄積,種子變得比較堅硬,質量沉重,如此可以在嚴寒的冬天或艱苦的環境下也能生存。這些種子成熟時蓄積了大量的氣,重陰必陽,這些氣聚成一團像炸彈一樣具有向外的擴張力,故這些質地堅硬質重的種子氣多為辛。惡劣家庭里長大的孩子脾氣大,惡劣環境下生長的植物脾氣也大,人服食后會引起體內的氣動的較快。在惡劣環境下結下來的種子,饑一頓飽一頓的采收大自然的氣,自然具備對付堅硬的土地與惡劣環境的本領,質地堅硬,在堅硬或貧瘠的土地上能夠破土而出,他們發出的芽也是質地硬而粗,所以這些植物的氣味為辛,走竄力強。如果人有郁堵,無論是氣郁、痰郁、水飲郁滯、血瘀、癥瘕積聚、九竅不通等等,皆可辨證的選擇相應的種子,借助其辛竄之氣通之。
種子質地輕重,辨別藥性
質地較輕的種子可以用于無形的氣郁或通竅;質地中等的種子可以化水飲、痰等的郁滯;質地較重的種子可以破血瘀、破癥瘕積聚。
選藥宜恰到好處,過猶不及,對于輕輕的氣郁只能選輕輕的藥通,若選重藥不僅不能通郁反而傷氣。同樣道理對于癥瘕郁滯也要根據郁滯特點選擇質重的藥,否則不僅無功反而傷氣。郁滯如果純實無虛,選幾味破郁的藥便可,如果病人雖有郁滯,整體虛弱,虛中夾實,如此氣本不足,強力破氣不可多用久用,需根據病情配伍安養五臟的藥,通郁一定不能傷正。
到這里朋友如果有什么疑問,不要急著問,再靜下心來觀察,答案就在大自然中,發揮自己的智慧,我只希望能做到拋磚引玉的引路人,沒有資格做一個合格的導師,靜下心來繼續觀察大自然,像神農一樣品嘗百草,一定要自己“品”與“嘗”,“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新浪博客 圖文編排:中醫夢想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