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具有強大的儲備能力,當腎臟損害輕微或較局限時,各種試驗檢查結果仍可正常,故不能據此排除腎臟疾病的診斷。 腎功能檢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對疾病的早期診斷,而是用來協助了解病情、估計預后、制定治療措施、觀察療效。 一些腎外因素,如心功能不全、貧血、水腫、藥物、輸尿管梗阻等都可影響腎功能試驗的結果。 在試驗檢查結果分析時,必須要結合臨床資料、其它輔助檢查綜合分析,作出正確的判斷。
(一)內生肌酐清除率 檢測腎小球濾過功能的試驗。方法簡便,敏感性高,干擾少,可用于腎功能早期損傷的診斷,臨床廣泛使用。
(二)血清尿酸 腎臟病患的早期即可增加,有助于腎功能損害的早期診斷。但腎外影響因素較多,需排除痛風、白血病等疾病。
(三)血尿素氮和肌酐 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的試驗。在腎功能損傷到一定程度才有變化,故不能作為腎功能損害的早期診斷指標。但在腎臟疾病的晚期或腎臟功能嚴重受損時,尤其是氮質血癥或尿毒癥時,有特殊的診斷價值,且增高程度與病情成正比。
(四)尿濃縮稀釋試驗 測定遠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能力的試驗。方法簡便,敏感性良好,無痛苦。但不能精確地反映腎臟損害部位和范圍,且尿中有糖或蛋白質時影響其準確性。
(五)血NaHCO3 、 CO2CP 和血液pH值測定 反映體內代謝性酸堿平衡狀態(主要反映有無代謝性酸中毒的存在)。排除了其它導致代謝性酸中毒的因素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腎小管調節酸堿平衡的能力。
腎小球濾過功能的檢查
(一)腎小球濾過率(GFR) 是指單位時間(通常為1min)內兩腎生成濾液的量,正常成人為80-120ml/min左右。 腎血漿清除率,單位時間內該物質從尿液中排出的總量(Ux×V,Ux是尿液中x物質濃度,v是尿液體積)與該物質當時在血漿中濃度(Px)的商,用CL表示。
影響GFR的因素
1.腎小球通透性增加:炎癥早期、缺氧
2.腎小球通透性降低:炎癥晚期、膜增生
3.腎小球毛細血管壓下降:大出血、休克
4. 腎小球囊內壓變化:尿路梗阻
(二)血尿素氮(BUN)的測定
它主要是經腎小球濾過,并隨尿液排出體外。當腎實質受損害時,腎小球濾過率降低,血液中血清尿素氮的濃度就會增加。 通過測定尿素氮,可以了解腎小球的濾過功能。 1. 腎性增高 1)不敏感:GFR降至正常50%以下,BUN。 2)器質性腎功能損害:慢性腎炎、腎盂腎炎、腎動脈硬化等; 3)尿毒癥時有特殊價值,與病情成正比: 2. 腎前性增高 1)長期大量蛋白質飲食; 2)蛋白質分解代謝亢進:燒傷、消化道出血,甲狀腺功能亢進; 3)腎血流量降低:脫水、休克,充血性心衰等; 3. 腎后性增高 腎結石、前列腺肥大,泌尿生殖系統腫瘤等; 4. BUN減少 低蛋白飲食、酗酒,妊娠期,慢性肝病等
(三)血肌酐(Cr)測定
肌酐是肌肉在人體內代謝的產物,每20g肌肉代謝可產生1mg肌酐。肌酐主要由腎小球(腎臟的重要組成部分)濾過排出體外。血中肌酐來自外源性和內源性兩種,外源性肌酐是肉類食物在體內代謝后的產物;內源性肌酐是體內肌肉組織代謝的產物。在肉類食物攝入量穩定時.身體的肌肉代謝又沒有大的變化,肌酐的生成就會比較恒定。
臨床意義
1、不敏感:GFR降至正常50%以下,肌酐升高,中晚期腎臟疾病臨床意義較大 2、日幅變化不大,但與個體肌肉量有關,肌肉發達者與消瘦者(尤其是肌肉萎縮者),肌酐的生理濃度會有明顯差異 3、正常妊娠期婦女會因生理原因GFR可上升及胎兒的同化作用,肌酐會因血漿稀釋作用比常人偏低 4、劇烈肌肉活動之后會有一過性偏高 5、進肉食者對肌酐有一定影性,正常人十二小時后會接近正常水平
血清肌酐排泄量增高(注:排泄量增高,血清中肌酐就會降低)見于甲狀腺功能減退、某些消耗性疾病、肝臟疾患、糖尿病、肢端肥大癥、巨人癥、發熱以及饑餓等。
血清肌酐排泄量減少(注:排泄量減少,血清中肌酐就會增高)見于腎臟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亢進、貧血、癱瘓、傷寒、破傷風、結核等消耗性疾病及肌肉萎縮和肌肉營養不良等。
尿毒癥病人上消化道的鏈球菌和腸球菌繁殖時可以產生肌酐裂解酶裂解肌酐,因此有些尿毒癥病人血、尿肌酐濃度以及內生肌酐清除率會呈現波動。
(四)內生肌酐清除率(Ccr) 腎臟在單位時間內把若干容積血漿中的內生Cr全部清除出去。其清除率相當于腎小球濾過率。 參考值: 80~120ml/min.1.73m2 >40歲Ccr每年下降1ml/min >70歲正常值為正常值60% 女性大于男性 臨床意義 1. 較早判斷腎小球的損害: 80%正常值時提示腎小球損傷;(急性腎小球腎炎) 2. 對腎功能的初步估價: 51~70 ml/min 輕度損害 31~50 ml/min 中度損害 30 ml/min 重度損害
3、指導治療 40 ml/min 限制蛋白質飲食 30 ml/min 噻嗪類利尿劑無效 10 ml/min 應進行人工透析
5:腎移植手術是否成功的一種參考指癥,如以植物存活,會逐步上升,否則提示失敗,一度上升后又下降,則提示發生排異反應
五、血尿酸(UA)的測定 尿酸是體內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大部分經腎小球濾過,但90%在腎小管被重吸收,清除率低。腎臟病變早期,血中尿酸濃度即可增加。 1. 血尿酸濃度升高 1)腎性增高:腎小球濾過功能損傷。 較血肌酐和血尿素較早反映腎功能損傷。 2)腎外因素:體內尿酸生成異常增多。如痛風(高嘌呤飲食)、血液病、惡性腫瘤等。 3)在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及鉛中毒、子癰、妊娠反應及食用富含核酸的食物等,均可引起血中尿酸含量增高。
2. 血尿酸濃度降低 1)各種原因致腎小管重吸收功能損傷 2)肝功能嚴重損傷; 3)惡性貧血,使用阿司匹林 4)其他:慢性鎘中毒,大劑量激素等
腎小管功能檢查
腎小管的功能較多,除了具有強大的重吸收水份與一些物質的能力外,還具有選擇分泌和排泄一些物質的能力 目前為止沒有理想的功能試驗適用于臨床 以尿液濃縮-稀釋試驗和酚紅排泄試驗作為腎小管的功能、試驗
(一)尿濃縮稀釋試驗 腎臟濃縮和稀釋尿液的功能主要在遠曲小管和集合管進行。當大量飲水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吸收減少,排尿增多,比重降低,表示其稀釋功能良好;限制飲水后,對水的吸收增加,排尿減少,表示其濃縮功能良好。在腎臟疾病時,由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的損傷,對水的重吸收功能減退,其濃縮-稀釋功能發生障礙。 參考值 24h尿量1000-2000 ml 晝夜尿量之比3-4:1 12h夜尿<750 ml 晝尿、夜尿最高比重>1.018 最高與最低尿比重>0.009
(二)近端腎小管功能: 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測定 β2-MG、α1-MG升高較敏感地反映近端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損。 腎移植成功,血β2-MG下降,一旦升高,提示排斥反應 |
|
來自: 舒HUANLIA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