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形成尿液,以排除體內多余的水分和代謝廢物。腎臟在維持人體每天的新陳代謝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臨床上常用來評價腎功能的 3 個指標為: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 血肌酐(Scr),一般認為是內生血肌酐,內生肌酐則是人體肌肉代謝的產物。在肌肉中,肌酸主要通過不可逆的非酶脫水反應緩緩地形成肌酐,再釋放到血液中,隨尿排泄。 因此血肌酐與體內肌肉總量關系密切,不易受飲食影響。一般每 20 g 肌肉可代謝產生 1 mg 的肌酐。血肌酐的正常值為:男 54 ~ 106 μmoI/L,女 44 ~ 97 μmol/L。 尿肌酐排的越多,說明腎臟濾過功能強大,而血肌酐水平升高,則說明腎臟功能有所損害。當到達了尿毒癥期,這種尿中肌酐排泄嚴重降低的時候,胃腸道肌酐的排泄上升,逐步升高至整個肌酐排泄總量的 40% 左右。 腎內科一般通過腎小球濾過率(GFR)反映腎功能的正常與否以及慢性腎臟疾病的發生、發展和病情嚴重程度。目前反映 GFR 水平的指標主要是尿 β2-MG 和 Scr,但 β2-MG 在測定時受諸多因素影響,例如,腫瘤、炎癥、免疫抑制劑等。而血肌酐則是經機體的肌酸和磷酸肌酸產生的代謝產物,測定的靈敏性較好,產生速率較穩,不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有研究對血肌酐和尿 β2-MG 在腎功能損傷各個時期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發現 Scr 在腎功能損害各個時期測量的數據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Scr 水平隨著腎功能損害程度的增加而上升。而 β2-MG 在腎功不全代償組與正常對照組之間的差異經 t 檢驗后無統計學意義。 ![]() (1)血肌酐是了解腎小球濾過功能受損情況的重要指標,腎臟有較強的儲備功能,只有在 70% 以上腎功能損害的時候血肌酐濃度才明顯升高,所以血肌酐測定無法用于腎損傷的早期診斷。當急、慢性腎小球腎炎等使腎小球濾過功能減退時,血肌酐可升高,同時應連續測定血肌酐作為追蹤觀察的指標。 (2)肌酐升高還可見于腎病、急慢性腎衰竭、尿毒癥等,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炎、肌肉損傷。 (3)尿素氮與肌酐同時測定更有意義,如二者同時升高,說明腎臟有嚴重損害。 (4)肌酐值降低有可能提示:進行性腎萎縮、白血病、貧血等。 血尿素氮(BUN)是血漿中除蛋白質以外的一種含氮化合物,通常腎臟為排泄尿素的主要器官,尿素從腎小球濾過后在各段小管均可重吸收,但腎小管內尿流速越快重吸收越少,也即達到了最大清除率。 在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時,BUN 將升高。所以臨床以將其作為判斷腎小球濾過功能的指標。 (1)BUN 是蛋白質代謝的終末產物,主要經腎小球濾過隨尿液排出。BUN 升高可見于器質性腎功能損害,包括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間質性腎炎、多囊腎、腎內占位性和破壞性病變等可使血尿素氮增高,也可見于腎功能衰竭。 (2)較易受飲食、腎血流量的影響,對于嚴重脫水等血容量不足致腎血流量減少的情況,BUN 升高明顯,經容量補充后可自行下降。 (3)急性傳染病、高熱、高蛋白飲食等情況也會出現 BUN 升高,蛋白質分解因素如感染,腸道出血、甲亢等均可使尿素氮升高。這些情況矯正后 BUN 可以下降。 (1)和血肌酐一樣,在腎功能損害早期,血尿素氮可在正常范圍。當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到正常的 50% 以下時,血尿素氮的濃度才迅速升高。正常情況下,血尿素氮與肌酐之比(BUN/Scr)值約為 10.1。 (2)高蛋白飲食、高分解代謝狀態、缺水、腎缺血、血容量不足及某些急性腎小球腎炎,均可使比值增高,甚至可達 20 ~ 30;胃腸道出血、溶血、心功能不全和組織分解增強(燒傷、高熱、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等)腎前因素也可使比值升高。 (3)低蛋白飲食、肝臟疾病可使比值降低。 尿酸是嘌呤代謝的終末產物,是一種弱的有機酸。尿酸基本上以尿酸單鈉鹽的游離態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尿酸的來源有內源性和外源性。 內源性是指通過體內氨基酸、磷酸核糖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尿酸和核酸分解代謝產生尿酸,約占體內總尿酸的 80%。 外源性是指從食物中的核苷酸分解而來,約占體內總尿酸的 20%。血清尿酸濃度的高低取決于體內嘌呤合成量、食入量和尿酸排出量之間的平衡狀態。 腎臟是血尿酸的主要排泄器官,每日生成并排泄的尿酸為 600 ~ 700 mg,其中 1/3 由腸道、2/3 由腎臟排出。血尿酸從腎小球濾過后在腎小管內先重吸收后再分泌。所以,血尿酸的排泄不僅受腎小球濾過率的影響,也受腎小管功能的影響。 ![]() 尿酸增高主要見于: (1)尿酸生成過多:嘌呤代謝過程中某些酶缺陷所引起;體內尿酸生成原料過多所造成,如骨髓增殖性疾病、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貧血或腫瘤化療時造成體內大量細胞增殖和破壞,細胞內核酸分解增多而致尿酸產生增多。 (2)尿酸排泄障礙:由于腎功能不全、腎小管疾病造成尿酸排泄減少也可導致高尿酸血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