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飯可謂是新疆人都喜愛的美食,抓飯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蘿卜、葡萄干、洋蔥和清油。用它們混合燜制出來的飯,油亮生輝,香氣四溢,味道可口,深受歡迎。 新疆兒娃子歹妹子不會做抓飯怎么能行呢!如果你會做,那就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讓他們感受下新疆美味的力量! ![]() 小貼士: 1.一般做肉抓飯時,胡蘿卜和洋蔥是不切那么小的,因為要和肉先一起燉煮,切得小了,最后都燉化了,看不到或者夾不起來了,如果是素抓飯,煮蘿卜的時間不會很長,蘿卜要切小,煮熟后軟硬適度。 ![]() 新疆美食中,抓飯是主打產品,它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等民族喜愛的一種飯食,也是節慶、待客必備的美食。 據載,早在北宋時期,抓飯(手抓飯)已有雛形,它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飲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相傳有個叫阿布艾里·依比西納的學者,晚年的時候身體很虛弱,吃了許多藥也無濟于事,后來他發明了一種用胡蘿卜、大米、羊肉、皮芽子(洋蔥)作為原料,加油燜制的飯,食用一段時間后,身體很快恢復了健康。這飯就是現在的手抓飯,后來這種飯在新疆民間普遍傳開。 ![]() 清代詩人肖雄在《飲食》中寫到:“餅餌深黃飯粒香,烹羹烙片具牛羊。祗嫌一箸無從借,染指傳瓢繞席忙。”其中就提到了“抓飯”。作者在注釋中說:“以手攝食之,謂之抓飯。遇喜慶事,治此待客為敬。”這說明,抓飯在新疆的歷史至少已有300多年。 在中亞、西亞和南亞地區的許多草原民族和綠州民族,都有吃手抓飯的習俗。手抓飯的做法依地區食材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其中極富盛名的是烏孜別克式抓飯,據說做法有二十余種之多。 ![]() 歷史上,抓飯因用手指“抓而食之”而得名。上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各民族飲食的交流,在城市里不用手指抓了,而是用筷子或小勺子吃抓飯。所以,在新疆一般的場面上幾乎見不到用手指吃抓飯的人。 有時候到南疆的一些維吾族爾家里做客,他們會請你直接用手吃抓飯,這可是個技術活。用手應該怎么吃呢?那可不是一把抓起飯來就吃的,而是用食指、中指、大拇指這三個指頭,先從盤子的邊緣開始,邊刮、邊撿,然后送到嘴里。這樣既不浪費,而且津津有味。 新疆歷史上傳統的抓飯選料采用新鮮羊肉和胡蘿卜、洋蔥、清油(芝麻油、菜籽油、胡麻油、棉籽油、瓜子油)和大米,在大鍋里將切開的羊肉先炸后炒,再加大米一起燜熟即可。 ![]() 抓飯大體說有素、葷之分,最簡單的素抓飯就是沒有羊肉塊,當然,以之配食的有羊肉餡薄皮包子或熟雞蛋等,另外還有葡萄干抓飯、石榴抓飯、木瓜抓飯、杏干抓飯、核桃抓飯等;如果再分一下就是咸抓飯和甜抓飯了。也有葷素一起搭配的,比如羊排抓飯里也放杏干、葡萄干、木瓜等的。 ![]() 抓飯,色香味養俱佳,胡蘿卜是核心,很多人稱它為“地參”,藥理上具有補氣生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洋蔥,新疆人稱為皮芽子,也是抓飯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調味品,含有大量蛋白質、氨基酸、糖類等。據現代科學證明,洋蔥還具有溶解血栓的功用,所以歐美國家稱洋蔥為蔬菜中的皇后。新疆的穆斯林群眾將這幾種食物配料進行有機組合后,就成了一種滋補性極強的飯食,因此有些人稱新疆抓飯為“十全大補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