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56.半夏瀉心湯藥方詳解研討

     學(xué)中醫(yī)書館 2022-07-09 發(fā)布于山東


    56.半夏瀉心湯藥方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xué)習(xí)中醫(yī)方劑學(xué).《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半夏瀉心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組成;半夏12克 黃芩9克 干姜9克 人參9克 甘草9克 黃連3克 紅棗12枚  
    加減;
    1.熱多寒少以芩、連為主。    
    2.寒多熱少則重用干姜。
    3.濁飲上泛重用半夏。
    4.若痞證嘔甚而中氣不虛,或舌苔厚膩者,可去人參、紅棗,加枳實、生姜。
    現(xiàn)代常用本方治療急性和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神經(jīng)性嘔 吐、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口腔粘膜潰瘍等屬寒熱錯雜腸胃不和者。1.嚴(yán)重失眠癥   2.梅核氣  3.瘧后痞嘔   4.脘痞  5.傷食吐瀉  6.脘痞吐瀉  7.脘腹脹痛   1.胃炎  2.急性腸炎  3.賁門痙攣  4.胃脘痛   5.復(fù)發(fā)性口瘡  6.呃逆   7.肝膽病   8.腎功能衰竭  
    功用] 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jié)。
    [主治] 胃氣不和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本方用治中氣虛弱,寒熱錯雜,升降失常,而致腸胃不和者。以心 下痞滿,嘔吐瀉利,苔膩微黃為證治要點
    半夏瀉心湯   (《傷寒論》)
        [異名]  瀉心湯(《備急千金要方》卷l0)。
        [組成]  半夏半升洗(12g)  黃芩  干姜  人參各三兩(各9g)  黃連一兩(3g)
    大棗十二枚擘(4枚)  甘草三兩炙(9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日三服。
        [功用]  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jié)。
        [主治]  胃氣不和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病機分析]  本方所治痞證,原系小柴胡湯誤下,傷及中陽,陽虛則寒,’邪熱乘虛
    而人,以致寒熱錯雜,虛實相兼,邪聚于中焦,遂感局部堵塞不舒,而成痞硬,因邪屬
    無形,故滿而不痛;脾胃失和,升降失常,則見嘔吐,腸鳴下利;苔膩而微黃,屑胃氣不和之征。
        [配伍意義]  本方適應(yīng)證的病機甚為復(fù)雜,既有寒熱錯雜,又虛實相兼,以致中焦
    不和,升降失常。盡管如此,實以邪熱內(nèi)陷為主,故方宜選黃連為君,該藥苦降寒清,
    以瀉內(nèi)陷之熱邪,病因既除,胃氣自和。恰如《本草正義》卷2所謂“黃連大苦大寒,
    苦燥濕,寒勝熱,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濕火,而心、脾、肝、腎之熱,膽、胃、大小腸之
    火,無不治之。上以清風(fēng)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嘔吐,下以通腹痛之滯下,皆燥濕清
    熱之效也”。黃芩性能近似黃連,增強其寒清苦降之功。《本草圖經(jīng)》卷6曾曰:“張仲景
    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清熱,利小腸故也”,是為臣藥。半
    夏、干姜均為辛開之物,合用能散結(jié)消痞,其中半夏味苦,又降逆止嘔,與黃連相伍,
    和胃之效尤佳。《醫(yī)學(xué)啟源》卷下謂:“大和胃氣,除胃寒,進(jìn)飲食。”張壽頤亦曰:“半夏
    味辛,辛能泄散,……辛以開泄其堅滿,而滑能降達(dá)逆氣也”(《本草正義》卷7)。夏、
    姜性皆溫?zé)幔帜苌⒑!秱畞硖K集.傷寒附翼》卷上云:“生姜能散水氣,干姜善散寒
    氣,凡嘔后痞硬,是上焦津液已干,寒氣留滯可知,故去生姜而倍干姜。”兩味亦為臣
    藥。更用人參、大棗、甘草補中益氣,以調(diào)養(yǎng)下后損傷之胃氣,另外,既可防芩、連之
    苦寒傷陽,又防夏、姜之辛熱傷陰,共為佐藥。而甘草尚能調(diào)和諸藥,可兼使藥之用。
    綜觀全方,連、芩苦寒降泄清熱,夏、姜辛溫開結(jié)散寒,參、棗、草甘溫益氣補虛。諸
    藥合用,將聚于心下之邪氣橫疏縱暢中運,則痞滿易消,清升濁降,則吐瀉自止。另
    外,連、芩、夏味苦,還可燥濕,若胃有濕熱或痰濕者,亦甚合適。總之,寒熱并用,
    苦降辛開,補瀉兼施為本方的配伍特點。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用治中氣虛弱,寒熱錯雜,升降失常,而致腸胃不和者。以心
    下痞滿,嘔吐瀉利,苔膩微黃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熱多寒少以芩、連為主,寒多熱少重用干姜,濁飲上泛重用半夏,寒
    熱相等宜辛苦并行;若痞證嘔甚而中氣不虛,或舌苔厚膩者,可去人參、大棗,加枳
    實、生姜以理氣止嘔。
      3。現(xiàn)代常用本方治療急性和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神經(jīng)性嘔
    吐、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口腔粘膜潰瘍等屬寒熱錯雜腸胃不和者。
        [使用注意]  本方適用于寒熱錯雜之痞證。若痞為氣滯或食積等原因所致者,不宜使用本方。    。
        [源流發(fā)展]  本方首載于《傷寒論》第149條,實由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
    連、干姜而成。因君藥已換,故方名、主治亦隨之而變,可見其源于小柴胡湯。在主治
    方面,《傷寒論》謂:“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心下但
    滿而不痛者,此為痞。”《金匱要略》又補充曰:“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后世醫(yī)家的記
    載更為詳細(xì)而具體。諸如《外臺秘要》卷2引《刪繁方》:“上焦虛寒,腸鳴下利,心下
    痞堅”;《備急千金要方》卷40:“老小下利,水谷不化,腸中雷鳴,心下痞滿,干嘔不
    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8:“心實熱,心下痞滿,身黃發(fā)熱,干嘔不安,溺溲不
    利,水谷不消,欲吐不吐,煩悶喘息”。《類聚方廣義》:“痢疾腹痛,嘔而心下痞硬,或
    便膿血,及飲湯藥后,下腹部每漉漉有聲而泄者;癥瘕積聚,痛浸心胸,心下痞硬,惡心嘔吐,腸鳴下利者。”    .
      關(guān)于本方的組成變化,  《傷寒論》中即有數(shù)首衍化方,適應(yīng)證亦有所擴展。其中
    157條的生姜瀉心湯,系該方減干姜量加生姜以散水氣,用于“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
    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158條的甘草瀉心湯為
    本方加重甘草用量,增強益氣之力,又能緩中,主治“傷寒中風(fēng),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
    Et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173條的黃連湯,
    即本方去黃芩加桂枝,減清熱之功,增溫散作用,主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
    腹中痛,欲嘔吐者”。其后,《蘭室秘藏》卷上之枳實消痞丸,系本方去黃芩、大棗,加
    枳實、厚樸、白術(shù)、茯苓、麥芽曲,功能開胃進(jìn)食,主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右關(guān)脈
    弦等。可見,在組成變化的同時,適應(yīng)證亦有所拓寬。
        [疑難闡釋]
        1.關(guān)于半夏瀉心湯的“瀉心”與所治心下痞滿的“心下”  這里的“心”,是指脾胃
    而言,并非所謂解剖學(xué)上的“心”。對“瀉心”的理解,李時珍曾曰:“瀉心湯也,亦瀉
    脾胃之濕盛,非瀉心也”;  “胃之上脘在于心,故曰瀉心,實瀉脾也”(《本草綱目》卷
    17)。李疇人亦曰:“名曰瀉心,實瀉胃中寒熱不和之邪耳”(《醫(yī)方概要》)。而對“心下”
    的解釋,錢天來認(rèn)為:“心下者,心之下,中脘之上,胃之上脘也,胃居,C/之下,或曰心
    下也”(《傷寒溯源集》卷3)。今人李克紹教授亦謂:“心下……單指的胃,或胃周圍”
    (《傷寒解惑論》)。
        2.關(guān)于對“痞”證的理解  所謂“痞”,即阻塞不通之意。吳昆解釋曰:“以既傷之
    中氣而邪乘之,則不能升清降濁,痞塞于中,如天之不交而成痞,故曰痞”(《醫(yī)方考》
    卷1)。陳蔚亦明確指出:“但滿而不痛者為痞,痞者,否也,天氣不降,地氣不升之義
    也”(《傷寒論淺注補正》卷1)。即上下失之交泰之謂。因其病因為無形之邪所致,所以“但滿而不痛”,又稱虛痞。
        3.關(guān)于本方病機“寒熱互結(jié)”之說  有關(guān)半夏瀉心湯的病機分析,《方劑學(xué)》教材
    二版、五版、六版均提到“寒熱互結(jié)”是其發(fā)病原因之一。現(xiàn)今,有的醫(yī)家對此提出質(zhì)
    疑。其中王琦等認(rèn)為:“半夏瀉心湯所治的心下痞硬,其病理是寒熱互結(jié)嗎?因為干姜辛
    熱,黃連苦寒,半夏瀉心湯中姜、連合用主治心下痞硬,因此有的注家就把半夏瀉心湯
    證心下痞硬的病理說成是寒熱互結(jié)。其實,'寒熱互結(jié)’這個詞,并不妥當(dāng)。因為凡稱
    '結(jié)’,都必須有物質(zhì)基礎(chǔ),如大結(jié)胸是熱與水結(jié),小結(jié)胸是熱與痰結(jié),寒實結(jié)胸是痰與
    寒結(jié),熱人血室是熱與血結(jié)”;“或因熱而結(jié),或因寒而結(jié),可就是沒有寒熱互結(jié)者。因
    為撇開物質(zhì)而言寒熱,則寒熱只是兩種不同的屬性。寒和熱的屬性,如冰炭之相反,只
    能互相抵消,不能相結(jié)。所以說'寒熱互結(jié)’這個詞,至少是含義不夠明確”(《傷寒論
    講解》)。姜建國等則分析:“傳統(tǒng)觀點認(rèn)為半夏瀉心湯中的干姜與芩、連的配伍,屬寒熱
    并用,并由此推測痞證的病機為寒熱互結(jié)。這種認(rèn)識存在問題。其一,不符合仲師原
    義。157條指出痞證的病機是'胃中不和,。第158條更明確指出:'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
    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可知痞證的病機當(dāng)是胃虛失運,氣機呆滯,痰濕中阻,
    即'胃氣不和,也。其二,  '寒熱互結(jié),的概念于理難通。  '寒,與'熱,勢同水火,
    何能'互結(jié)’?'寒’與'熱,只有格拒,諸如黃連湯、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證均是,仲
    師叫做'寒格’。其三,淡化了半夏瀉心湯的組方旨義。由于人們的思維執(zhí)著于'寒以
    治熱’、'熱以治寒,的用藥常規(guī),只要見到寒性藥與熱性藥并用,就一定著眼于寒與熱
    的藥性方面,故而難免簡單化地理解中醫(yī)某些方劑的組成法則與意義,半夏瀉心湯就是
    如此。此方主治'痞,證,何謂'痞’?邪結(jié)使然也。邪結(jié)當(dāng)瀉,故方名為'瀉心,。可
    知半夏瀉心湯一定要體現(xiàn)出'瀉’的功能特征。綜觀此方,除半夏辛燥開結(jié)外,就只有
    干姜與芩、連了。所以干姜與芩、連的真正用意不在寒與熱,而是取干姜之'辛’與
    芩、連之'苦,,辛開苦降以瀉心消痞。這就是中醫(yī)組方中'舍性取用(味),的用藥思
    維特點”(《傷寒析疑》)。上述觀點,有理有據(jù),值得參考。
        4。關(guān)于方中君藥的認(rèn)識  一是成無己等主張以黃連為君藥。他說:“痞者,留邪在
    心下,故治痞曰瀉心湯,黃連味苦寒,黃芩味苦寒,《內(nèi)經(jīng)》曰,苦先人心,以苦泄之。
    瀉心者,必以苦為主,是以黃連為君”(《傷寒明理論》卷4);二是柯琴等認(rèn)為以半夏
    為君藥。他說:“此痞本于嘔,故君以半夏,……”(《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或
    因以半夏命名,《方劑學(xué)》六版教材亦持這種觀點。有的則采取回避態(tài)度,如《方劑學(xué)》
    二、五版教材。今以兩種意見而論,我們當(dāng)先從原文分析其病因、病機。“傷寒五、六
    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俱,而以他藥下之,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
    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于此可知,痞證
    為邪在半表半里時,誤用下法,虛其中氣,外邪乘虛內(nèi)陷所致。《醫(yī)宗金鑒.訂正傷寒論
    注》卷2曰:“如系虛熱而嘔之痞,則宜半夏瀉心湯。”此處的“虛熱”,乃與結(jié)胸證相對
    而言。痞證是無形之熱痞結(jié)心下,并無痰水互結(jié),故不可用大陷胸湯之峻攻,而是遵
    “熱者寒之”的原則,選用苦寒之黃連為君以泄熱消痞,說明苦降是方中的主要方面。
    其次,從五瀉心湯綜合分析,諸方皆用黃連、黃芩以泄熱除痞,其余根據(jù)病情之變化,
    或合大黃(大黃黃連瀉心湯)以清泄實熱之痞;或再加附子(附子瀉心湯)以治兼有表
    陽虛之痞證;也有配伍半夏、生姜、干姜、人參、甘草、大棗(半夏、生姜、甘草瀉心
    湯)同用以治寒熱錯雜、虛實相兼之痞證,因此遂有五方之異。其中芩、連的苦寒泄
    熱,是其共性,所以柯琴說:“瀉心者,必以芩、連”(《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
    另外,從方劑演變來看,半夏瀉心湯實即由小柴胡湯去柴胡加黃連、干姜而成,加減出
    入雖不大,但因君藥有了變動,其功效、主治隨之而異,方名亦更換了。綜土所述,說
    明半夏瀉心湯以黃連的苦降為君,是得當(dāng)?shù)摹?br>    5.本方既治痞滿,方中為何選用甘溫壅滯之人參、大棗、甘草?這應(yīng)從半夏瀉心
    湯的病機談起。該方所治的心下痞滿,乃是寒熱錯雜、虛實相兼所致,可見中虛不運也
    是致痞的原因之一。而參、棗、草三味功能補中益氣,脾氣健旺,則運化之力自復(fù),不
    但無增滿之虞,而且尚有助于除滿消痞,體現(xiàn)了“塞因塞用”的反治法,充分反映了仲景治病用藥的辨證思路。
    ,    [方論選錄]
        1.成無己:“凡陷胸湯,攻結(jié)也;瀉心湯,攻痞也。氣結(jié)而不散,壅而不通為結(jié)胸,
    陷胸湯為直達(dá)之劑。塞而不通,否而不分為痞,瀉心湯為分解之劑。所以謂之瀉心者,
    謂瀉心下之邪也。痞與結(jié)胸有高下焉。結(jié)胸者,邪結(jié)在胸中,故治結(jié)胸曰陷胸湯。痞
    者,留邪在心下,故治痞曰瀉心湯。黃連味苦寒,黃芩味苦寒,《內(nèi)經(jīng)》曰:苦先人心,
    以苦泄之。瀉心者,必以苦為主,是以黃連為君,黃芩為臣,以降陽而升陰也。半夏味
    辛溫,干姜味辛熱,  《內(nèi)經(jīng)》曰:辛走氣,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為助,故以半夏、
    干姜為佐,以分陰而行陽也。甘草味甘平,大棗味甘溫,人參味甘溫。陰陽不交曰痞,
    上下不通為滿。欲通上下,交陰陽,必和其中。所謂中者,脾胃是也。脾不足者,以甘
    補之,故用人參、甘草、大棗為使,以補脾而和中。中氣得和,上下得通,陰陽得位,
    水升火降;則痞消熱已,而大汗解矣。”(《傷寒明理論》卷4)
        2.許宏:“病在半表半里,本屬柴胡湯,反以他藥下之,虛其脾胃,邪氣所歸,故
    結(jié)于心下,重者成結(jié)胸,心下滿而硬痛也;輕者為痞,滿而不痛也。若此痞結(jié)不散,故
    以黃連為君,苦人心以泄之。黃芩為臣,降陽而升陰也。半夏、干姜之辛溫為使,辛能
    散其結(jié)也。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其中,而益其脾胃之不足,使氣得平,上下升
    降,陰陽得和,其邪之留結(jié)者,散而已矣。  《經(jīng)》曰:辛人肺而散氣,苦人心而泄熱,
    甘以緩之。三者是已”。(《金鏡內(nèi)臺方議》卷6)
        3。徐彬:“嘔本屬熱,然而腸鳴則下寒,而虛痞者陰邪搏飲結(jié)于心下,即《傷寒論》
    所謂胃中不和,腹中雷鳴也。故主半夏瀉心湯,用參、甘、棗以補中,干姜以溫胃泄
    滿,半夏以開痰飲,而以芩、連清熱,且苦寒亦能泄?jié)M也。”(《金匱要略論注》卷17)
        4。柯琴:“蓋瀉心湯方,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黃連干姜湯也。不往來寒熱,是無半表
    證,故不用柴胡。痞困寒熱之氣互結(jié)而成,用黃連、干姜之大寒大熱者,為之兩解,且
    取其苦先人心,辛以散邪耳。此痞本于嘔,故君以半夏。生姜能散水氣,干姜善散寒
    氣,凡嘔后痞硬,是上焦津液已干,寒氣留滯可知,故去生姜而倍干姜。痞本于心火內(nèi)
    郁,故仍用黃芩佐黃連以瀉心也。干姜助半夏之辛,黃芩協(xié)黃連之苦,痞硬自散。用
    參、甘、大棗者,調(diào)既傷之脾胃,且以壯少陽之樞也”。(《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
        5.錢潢:“半夏辛而散痞,滑能利膈,故以之為君。半夏之滑,見小陷胸湯方論中。
    干姜溫中,除陰氣而蠲痞,人參、炙甘草大補中氣,以益誤下之虛,三者補則氣旺,熱
    則流通,故以之為臣。黃芩、黃連,即前甘草瀉心湯中之熱因寒用,苦以開之之義,故
    黃連亦僅用三倍之一,以為之反佐。大棗和中濡潤,以為傾否之助云。”(《傷寒溯源集》卷3)
        6.張錫駒:“夫痞者否也。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上下交,水火濟,謂之泰。天氣
    不降,地氣不升,上下不交,水火不濟,謂之否。故用半夏以啟一陰之氣,黃芩、黃連
    助天氣而下降,引水液以上升,干姜、人參、甘草、大棗助地氣之上升,導(dǎo)火熱而下
    降。交通天地,升降水火,以之治痞,誰曰不宜?”(《傷寒論直解》卷3)
        7。尤怡:“痞者,滿而不實之謂。夫客邪內(nèi)陷,既不可從汗泄,而滿而不實,又不
    可從下奪,唯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結(jié),黃連、黃芩之苦能泄其滿。而其所以泄與散
    者,雖藥之能,而實胃氣之使也。用參、草、棗者,以下后中虛,故以之益氣,而助其藥之能也。”(《傷寒貫珠集》卷2)
        8.張秉成:“夫痞之為病,皆由表邪乘虛陷里,與胸中素有之濕濁交相互結(jié)所致。
    表證既無,不必復(fù)用表藥;里氣又虛,又不得不兼顧其里。然邪既互結(jié)于胸次,必郁而
    為熱,所為痞堅之處,必有伏陽,故以芩、連之苦以降之,寒以清之。且二味之性皆
    燥,凡濕熱為病者,皆可用之。但濕濁粘膩之氣與外來之邪既相混合,又非苦降直泄之
    藥所能去,故必以干姜之大辛大熱以開散之。一開一降,一苦一辛,而以半夏通陰陽,
    行濕濁,散邪和胃,得建治痞之功。用甘草、人參、大棗者,病因里虛,又恐苦辛開泄
    之藥過當(dāng),故當(dāng)助其正氣,協(xié)之使化耳。”(《成方便讀》卷2)
        9。李疇人:“方以芩、連之苦寒,而與干姜、半夏之辛溫同用,佐以人參、甘草、
    大棗之甘溫,使藥留胃中不速下,則芩、連得以降逆和陰,姜、夏得以開痞通陽,使中
    焦否轉(zhuǎn)為泰。名為瀉心,實瀉胃中寒熱不和之邪耳。此方若去干姜則不效,蓋半夏之辛
    不敵芩、連之苦,且人參、甘草反滯中氣,故人參之用倘有斟酌,干姜則斷不可去。”(《醫(yī)方概要》)
      [評議]  諸家對半夏瀉心湯的方義論述,或偏于發(fā)病機制,或重在配伍意義,雖各
    有寓意,但在用藥方面均強調(diào)苦以瀉心,辛以治痞,甘以補中。關(guān)于方中之君藥,成無
    己、許宏以黃連為君,柯琴、錢潢以半夏為君。就本方證之成因而言,傷寒邪在少陽,
    誤下之后,邪熱內(nèi)陷,胃氣不和,以致心下痞硬。方用黃連苦寒降火,以瀉內(nèi)陷之邪
    熱,熱除則胃氣自和,所以成無己以黃連為君之論,切合本方證情。而李疇人則認(rèn)為:
    “此方若去干姜不效,蓋半夏之辛不敵芩、連之苦,且人參、甘草反滯中氣,故人參之
    用倘有斟酌,干姜則斷不可去”。臨床應(yīng)視病情而定,不可一概而論。至于“痞”的病
    因病機,張秉成持“皆由表邪乘虛陷里,與胸中素有濕濁交相互結(jié)所致”之說。結(jié)合方
    中芩、連、夏三藥皆味苦,有燥濕之功,所以于臨床有一定參考價值。再者,對于痞證
    的臨床特征,許宏曾提示“但滿而不痛”,并以此與硬滿而痛的結(jié)胸證鑒別,可謂經(jīng)驗之談。
      [驗案舉例]
      1.嚴(yán)重失眠癥  《傷寒解惑論》:某女,年約六旬,山東大學(xué)干部家屬。1970年春,
    失眠癥復(fù)發(fā),屢治不愈,日漸嚴(yán)重,竟至煩躁不食,晝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藥片,
    才能勉強略睡一時。按其脈澀而不流利,舌苔黃厚粘膩,顯系內(nèi)蘊濕熱。因問其胃脘滿
    悶否?答曰:非常滿悶。并云大便數(shù)日未行,腹部并無脹痛,我認(rèn)為這就是“胃不和則
    臥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處方:半夏瀉心湯原方加枳實。傍晚服下,當(dāng)晚就酣
    睡了一整夜,滿悶煩躁都太見好轉(zhuǎn)。接著又服了幾劑,終至食欲恢復(fù),大便暢行,一切基本正常。    :    '
      2.梅核氣  《金匱方百家醫(yī)案評議》:某女,40歲。初診:1972年5月8曰。今春
    以來,感咽嗌間如有物梗阻狀,心下痞滿,不思飲食,甚則思泛,形體消瘦,面色蒼黃
    (某醫(yī)院檢查未見消化道實質(zhì)性病變),寐臥不安,苔膩,脈澀。濕熱積滯,胃失和降,
    宜和胃散結(jié)清濕熱。方用:太子參9g,姜半夏9g,黃芩6g,川連4。5g,干姜4。5g,茯
    苓12g,炙甘草9g,姜竹茹12g,川樸6g。5劑。二診:5月14日。藥后噫噯頻仍,心
    脘舒如,神情爽然,原方意加減,原方川連改為1.5g,并去姜竹茹,加北秫米12g。7劑。
      3.瘧后痞嘔  《傷寒論匯要分析》:某男,30歲。患瘧疾3天,經(jīng)內(nèi)服奎寧片后,
    瘧疾雖止,但覺胸中痞悶,食后欲嘔,但又不得嘔,尤其見到油膩食物即生惡心感。甲
    醫(yī)認(rèn)為瘧后余邪未解,與小柴胡湯2劑,未見減輕;乙醫(yī)認(rèn)為瘧后脾虛,進(jìn)以六君子湯
    2劑,痞悶更甚。患者脈弦,舌苔白,自述除胸痞、惡心欲嘔外,并無其他痛苦。此證
    斷為瘧后余邪未解尚是,但無往來寒熱于外,非小柴胡湯所主。至于認(rèn)為脾虛而用六君
    子湯,則似嫌過早。本病雖無往來寒熱于外,但有寒熱互結(jié)于內(nèi),所以胸中痞悶,治擬
    予半夏瀉心湯,藥取寒熱消補并施,仍不離少陽和解之意。處方:半夏9g,黃芩6g,
    潞黨參9g,干姜4.5g,黃連4.5g,甘草3g,大棗3枚。服1劑后,惡心全除,胸痞大
    減,食欲稍振。次日照原方再服1劑而愈。
        4.脘痞  《金匱方百家醫(yī)案評議》:某男,60歲,退休職工。1984年6月6日初
    診:素啖高梁厚味,助濕蘊熱。近旬來自覺中脘痞滿,小溲微黃,脈緩,苔略黃膩,此
    屬酒家濕熱中阻,治宜寒熱并用,苦辛通降,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方用:制半夏9g,
    黃芩6g,干姜3g,黃連2.4g,黨參9g,炙甘草3g,大棗5枚,炒枳實6g,炮雞金6g,
    焦六曲12g,茯苓12g,車前子12g。5劑。并囑盡量少吃酒類、葷膩之品。復(fù)診:6月
    23日。前方共進(jìn)10劑,中脘痞滿見瘥,小溲轉(zhuǎn)清。診其脈實有力,右關(guān)尤甚,苔略黃
    膩。仍擬前法,去補虛之品,加消導(dǎo)之屬。復(fù)診方去黨參、炙甘草、大棗之補中,車前
    子之清利;加焦山楂12g,炒谷麥芽各12g,黑山梔9g,淡豆豉9g,以消導(dǎo)積滯,清熱和胃。再服7劑而愈。    、
        按語:案1老婦不眠不食,胃脘滿悶,舌苔黃厚粘膩,顯系“胃不和則臥不安”。
    宗《靈樞。邪客篇》“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diào)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之旨,
    投半夏瀉心湯加枳實,苦辛通降,補瀉兼施,終于使壅塞決瀆,經(jīng)絡(luò)大通,陰陽調(diào)和而
    其臥立至。案2梅核氣,伴有心下痞滿,不思飲食,寐臥不安,苔膩脈澀等癥,經(jīng)投半
    夏厚樸湯合半夏瀉心湯加減,調(diào)氣散結(jié),和胃治痞,果獲良效。案3胸中痞悶,食后欲
    嘔,雖發(fā)生于瘧病之后,但無寒熱往來于外,非小柴胡湯之所主;又無脾虛脈證,更非
    六君子湯之所宜,故宜乎投之不效。俞老僅僅抓住“胸中痞悶”這一主癥,仍不離和解
    之法,投半夏瀉心湯而愈。說明遣方用藥當(dāng)隨證而轉(zhuǎn),切不可囿于舊疾,忽于新病。案
    4患者性嗜膏粱,濕熱內(nèi)生,以致脘痞溲黃,故用半夏瀉心湯清熱燥濕,苦辛通降,兼
    顧中氣之虛。并加枳實消痞散結(jié),六曲、雞金消酒肉之積,茯苓、車前通利小便。復(fù)診
    時脈實有力,右關(guān)尤甚,故去參、甘、大棗;小便清利,故去車前。因患者傷于肉食,
    積熱未清,苔略黃膩,則又加入山楂、谷麥芽消導(dǎo)積滯,山梔、豆豉清熱和胃。山梔、
    豆豉合枳實,為《傷寒論》枳實梔子豉湯,可用治食積輕證,浙江名醫(yī)魏長春氏嘗用之。此亦師心于魏氏也。
        5.傷食吐瀉  《治驗回憶錄》:某男,5歲,傷食吐瀉,口渴尿少。醫(yī)者不問病源,
    貿(mào)然進(jìn)以溫補藥,企圖止之,病反劇。后醫(yī)又以水濕分利失常,治以五苓散,渴未減而
    吐利如故,因迎余治。診視指紋淡紅隱隱,心煩欲飲,水人則吐,食亦少進(jìn),舌苔黃白
    而膩,腹鳴下利,時嘔,一大便稀,淡黃有腥氣,嗜睡不少動,病月余矣。綜合判斷,乃
    系腸熱胃寒,食積濕困之象,既不可溫,又不可涼,治宜寒溫并用,處以半夏瀉心湯。
    半夏降逆止嘔,參、姜、草益氣溫中,芩、連清理腸熱,棗、草甘溫和胃,增茯苓健脾
    利水,花粉生津止渴,以宏效果。服后吐瀉均減,再劑病瘥。惟病久虛極,進(jìn)以參苓白術(shù)散平調(diào)脾胃,十劑能行,又半月而健。
        按語:本案雖由傷食引起,但經(jīng)吐瀉耗津,又病已月余。其心煩欲飲,水人則吐,
    頗似五苓散證,用五苓散不效者,以此方只能分利水濕,而無辛開苦降之功也。根據(jù)指
    紋和癥狀綜合判斷,此為腸熱胃寒,食積濕困之證,故用本方增人利水生津之品而愈。
        6.脘痞吐瀉  《傷寒論通俗講話》:某男,36歲。素有酒癖,因病心下痞悶,時發(fā)
    嘔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行,多方治療,不見功效。脈弦滑,舌苔白。此證為酒濕傷
    脾,升降失調(diào),痰從中生。痰飲逆胃則嘔吐,脾虛氣陷則大便不調(diào),中氣不和,氣機不
    利,故作心下痞。擬方:半夏12g,干姜6g,黃芩6g,黃連6g,黨參9g,炙甘草9g,
    大棗7枚。服1劑,大便瀉出白色粘涎甚多,嘔吐遂減十分之七。再1劑,則痞利俱減。又服2劑則病痊愈。
        7.脘腹脹痛  《當(dāng)代醫(yī)家經(jīng)驗方》:某男,42歲,軍人。平素脘腹隱痛,食后較重,
    時有肚脹,呃氣吞酸,燒心嘈雜,二便正常。檢查:形體消瘦,慢性病容,脈緩,苔白
    微黃。結(jié)合鏡檢,診為反流性胃炎。擬以降逆止痛,健胃抑酸為法。方選為半夏瀉心湯
    化裁。處方:半夏9g,黃芩6g,人參3g,甘草3g,黃連9g,木香9g,烏賊骨15g,吳
    茱萸6g。取藥5劑,煎兩汁,囑其隔日1劑。先后服用20劑而治愈。
        [臨床報道]
        1.胃炎  用本方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53例,痛甚加丹參、玄胡、五靈脂、白芍;
    嘔吐泛酸者減干姜、甘草、大棗,加竹茹、烏賊骨、吳茱萸;熱重濕甚減大棗、干姜,
    加佩蘭、藿香、茵陳、木通;噯氣呃逆加旋覆花、代赭石、柿蒂;納差者加山楂、神
    曲、雞內(nèi)金;便秘者加番瀉葉、大黃。日1劑,水煎空腹服,15天為1療程。痊愈26
    例,顯效12例,好轉(zhuǎn)12例,無效3例lu。
      2.急性腸炎  用本方(半夏、黃芩、黨參各9g,干姜、黃連、甘草各3g,大棗6
    枚)治療急性腸炎100例。如腹瀉每日多于5次者,加倍黃連劑量;發(fā)熱重者加葛根
    9g;嘔吐者加生姜5g;腹瀉者加枳殼6g,煨木香9g。日1劑。治療3日后,78例治
    愈,14例好轉(zhuǎn),8例無效:2)。
      3.賁門痙攣  用本方加減治療本病41例。基本方:法半夏、黃芩、甘草、黨參、
    旋覆花各lOg,黃連、干姜各5g,代赭石、大棗各30g。胸痛加桃仁、延胡索各lOg;
    嘔吐加竹茹5g,茯苓15g;精神抑郁加柴胡、香附各6g;陰虛者去干姜、黨參,加南
    沙參、麥冬各lOg;便秘加大黃5一lOg。日服1劑,病情好轉(zhuǎn)后,改為隔日1劑。治療
    后,29例痊愈,8例顯效,4例無效L3)。
      4.胃脘痛  用本方加減治療胃脘痛32例。基本方:。黃芩lOg,。,黃連的卜制陳皮
    6g,姜半夏6g,黨參lOg,焦白術(shù)8g,茯苓8g,,甘草3go噯氣吐酸加竹茹、厚樸;苦
    水多加大黃;清水、甜水多加生姜、紅棗;胃痛甚加木香。結(jié)果痊愈26例,好轉(zhuǎn)4例,無效2例c“。
      5.復(fù)發(fā)性口瘡  用本方合四物湯和全蝎為主治療復(fù)發(fā)性口瘡110例。基本方:半
    夏12g,黨參或太子參15—30g,蒼術(shù)6—12g,白術(shù)10—15g,黃芩6—12g,黃連3一
    lOg,干姜、生姜各3—6g,生地15—30g,川芎12g,白芍、生甘草、當(dāng)歸、升麻、柴
    胡各log,甘草各6呂,干姜9g,大棗4枚。其加減法為:偏虛型重用黨參、白術(shù),再加
    生黃芪20g,黃連用少量;偏濕型去生地,加茯苓12g;偏熱型干姜用少量,再加梔子
    lOg,或銀花20g,連翹15g;兼陰虛型重用生地,再加麥冬12g,石斛15~20g,蒼術(shù)、
    黃連干姜用少量;大便溏去黃芩;大便干燥重用黃芩,或配以生大黃3一lOg。全蝎每
    方必用,入湯劑用8一lOg,或研末吞服,每服1一l.5g,每日1劑。待潰爛愈合后再續(xù)
    服1—3月,或隔日一服,或每日一服。接著僅用全蝎一味研末吞服,以鞏固療效,再
    連服1—3月。結(jié)果顯效53例,有效57例L5j。
      6.呃逆  用本方治療癌性頑固性呃逆18例。治療方法:姜半夏15g,黃連6g,干
    姜6g,黃芩9g,黨參12g,甘草3g。口渴,舌紅無苔,脈細(xì)數(shù)加知母15g,花粉15g,
    石斛12g;口粘,苔白膩加藿香9g,蘇葉5g,川樸15g;腹脹,大便不暢加萊菔子15g,
    內(nèi)金15g,廣木香6g。日1劑,水煎250ml,分3—4次溫服。結(jié)果顯效10例,有效6例,無效2例L6j。    。
      7.肝膽病  用本方治療肝膽病138例。基本方:半夏12g,干姜3g,黃芩12g,黃
    連6g,枳殼12g,厚樸15g,黨參12g,甘草lOg,大棗5枚。每日工劑,水煎2次,共
    取汁500ml,分3次服。惡心,嘔吐者,不分次數(shù),少量頻服。加減方法:心下痞滿,
    觸之疼痛者加瓜蔞30g;伴脅痛者加當(dāng)歸.12g,白芍20g,柴胡24g;脅痛向肩背部放射
    者加茜草20g,降香10g,旋覆花10g,牡蠣30g;腹脹甚者加厚樸量至30g;乙肝癥狀
    消失后,表面抗原陽性者加白術(shù)10g,茯苓12g,板藍(lán)根30g。治療結(jié)果,138例中,惡
    心嘔吐,痞滿腹脹消失最早者5天,最遲者14天,平均7天。脅痛消失平均時間為10
    天。肝功能在4周內(nèi)正常者90例,8周內(nèi)正常5例。對乙肝表面抗原及膽結(jié)石排出無
    明顯作用l”。
        8.腎功能衰竭  用本方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56例。腎陽虛加炮附子、肉桂;脾虛
    加白術(shù);浮腫尿少加茯苓、澤瀉;皮膚瘙癢加白鮮皮。治療結(jié)果:顯效23例,好轉(zhuǎn)27例,無效6例t8j。
        [實驗研究]
        1.對實驗性胃潰瘍的作用  本方對大鼠醋酸型胃潰瘍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模型大
    鼠口服給藥,200g以上者每次4ml,200g以下者每次3ml(每ml相當(dāng)于生藥1.08g),
    連續(xù)給藥10天。然后處死動物,比較各組動物胃潰瘍的面積。給藥組潰瘍的面積為
    0.93±0。32ram2,對照組為u。72±2.42mm2,二組之間有非常顯著的差異。另外,對
    大鼠幽門結(jié)扎型胃潰瘍的形成有較好的預(yù)防作用,口服給藥6天后結(jié)扎幽門造成胃潰
    瘍,結(jié)扎24小時后處死動物,比較給藥組和對照組潰瘍灶的面積。結(jié)果,對照組潰瘍
    面積平均為13.32±2。06ImT/,給藥組僅為7.33±1.281mn2。但對胃出血程度、潰瘍個
    數(shù)、胃液量、總酸度、游離酸度、胃蛋白酶活性均無顯著影響L9j。
        2.抗缺氧作用  本方有明顯的抗缺氧作用,對多種方法所致的動物缺氧模型,均
    能延長其存活時間,如對常壓下小鼠整體缺氧,異丙腎上腺素所致心肌缺氧,氰化鉀和
    亞硝酸鈉中毒所致小鼠細(xì)胞缺氧,結(jié)扎雙頸總動脈所致小鼠腦缺氧,均有明顯的對抗作
    用,使小鼠存活時間顯著延長u0J。
        此外,楊氏認(rèn)為本方能促進(jìn)腸蠕動,增強幽門括約肌肉張力,抑制膽汁反流,保護(hù)
    胃粘膜,促進(jìn)炎癥恢復(fù)u”。王氏認(rèn)為本方的功能可能與黃芩的抗菌、抗病毒、抗乙酰
    膽堿作用;黃連的抗炎、健胃作用;半夏的化痰、鎮(zhèn)咳、鎮(zhèn)痛作用;甘草的抗炎、抗免
    疫、解痙、鎮(zhèn)咳祛痰、鎮(zhèn)痛、解毒作用及黨參的增強機體免疫提高機體應(yīng)激性等作用有關(guān)[1x。
        [附方]
        1.生姜瀉心湯(《傷寒論》)  生姜切四兩(12g)  甘草炙三兩(9g)  人參三兩(9g)
    干姜一兩(3g)  黃芩三兩(9g)  半夏洗半升(9g)  黃連一兩(3g)  大棗擘十二枚
    (4枚)  上八味,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功
    用:和胃降逆,散水消痞。主治: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2.甘草瀉心湯(《傷寒論》)  甘草炙四兩(12g)  黃芩三兩(9g)  半夏洗半升
    (9g)  大棗擘十二枚(4枚)  黃連一兩(3g)  干姜三兩(9g)(注:《傷寒論》原方無
    人參,《金匱要略》載該方有人參,結(jié)合方證分析,本方當(dāng)有人參)上七味,以水一升,
    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功用:益氣和胃,消痞止利。主
    治:傷寒中風(fēng),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
      半夏、生姜、甘草三瀉心湯,組成中均有半夏、干姜、黃連、黃芩、人參、大棗、
    甘草七味,皆能散結(jié)消痞,和胃益氣,用于胃氣不和之心下痞硬,嘔逆下利等癥。但同
    中有異,其中半夏瀉心湯辛開之力較強,主治心下痞滿較甚者;生姜瀉心湯于半夏瀉心
    湯減干姜二兩,加生姜四兩,旨在散水氣,和胃止嘔,對于水氣偏重,嘔逆較突出,并
    伴干噫食臭者頗為適宜。《醫(yī)宗金鑒.訂正傷寒論注》卷2云:“名生姜瀉心湯者,其義重
    在散水氣之痞也”;而甘草瀉心湯,則為半夏瀉心湯加甘草一兩,補中益氣之力益增,
    主治胃虛益甚,下利日數(shù)十行,完谷不化等。   
    附方;生姜瀉心湯      
    生姜12克 炙甘草9克 人參9克 干姜3克 黃芩9克 半夏12克 黃連3克 紅棗12枚  
    和胃降逆,散水消痞。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生姜瀉心湯(《傷寒論》)  生姜切四兩(12g)  甘草炙三兩(9g)  人參三兩(9g)
    干姜一兩(3g)  黃芩三兩(9g)  半夏洗半升(9g)  黃連一兩(3g)  大棗擘十二枚
    (4枚)  上八味,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功
    用:和胃降逆,散水消痞。主治: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附方;甘草瀉心湯     
    炙甘草12克 黃芩9克 半夏12克 紅棗12克 黃連3克 干姜9克 人參9克  
    益氣和胃,消痞止利傷寒中風(fēng),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 ,干嘔,心煩不得安。
    甘草瀉心湯(《傷寒論》)  甘草炙四兩(12g)  黃芩三兩(9g)  半夏洗半升
    (9g)  大棗擘十二枚(4枚)  黃連一兩(3g)  干姜三兩(9g)(注:《傷寒論》原方無
    人參,《金匱要略》載該方有人參,結(jié)合方證分析,本方當(dāng)有人參)上七味,以水一升,
    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功用:益氣和胃,消痞止利。主
    治:傷寒中風(fēng),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亚洲精品无码|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 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日韩深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性色在线影院| 久久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 2020国产欧洲精品网站| 欧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电影|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电影| AV最新高清无码专区| xxxx丰满少妇高潮|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99|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麻花传媒剧国产MV免费播放 | 免费观看欧美猛交视频黑人|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制服 丝袜 无码|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狠狠做五月深爱婷婷伊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WWW| 潮喷失禁大喷水无码| 免费观看的AV毛片的网站| 青青草国产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国产精品|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亚洲欧洲日产国无高清码图片| 起碰免费公开97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影片| 成人亚欧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野花免费社区在线| 亚洲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 亚洲AV天天做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中文字幕| 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 特级毛片A级毛片免费播放| 色狠狠色噜噜AV一区| 日韩av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