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是非常常見的損傷,在所有骨折中大約占 4%-5%。穩定型骨折通常可以通過保守治療獲得成功,而對大多數不穩定并且移位的骨折而言,選擇手術治療更為可取。切開復位內固定目前仍是肱骨近端骨折應用非常廣泛的治療方式,尤其是近來固定角度的內固定物應用于臨床,并且與之相對應的復位技術可很好地保護軟組織,人們對切開復位內固定的臨床價值也更加重視。 肱骨近端鎖定鋼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 LPHP; Synthes, Oberdorf, Switzerland)目前是肱骨近端骨折有效的固定方式之一。其外形與肱骨近端外側面的解剖形態相吻合,即使骨質疏松癥的患者,也可以可靠地固定肱骨頭及相關的骨碎塊。這主要因為螺釘與鋼板鎖定以后形成角穩定裝置,并且螺釘在肱骨頭內呈三維分布(圖 1)。 手術方法 患者臥于可透 X 線的手術床上,取沙灘椅位或仰臥位(圖 2)。經胸大肌三角肌入路,顯露頭靜脈,牽向外側,并妥善保護其數個三角肌支(圖 3)。鈍性分離胸大肌三角肌間溝,并將三角肌鈍性牽開,插入肌肉拉鉤,推薦應用 Roux 或三角肌拉鉤。將上臂輕度外展可使三角肌松弛,便于顯露肱骨頭(圖 4)。 在胸大肌上緣找到由頭側延續而來的肱二頭肌長頭腱。在結節間溝處通常存在骨折線,將大結節和小結節分割為各自獨立的骨折塊。如果結節間溝無法重建,或者肱二頭肌長頭腱已經破損,可在骨折復位固定結束后進行肌腱的原位固定。 復位骨折時,肩袖的各個肌腱,無論是結節骨塊的一部分還是與肱骨頭骨折塊相連,都用不可吸收線進行標記。通過這些標記的縫線,牽拉結節骨折塊,可使其與肱骨干骨折塊的外側皮質向連續。值得注意的是,必須確認縫線應位于肌腱與骨質的結合部,以防切割肌腱組織,這一點對老年患者尤其重要。應用間接復位手法,無需暴力通常可達成復位,這些手法包括縱向牽引上臂,外展或內收,旋轉,側向推移肱骨干,同時牽拉縫線等(圖 5)。 由于胸大肌的牽拉,頸部骨折的病例肱骨干通常都向內移位。通過縱向牽引并向外側牽拉常可部分復位,如同時將肱骨干骨折塊逐漸向鋼板靠攏便可獲得滿意的復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先將鋼板固定在肱骨頭外側面,而此時骨干可能仍然存在向內移位,在骨折線遠端的第一個螺釘孔置入一枚 3.5mm 皮質骨螺釘將肱骨干向外提拉復位(圖 6-A 至 6-F)。如果肱骨頭骨折塊存在內翻移位,可同時牽拉頭部的縫線使其復位。應用上述方法時,將鋼板放置在適當的位置非常重要。擰緊 3.5mm 皮質骨螺釘將內移的骨干復位后,可能會使鋼板在大結節上輕度上移。因此,預計到這一偏移,一開始將鋼板放置在大結節上時就應該稍往遠端一些。如果鋼板放置的位置太偏上,則必須重新調整。
【手術視頻見下頁末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