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簡單談談泡古樹茶的問題,一款古樹茶的表現和沖泡有較大關系,泡茶涉及到很多方面:水,器皿,溫度,投茶量,手法,出湯時間等等,下面分別談談。 水篇 從陸羽茶經開始,水對泡茶的影響始終是個很大的課題,據說當年蘇東坡用A水B茶斗敗了蔡襄的B水A茶,可見水質的重要。但是現在往往重視不夠,這個問題說來比較復雜,誤解也比較多,微信里只能大概開個頭。 什么樣的水適合泡茶呢?總體來說軟水好,這是因為硬水中的礦物質尤其是金屬離子和化合物會破壞口感,而且會影響茶中內涵物質的浸出和溶解,這些都是有實驗數據支持的。當年乾隆爺評天下水通過稱輕重來評也是有道理的,他認為輕的水好,就是內涵物質低,最好的是玉泉山,當然雪水更純凈,但不容易恒得。 那是不是純凈水泡茶最理想呢?并非如此。因為現在的純凈水經過加工處理,內在結構有所變化,而且偏酸性,如果經常飲用,對身體并不好,這也是實驗數據的。很多人說純凈水不好是因為沒有礦物質,沒有微量元素,這也是不靠譜的,因為純凈水的礦物質含量太小,一杯水不如幾個米粒兒,可以忽略不計,主要原因還是ph值和結構的問題。 有意思的是,有些比較軟的礦泉水泡茶的效果比純凈水要好,這大概涉及到礦物質和茶內涵物質相互作用的問題,因為不同地區的礦物質有所差異,這種情況也是可遇不可求,不能一概而論。一些歷史名泉往往比周圍的泉要軟一些,這也說明了軟質礦泉水的優勢。茗壽堂的經驗來看,也大抵如此,從口感來說,部分礦泉水好于純凈水,純凈水好于大多數礦泉水。 現在還有一個大問題是礦泉水的水質無法保證,一方面大家都知道咱們中國的這個污染狀況,另一方面現在的桶裝礦泉水品質是不敢放心的。俺們普通消費者就面對兩難選擇,誰讓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呢,這里只能提供一些折中的辦法。 在水的選擇上,所謂的“礦物質水”第一個就被排除,因為礦物質水是人工純凈水加礦物質做出來的,保留了偏酸,結構變化等等所有純凈水的缺陷,同時加入的礦物質又破壞口感,還不如天然礦物質易被人體吸收。在純凈水和礦泉水的權衡中,可以說,礦泉水大部分泡茶效果不好,尤其是北方的礦泉水,硬度太高,不適宜泡茶,如果追求口感,飲用量又不大的話,純凈水是可以選擇的。但純凈水根據技術又可以細分,這里就先不討論了。如果有硬度較低的礦泉水,是可以選擇的,而且不用擔心純凈水的缺陷,但具體到泡茶上來說,還要具體看。 說到古樹,從口感的柔和來說,純凈水有明顯優勢,從甜度、回甘和花果類的香氣來看,純凈水也有一定優勢,但純凈水泡出來的茶,層次感和飽滿度相對較差,韻味較為直白,偏薄。如果從茶的口感層次來說,軟質礦泉水的表現更好;部分比較軟的礦泉水對古樹的香氣也有更好的發揮;一般來說,好的礦泉水泡出茶活力也更好;因為普洱茶不強調鮮爽度,在這方面礦泉水的優勢也不需要過多考慮。在大多數情況下,大部分礦泉水會提升茶的苦澀度,破壞口感,較純凈水略遜,尤其是硬度高的礦泉水,并不適宜泡茶。以上說的是生茶,就熟茶來說,一般也是硬度越低效果越好一些。 或許有人會問自來水怎么樣?全國水源的情況不太一樣,不好一棒子打死,但絕大多數的自來水應該是不適合的,不信用電解器電解一次,相信你就會印象深刻了。 器皿篇 北村靜香金壺 普洱茶沖泡的器皿,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煮水器,沖泡器,品茗器。篇幅所限,簡單談談。 煮水器 煮水器相對簡單一些,從陸羽茶經到日本傳統,鐵器都是一種性價比較高的選擇。以陸羽的觀點來看,瓷器和石器不入選主要是因為易碎,效果還是不錯的,只是現在不太容易操作。如果單從煮水的效果上講,金銀器更好,唐宋的茶書一致推崇。從個人的體會來說,這還真不是拜金的心理作用,只不過銀器普通人尚勉強可用,使用金器就非土豪莫屬了。唐宋的茶書不看好其他金屬器,這主要和當時的原料和工藝有關,現在的銅、錫、不銹鋼基本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和金銀比還是有差距。陶器當然也是一個選擇,不過應該選擇較好的材質,不能影響水的味道,茗壽堂一般用作煮茶器。 砂銚是較好的煮茶器 沖泡器 沖泡器是沖泡的重點。因為我們現在的沖泡方式是明代開始普及的(之前登不了主流文化的大雅之堂),所以沖泡器的考察也要從明代開始。 紫砂 可以說,當供春,尤其是時大彬出世以來,紫砂成為文人泡茶的首選器,各茶書基本沒有分歧。為什么選用紫砂,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從技術上來說,紫砂泡茶口感厚重,不奪茶香,茶和水相容性好(無熟湯氣)。從藝術上說,選用粗樸的紫砂而有精妙的呈現,代表了明代文人高雅的審美情趣。紫砂泡茶也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基本上各大茶類都是不錯的選擇,普洱茶無論生熟,都可以用紫砂壺沖泡。作為底蘊頗深的一種器皿文化,紫砂理應得到人們的尊重,不過近幾十年紫砂的興起,背后則有商業推動的因素,尤其是部分臺灣同胞的貢獻,所以整體的發展上有所偏差,帶來市場的混亂。作為劃時代大師的顧景舟作品在百萬之上并不算過分,但所謂老一廠之類的概念則包含較多炒作的因素。這種盲目拉高紫砂直接導致的結果是,雖然原料價格并非有多夸張,但市場上中低端產品原料普遍不佳。 紫砂泡普洱茶的效果也能夠得到印證,基本上也就是歷來所說的兩點,不奪香和口感渾厚無水氣。但是如果原料有問題則無法保證。另外一點是紫砂生壺泡茶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關于開壺養壺有很多說法,個人覺得順其自然就好,不必過于刻意。 當然紫砂壺由于有吸附性,最好是一茶一壺,至少也是類似的茶用一把壺。 明代紫砂壺 其他名陶 因為紫砂的市場混亂和性價比下降,令其他三大名陶得到了更多機會。本來紫砂的優勢并非紫砂獨有,而更多的是好陶器的共性,所以選擇其他陶器往往性價比更高。如果單純比透氣性和長時間悶茶不變質,建水紫陶的技術指標要更好一些,這還是和比較好的紫砂比,如果和同價位的紫砂比,那技術上絕對是完勝。對紫砂的尊崇更多的應該從文化上來理解,紫砂的興起和處于明清文人聚集的江浙文化圈有直接關系,另外三大名陶都處西南邊地,肯定認知度要差一些。 從泡茶者的角度來說,為文化買單并不過分,因為紫砂壺所蘊藏的藝術和審美價值本身就應該得到肯定。幸運的是,現在另外三大名陶也漸漸出現造型比較有內涵的作品,而且很多作品本身就是宜興的師父去當地做的,這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在這三大名陶中,建水紫陶的作品相對較成熟,但價格也最貴;坭興陶作品尚可,價格適中;榮昌陶作品有待發掘,價格存在變數。
當代坭興陶茶壺 瓷器 瓷器的文化則更為深廣,無法做哪怕粗淺的探討。但從技術性的角度來說并不復雜,只要釉面的密度較高,除非質量有缺陷,否則對沖泡的影響差別不大,差異主要是器型和保溫性的區別,這里不詳細談。當然瓷器當中也有釉面密度低,甚至工藝存在問題的,這個應該盡量避免。從這個角度說,當代的青瓷普遍比當代“汝窯”要更好一些,品茗杯也是如此,樸素的白瓷只要密度夠也是較好的選擇。 柴燒 近幾年柴燒器逐漸引起茶人的關注。其實這是一種對傳統的創新。古代的窯基本都是柴燒,但是隨著工藝的發展,很早人們就開始使用匣缽并且施釉燒制;現在所謂的柴燒則是裸燒,以不施釉或自然釉為主,并且追求自然窯變的效果。其實這種興起于臺灣的做法更多的承接的是日本的傳統。在日本和朝鮮的陶瓷流派中有好幾個都采用了這種方式,而中國往往認為這種方式無法登堂入室,只在民間會有見到。 雖然這不是中國主流文化的傳統,但是這種藝術上的探索值得肯定,尤其是現代社會精致的東西很多,人們對返璞歸真的作品往往更加向往,而窯變的偶然性更增加了柴燒的魅力。由于柴燒只是一種工藝,所用的泥料和加工過程都有所差異,很難一概而論。好的柴燒器留香比陶器和瓷器要好,但作為沖泡器不如名陶器口感溫厚,市場上大多數柴燒器在品鑒香氣細膩的茶時都會有影響。在選擇柴燒器的時候也要注意,有些彩色窯變的器皿可能使用了含重金屬或有毒物質的材料,因為沒有釉面的保護,所以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影響。 柴燒茶壺 金屬器 和煮水器類似,泡茶器也可以用金屬器,以金銀器為佳,湯質較為柔和,香氣清揚,綜合表現較好。明代由滇料制作的錫器被廣泛用做泡茶,和紫砂并列為兩大泡茶器,受到不少人的推崇,也有人從陰陽五行的高度給予肯定,不過現在市面上錫器大多作為存茶罐或者大壺使用,合適的錫壺不太容易找到。雖然現在的工藝已有所提升,但銅器和鐵器一般不適宜泡茶。 秦藏六銀壺 器型影響 從器型上來說,主要分為壺和蓋碗,壺又有不同的造型。壺的不同造型對沖泡效果有一定影響,主要是考慮到散熱和隴香的因素,但也并非如一般人簡單理解的那樣什么造型適合泡什么茶,而是和投茶量,水量和空氣流動線路都有關,不好一概而論,但總的來說不宜壺體過大,或者空間過大,那樣不僅不宜隴香,也不宜聚氣;太小的話出水太少,影響品鑒效果,一般都在200ml以上。 蓋碗本來用來喝茶的,現在更多的用在泡茶,以瓷質的為主。如果沒有特別滿意的壺,白瓷蓋碗其實還是比較合適的,至少不會影響品鑒效果,也是茗壽堂常用的沖泡器。蓋碗外面有彩或青花亦可,里面不可有;不要選用印花工藝的劣質蓋碗。
蓋碗 品茗器 品茗器的文化當然更加博大精深,這里不做詳細探討。對于普洱茶來說,品茗杯的容量最小不能低于50ml(實際飲用量不低于30ml),當然再大一點也可以,只不過太大的話如果壺的容量不夠,泡茶時不好操作。在探討普洱茶品茗的過程中,我們要理解,目前沖泡普洱茶的方式來源于臺灣,更早其實是從烏龍茶的泡法而來,實踐中并不一定適合普洱茶的沖泡。當然這里面值得探討和商榷的地方很多,最起碼的一點是杯子容量不可過小,否則我們所說的茶氣的體驗,以及對身體保健方面的作用會打一定的折扣。 青瓷茶盞 品茗器的材質也有很多選擇,基本和前面講的沖泡器類似。就品茗的客觀性來說瓷杯是比較好的選擇,但也和釉面密度有關,前面沖泡器已經說過。陶杯一般不做推薦,那種帶蓋的大杯如果長期個人用可以接受。柴燒杯偶然性較大,還需具體甄別。 操作篇 操作大體包括,水溫,投茶量,出湯時間和沖泡手法等,都放在一起討論。 目前通用的普洱茶沖泡與品鑒方式來源于閩南烏龍,經由臺灣同胞的努力而引入普洱茶領域。這種方式相對來說更加細致,至少能讓我們看到一款普洱茶的大致輪廓,所以在未形成普洱茶獨特的套路之前,仍是沖泡普洱的主要方式。但是這里面仍有很多細節沒有經過推敲,未必適合古樹普洱的品鑒。下面簡單的談一談,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未來茗壽堂在這方面的專著。 水溫 水溫是一個影響非常大卻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因素。 水溫的選擇和茶質的特色和品飲者的傾向都有關系。如果你關注古樹香氣的豐富層次,口感的飽滿度,回甘的細膩和山韻的悠長,那么水溫一定不能太高,大部分茶的適宜水溫在80-85度,部分可以更高甚至超過90度,而部分則要控制在75度。如果溫度低于70度,會影響古樹的發揮,茶氣的運行也會受影響。 不同的茶用不同的水溫,這聽起來有點玄妙,但這正是古樹普洱的豐富性所在,這也是茗壽堂為什么每款茶會有不同的建議溫度的原因。 很多人習慣用沸水沖泡,其實和烏龍茶的工藝香不同,普洱茶的香氣細膩豐富,是山場等綜合因素的作用,除了少數茶勉強可為,這種方式對大多數茶來說都會掩蓋很多特質。但是如果品鑒比較粗糙,只是注重所謂的霸氣,那么溫度的控制就不那么重要了。 相對生茶來說,老茶的水溫可以更高些,但是需要有溫壺的過程來慢慢喚醒其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我們看似玄妙的東西,背后都和水溫有關。 比如有人說一款茶在昆明泡比在沿海地區泡花香更明顯,這并非是空氣中有什么玄妙,而是昆明水的沸點比沿海地區低大約7度,昆明的沸水只要稍稍放置,就進入適宜泡茶的溫度。 還有人講高沖的茶香氣更好,這也和高沖時水在空中降溫有關。同理出水沿著杯沿旋轉也和水經過杯沿冷卻有關。當然我不反對這些技術性的手法來豐富我們的茶藝,我只是希望沒有這些技藝的人也能喝到好茶。 沖泡溫度和適宜飲用的溫度并不等同,單純從口感的角度,50-60度的飲品喝起來口腔最為舒服,但我仍然建議大家適應更高的溫度,來感受更豐富的體感。 投茶量 投茶量仍然是因人、因茶而宜,太低顯然不利于品鑒,太高也會影響口感。按道理說如果單純追求體感明顯,加大投茶量應該沒有問題,但實踐中過大的投茶量,體感不一定更好,這正是中和的道理。 一般的古樹110ml蓋碗投茶5-7克,從口感的角度,苦澀度重的茶可以減量,苦澀輕的茶可以增加;老茶可以適當增加,一方面為了體驗老茶的醇厚,另一方面老茶苦澀度下降,加量不會影響口感。如果不確定一個器皿的大小,可以根據泡開后茶葉所占器皿的空間比例來估計,新茶泡開后葉底占蓋碗一半左右,老茶可更多至全部。以上只是從品鑒效果來看,當然每個人口味不同,沒必要一致。 出湯時間 從古樹普洱品鑒的角度,見到的大部分人的出湯時間還是過長。千萬不要以茶葉評審的方式來泡茶,那只會掩蓋云抗(臺地茶主流品種)和古樹的差異,再好的古樹也會面目全非。 一般來說,古樹散茶前幾泡可以入水即出,或者5秒內即出。撬的餅茶根據撬的塊大小可以適當加一點時間。當然也要看具體的茶,比較緊結的茶比松泡的茶時間要長。隨著泡數的增加出湯時間也逐漸增加。 為什么出湯時間這么短,因為古樹普洱是內涵物質最為豐富的茶品,浸出物比其他茶品多得多,你再按其他茶的出湯時間,就不合適了。 和投茶量的道理類似,苦澀輕的茶或老茶可以適當增加時間,苦澀重的茶則不能悶泡。 前幾泡 前幾泡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前幾泡處理得好,打下一個好的基礎,后面可以自由變化泡法。如果前幾泡處理不好,后面就很難挽回,這就是“緣起”的道理。 節奏感 沖泡過程不應過急或過緩,過急品鑒得不充分,過緩人心容易渙散。一般品鑒一道之后,稍有停頓為佳。尤其兩三人品時,過快會對品鑒造成很大影響。 品泉與茶點 為什么要在品茶中間喝一杯水?主要有兩個好處,第一是清洗你的舌頭和口腔,消除品鑒疲勞;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你的生津和口腔活力,你會發現水是如此甘甜醇和。 一般來說,在品茶時不宜吃茶點,尤其是甜膩的東西,少量中性或微咸的無刺激性的東西無大礙,有時反而會激發一下口腔活力。在品茶之前不宜吃麻辣食品,舌面會遲鈍,喝茶澀感更重。 手法 手法上可說的東西很多,這也是茶道課程教授的內容,茗壽堂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沉淀,才會開啟這方面的因緣。我這里只提示兩個方面:外在的形式和說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要放松而專注,手法要流暢不要遲疑。能做到這兩點,就足可以泡一道好茶了。 煮茶 茶泡過之后可煮,這并非是新發明,而是最古老飲茶方式的延續。煮茶時需要注意加水適量,控制煮茶時間,煮出來的茶會更加醇厚。不僅老茶可煮,新茶也可以煮。內涵豐富的古樹在泡到味減之后,都可以煮三次以上。 其他沖泡方式 除了上面這些,古樹普洱還可以有其他的沖泡方式,飄逸杯沖泡,保溫杯悶泡,冷水泡等等,不一而足,大的原則都是一樣的。只要理解了古樹普洱的特質,便可以靈活運用了。比如我出門有時會用泡了十幾泡的茶放在保溫杯里,經過長時高溫悶泡,也可能會出現蓋碗和茶壺難以達到的驚艷效果,那正是無心成佳茗了。 加關注后,需要咨詢的朋友可以向公眾賬號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