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完帶湯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完帶湯 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方 組成;白術一兩(30g)土炒 山藥一兩(30g)炒 人參二錢(6g) 白芍五錢 (15g)酒炒 車前子三錢(9g)酒炒 蒼術三錢(9g)制 甘草一錢(3g) 陳皮五 分 (l.5g) 黑芥穗五分(1.5g) 柴胡六分(1.8g)) 加減法 1. 若兼濕熱,帶下兼黃色者,宜加黃柏、膽草以清熱燥濕; 2. 兼有寒濕,小腹疼 痛者,宜加肉桂、鹽茴以溫經散寒止痛; 3. 腰膝酸軟者,宜加杜仲、續斷以補腎強腰; 4` 病久,白 帶如霜,可加鹿角霜以溫腎澀帶; 5` 日久病涉滑脫者,宜加龍骨、牡蠣以固澀止帶。 主治;本方現代常用于陰道炎、宮頸炎、宮頸糜爛等屬肝脾不和,濕濁下注者;也可用于 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肝炎、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腎炎蛋白 尿、乳糜尿、腎積水、硬腦膜外血腫等,以及泄瀉、眩暈、鼻淵、水腫等屬于脾虛濕盛者。 1.乳糜尿 2.厭食證 3.泄瀉 4.妊娠腫脹 5.經漏 6.嗜睡 7.嘔吐 8.經行泄瀉 9。腎盂腎炎 10.陽痿 11。慢性腎炎 12。慢性痢疾 l3.慢性前列腺炎 14.慢性肝炎 15.流涎 16.膿耳 17.鼻淵 18。耳鳴 一、婦科 1。帶下 2.慢性宮頸炎 3.脾虛閉經 二、內科 1.慢性胃炎 2.慢性結腸炎 3。腎炎蛋白尿 4.腎積水 5.眩暈 6.顱內血腫 功用] 補中健脾,化濕止帶。 [主治] 脾虛肝郁,濕濁下注之帶下。帶下色白或淡黃,清稀無臭,面色咣白,倦 怠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本方為治療脾虛白帶之常用方,臨床以帶下綿綿不止,清稀色白無 臭,舌淡苔白,脈濡緩為證治要點?!? 完帶湯 (《傅青主女科》卷上) [組成] 白術一兩(30g)土炒 山藥一兩(30g)炒 人參二錢(6g) 白芍五錢 (15g)酒炒 車前子三錢(9g)酒炒 蒼術三錢(9g)制 甘草一錢(3g) 陳皮五分 (l.5g) 黑芥穗五分(1.5g) 柴胡六分(1.8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補中健脾,化濕止帶。 [主治] 脾虛肝郁,濕濁下注之帶下。帶下色白或淡黃,清稀無臭,面色咣白,倦 怠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 [病機分析] 本方所治白帶乃由脾虛肝郁,濕濁下注所致。傅山說:“夫白帶乃濕盛 而火衰,肝郁而氣弱,則脾土受傷,濕土之氣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榮血以為經 水,反變成白滑之物,由陰門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傅青主女科》卷上)。肝郁 傷脾,脾虛生濕,濕濁下注,帶脈不固,故見帶下色白或淡黃,清稀無臭;至于面色咣 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等癥,皆為脾虛濕盛之象。 [配伍意義] 本方證由于脾虛不運,肝氣不舒,帶脈不固,濕濁下注而致。根據 《素問.三部九候論》“虛則補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郁達之”,以及《素問.至 真要大論》“散者收之”的治療原則,“治法宜大補脾胃之氣,稍佐以舒肝之品”(《傅青 主女科》卷上),以補脾益氣,疏肝解郁,化濕止帶立法。方中白術苦甘溫,“為脾臟補 氣第一要藥”(《本草求真》卷1),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山藥甘平,健脾補中,“專補 任脈之虛,又能利水”(《傅青主女科》卷上),并能補腎以固帶脈,使帶脈約束有權, 則帶下可止。二藥土炒重用為君藥,意在補脾祛濕,使脾氣健運,濕濁得消。人參大補 元氣,補中健脾,資君藥補脾之力;蒼術燥濕運脾,助君藥祛濕化濁之功;。車前子利濕 清熱,令濕濁從小便而利;白芍柔肝理脾,使木達而脾土自強,以上四藥為臣藥。陳皮 健脾燥濕,長于理氣,《徐大椿醫書全集.本草經百種錄》謂其“凡肝氣不舒,克賊脾土 之疾,皆能已之”,并可使君藥補而不滯;柴胡疏肝解郁,升舉陽氣;黑芥穗引血歸經, 和血順氣。以上三藥均用小量,舒肝理氣解郁,使肝木不至下克脾土,俾脾健濕消,共 為佐藥。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為佐使。諸藥相伍,培土疏木,祛濕化濁,使脾氣 健旺,肝氣條達,清陽得升,濕濁得化,則帶下自止。 本方配伍特點,是在大量補脾藥物的基礎之上,配伍小量的舒肝之品,補散并用, 寓補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內,使氣旺脾健而陽升濕化。 本方可使脾健濕消,帶下得止,凈盡無余,故名“完帶湯”。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治療脾虛白帶之常用方,臨床以帶下綿綿不止,清稀色白無 臭,舌淡苔白,脈濡緩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若兼濕熱,帶下兼黃色者,宜加黃柏、膽草以清熱燥濕;兼有寒濕,小腹疼 痛者,宜加肉桂、鹽茴以溫經散寒止痛;腰膝酸軟者,宜加杜仲、續斷以補腎強腰;病久,白 帶如霜,可加鹿角霜以溫腎澀帶;日久病涉滑脫者,宜加龍骨、牡蠣以固澀止帶。 3.本方現代常用于陰道炎、宮頸炎、宮頸糜爛等屬肝脾不和,濕濁下注者;也可用于 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肝炎、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腎炎蛋白 尿、乳糜尿、腎積水、硬腦膜外血腫等,以及泄瀉、眩暈、鼻淵、水腫等屬于脾虛濕盛者。 [使用注意] 本方為脾虛白帶而設,若帶下赤白或赤黃,稠粘臭穢,苔黃脈數,屬 濕熱下注者,則非本方所宜。 [源流發展] 本方出自明末清初傅山所著的《傅青主女科》卷上,傅山認為:“夫白帶 乃濕盛而火衰,肝郁而氣弱……治法宜大補脾胃之氣,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風木不閉塞于 地中。則地氣自升騰于天上,脾氣健而濕氣消,自無白帶之患矣。方用完帶湯?!备凳祥L于 婦科,辨證以肝、脾、腎立論,注重調理氣血,認為:“帶下俱是濕癥”,“因帶脈不能約束而病 此患”,以帶脈損傷,“加之以脾氣之虛,肝氣之郁,濕氣之侵,熱氣之逼”為主要病機,臨床 分為白帶、黃帶、青帶、赤帶、黑帶進行論治,本方即為治療白帶而設。 金元以降,治療脾虛白帶,習用補中益氣湯。但補中益氣湯畢竟不是治療白帶的專 方,明.繆希雍總結前人經驗,融會個人心得,予以闡發:“白帶多是脾虛,蓋肝氣郁則 脾受傷,脾傷則濕土之氣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輸為榮血,而下白滑之物,皆由風木 郁于地中使然耳!法當開提肝氣,補助脾元。宜以補中益氣湯加酸棗仁、茯苓、山藥、 黃柏、蒼術、麥冬之類”(《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卷2)。傅山繼承和發展了繆氏的脾虛 肝郁論,變“開提肝氣,補助脾元”為“大補脾胃之氣,稍佐以舒肝之品”,將繆方刪 繁就簡,去黃芪、當歸、酸棗仁、茯苓、黃柏、麥冬,加車前子、黑芥穗、白芍,遂成 化濕止帶之專方。傅氏的“寓補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內”,實為補中益氣湯補中升陽 之變法; “開提肝木之氣,則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補益脾土之元,則脾氣不濕, 何難分消水氣”,則是對繆氏“開提肝氣,補助脾元”的發揮。自此,后世醫家論治脾 虛白帶多宗傅氏,以完帶湯為主方?!侗孀C錄》卷u亦載完帶湯,方中黑芥穗改為荊 芥,加半夏,所治亦同。 [疑難闡釋] 關于黑芥穗。本方用黑芥穗五分,作用奧妙,各家有不同看法,有認 為:“黑芥穗用以收澀止帶,并有引血歸經作用”(《岳美中醫話集》);有認為:“荊芥穗收 斂止帶”(《新編中醫方劑學》);還有認為:“荊芥勝濕”(《中醫學解難》)。查《傅青主女 科》,以女科部分使用黑芥穗最多,達14處,用治帶下、血崩、調經、小產、難產、正 產及產后諸病。其中,子死產門難產、正產胞衣不下、正產氣虛血暈、產后瘀血少腹疼 等并非出血性疾病。傅氏在書中反復強調:“用荊芥炭引血歸經”,并在平肝開郁止血湯 條下說:“荊芥通經絡,則血有歸還之樂”;在加減四物湯條下說:“加白術、荊芥,補中 有利”。可見,傅氏認為本品引血歸經,疏通經絡,能收能利。傅氏重視氣血關系,因 氣能行血,血以載氣,氣病可及血,血病可及氣,二者相互影響。應用本品正體現了傅 氏善于從調理氣血關系人手,治療婦科疾病。傅氏在順經湯條下說:“用引血歸經之品, 是和血之法,實寓順氣之法也”;在引氣歸血湯條下說:“此方名引氣,其實仍是引血也, 引血亦所以引氣,氣歸于肝之中,血亦歸于肝之內,氣血兩歸”??梢?,傅氏常用本品 引血和血以達到調氣的目的。傅氏自釋本方立法為,“大補脾胃之氣,稍佐以舒肝之品”, 從方中重用白術、山藥均達一兩,及柴胡、陳皮和黑芥穗用量均不過數分,不難看出傅 氏的本意,使用本品在于調理肝氣。 [方論選錄] * 1.傅山:“此方脾、胃、肝三經同治之法,寓補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內。開提肝 木之氣,則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補益脾土之元,則脾氣不濕,何難分消水氣?至 于補脾而兼以補胃者,由里及表也。脾非胃氣之強,則脾之弱不能旺,是以補胃正所以 補脾耳。”(《傅青主女科》卷上) 2.冉先德:“帶下色白不臭,倦怠便溏,面色灰白,是為脾虛不運,濕濁流注所致, 治則應肝脾同治,寓補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內,開提肝木之氣,則肝血不燥,何至下 克脾土,補益脾土之元,則脾氣不濕,何難分消水濕。故方中黨參、山藥、蒼術、白術 四藥合用,健脾燥濕,脾旺則濕無由生;柴胡、白芍舒肝解郁,疏泄正常,則不克脾 土;陳皮、車前子、黑芥穗行氣、利濕、止帶;甘草調和諸藥,共成健脾舒肝,燥濕束 帶之劑?!?《歷代名醫良方注釋》) 3。岳美中:“此方用大量白術、山藥為君藥,雙補脾胃陰陽5用中量人參、蒼術為 臣藥,補中氣,燥脾土;芍藥、甘草合用,為甲己化土,車前子利濕,均為正佐之藥。 方中最妙者,柴胡、陳皮、黑芥穗俱用不及錢之小量,柴胡用以升提肝木之氣,陳皮用 以疏導脾經之滯,黑芥穗用以收澀止帶,并有引血歸經作用。方中山藥、白術用量可謂 大矣,陳皮、柴胡、黑芥穗用量可謂小矣。大者補養,小者消散,寓補于散,寄消于 升,用量奇而可法,不失古人君臣佐使制方之義。”(《岳美中醫話集》) 4.裴正學:“脾虛,則顏面萎黃,食欲不振,體乏無力;濕滯,則帶下色白,脈滑 而弱。肝主帶脈,肝郁亦能帶下。此方重用白術、山藥健脾燥濕以治其本而為主;黨 參、蒼術亦具健脾燥濕之功,與主藥相伍,其效益確而為輔;柴胡舒肝,白芍柔肝,陳 皮理氣,車前子利水,荊芥穗收斂止帶,諸藥從不同角度促進除濕止帶之功而為兼治; 甘草調和諸藥,是為引和。”(《新編中醫方劑學》) 5.錢伯煊:“本方為近世治療白帶最常應用的方劑,適用于脾虛濕盛之白帶,臨床 用本方多不做藥物加減,但在劑量上卻有著很大的靈活性。原方重用白術、山藥至30 克,而升陽調肝之柴胡、荊芥、陳皮僅用幾分,孰不知白術、山藥雖健脾益氣之品,若 用量過重反使胃壅氣滯而致納少、運呆,故在用量上勿需與醒脾運濕之蒼術、陳皮相差 太多,一般用至12克左右即可;而對于脾虛濕盛之證,升陽調肝之品亦不必如此謹慎, 用至6克左右并無妨害,否則柴、荊等品,性本清輕,于大隊參、術、藥、芍之中,以 數分之微量如何能發揮效用?!?《女科方萃》) 6。李飛,等:“本方系傅山用治脾虛肝郁,濕濁下注所致帶下的著名方劑。其配伍 要點,是在大劑白術、山藥配伍人參、蒼術、車前子健脾祛濕,以治帶病之本的基礎 上,用小量的柴胡、陳皮、黑芥穗舒肝解郁相合,標本兼顧,以動制靜,而成補脾舒 肝,祛濕止帶之功,體現了傅山'大補脾胃之氣,稍佐以舒肝之品,的立法制方之旨。 尤其方中白術、山藥量至兩余,而柴胡、陳皮、黑芥穗僅五、六分,懸殊雖大,但寓意 深刻?!?《中醫歷代方論選》) [評議] 傅山論白帶,首言“濕盛”,立方卻不以祛除濕邪為主,而用“寓補于散 之中,寄消于升之內”,圍魏救趙,立意之妙,出入意表。冉氏、裴氏以脾虛濕邪為患 分析證候,重點突出。岳氏、李氏對“大補脾胃之氣,稍佐以舒肝之品”詳加闡釋,均 得傅氏之旨;然錢氏對此有不同看法,認為臨證之時藥量尚須增減,確實發諸人之未 發,很有參考價值。 ’ [驗案舉例] , 1.乳糜尿:《浙江中醫雜志》(1987,5:214):某男,48歲。乳糜尿多年,屢治鮮 效,近日加重,尿如脂膏,倦怠乏力,臉色萎黃,納呆腹脹,舌淡,苔膩微黃,脈象濡 滑。尿檢蛋白(+++),白細胞(+),乳糜尿定性試驗陽性。觀前醫多用萆蘚分清 飲、、知柏地黃湯之類而乏效,改投完帶湯加石菖蒲、萆蘚、生黃芪。服8劑,腹脹消 失,尿清,苔膩減,惟腰酸痛,脈沉緩,尿檢蛋白(++),乳糜尿(++),繼以原方 去蒼術,加桑寄生。5劑后,尿檢正常,自覺癥狀基本消失,繼服原方5劑以鞏固療效。隨訪3年未復發。 2.厭食證 《陜西中醫》(1990,1:28):某男,4歲,1988年8月5日初診。家長 代訴患兒不吃飯,喜食瓜果等零食,食后腹脹,大便每日2—3次不等,睡時露睛。查: 面黃肌瘦,舌淡,苔白膩,脈緩弱無力。辨證屬脾虛挾濕,予完帶湯加茯苓。連服5劑 后,食納漸增,守前方繼進5劑,食量較前明顯增多。 3.泄瀉 《陜西中醫》(1990,1:28):某男,2歲半,患泄瀉近1個月,時發時止, 大便稀薄,帶有不消化之食物殘渣,日達數次至10余次,食欲不振,精神欠佳,面色 萎黃,舌質淡白,苔白膩,指紋淡。證屬脾胃虛弱,濕邪較盛。投完帶湯加扁豆,水煎 服,每日1劑。服3劑后,大便每日最多4—5次,食納欠佳,上方中加萊菔子,繼服3劑,大便轉入正常。 按語:以上3案均非帶下,但同屬脾虛不運,濕濁內生,均以本方加減取效。案1 為濕濁下注,以本方加味健脾化濕,兼以泌別清濁。案2為脾虛濕困,以本方健脾化 濕,理氣健胃。案3為泄瀉,食不消化,因小兒脾常不足,故兼以健脾消食。 4.妊娠腫脹 《新中醫》 (1992,3:46):某女,25歲,1989年10月25日初診。 患者已妊6月,近工月來頭面四肢浮腫,漸重,伴胸悶氣短,神疲懶言,口淡無味,納 少便溏,膚色咣白,舌質胖嫩,苔薄膩,脈滑無力。證屬脾虛子腫,治以健脾利水化 濕,兼以理氣,方用完帶湯加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砂仁。連服3劑,腫脹大減, 諸癥好轉;續進5劑后浮腫全消,足月順產一子。 按語:患者素體脾虛,因孕重虛,運化失職,水濕溢于肌膚,發為子腫,故以完帶 湯合五皮飲出入,意在健脾化濕,利水消腫。 5.經漏 《新中醫》(1990,8:44):某女,45歲,因過度勞累,經漏證復發,現經 血淋瀝不絕已月余,色淡,腹痛綿綿,神疲乏力,面白,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此為 脾虛失攝之證,予完帶湯去車前、蒼術,加艾葉、阿膠。服藥3劑血少痛止,又予原方加黃芪5劑而愈。 .按語:本案乃脾虛失攝所致,完帶湯能大補脾胃之氣,使脾氣健運,氣能攝血;若 重癥者,本方不中予之,當用固沖湯。 6.嗜睡 《中醫雜志》(1993,9:sso):某女,35歲,1990年5月6日就診?;颊?br>于2個月前,因淋雨后,發熱身痛,經治熱退痛減,但覺昏沉嗜睡,頭身困重,食少, 口淡不渴,大便溏軟,小便清長,帶下清稀,舌淡,苔薄白,脈濡緩。證屑脾胃虛弱, 濕困脾陽,治宜補中健脾,化濕通陽,方用完帶湯減白芍、芥穗,加茯苓、桂枝、防 風、石菖蒲,水煎服。服3劑后諸癥減輕,精神轉佳,續服3劑,癥狀消除而告愈。 7.嘔吐 《四川中醫》(1987,12:22):某女,36歲,病嘔吐伴白帶年余,間或治 療,病情時輕時重,近日嘔吐加劇??淘\:嘔吐涎沫,日發作數次,白帶量多粘稠,無 臭氣,且嘔吐與白帶多成正比,增則俱增,減則俱減,伴胸脘痞悶,神疲納差,身軟乏 力,嗜睡,面色咣白,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辨證為脾胃虛弱,升降失調,脾津下陷而 為帶,濁陰上泛而吐涎。治宜調理中州,復脾之升清,胃之降濁,俾升降有序,其證當 愈。藥用完帶湯加芡實、半夏、生姜、丁香,守方略事增損,連服10劑,諸癥皆平。 最近隨訪,體健無恙。 8.經行泄瀉 《福建中醫藥》(1986,4:54):某女,40歲。患者病歷二載,每自行 經即腹瀉,日3—4次,雖經治療,但時愈時患。月經周期32天,4天凈,量多,色 淡,面色萎黃虛浮,不思飲食,神疲肢軟,帶下淋漓,腰酸背痛,舌胖苔白,脈沉緩。 當責脾腎陽虛,濕濡中焦。治擬健脾溫腎,調中勝濕。予完帶湯去車前子,加巴戟、炒 苡仁、茯苓。服藥9劑,納谷漸增,帶下甚少,諸癥亦瘥。囑每月經前10天,服上方 6劑。如此調治3月而愈。 9。腎盂腎炎 《吉林中醫藥》 (1987,6:27):某女,58歲,1982年7月25日就 診?;颊咭蚰I盂腎炎,在外院住院治療1個月,無效?,F癥:腰痛,尿頻,尿少,納 差,乏力,頭暈。查體:神情呆滯,水腫,舌苔淡黃微膩,脈細弱微數。初予豬苓湯加 味,不效。細詢之,方知患者白帶頗多,質薄,氣味腥穢。查尿常規:蛋白(++)、 膿細胞(+++),高倍視野中可見少數紅白細胞及上皮細胞,血常規:血紅蛋白7g, 白細胞13000/mm3、中性78%,淋巴22%。診為勞淋、帶下,證屬脾腎兩虛,濕濁下 注,治以完帶湯加滑石、梔子、黃柏。服藥8劑后小便即暢,白帶顯著減少,精神好 轉,尿常規正常。繼以上方出入,再服14劑,諸證痊愈,查血常規:血紅蛋白9g,白細胞正常。 按語:案6—9均兼有帶下病,身患兩疾,脾虛濕盛,病情較重。案6為患者冒雨 受濕,治療不徹底,濕邪人里,損傷脾陽,致清陽不升則嗜睡,濕濁下注則帶下,用本 方出入,健脾化濕:加通陽化氣之品而效。案7為脾氣虛弱,運化失司,不能為胃行其 津液,水停胃腑,致胃氣上逆,引動水飲,則嘔吐涎沫;濕濁下流,傷及任帶二脈,而 為帶下,故以本方健脾化濕,加半夏等降逆蠲飲,加芡實收濕止帶。案8為經行泄瀉, 是證以脾氣虛弱、脾腎陽虛和肝木犯脾多見,臨床虛多實少;傅山治經前泄水,用健固 湯(人參、白芍、茯苓、薏仁、巴戟)補脾氣,使“脾氣日盛,自能運化其濕,濕既化 為烏有,自然經水調和,又何至經前作泄哉”(《傅青主女科》卷上);本案實為完帶湯 與健固湯合方,健脾化濕之力更著,病愈當在情理之中。案9為脾腎俱虛,濕濁內生, 日久不愈,濕郁化熱,氣不攝津,濕熱下注,用本方補脾固腎以治本,加清熱利濕之品以治標。 10.陽痿 《新中醫》(1992,3:46):某男,38歲,1989年4月2日診?;缄栶? 年余,屢投補腎壯陽之品無效,頭昏乏力,精神委靡,面色晦滯,陰部濕冷,食少便 溏,舌淡,苔灰白滑膩,脈細而滑。此為脾虛濕濁內盛,宗筋弛縱。治當健脾利濕化 濁,投完帶湯加九香蟲、蜈蚣,日1劑,水煎服。5劑陽事漸振,15劑告愈。 按語:本案陽痿日久,迭服補腎興陽之劑無效,非命火不足可知;且陰部濕冷,納 少便溏,舌苔白膩,當為脾虛濕濁下注,痹阻氣機,損傷陽氣,導致宗筋弛縱,故以完 帶湯加味,使脾健濕去,陽氣宣通,而病自愈。 11。慢性腎炎 《新中醫》(1991,1:48):某男,7歲,1988年5月2日初診?;?br>腎小球腎炎已3年余,多次住院治療,仍顏面輕度水腫,持續蛋白尿,遇感冒加劇???br>診:面色咣白,眼瞼輕度水腫,乏力納差,便溏,尿微黃,舌淡胖,苔白膩,脈沉緩。 尿化驗檢查:蛋白(+++),白細胞(0—2)。辨為脾虛濕滯之水腫,治當健脾燥濕理 氣,投完帶湯加茜草。藥進7劑,水腫消,納增,尿化驗轉陰。再予原方lO劑,諸癥 悉除。繼予原方研末沖服半月善后。隨訪至今,病未復發。 12。慢性痢疾 《新中醫》(1991,1:48):某男,50歲,1988年9月8日初診?;?br>者3月前下利,里急后重,診斷為“菌痢”,先后經中西醫藥物治療,仍大便稀溏,輕 微里急后重,服藥時好轉,停藥則加劇??淘\:面色無華,四肢困倦,頭暈心悸,胸悶 脘痞,口淡納差,大便稀溏有粘液,里急后重,入夜尤甚,尿清,舌淡,苔白膩,脈濡 緩。大便化驗檢查:紅細胞(0—1),膿細胞(0--3)。辨為脾虛濕滯之久痢。治當健脾 祛濕,化氣行滯,投完帶湯加焦山楂治療。首服6劑,諸癥大減,大便化驗轉陰,守原 方再服15劑,諸癥若失,至今未復發。 l3.慢性前列腺炎 《新中醫》(1989,9:5):某男,28歲,已婚;自述多年來尿道 口常有粘液溢出,莖稍舉則精液自流,莖中疼痛,伴腰酸,神疲。前列腺液檢查:卵磷 脂小體少許,膿細胞(++)。診為慢性前列腺炎。服清熱利濕之劑,治療2月余未愈。 刻診:面色無華,精神不振,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緩。證屬脾虛腎虧,濕邪下注,擾 亂精室。治宜健脾化濕,佐以補腎,擬完帶湯去芥穗、柴胡,加益智仁。服5劑后癥狀 明顯好轉,再進7劑病愈。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按語:案u一13均為慢性疾病,雖經較長時期治療,病情仍多次反復,均過用苦 寒清熱利濕之品,損傷脾胃,致脾失健運,濕濁內生。案11為水濕泛溢,清濁不分, 故水腫、蛋白尿久而不消,投完帶湯以補氣健脾,化濕收攝取效。案12為濕滯不祛, 升降失常,清濁不分,故痢久難愈;“初痢宜通,久痢當補”,用本方加味,健脾化濕行 滯。案13為素體脾腎虧虛,脾不升清,濕濁下注,擾動精室,用本方意在健脾化濕, 祛除病因,加益智仁為補益脾腎,收斂固澀。 14.慢性肝炎 《吉林中醫藥》 (1987,6:27):某男,46歲,1985年5月6日初 診?;颊哂?979年診斷為“慢性肝炎”。數年來右脅隱痛,納差乏力,屢治不愈。近半 年更覺口淡乏味,納呆,氣短乏力,嗜臥,腹脹,泄瀉日3—4次,小便淡黃短少,時 有鼻衄,兩足踝微腫,面色蒼白無華,神情悒郁,形體消瘦,脈虛緩無力,舌淡苔薄白 而潤。谷丙轉氨酶180單位,麝濁工8單位,鋅濁20單位,麝絮(+++),IIBSAg陽 性。以往多用逍遙散加減,見效甚微。證屬久病脾胃大虛,運化無力,肝郁濕滯,故用 完帶湯加茅根、炒雞內金治之。服藥工5劑后,腹脹、鼻衄、水腫均消失,飲食稍增, 大便日1次,小便清長。以本方加減共服60余劑,諸癥消失,谷丙轉氨酶32單位,麝 濁10單位,鋅濁8單位,麝絮(+),HBsAg陰性。已上班工作,至今未復發。 按語:慢性肝炎以肝郁脾虛并見較多,但臨床各有側重,或以肝郁為主,或以脾虛 為主。本案病久脾胃虛甚,諸癥蜂起,逍遙散側重舒肝解郁,非其治也;改用本方以健 脾化濕為主,舒肝解郁為輔,竟收佳效。 15.流涎 《新中醫》(1991,3:46):某男,4歲,1986年12月20日初診。患兒 流涎年余,近月來加重,易感冒,大便溏爛,曾迭進中西藥治療罔效。癥見流涎量多, 頦部潮紅糜爛,胸部衣著亦被浸濕,面色無華,食欲不振,鼻流濁涕,唇舌淡白,苔薄 白,脈虛無力,此為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水濕上溢于口。治宜補益脾胃,燥脾利濕, 方選完帶湯去白芍,加干姜、雞內金0服藥3劑后流涎明顯減輕,流涕消失,食欲增 加,大便成形,再服6劑諸癥消失。隨訪3年未復發。 按語:脾主運化,在液為涎。脾胃虛弱,運化無力,則不能四布津液,固攝無權, 則水濕上溢于口,用本方加減,意在健運脾氣,化濕攝液。 16.膿耳 《新中醫》(1991,3:46):某男,10歲,左耳反復流膿4年余,膿液清 稀量多,伴面色萎黃,納呆,乏力,便溏,唇舌淡白,苔白滑,脈虛無力。耳科檢查: 左耳道有較多稀的分泌物,鼓膜中央穿孔,中耳粘膜淡紅色,無肉芽增生。證屬脾胃虛 弱,運化無力,水濕流滯耳竅。治以補氣健脾利濕,解毒排膿,方用完帶湯加黃芪、土 茯苓、炮山甲。服藥4劑后患耳流膿減少,納增,大便成形。續服6劑后臨床癥狀消 失,查左耳干潔。隨訪4年未復發。 按語:患者久病,正虛邪戀,脾虛濕阻,水濕停滯耳竅,投以本方健脾利濕,并加 托里排膿解毒之品,藥證合拍而奏效。 17.鼻淵 《新中醫》 (1990,8:44):某女,16歲,1987年12月2日診。鼻塞, 流濁涕,伴頭痛1年余,近2月因受涼感冒病情加重,嗅覺減退,體倦納呆,頭部悶 脹。查:兩鼻旁壓痛,左側鼻腔彌散性慢性充血腫脹,雙中鼻道及鼻咽部有膿液,舌 淡、苔白厚,脈沉細。X線攝片診斷為“慢性上頜竇炎”。始予陳氏取淵湯,5劑未效。 詳揣病情,當按脾虛濕濁證治,擬完帶湯去甘草,加桔梗,5劑后癥狀大減。繼用5 劑,X線攝片復查:雙上頜竇腔陰影密度稍高,但積液消失。又用10劑,癥狀消失, 追訪1年未發。 按語:鼻淵新病多實,為風濕熱為患,久病多虛,為脾肺氣虛。本案由脾虛不運, 濕濁內聚,循經上達竇竅,故用本方健脾化濕。 18。耳鳴 《新中醫》(1998,2:57):某男,35歲,1996年6月13日診。耳鳴如 蟬噪伴聽力減退1年。經西醫診為神經性耳鳴,予維生素B1、Blz等藥治療不效??淘\: 終日耳鳴如蟬噪,聽力減退,倦怠乏力,神疲納少,頭昏如蒙,大便時溏,面色黃白, 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濡細。證屬脾氣虛弱,清氣不升,濕阻清竅。治以益氣升 清,化濕通竅。以完帶湯去芥穗,人參易為黨參,加石菖蒲。5劑后耳鳴減輕,前方去 車前子,加葛根,繼服5劑,耳鳴時發時止,鳴聲有減,守方加黃芪,連服1月,耳鳴 消失,聽力復常。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語:《靈樞.口問》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北景讣礊槠⑻摑?br>阻,清氣不升所致。用完帶湯加減,以健脾為主,祛濕為輔,兼用升陽,使脾健清升, 濁降竅通,則耳鳴得愈。 [臨床報道] 一、婦科 1。帶下 將本方按比例制成婦炎清糖漿劑,每服35ml,每日3次,10天為l療 程,治療婦女帶下病107例。結果:48例顯效,51例有效,8例無效,總有效率為 92.52%uj。用本方加芡實、白果,以太子參易人參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治療帶下病 50例,一般服藥5—7劑后有效,續服10—14劑即愈。加減法:,帶下色白兼黃,有穢 味者)JnJ~l黃柏;白帶挾紅者,加白薇、側柏炭、椿根皮;腰酸甚者,加菟絲子、杜仲; 少腹掣痛者,加煨金鈴、白頭翁、紅藤L2,。用本方治療64例,證屬脾腎陽虛,肝胃不 和,方中人參改用黨參,劑量加倍,其余藥物劑量與原書相同,治愈(主癥或兼癥完全 消失,婦檢正常)21例,好轉(主癥帶量減少,無味,.但尚有輕微兼癥或婦檢尚有陽 性體征)35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7%L3j。 2.慢性宮頸炎 用本方加減治療47例,氣虛加黃芪、黃精,血虛加生地黃、熟首 烏,腎陰虛加女貞子、桑寄生,腎陽虛加熟附子、肉桂,挾濕熱者加茵陳、黃柏,挾濕 毒者加銀花、連翹。水煎服,每日1劑,病情好轉后改為隔日1劑。結果:經服藥15— 46劑,臨床痊愈25例,好轉18例,無效4例c”。 3.脾虛閉經 以本方去車前子、黑芥穗,黨參易人參,加當歸、牛膝為基本方, 對癥加減,治療脾虛閉經39例。加減法:畏寒加肉桂,氣短加黃芪,心慌加龍眼肉。 結果:服藥6—9劑月經已潮,停藥3個月月經正常并伴隨癥狀消失者為痊愈,共2l 例;服藥9一12劑,月經已潮,停藥3個月月經周期正常者為顯效,共5例;總有效率100%[“。 二、內科 1.慢性胃炎 30例患者均經胃鏡檢查確診,用本方加減治療,脾胃虛弱者重用黨 參、白術、山藥;肝郁氣滯者柴胡、白芍、陳皮加量;濕熱內阻者減少黨參、山藥的用 量,重用蒼術、車前子;兼有出血者黑芥穗加量。結果:治愈2工例,好轉9例,總有 效率為100%,平均療程53天L6j。 2.慢性結腸炎 以本方為主治療49例。病程最長18年,最短3個月;均有不同 程度腹瀉、臍周隱痛或左下腹疼痛,食少體倦,大便帶粘液;大便鏡檢15例正常,34 例有數量不等的紅、白細胞和膿細胞。加減法:大便有膿血者加/iI連、地榆、槐花,里 急后重者加木香,腹脹者加厚樸、枳殼,食少者加神曲、內金,久瀉者加肉豆蔻、石榴 皮,腎陽虧損者加肉桂。每日1劑,水煎服。結果:痊愈10例(腹瀉、腹痛消失,大 便次數及常規檢查正常,1年內未發),顯效21例(腹瀉腹痛消失,大便次數及化驗基 本正常,半年內無反復),好轉14例(腹瀉次數減少,自覺癥狀有改善,大便化驗有少 許紅、白細胞),無效4例(癥狀及大便常規無變化),總有效率為91.8%c,j。 3。腎炎蛋白尿 用本方為基本方治療23例,尿蛋白(+++)以上者加黃芪、益 母草、金櫻子,腰痛劇烈者加川斷、杜仲、桑寄生,顏面水腫者加蘇葉、防風、生姜, 下肢水腫者加帶皮茯苓、防己。全部病例均服藥1個月以上。結果:14例痊愈(蛋白 尿消失,體征改善,隨訪1年內未復發),6例有效(蛋白尿明顯減少,持續降至+以 下,或蛋白微量,勞累時偶有復發,但服上藥仍有效),3例無效(治療半月以上,病 情無明顯改善)[8J。 4.腎積水 11例均經腎、輸尿管、膀胱B超檢查,提示有不同程度腎盂擴張、集 合系統分離;腎盂造影或腎臟CT提示腎盂、輸尿管上段積水。用本方去柴胡、黑芥 穗,加滑石、王不留行、枳實、乳香、沒藥為基本方,結核引起者加夏枯草、百部,結 石引起者加金錢草、石韋、雞內金,盆腔炎者加薏苡仁、金銀花、魚腥草。水煎,每曰 l劑。結果:用藥2周內見效者6例,2—4周見效者3例;11例中治愈7例,.好轉2例,無效2例L9J。 5.眩暈 用本方去甘草,加生姜、大棗,治療脾虛濕盛眩暈64例。結果:眩暈消 失,伴隨癥狀消失,舌脈恢復正常,半年以內未復發者為痊愈,共51例;眩暈及伴隨 癥狀減輕,或痊愈半年以內復發者為好轉,共工3例uoJ。 . 6.顱內血腫 用本方加減治療13例,均屬硬腦膜外血腫,均有明顯的中間清醒 期,劇烈頭痛、頻繁嘔吐和偏癱。臨床洽愈9例,好轉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2.23%[11]。 .. 、 [實驗研究] 抗炎作用 以巴豆油混合致炎液0.05ml、注射于小鼠左耳,同時給藥 組小鼠每鼠腹腔注射0。lml完帶湯(含生藥0.054g)。結果:完帶湯組與對照組相比, 鼠耳腫脹程度有非常顯著的差異,表明本方有明顯的抗炎作用u: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