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心是健全人格的基礎。塑造孩子的責任心,是我十分看重、長期實踐的家教課題。 家庭是孩子全面發展的起點,父愛在孩子生命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很多爸爸往往以工作繁忙、掙錢養家為由,把撫養和教育孩子的事情推給媽媽甚至祖輩。殊不知,父親的思想和行為,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人格、性情、習慣以及做人做事的方式和準則。更重要的是,父親的影響并不一定體現為時間和空間的常伴左右,而是時刻用心,給孩子提供心靈的陪伴、精神的滋養和人格的引領。 我的兒子出生在山西太原,他上小學之前,我先后在北京理工大學和清華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跟他聚少離多。等他來北京上學后,我又忙于工作,每天早出晚歸。但我和妻子始終堅持自己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在他面前竭力保持言行一致,堅持與他平等交流,與孩子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兒子小學畢業時榮獲“北京市三好學生”稱號,高中時隨隊奪得北京市高中足球聯賽業余組冠軍。目前在華盛頓大學攻讀應用數學,并服務于該校“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他的習慣、性格和品行良好,總是給人一種踏實、負責和值得信賴的感覺。 作為一名理工男,我自知缺乏教育孩子的專業知識,只能給孩子提供良好的身教,堅持做到: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我先做到;凡是自己做不到的,也不奢求孩子做到。特別在孩子的價值觀、團隊感和責任心方面,堅持了長期的引導、強化和塑造,須臾不敢放松。 價值觀:從小引導孩子“心中有別人” 父母的價值取向是孩子價值觀形成的最早范式,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影響時間最長和示范效果最強的外界因素,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理想、信念、對世界的認知和對未來的判斷。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我和妻子就有意識地引導他“心中要有別人”,吃飯、玩耍時總教他跟人互相禮讓。當然,我們家人之間更是互敬互愛,比如我們和老人總是互相盛飯夾菜,孩子和弟弟妹妹玩耍時總是學著照顧他們。當孩子做出禮讓他人的行動時,我們總是用滿臉的笑容、真摯的感謝及溫馨的擁抱和親吻給予即時鼓勵。 我們從來不在孩子面前發表消極言論,總是從積極的角度向孩子解釋有關家庭、社會和世界的一切疑問,抓住一切機會引導孩子愛家愛國,鼓勵孩子一定要相信“明天會更好”。兒子小時候玩拼圖的時候,曲靖市第二中學-云南省一級達標中學我跟他一起拼接中國地圖,一邊拼一邊講解各地風土人情,還跟他一起唱起《大中國》。日常購物過程中,我們總是引導他首選國貨。兒子上小學的時候,我們就帶著他參與公益捐贈,除了把我自己資助清華大學和貴州畢節地區貧困學生的事情講給他聽,還讓他自己購買學具捐給汶川地震受災的小伙伴們。 記得兒子上小學時擔任班干部,曾經因為同學的冷言冷語感到困惑。我告訴他:“做好事不一定一開始就讓人理解,堅持付出才能變得杰出,因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后來,臨近中考他還幫助同學練體育,我得知后并不擔心影響他復習功課,反而告訴他和他的班主任:“如果孩子因為幫助同學而考不上理想的高中,我也一樣高興。” 十幾年的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讓兒子跟同齡的孩子比起來更加成熟穩重,也明顯多出一些關愛天下、相信未來和悲天憫人的胸襟和情懷。他總是隨時隨地注重環保,節約用水用電,也長期回收用過的塑料瓶和廢棄電池,以便妥善處理。他16歲的時候,在征得孩子同意后,我們全家簽署了捐贈角膜的同意書,讓他的價值觀再一次得到升華。 有一次我不在場,上高中的兒子被問到他最敬重的人是誰,他很肯定地表示,最敬重的是自己的父母,因為十多年一直能切身感受到父母身上的正能量——努力工作,愛國愛家,踐行公益,相信未來。這也讓他渾身充滿了正能量,這種正能量是他闖蕩世界的法寶。 團隊感:有意識避免孩子“唯我獨尊” 團隊感的建立,對于獨生子女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兒子小學畢業時獲得“北京市三好學生”榮譽,我給他的獎勵是帶他參觀我供職的方正科技集團,當他驚訝于一個現代高科技企業的系統運作時,我送給他的一句話是“Nobody is perfect, but a team can be(個人無法做到完美,但一個團隊可以)。”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有意識地避免讓他出現“唯我獨尊”的機會,也跟家里的老人提前溝通好,不能什么事都由著他……每餐飲食,我們總是先給老人盛飯;每次出行,我們總是讓他坐在大人后邊;每逢參加集體活動,我們總是讓他禮讓三先。上幼兒園他被選為小班長,我從清華大學給他寫了一封長長的信,祝賀他“在家里是個好孩子,在幼兒園是個好學生”,同時叮囑他“不光要學習好,還要跟同學們相處好,不光要跟同學相處好,還要幫老師做事情”。每天放學回家,我和妻子總要問問班里和學校里的好人好事,鼓勵他用善意的眼光發現身邊的美好事物;每逢周末,我們總是鼓勵孩子帶同學和朋友到家玩耍,并給他們準備飯菜,有時我們還跟孩子們一起做游戲;在他取得任何成績時,我們總是不忘告訴孩子這是集體共同努力的結果。 兒子曾一度中考失利,心理不平衡,高一第一學期對學校不滿意,我們一直從正面激勵他珍視集體。當他不顧學習緊張,在高二高三連續兩年義務為學弟學妹們擔任“生命導航”項目的助教時,我們真心實意地鼓勵他為集體付出。當他要負責學校首屆“校園開放日”活動而跟美國大學預修課程考試沖突時,我們毅然決然地幫他下決心放棄考試,支持他全身心投入搞好集體活動。 隨時隨地地強化團隊感,讓兒子把對團隊的珍愛融入自己的性格。赴美求學后他開通了微信,個性簽名就是四個字——人在隊在。在今年的華盛頓大學足球聯賽里,他作為主力隊員,跟隊友打出了華人球隊的歷史最好成績。 強化團隊感,給孩子有尊重的愛,需要長時間堅持,在每件小事上堅持。堅持下來,效果卻是驚人的,既可以讓孩子懂得不能“唯我獨尊”,又可以讓他明白“集體的力量大于個人之和”。 責任心:事無巨細體會“責任天下”的分量 責任心是健全人格的基礎。塑造孩子的責任心,是我十分看重、長期實踐的家教課題。 我們做父母的首先自己要言出必行、言行合一,要對孩子負責任。不管跟孩子說過什么,我都強迫自己說到做到,同時不管面臨什么樣的困難,我都竭力兌現我對家庭和單位的每一個承諾。多年來,兒子經常看到父母為了完成工作任務而加班到深夜,總能感受到父母為了兌現對他的承諾而付諸行動,于是他也總是力所能及地保持自己的底線,并逐漸形成“責任天下”的品格,比如每次玩過玩具后整理歸位,每頓飯前后擺放和整理餐具,每次待客時為客人布菜,每次回老家為弟弟妹妹選購禮品。 我弟弟結婚時,三歲多的兒子去“壓轎”迎親,奶奶把“不讓叔叔多喝酒”的任務交給他,兒子在喜宴上認真地完成了任務,得到大家的好評,讓他體會到“負責任的成就”;一次妻子答應給孩子買筆,后因工作忙沒能實現諾言,我半夜三更頂著隆冬的寒風給他買了回來,讓他感受到“負責任的行動”;高中時參加主題為“責任者的成長之旅”“生命導航”活動,他體驗了“負責任的意義”。我們經常帶他去敬老院當義工,為老人們獻歌、陪老人們聊天,他感受到了心靈的沖擊。在提交給華盛頓大學的申請里,他以“責任”為題,從一個小小的鉛筆頭談起,以《奉獻樹》的故事作為參照,用樸實無華但又飽含真情的言語,生動地闡述了父母對自己的責任,表達了自己對家庭、社會所應當肩負的責任。 現在,我們跟孩子天各一方,每次溝通時,我總是不忘用責任心去激勵他拼搏向前。正像他第一次在異國他鄉過除夕時,我給他的長信中所說——我們相信他已經長大成人,有能力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處理好,懂得為了國家、為了社會而努力奮斗。 在我看來,有了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團隊感和高度的責任心,才具備了成人的良好素質,也是一個人獨立行世的“法寶”。“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要讓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就需要父母在孩子的心田里種下這顆種子,并用一點一滴的示范、時刻用心的堅持和行勝于言的實踐去精心培養。 著名少兒教育專家、“知心姐姐”盧勤老師說過,讓孩子“記得住,用得上”的才是好的家庭教育。我很欣慰十幾年堅持的價值觀、團隊感和責任心培養,在孩子身上得到了印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