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很多國家都有使用被閹割的男性充當侍從的慣例。在我國,被閹割的男人入宮擔任服侍皇帝及其家族的任務,本來是低級的奴役階層,但在歷史上屢屢興風作浪,顯然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個特殊權力階層。 誰是宦官?太監?閹人? 在我們通常的印象里,宦官=太監=閹人,其實不然。 中國使用閹人充當宮廷內侍的歷史,要追溯到《詩經》時代,《周禮》《禮記》中均有記載,有的學者甚至認為甲骨文中已經有談及閹人充任內侍了。這些宮廷內侍就是宦官,但宦官并不是一個具體的官職名稱,而是一個種類的通稱,如寺人、中常侍、黃門等。《三國演義》剛開始“何國舅謀誅宦豎”一回,為亂朝政的“十常侍”就是宦官的典型。 另外,宦官并不等同于閹人。西漢以前的宦官都是閹人和士人參雜使用的,如《漢書》的作者班固的祖父班稚就曾在漢成帝時期當過中常侍。東漢光武中興之后,“悉用閹人,不復參用士流”。如果宦官雜用士人的話,說明內廷與外朝之間的人事是暢通的,內廷任職的宦官很可能外放就任一方守土官長。比如剛才提到的班稚,年輕時候做過內廷的中常侍,后來外調去做了西河屬國都尉、廣平相等官職。一旦宦官專用閹人,這就等于切斷了“滿朝文武”與宦官之間的人事溝通,外朝官員與內廷宦官之間的隔閡與斗爭就會日趨激烈。 太監是很晚才出現的稱呼。在唐朝,我們通常知道有三省制,事實上被稱作省的機構,一共有六個。在我們熟知的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之外,還有殿中省、秘書省和內侍省。其中殿中省有“監”一人,“少監”二人。龍朔二年,改殿中省為中御府,正職正式叫做“大監”,“大”通“太”,太監一詞自此而來。到了明朝,內廷設立了二十四個衙門,稱之為“二十四監”,再加上宦官權勢日重,大家就開始稱呼所有的宦官都為太監了。這其中,既含有一般五十文人士大夫的阿諛奉迎,又帶著那么點對皇帝私屬之人的懼怕,叫開了口,也漸漸成為了官場慣例。 奴仆的“曲線救國”之路 唐甄在《潛書》中描述所見閹宦“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聽之不似人聲,察之不近人情。”被閹割的男性,由于生理的畸形往往導致心理的扭曲,更容易做出常人做不到的陰暗和殘忍之事。一個奴仆群體,是如何在中國歷史上屢次呼風喚雨呢? 歷朝歷代的法制與人事都力圖防止宦官專權,然而往往事與愿違,終釀東漢、唐、明三代的宦官亂政之勢。宦官雖然并無多少知識文化,也不能提供治國安邦的策略,也沒有外朝公卿的地位,但是他們擁有與皇帝朝夕相處的便利。正如清代學者趙翼《廿二史札記》中所講宦官“蓋地居禁密,日在人主耳目之前,本易窺顰笑而售諂諛,人主不覺,意為之移。” 他們利用地理優勢給君主吹的不僅僅是枕邊風,更是茶邊風,飯邊風,甚至廁邊風。一旦由宦官來傳達君主的圣旨,“則手握王命,口銜天憲,莫能辨其真偽,故威力常在陰陽奧窔之間。”究其根本,必應歸咎為專制體制。不像外朝政府機關,具有相對獨立決策和行政運作體系,宦官群體是作為皇權之附屬品而存在,宦官的意志只能加上“萬歲爺說了”這樣的話語才會生效。因此,皇權專制體制不除,宦官專權的隱患就始終存在。(清承明制卻完全避免宦官專權的原因,留待有機會再談) 古代的發跡之路在正常的官員銓選之外,就有閹割為宦一途。但并不要腦補如下場景:一個男人在深夜里咬緊牙關,為了榮華富貴揮刀自宮,血肉橫飛。 宦官并不都是主動被閹割的。有的宦官來自于戰俘;有的是小時候就被閹割送入宮中,并無選擇的能力;有的是受到宮刑之人(比如司馬遷)。而且,并不是成為宦官就會榮華富貴,與外朝官員相似,競爭壓力也是很大的。宦官也有品級制度,但是由于屬于皇帝的私屬,他們的升降,全憑皇帝的好惡,不需要像外朝官員一樣,要受到考績、資歷等限制,也就決定了宦官的升遷總會出現超常現象。 下一次,我們聊聊哪里的人愿意做宦官,那些歷史上的宦官都能掌握什么樣的權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