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大家談 (第29條) 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29條與上節課的條文有相似之處。“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大家看到這脈證,第一反應是什么?首先是想到桂枝湯。“小便數,心煩,腳攣急”,大家第一印象是津傷。 首先這里講的是傷寒,并沒有說是太陽病。只出了脈證,“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應該是桂枝湯。如果講的是太陽桂枝湯證,那陽強陰泄的情況是不會出現小便數,腳攣急兩大證。“小便數,腳攣急的情況”,一般是陽強陰虧的狀態才會出現。 如果陽脫陰虧的話,那除了小便數腳攣急,還會出現汗漏不止,厥。 陽脫的情況,是小便難。小便難是因為膀胱無陽不能氣化,小便不出。 陰虧的情況。是小便數。小便數是因為膀胱津虧尿流不順暢,小便短澀。 桂枝加附子湯。出現的問題是上面陽隨陰脫,下面陰陽兩虛。急則救其急,先回陽,兼調營衛為仲景師知緩急先后之明見也。 首先小便難,腳攣急,不能伸屈,汗漏不止,惡風。如果讓我加一個癥狀,我覺得是手腳冷,這是我臨床的所見。可能先讓大家思路更清晰點。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這個不能用桂枝湯。已經是營衛失調,比陽強陰泄的狀態不一樣了,是陽強陰虧。用要芍藥甘草湯,或者是桂枝去桂枝湯。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即“用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 一般來說。陽脫有上中下焦三脫。上焦陽脫用桂枝甘草湯。中焦陽脫用甘草干姜湯。下焦陽脫用四逆湯。(甘姜附子湯。) 自汗多的情況。如果出現陰虧也好,陽虧也好。視乎用什么藥或者個體體質哪里偏虛。可出現上中下三焦不同的亡陽情況。上焦陽脫,雙手叉心。中焦陽脫,四肢冷,不能飲食。下焦陽脫,四肢冷,汗出如漏水。 為什么要用甘草干姜湯呢。因為后來講了兩個癥狀,“咽中干,煩燥吐逆者”。其實“咽中干,煩燥”,這是陽強陰虧更重的表現,而且還出現陽脫了。但陽脫體現在“厥與吐逆”。陽脫的病位找到了,就是代表“吐逆”的脾胃。再發展下去,甚至會有下利不止等證。所以“厥+吐利=甘草干姜湯”。回復胃陽,這是治其標的。治病必求于本,有一條就是標本緩急。這里主要先回陽。 我為什么說是津虧呢?其實前一條,后一條。其實都是在陰虧津傷的情況下,出現了亡陽的情況。一個是小便難,腳不能伸屈,手腳冷的下焦陽脫。一個是吐逆,手腳冷,基至下利的的下焦陽脫。 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這一個是下焦陽脫。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用桂枝湯,得之便厥,咽中干,煩燥吐逆”,這一個是中焦陽脫。 但他們兩個的基礎都是陽隨陰脫。而且都是先出現津傷陰虧的狀態,才出現的腳攣急。為什么呢?后面有講,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陽脫的證狀解決后,標急則先治標。但其本,還有陰虧的狀態,還是要用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也就是說,這兩條條文,內容都不一樣。但其實都可以用芍藥甘草湯,先把陰虧的情況解決先。但出現了陽脫的情況,還是先“回陽”方為正治。芍藥甘草湯不要小看,方越少藥,作用越專。 用芍藥甘草湯。其實已經到了陰虛津虧的狀態了。太陽分成手小腸與足膀胱兩者,如果太陽陽強陰虧,使到膀胱津少則小便不利,小腸津虧則大便干燥。這個時候。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小腸已發熱,大便干燥,胃氣不和。腸間的血管沸騰,陰虧陽亢,神明不安。還是先瀉下存陰,用調胃承氣湯。仲景其實到這里就完了。 無論是桂枝加附子湯,還是甘草干姜湯,還是桂枝甘草湯。都是陽欲脫未脫的情況,只是在局部。局部欲脫陽的狀態,急則治其標,先回其陽,再補其陰,是為正法。不過,仲景在最后一段話講了。局部發汗的方法是有所辨證的用。如果重發汗,復加燒針發汗者,這個時候引起全身性的亡陽,就用四逆湯主之。
師傅易醫陳師 2013-11-16 課間課后討論
1. 師傅易醫陳師:因為津虧腳不能屈伸連走路都不行。所以用了芍藥甘草湯后。腳就能屈伸了,就能走路了。就不用拐杖了。
2.
3.
4.
5.
6.
7. 師傅易醫陳師:食物中毒沒有陽脫不能用的。要陽脫了才能用。以后會講的。 |
|
來自: 樂山有大佛 > 《5《傷寒論》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