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發明了陶器。仰韶時代的山西彩陶以花卉圖案最具特色。除日用陶器外,各地不斷出土歷代陶藝作品。北朝胡人武俑豪放豁達,陶牛雄健威猛,散發出生機勃勃的時代精神。山西是琉璃的故鄉,千百年來,相承不衰,代有佳作。除裝飾于富麗堂皇的建筑外,也有色彩斑斕的香爐供器之類琉璃藝術品。益運居現將山西博物院典藏部分陶器做一簡單介紹,以饗眾多讀者。
彩陶罐 新石器時代 高45厘米,口徑35厘米,腹徑43厘米,底15.6厘米。1989年芮城縣金勝莊村出土。泥質紅陶,器表磨光。侈口,圓唇,短頸,寬肩,上腹突出,下腹內收,小平底,上腹部以黑彩繪以弧線和圓點等組成的花卉圖案。體型碩大,器形完整無缺。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典型遺物。 饕餮紋模 東周 長42厘米,寬18厘米。1957年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鑒類腹部模,圖案長眉巨口,鋒牙外露。屬高浮雕饕餮。晉國遺址發現了規模龐大的鑄銅作坊遺址,面積達5萬平方米,考古出土的鑄銅陶范數以萬計,反映了相當先進的鑄銅工藝,展現的器形和紋飾種類,幾乎涵蓋了東周時期晉式青銅器的全部裝飾內容。 雜技俑 北魏 高20-26厘米。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樓村出土。由7件胡人俑組成,均為深目高鼻的胡人。一件俑佇立仰首,額正中有圓孔,頭頂長桿,上有兩個兒童正在做驚險表演,這種雜技叫緣橦。其余六件神態各異。 紅陶牛 北齊 高35厘米。1981年太原市王郭村武平元年(570)婁睿墓出土。陶牛體格雄健,牛頭高昂,脖頸堅挺,犄角沖天, 佩戴有絡頭、瓔珞和杏葉等。四肢有力的叉開、支撐著強壯的軀體。神態威猛,生動寫實,匠師對牛的刻畫,除了卓越的造型能力,還顯然得益于對動物的細致觀察。 竹馬戲磚雕 金 高19~20厘米,寬38~39厘米。1965年侯馬市出土。共4件。畫面表現兒童表演的兩軍交戰場景,歡快熱鬧,頗具童趣。竹馬戲是一種饒有情趣的民間歌舞,歷史悠久。 社火表演磚雕 金 高19~20厘米,寬28~39厘米。1965年侯馬市出土。共6件。內容有蠻牌舞、喬婦人、村田樂、變陣子、撲旗子等。以兒童為主的社火表演,場面熱烈歡快,構圖樸拙,充滿生活氣息。宋以來民間樂舞百戲興盛,從晉南金元墓葬豐富的磚雕中可見一斑。 八仙人物磚雕 金 高52~54厘米,上寬17.5~19厘米,下寬42~43厘米。1965年侯馬市牛村出土。共8塊,大小相同。八仙分別雕于八塊梯形磚上,是墓內藻井部分的主要裝飾物。頷下長須,袒胸露乳者,為八仙之首的鐵拐李,以下依次為漢鐘離、呂洞賓、藍采和、韓湘子、張果老、曹國舅和徐神翁。八個人物雕刻技法嫻熟,線條流暢,造型優美。八仙是民間喜聞樂見的神仙題材,寄托了百姓向往吉祥長壽和逍遙自在的美好愿望。金元時期,其成員構成尚未固定。這套磚雕是較早的八仙人物形象資料。 二十四孝故事陶塑 金 高10~28厘米,座長21~28厘米,下寬42~43厘米。1979年稷山縣馬村出土。置于墓室四壁回廊下,共24組,塑造有57人,原刻有編號數字,少數有題名。自東邊南端按逆時針方向順序排列如下:1. 舜耕歷山;2.閔損單衣順母;3.郯子鹿乳奉母;4.曹娥哭江尋父;5.郭巨埋兒孝母;6.王祥臥冰求魚;7.劉殷澤中哭堇;8.楊香搤虎;9.趙孝守舍己救弟;10.魯義姑舍子救侄;11.內容不詳;12.董永賣身葬父;13.鮑出賊營救母;14.田氏兄弟哭活紫荊樹;15.丁蘭刻木奉親;16.孟宗哭竹生筍;17.楊乙乞養雙親;18.韓伯愈泣笞傷母;19.崔孝芬事嬸如母;20.王武子妻割股奉親;21.原谷諫父;22.蔡母噬指痛心;23.劉明達賣子孝父母;24.陸績懷橘遺親。全套作品造型生動,人物傳神,情景交融,是迄今發現的二十四孝題材中唯一一套陶塑作品。孝道是民族傳統的重要組成,孝子故事的繪畫和雕刻漢以來屢見不鮮。“二十四孝”盛行于金元時期,內容組合大同小異。 黃綠釉琉璃蓮蓬蹲獅香爐 明 通高57厘米,口徑24厘米。1982年離石縣出土。紅坩土塑形,質地堅硬,束頸,鼓腹,雙耳稍外撇,獸首形三足。腹部雕龍戲牡丹,寓意“龍串富貴”。耳下牡丹怒放,頸部纏枝花紋。爐蓋荷葉蓮蓬,束腰如蒂。蓮蓬上蹲獅張口吐舌,抓帶戲耍,造型別致。通體施黃、綠、白三色釉,色彩淡雅,凝重大氣。爐口內沿刻有:“已丑年壬申月已酉日辛時朱成造”銘文,耳刻有“呼延”二字。是明代琉璃佳品。 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 高23.6厘米,口徑35.3厘米。1977年方山縣峪口村采集。泥質紅陶,口沿及腹部用黑彩繪以圓點、直線、三角等組成的圖案。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典型器物。 葫蘆口雙耳彩陶瓶 新石器時代 高36.1厘米,底徑12厘米。1957年垣曲縣下馬村出土。泥質紅陶,肩部繪有兩組對稱的黑彩渦紋,腹部有刻劃傾斜狀線紋。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典型器物。 灰陶繩紋卵腹三足甕 夏 高72厘米,腹徑60厘米。1956年太原市光社村出土。泥質灰陶,通體飾繩紋。又叫蛋形甕,其淵源應是仰韶文化尖底瓶與河套地區土著文化蛋形甕。該器著地平穩,又利于通風防潮,非常實用,很有地域特色。山西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沿用很久。 胡人舞俑 北齊 高25厘米。1972年壽陽縣賈家莊村出土。出于太寧二年(公元562年)厙狄回洛墓。一胡人老叟,頭戴赭紅色船形胡帽,赭紅色左衽敞袖緊身長衫,白褲,船頭形鞋。高鼻深目,絡腮長須,滿臉皺紋,笑容可掬,似在盡情歌舞,洋溢著豪放豁達的精神。 陶駱駝 隋代 通高47厘米,長30厘米。重4875克。駱駝昂首佇立方底板上。駱駝上騎人。 弧腹平底彩陶罐 新石器時代 高21.1厘米,口徑14.7厘米,底徑10厘米。泥質紅陶,侈口,束頸廣肩。下腹內收,小平底??谘貎缺诶L黑彩寬條紋,唇邊繪一道黑彩。肩部和腹部有四組黑彩花卉紋飾,下腹未經磨壓,顯得粗糙。 灰陶繩紋甗 夏 高22.8厘米,口徑16厘米?;姨?,侈口,窄沿,深腹,上腹兩側有“鋬耳”下腹緩收成鬲分襠,三足外撇,甑與甬之間附加堆紋一周,整個器物拍印繩紋。 銅鏡范 春秋 直徑13厘米,厚2.8厘米。陶范花紋呈圓形,由內向外有四圈紋飾,分別是:中心空白,一圈水禽(鴨子),二圈四魚,三圈七走獸,四圈貝紋(連成一圈),圈與圈之間有雙玄紋過渡。 彩繪騎馬武士俑 北齊 通高30.7厘米,馬高26.5厘米。廣額豐頤長圓形臉,頭戴卷邊長裙紅帽,有圍脖。身穿細長袖內衣,外罩短袖黑甲盔,甲表綴十五枚桃形飾,白色細褲口褲。紅絡頭,頸系桃形紅櫻,絡頭齊全,黑鞍,馬背上鋪有黑色障泥。鑲紅邊韉,前有攀胸,后有鞧,均綴黑花。 舉手人物范 東周 長9.8厘米,寬7.3厘米,最厚5厘米。1957年侯馬晉國遺址出土。復合范。形象為一人站立,雙手上舉,十指并攏,似托物狀。頭戴月牙形“冠”。著長衣,長及腳面,衣上飾寬條,內填纖細斜角雷紋。系腰帶,打雙蝴蝶結,穗下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