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欣(Mahinda) 導致佛陀正法之流變有兩種原因,第一種是方便的發展演變,第二種是無知的歪曲篡改。 1、佛陀在世時,追隨佛陀修行的弟子包括社會上各個階層、各種根基的人士,他們在聽聞佛法、修持佛法及證悟佛法方面,都會隨著各自不同文化程度、社會閱歷、根性愛好、修持經驗來認識和理解佛法,于是,對世尊所宣說的教法與戒律在詮釋與實踐上也就出現一些差異。之后,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佛教傳播地區的不斷擴大,信徒隊伍的日益增加,弘法者為了使佛法能夠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內生根發芽、發揚光大,必然或多或少地會考慮所傳播地區的文化背景、社會形態、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環境條件、政治因素,以及信眾的根基、素質等,適當地把佛法作一些調整,以適應當地的具體情形。于是,從一味的佛法中便發展出許許多多接引不同根性眾生的方便善巧法門。 2、從經律中的記載可以知道,對世尊正法、律的歪曲誤解,早在佛陀住世時期就已經存在,比如:波逸提第68~70條制戒因緣中的阿梨咤比丘、騫荼沙彌,嗏帝比丘(中201?嗏帝經;M38.大貪愛行經)等所生起的惡見,即是對世尊正法、律的有意歪曲。佛陀入滅后,僧團有了走向墮落的傾向,一些比丘生活開始腐化,有些人甚至開始擅自篡改佛法。在漢譯《付法因緣傳》中記載了當時的一些情形: 阿難游行至一竹林,聞有比丘誦法句:「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阿難糾正此比丘說,此非佛語,今聽我演:「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 此比丘即向其師說阿難語,師告之說:「阿難老朽,言多錯謬,不可信矣。汝今但當如前而誦。」 世尊在《像法經》中如此對迦葉尊者說: 「迦葉!譬如劫欲壞時,真寶未滅,有諸相似偽寶出于世間;偽寶出已,真寶則沒。如是,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沈沒;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消減。如來正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于此則沒。」(雜906;別雜 121;S.16.13.) 佛陀的教法不可能因為時空的變遷而毀滅,也不會遭到惡王的破壞、政治的迫害、外道的攻擊而滅亡,唯一可以使佛法趨向滅亡的因素,正是傳承佛法、住持佛法的出家人。正所謂「獅子身中蟲,還食獅身肉。」佛法的最終衰亡,將敗在那些身披袈裟、販賣如來的佛門敗類手中。在佛法的流傳過程中,由于住持佛法者的素質參差不齊,其中不乏一些不學無術、放逸墮落、追名逐利者,他們不敬善友、不重傳承、不學經教、不持律儀、不修止觀,對佛法缺乏真修實證。這些人由于受到貪欲、名利、地位、供養等諸惡法的侵蝕,在住持佛法的過程中,不斷地把他們已受到了污染的知見加進到世尊的正法、律中,造成了正法的逐漸衰落與消亡。 正法流變與衰敗的原因更有一部分是出自那些執著于「邪勝解」(micchadhimokkha)者。由于受到無明與邪見的污染,他們把喬答摩佛陀以外的導師、諸神、梵天等視為佛陀,把邪法視為正法,把正法視為劣法,把非律視為律儀,把律儀視為執著。這些人把一些夾雜著邪見的觀點、外道的學說、不純凈的儀式和似是而非的修行方法,慢慢地增添到佛教中來,再結合自己的世智辯聰、修持體悟和禪定經驗,把佛法一點一滴地替換、修改和歪曲,最后,世尊的正法、律被涂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蕩然無存。然而,因為這些經過歪曲和篡改了的東西仍然寄生于佛陀的圣教之中,仍然披著「佛法」的外衣,雖然它們與世尊的正法、律相去甚遠,但仍然被稱為「佛法」,這就是相似于正法的「像法」(saddhamma patirupaka)。 從整個佛教的發展史來看,越早期形態的佛法,其變化越小,而越往后發展,變化愈大,被修改與被歪曲的成分也就愈多。 ----------------------------------------------------------------------------------------- 《正法與像法》 正法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不論佛陀出不出世,這些真理都是存在著,只是將之完全的開發顯示,則非得仰賴佛陀不可。正法已為佛陀所善說,存在于世間,在世間流傳,因為隨著風土民情、一知半解、自作聰明、誤解、曲解諸多因素,必然會有走樣的情況。(《卡拉瑪經Kalama Sutta》)(A.3.65),佛陀對迦摩羅人開示十項不可隨便相信的守則,可以供給檢視之用。 (1)不要因聽聞就相信(anussavena ,anu隨著ssava聽;report)。 (2)不要因習俗傳統就相信(paramparapa;lineage of teaching)。 (3)不要因流傳的消息就相信(itikiraya;hearsay)。 (4)不要因宗教經典就相信(pitakasampadanena;collection of scriptures)。 (5)不要因合乎邏輯就相信(takkahetu;logical reasoning)。 (6)不要因合乎推理就相信(nayahetu;inferential reasoning)。 (7)不要因外表的觀察就相信(akara-parivittakena;reflection on reasons)。 (8)不要因深思熟慮就相信(ditthinijjhanakkhantiya見審諦忍,ditthi見解、nijjhana審察、kkhanti接受;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 it)。 (9)不要因似真、有可能就相信(bhayarupataya;plausibility)。 (10)不要因沙門是我們的導師就相信(samano no garu;the ascetic is our teacher)。 若遵守這十項原則就可以排除世間一些非法、非律的成份。另外,佛陀也說「法」若引生貪、瞋、癡則是無利益與苦法;若能助益離貪、瞋、癡則是有利益與樂法。佛陀也開示了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之理,以幫助辨識正法。 (《嘉義新雨雜志》第38期) --------------------------------------------------------------------------------------------- 《佛法的流變》 作者:法味比丘
佛法是一味的,看那佛世的圣弟子們一經佛陀開示法要,就能體證法義而自在解脫。彷佛一名熟悉解脫道的向導,直接正確地指引旅客往解脫的涅盤城行去,只要行者照著導師所指示的方向勇往前進,就必然到達安穩的靈山圣境。這就是一味的佛法──不流變。
---------------------------------------------------------------------------------------------
此文轉載自論壇及相關討論請閱讀:http://tw./eden/oldbbs/706465/html/tree_9408603.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