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黃芪建中湯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黃芪建中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組成;桂枝9克 炙甘草6克 紅棗12枚 白芍18克 生姜9克 膠胎70克(包) 黃芪4.5克 加減; 1.氣短,胸滿者,多加入生姜。 2.腹滿者,去紅棗,加入茯苓4.5克 3.治肺虛不足的,補氣加半夏9克 4.寒重者,加花椒溫中散寒; 5.便溏者,加白術健脾除濕; 6.氣滯者,加木香行氣除脹; 7.氣虛者,加黃芪、黨參補中益氣; 8.血虛者,加當歸溫養補血。 功用] 溫中補氣,和里緩急。 [主治] 虛勞病,陰陽氣血俱虛證。里急腹痛,喜溫喜按,形體羸瘦,畫色無華, 心悸氣短,自汗盜汗。本方為益氣溫中的常用方,臨床以里急腹痛,喜溫喜按,形體羸瘦, 面色無華,心悸氣短,或自汗盜汗,舌淡紅,脈沉弱為證治要點。 黃芪建中湯 (《金匱要略》) [異名] 黃芪湯(《古今錄驗》,錄自《外臺秘要》卷17)。 [組成] 芍藥六兩酒炒(18g) 桂枝三兩去皮(9g) 炙甘草二兩(6g) 生姜切三 兩(9g) 大棗十二枚擘(4枚) 飴糖一升(30g) 黃芪一兩半(9g) [用法] 以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六味,去滓,內飴糖,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 升,日三服。 [功用] 溫中補氣,和里緩急。 [主治] 虛勞病,陰陽氣血俱虛證。里急腹痛,喜溫喜按,形體羸瘦,畫色無華, 心悸氣短,自汗盜汗。 .; [病機分析] 脾胃為后天之本,營衛氣血生化之源。今中焦虛寒,納運無力,生化 不足,則致陰陽氣血俱虛。中氣虛寒,不得溫養,故里急腹痛,喜溫喜按;.氣血生化不 足,機體失于溫養,故形體羸瘦,面色無華;氣血虛無以養心,心失所養,則心悸氣 短;營衛不足,表虛不固,則自汗盜汗。以上諸癥皆因中焦虛寒,化源不足所致。 [配伍意義] 本方為小建中湯加黃芪而成,以溫中補虛立法,是治療虛勞的著名方 劑。方中黃芪甘溫人肺,健脾益氣;飴糖甘溫補虛,緩急止痛,共為方中君藥。桂枝助 陽,芍藥益陰,二藥相合,調和陰陽,化生氣血為臣。生姜、大棗辛甘相合,健脾益 胃,調和營衛,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為使。且炙甘草味甘,與桂枝、飴 糖相配“辛甘化陽”,合芍藥“酸甘化陰”。諸藥相合,益氣建中,方可化源足,氣血 生,營衛調,諸癥平。 [類方比較] 本方與小建中湯均有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功,用于中焦脾胃虛弱, 陰陽氣血不足之證。由于本方更增黃芪一兩半,而黃芪善補脾肺之氣,又能固表止汗, 故更宜于中焦虛寒,氣虛較著,兼有神疲乏力,自汗脈弱者。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益氣溫中的常用方,臨床以里急腹痛,喜溫喜按,形體羸瘦, 面色無華,心悸氣短,或自汗盜汗,舌淡紅,脈沉弱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同小建中湯。 3.本方現代常用于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神經衰弱,慢性腹膜炎,慢性胃炎等 辨證屬中氣虛寒,陰陽氣血俱虛的多種疾病。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者,嘔家及中滿者,均忌用本方。 [源流發展] 本方始載于《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中,由小建中湯加黃 芪而成,主治“虛勞里急,諸不足”。所謂“里急”,是指腹中拘急;“諸不足”,是指氣 血陰陽俱虛。由于本方之論緊接于小建中湯條文之后,方中又加入黃芪,可知本方所治 證候與小建中湯證相似,惟其虛損更甚。提示運用小建中湯時可根據患者虛損的程度靈 活加減,由此亦可見仲景用方之法度。后世醫家受其啟迪,在應用本方時或再加人人 參,使補氣之力益著(見《肘后備急方》卷4);或加入當歸,與飴糖、白芍相伍,助 其養陰補血之功(見《外臺秘要》卷工7引《必效方》);或將桂枝易為肉桂,以增溫陽 祛寒之效(見《證治要訣類方》卷1);或加白術、陳皮,既助脾胃之運化,又使補而 不滯(見《傷寒全生集》卷2)等等,反映了本方對后世溫中補虛之劑的影響。 [方論選錄] 1.吳昆:“汗后身痛者,此由汗多耗損陰氣,不能榮養筋骨,故令身痛;陽虛,故 令脈遲;汗后,故令脈弱。黃芪、甘草之甘,補中氣也,然桂中有辛,同用之足以益衛 氣而實表;芍藥之酸,收陰氣也,桂中有熱,同用之足以利榮血而補虛。此方以建中名 者,建立中氣,使其生育榮衛,通行津液,則表不虛而身痛自愈矣。”(《醫方考》卷1) 2.喻昌:“虛勞病而至于亡血失精,消耗精液,枯槁四出,難為力矣。《內經》于針 藥所莫制者,調以甘藥,《金匱》遵之,而用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急建其中氣。俾 飲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辛咸 苦,在所不用,蓋舍此別無良法也。然用法者貴立于無過之地,寧但嘔家不可用建中之 甘,即服甘藥,微覺氣阻氣滯,更當慮甘藥太過,令人中滿,早用橘皮、砂仁以行之可 也,不然甘藥又不可恃,更將何所恃哉?后人多用樂令建中湯、十四味建中湯,雖無過 甘之弊,然樂令方中前胡、細辛為君,意在退熱,而陰虛之熱則不可退;十四味方中用 附、桂、,蓯蓉,意在復陽,而陰虛之陽未必可復.又在用方者之善為裁酌矣。”(《醫門 法律》卷6) 、 ' 3.徐彬:“小建中湯本取化脾中之氣,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黃芪能走肌肉而實胃 氣,故加之以補不足,則桂、芍所以補一身之陰陽,而黃芪、飴糖又所以補脾中之陰陽 也。若氣短胸滿加生姜,謂飲氣滯陽,故生姜以宣之;腹滿去棗加茯苓,蠲飲而正脾氣 也;氣不順加半夏,去逆即所以補正也。”(《金匱要略論注》卷6) 4。陳元犀:“虛勞里急者,里虛脈急也;諸不足者,五臟陰精、陽氣俱不足也。 《經》云:陰陽俱不足,補陰則陽脫,瀉陽則陰竭,如是者當調以甘藥。又云:針藥所 莫及,調以甘藥。故用小建中湯君以飴糖、甘草,本稼穡作甘之味,以建立中氣,即 《內經》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是也。又有桂枝、姜、棗之辛甘,以宣上焦陽氣, 即《內經》所謂“辛甘發散為陽”是也。夫氣血生于中焦,中土虛則木邪肆,故用芍藥 之苦泄,于土中瀉木,使土木無忤,而精氣以漸而復,虛勞諸不足者,可以應手而得 耳。加黃芪者,以其補虛塞空,實腠通絡,尤有專長也。”(《金匱方歌括》卷2) [評議] 黃芪建中湯乃小建中湯加黃芪組成,均可治療虛勞,故喻昌曰:“虛勞病而 至于亡血失精,消耗精液,枯槁四出,難為力矣。《內經》于針藥所莫制者,調以甘藥, 《金匱》遵之,而用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急建其中氣。”黃芪味甘微溫,補脾肺之 氣,與飴糖相配,則甘溫益氣之力更勝,尤適于小建中湯證而氣虛較甚者,正如徐彬所 曰:“小建中湯本取化脾中之氣,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黃芪能走肌肉而實胃氣,故加之 以補不足,則桂、芍所以補一身之陰陽,而黃芪、飴糖又所以補脾中之陰陽也。”陳元 犀亦云:小建中加黃芪者,“以其補虛塞空,實腠通絡,尤有專長也。”可見黃芪建中湯 補氣建中之力勝于小建中湯。 [驗案舉例] 1。胃竇炎 《河北中醫》(1987,1:28):某男,49歲。慢性胃痛反復發作已5年許。 胃鏡檢查:胃體粘膜充血,紅腫,蠕動正常,活檢經病理證實,胃竇中度慢性炎癥,診 為胃竇炎。癥狀:脘腹脹痛,食后尤甚,納谷欠佳,泛吐清水,手足不溫,急躁易怒。 苔薄白,脈弦細。證屬肝木犯胃,中陽不足。以黃芪建中湯加柴胡、香附,5劑后胃脘 痛略減,繼進10劑,食納增加,吐酸好轉,以上方增損又服56劑,諸證悉平,胃鏡復 查已正常。迄今未再復發。 2.淺表性胃炎 《河北中醫》:(1994,14:30):張某。因胃脘痛半月來院求治,經 纖維胃鏡檢查,胃體中、下竇部粘膜以紅為主,診斷為淺表性胃炎。癥見胃痛隱隱,喜 溫喜按,得溫痛減,遇寒痛甚,伴神疲乏力,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沉緩,予黃芪建 中湯加減,服藥23劑,臨床癥狀消失,痊愈出院。 3.萎縮性胃炎 《湖北中醫雜志}(1991,17:12):某男,45歲。患者兩月前自覺上 脘隱隱作痛,納差,經某醫院兩次胃鏡檢查,證實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癥見胃脘部 脹痛,噯氣,飽脹,有時噯氣連續不止,勉強進食,大便不爽,舌質淡紅,苔薄白,脈 弦緩。此證反復發作一年余,責之中氣虛弱,脾胃虛寒,予黃芪建中湯加黨參,服30 劑癥狀消失,續服20劑鞏固療效,經胃鏡檢查恢復正常。隨訪3年,諸癥悉平。 4。潰瘍病 《湖北中醫雜志》(1982,3:20):某男,45歲。經胃鏡和X線檢查確診 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程已10年,曾有2次出血史,經多次治療潰瘍不能愈合,現 胃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球部前壁有一個1.5cm×1.Ocm,深0.2cm潰瘍。癥見胃脘隱 痛,饑時痛著,食后痛減,喜暖喜按,神疲易乏,大便偏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弱。辨證為脾胃虛寒。予黃芪建中湯煎荊和片劑,經過4周治療,脘痛已解,其它癥狀 明顯改善,胃鏡復查球部潰瘍已完全愈合。 按語:案l為中焦虛寒,又伴有肝氣郁滯,故以黃芪建中湯培土以建中陽,另加柴 胡、香附疏肝解郁。其余3例均為中氣虛弱,脾胃虛寒而致,故以黃芪建中湯溫中補 虛,益氣建中,使中陽建,氣血充,諸癥得解。 [臨床報道] 1.胃脘痛 用黃芪建中湯治療虛寒性胃脘痛34例,病程在1年以上者3例,1年 以內者3例。吞酸嘈雜者,加海螵蛸、浙貝母;噯氣泛惡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大便 溏薄者,加茯苓、山藥。結果治愈10例,顯效2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cu。 2。萎縮性胃炎 以黃芪建中湯為基本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101例。病程均在 1--20年,5年以上者占45%,其中合并十二指腸球炎者35例。虛寒型加黨參,肝郁 氣滯型加丹參、川楝子,脾胃陰虛型加百合。結果:臨床痊愈59例,顯效24例,有效 1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6。03%Lzj。 3.胃竇炎 用黃芪建中湯加丹參、桃仁、延胡索為基本方,治療胃竇炎41例。虛 寒明顯者加熟附片、黨參;胃陰不足者去干姜、桂枝,加沙參、麥冬;肝胃不和者加柴 胡、香附;痰濁中阻者加半夏、陳皮;食滯者加神曲、山楂。結果:痊愈23例,顯效 9例,好轉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6%[3J。 4.胃、十二指腸潰瘍 用黃芪建中湯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72例。結果:治 愈55例,好轉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8%,平均潰瘍愈合天數為28.9天(“。 、 5.胃傾倒綜合征 以黃芪建中湯加半夏、黨參、白術、玫瑰花為基本方,.治療胃 傾倒綜合征16例。病程15天內4例,一年之內工2例。血虛加當歸、枸杞子、阿膠、 鹿角膠;脘腹脹滿加香櫞皮、炒枳殼、煨木香;失眠者加肉桂、黃連;吻合口潰瘍者加 浙貝母、三七粉;吻合口炎癥,苔黃厚者,加蒲公英、黃芩,減桂、姜;大便溏者加扁 豆、山藥、麥芽、芡實。結果:痊愈15例,無效l例,痊愈為93.7%L5j。 6.血卟啉病 用黃芪建中湯為主,治療血卟啉病28例。病程最長達6月,最短3 天,均有上腹或臍周腹痛,或急腹痛癥狀,伴惡心、嘔吐、貧血,并不能以內外各科腹 痛原因解釋。腹痛甚者加元胡;濕重嘔吐甚者加砂仁、半夏;腹脹者加枳殼。結果28 例均獲治愈。療程最長18天,最短5天,1周左右痊愈。28例經隨訪半年,均未復發[6/。 7.,過敏性鼻炎 用黃芪建中湯加黨參、山藥、白術、杏仁、菟絲子、巴戟天,治 療過敏性鼻炎60例,病程最短1年,最長20年。過敏原因:藥物16例,冷空氣12 例,煙塵12例,無明顯誘因20例。有熱者加黃芪、去巴戟天。結果顯效50例,有效10例'”。 [附方] 內補當歸建中湯(《備急千金要方》卷3) 當歸四兩(12g) 芍藥六兩 (18g) 甘草二兩(6g) 生姜六兩(18g) 桂心三兩(9g) 大棗十枚 以水一斗,煮 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一日令盡。產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若大虛,納飴糖 六兩,湯成納之于火上,飴消。功用: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主治:產后虛羸,腹中疼 痛,、食欲不振,面色萎黃,唇口干燥,乳汁缺乏。 本方由小建中湯加當歸而成。方中當歸養血活血,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兩者相合, 溫補氣血,建中止痛。本方與黃芪建中湯均有溫中補虛,緩急止痛的功效,但黃芪建中 湯健脾益氣之功較勝;而本方養血療虛之力尤佳。 附方;內補當歸建中湯 當歸12克 白芍18克 甘草6克 生姜18克 桂心9克 紅棗10枚 功用: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主治:產后虛羸,腹中疼 痛,、食欲不振,面色萎黃,唇口干燥,乳汁缺乏。 本方現代常用于胃腸痙攣癥、腸粘連、腸疝痛、腸管狹窄、腸道蛔蟲性梗阻、 胃擴張、胃下垂、胰腺炎、闌尾炎、腹膜炎、腎結石等辨證屬于中陽衰弱,陰寒內盛的 多種疾病。 1.克隆病 2.膽道蛔蟲癥 3.嗜睡 4. 膽道蛔蟲癥. [附方] 內補當歸建中湯(《備急千金要方》卷3) 當歸四兩(12g) 芍藥六兩 (18g) 甘草二兩(6g) 生姜六兩(18g) 桂心三兩(9g) 大棗十枚 以水一斗,煮 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一日令盡。產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若大虛,納飴糖 六兩,湯成納之于火上,飴消。功用: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主治:產后虛羸,腹中疼 痛,、食欲不振,面色萎黃,唇口干燥,乳汁缺乏。 本方由小建中湯加當歸而成。方中當歸養血活血,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兩者相合, 溫補氣血,建中止痛。本方與黃芪建中湯均有溫中補虛,緩急止痛的功效,但黃芪建中 湯健脾益氣之功較勝;而本方養血療虛之力尤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