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咳嗽是邪客肺系、肺失宣肅、肺氣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為主要癥狀的病證,中醫有外感、內傷之分。外感咳嗽雖多以風邪夾寒為起因,但也有夾寒、夾熱、夾濕、夾燥之分,并以化熱為多見。內傷咳嗽大多與久病及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如肺失宣肅,脾虛生痰,肝火犯肺,腎虛及肺等。 先生認為治療咳嗽,尤其是較頑固的咳嗽,關鍵在于調暢肺氣,而要使肺氣通暢,關鍵在于宣暢氣道,排除痰濁。 先生認為咳嗽以外邪誘發為多,故發作時往往見表閉失宣,因而臨床治療多宣肺散表,通暢氣道。但也有宣散適度的問題。久咳不愈者,不少就是因為宣散太過,肺氣受損,造成開合失司,反而達不到效果。因此先生主張,也當兼予固表斂肺之品,一開一合,以調整肺氣之宣肅功能。代表藥物以麻黃、麻黃根為主。 咳嗽一證雖為肺氣宣散肅降功能失司,但中醫臨床多見久咳不愈者。久咳不愈,往往與痰濁有關。先生認為,見咳止咳,咳不止者,仍未去其致咳之因,故古人有,“咳無止法”之戒,此多與痰濁有關。陳痰凝聚,潴留而久,則得生新痰,層層相因,無有終時,此慢支只可以暫且愈,而終難根治之故。因此治療法則,大多以開肺與斂肺相結合,化痰與清熱相表里。肺氣失暢,痰濁潴留,痰去一分,則肺宇寬松一分。因此,排痰除濁也是治咳之關鍵。然而,排痰不宜過急,因久病痰濁每每與人體的抵抗力下降有關,排痰過急,就有徒傷正氣之嫌,故先生二麻四仁湯,用一滑一澀,其理亦在此。 張某,女,52歲。1991年5月29日初診。 去年十月咳嗽頻頻,迄今已七個月有余,依然未能根治。刻見咯痰不爽,有泡沫,發則陣咳不休,舌質淡,脈細數。此乃肺氣不宣,痰濁內戀。當予宣肺達痰,寬胸健胃。 處方: 炙麻黃4.5克,麻黃根4.5克,桃杏仁各9克,白果仁9克,郁李仁9克,百部9克,炙款冬花9克,車前草24克,生甘草4.5克,柴胡9克,生牡蠣(先煎)30克,蒼術9克,厚樸6克,郁金9克,石菖蒲9克,木蝴蝶6克。7劑。 二診:咯痰稍爽,咳嗽稍減,口干咽燥,苔脈如前。宗原法:加北沙參9克。7劑。 三診:癥再衰,咽干少復,效則守之,原方續投。 前后服藥一月,咳嗽竟痊愈。 先生原按:肺如懸鐘,不叩不鳴,風寒外感,痰濁上逆,鳴而為嗽。宣暢肺氣,排除痰濁,是保持肺氣通暢之良法。肺氣通,咳嗽自已矣。 吳某,女,5歲。1992年12月8日初診。 向有哮喘。因外感致嗆咳,病延五個月,治亦五個月,未能應手。喘雖未發而嗆咳不休,納呆,溲多,喉中痰鳴,咯之不爽,無發熱,夜間盜汗,齊頸而還,胸悶口干。苔薄白,脈弦數。此名痙咳,不宜強加抑制,但予宣肺達痰,可以漸漸緩解。 處方: 炙麻黃4.5克,麻黃根4.5克,桃杏仁各9克,郁李仁9克,白果仁9克,蒸百部9克,炙款冬花9克,車前草24克,生甘草4.5克,柴胡9克,生牡蠣(先煎)30克,蒼術9克,厚樸6克,土茯苓30克,忍冬藤24克,連翹9克,白薇9克,木蝴蝶6克,瓜蔞皮9克。7劑。 二診:12月15日。上方服后,咳去大半,苔薄,脈細弦而數。咳因痰阻而起,宣肺達痰,痰去咳自止。予原法:加北沙參9克,麥冬9克,大腹皮9克,雞內金6克,郁金9克。7劑。 三診:12月22日。余咳二三分,不必急于兜澀,久咳之人,十去其八,可以食養盡之,不必盡劑。原方12劑。遂愈。 王某,女,34歲。1992年12月22日初診。 八年前曾患肺炎,出現肺不張。病后易于咳嗽,入冬為甚,痰多色黃,咯之不爽。今年一月又得肺炎,大量抗生素治療后,咳嗽仍不已,低熱亦久延不已,苔中膩,脈弦細而數。擬予宣肺達痰,以祛其熱。 處方: 炙麻黃5克,麻黃根5克,桃杏仁各9克,白果仁9克,郁李仁9克,百部9克,款冬花9克,車前草24克,生甘草6克,柴胡9克,生牡蠣(先煎)30克,蒼術9克,厚樸6克,郁金9克,石菖蒲9克,土茯苓30克,忍冬藤24克,連翹9克,白薇9克,辛夷6克,蒼耳子6克,知母9克。7劑。 二診:苔脈如前。陳痰宿飲,潴留肺絡,必須開豁,令其上越。原方加天竺黃6克。14劑。 三診:1993年1月12日。咳去其半,但余痰未凈,仍是宿根所在。宿積未除,除痰務盡,毋令滋蔓。原方加:狗脊12克,補骨脂9克。7劑。囑間日服此方,遂愈。 新媒體編輯:王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