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獨活寄生湯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獨活寄生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方。 組成;獨活9克 桑寄生6克 杜仲6克牛膝6克 細辛6克 秦艽6克 茯苓6克 肉桂心6克 防風6克 川芎6克 人參6克 甘草6克當歸6克 白芍6克 干地黃6克 加減; 1.痹證疼痛較劇者,酌加制川烏、制何首烏、白花蛇、地龍 、紅花等以助搜風通絡、活血止痛之較; 2.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溫陽祛寒; 3.濕邪偏盛者,去地黃,酌加防已、薏苡仁、蒼術以祛濕消仲; 4.正虛不重者,可減地黃、人參。 本方現代常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頸腰椎骨質 增生、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小兒麻痹癥、慢性布氏桿菌病、顳頜關節功 能紊亂綜合征、新產腹痛腰背痛、隱性脊椎裂、濕疹等辨證屬風寒濕痹著日久,正氣不 足者。 1.痛痹 2.痹證 3.兩腳痿癱 [主治] 痹證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腰膝疼痛,肢節屈伸不利,或麻木不 仁,畏寒喜溫,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細弱。 本方治證以風寒濕邪痹著筋骨,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為主要病機, 臨床以腰膝冷痛,肢節屈伸不利,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細弱為證治要點。 (《備急千金要方》卷8) [異名] 獨活湯《圣濟總錄》卷162、萬金湯(《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卷1)。 [組成] 獨活三兩(9g)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細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 風 川芎 人參 甘草 當歸 芍藥 干地黃各二兩(各6g) [用法] 上十五味,哎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溫身勿冷也。喜虛下利 者,除干地黃。服湯,取蒴藿葉火燎,厚安席上,及熱眠上,冷復燎之。冬月取根,春 取莖,熬,臥之佳。諸處風濕,亦用此法。患腹痛,不得轉動,及腰腳攣痛,不得屈 伸,痹弱者,宜服此湯,除風消血也(現代用法:水煎服,日服二次)。 [功用] 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 [主治] 痹證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腰膝疼痛,肢節屈伸不利,或麻木不 仁,畏寒喜溫,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細弱。 [病機分析] “夫風濕寒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三氣襲人經絡,人于筋脈、皮 肉、肌膚,久而不已,則人五臟”(《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3)。本證為感受風寒濕邪 而患痹證,經久不愈,邪氣未除,肝腎已損,氣血已耗。腎主骨,腰為腎之府。肝主 筋,膝為筋之會。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筋骨失養,故肢節屈伸不利。又風寒濕邪客于 腰膝筋骨,故腰膝疼痛,畏寒喜溫,或麻木不仁。《儒門事親》卷1說:“夫痹之為狀, 麻木不仁,以風、濕、寒三氣合而成之。”《素問。痹論》謂:“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 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素問.逆調論》言:“營氣虛則不仁, 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心悸氣短,脈細弱均為氣血不足之象。由此 可見,風寒濕邪痹著于筋骨,肝腎不足,氣血兩虛,為本證的基本病機。 [配伍意義] 本方為痹證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之證而設,故以祛風濕,止痹 痛,益肝腎,補氣血立法。方中以獨活為君藥,取其祛下焦與筋骨間的風寒濕邪。《本 草備要》卷1謂;獨活“氣緩善搜,人足少陰氣分以理伏風”。《藥品化義》亦云:“獨 活能宣通氣道,自頂至膝,以散腎經伏風,凡頸項難舒,臀腿疼痛,兩足痿痹,不能動 移,非此莫能效也。”臣以細辛散陰經風寒,搜筋骨風濕,通絡止痛,《實用藥性字典》 云“細辛為風痛要藥,功能深入以散風祛寒”;防風祛風以勝濕,《長沙藥解》稱其“引 經絡,逐濕淫,通關節,止疼痛,舒經脈,伸急攣,活肢節,起癱瘓”;秦艽除風濕舒 筋,《名醫別錄》卷2言其“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古人稱防風、秦艽為“風藥中 潤劑,散藥中補劑”,有祛邪而不傷正之妙;肉桂心溫里祛寒,通利血脈。佐以桑寄生、 牛膝、杜仲補肝腎,壯筋骨,祛風濕;當歸、川芎、地黃、芍藥養血活血,即所謂“治 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成方便讀》卷2);人參、茯苓、甘草補氣健脾,扶助正氣。 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配伍,祛邪扶正,標本兼顧,使氣血足而風濕除,肝腎 強,痹痛愈。 本方具有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之功,故取獨活和桑寄生二藥,命名本方。 本方配伍特點,是以祛風寒濕藥為主,輔以補肝腎,養氣血之品,邪正兼顧,有祛 邪不傷正,扶正不礙邪之義。 [類方比較] 獨活寄生湯與蠲痹湯,兩方均用防風、當歸、芍藥、甘草,具有祛風 除濕止痛之功,治療痹證麻木不仁等。其不同點,獨活寄生湯以獨活為君,配伍秦艽、 細辛、肉桂、桑寄生、杜仲、牛膝、人參、茯苓、地黃、川芎等祛風散寒,補肝腎,益 血之品,主治痹證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癥見腰膝疼痛,畏寒喜溫,心悸氣短 等,而以下部痹證為主。蠲痹湯以羌活為君,配黃芪、姜黃以益氣和營,主治風痹,營 衛兩虛,癥見身體煩疼,項背拘急,肩臂肘痛等,以上部痹證為主。 [臨床應用] 1。證治要點 本方治證以風寒濕邪痹著筋骨,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為主要病機, 臨床以腰膝冷痛,肢節屈伸不利,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細弱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痹證疼痛較劇者,酌加制川烏、制首烏、白花蛇、地龍、紅花等以助 搜風通絡、活血止痛之效;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濕陽祛寒;濕邪偏盛者,去 地黃,酌加防已,薏苡仁、蒼術以祛濕消腫;正虛不重者,可減地黃、人參。 3.本方現代常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頸腰椎骨質 增生、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小兒麻痹癥、慢性布氏桿菌病、顳頜關節功 能紊亂綜合征、新產腹痛腰背痛、隱性脊椎裂、濕疹等辨證屬風寒濕痹著日久,正氣不足者。 [使用注意] 本方由辛散燥濕及扶正之品組成,對于痹證屬濕熱實證者。非其所 宜。 [源流發展] 本方最早見于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卷8,主治“腰背痛,因 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所得,不時速治,流人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痛重,腰 痛,攣腳重痹”;“新產便患腹痛,不得轉動,腰腳攣痛,不得屈伸,痹弱。”此后歷代 醫家對本方主治病證又有進一步闡述和發揮。如《普濟方》卷155引.《簡易方》:“風濕 搏于腰背,氣血凝滯,連引疼痛”;又引《如宜方》治“歷節走注,徹骨節疼痛,風濕 氣毒”。《保嬰撮要》卷13治“鶴膝風,氣血虛弱。四肢頸項等處腫,不問腫潰,日久 不斂”。《外科理例》卷7治“風濕流氣,有毒白手足起,遍身作痛,頸項結核如貫珠” 。《醫方集解.祛風之劑》治“肝。腎虛熱,風濕內攻,腰膝作痛,冷痹無力,屈伸不便”。 同時歷代醫家效其法、取其名,在本方基礎上進行加減化裁,以適應病情的變化。如 《雞峰普濟方》卷4的獨活寄生湯,即本方去秦艽、茯苓、人參、甘草、當歸、芍藥, 功用與主治相似,而益氣養血之力較輕。《世醫得效方》卷3的獨活寄生湯,即本方去 牛膝、秦艽、茯苓,功用與主治亦相同。《慎齋遺書》卷7的獨活寄生湯,即本方去秦 艽、茯苓,加白芷以祛風止痛,主治“鶴膝風,痛甚,因于風者,并主痛風”。《醫略 六書》卷30的獨活寄生湯,即本方去細辛、秦艽、防風、人參、甘草,主治“產后血 室空虛,邪氣陷伏而下注于腳”的“腳氣疼痛,脈虛澀弦浮者。”《醫醫偶錄》卷1的獨 活寄生湯,即本方去杜仲、川芎、人參、芍藥、生地,加威靈仙、金毛狗脊以祛風濕、 強腰膝,治“產后腰痛,上連脊背,下連腿膝”者。此外,《外臺秘要》卷工7引《古今 錄驗方》獨活續斷湯,在本方基礎上,續斷易桑寄生以補養肝腎,強健筋骨,通利血 脈,治“冷痹,痛弱重滯或偏枯,腰腳痙攣,腳重急痛”。本方改為丸劑,稱獨活寄生 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對腰背痛而病程長,病勢緩者,較利于長服。現代臨床則 廣為其用,不論內、外、婦、兒、皮膚、鼻疾,凡屬風寒濕痹著日久,正氣不足者,以本方加減化裁,均可獲效。 [疑難闡釋] 1.關于用法中的蒴藿 原方用法中,服湯后以蒴翟葉火燎或炒,鋪床上,令病人 臥其上,熨疼痛部位,以助祛風濕,通經絡之力。蒴翟(shu6di60)始見于《名醫別 . 錄》卷3,謂其“味酸、溫,有毒”,主治“風瘙癮疹,.身癢,濕痹。可作浴湯。”《上 海常用中草藥》言其“莖葉,發汗利尿。根,活血散瘀,祛風活絡。”此法今已少用, 若能佐以其它熱熨法,亦可有助于提高療效。 2.本方扶正祛邪以何為主?原書謂:“夫腰背痛者,皆猶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 所得也”。本方重用獨活,配桑寄生、防風、秦艽、細辛、肉桂等祛風勝濕,溫里散寒 之品,從組成分析,是以祛邪為主,但益氣養血,補養肝腎之品亦多,因此扶正方面同 樣占有相當的比重。故對痹證日久,肝腎不足,氣血兩虛者較為適合。 3.關于本方視性別加減應用問題 對于男性患者,本著“男子以氣為用”的宗旨, 著重補氣,原方用四君子湯去白術補氣,臨床可以黃芪易黨參,療效優于原方。對于女 性患者,本著“女子以血為用”的道理,著重用四物湯補血,如患者月經正常,可重用 川芎,因此藥為血中氣藥,既可活血行氣又能祛風止痛,、且與地、芍同用可使其補而不 滯(陜西中醫,1994,9:423)。筆者認為遣方用藥關鍵在于辨證論治。 4.關于本方配伍活血藥 《類證治裁》卷5言:“諸痹……良由營衛先虛,腠理不 密,風寒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痹。”王 清任《醫林改錯》卷下指出“痹證有瘀血”,并謂“總逐風寒、去濕熱,已凝之血,更 不能活”,力主活血化瘀治痹。本方中當歸、牛膝、川芎、桂心等品,具有活血化瘀, 溫通血脈作用,寓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成方便讀》卷2)之理。臨床表 明,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痹證,都可以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并根據病情決定孰輕孰重。 病輕日短,瘀尚未成,重在活血行血,使局部氣血流通,不給外邪提供立足之地,使用 祛風散寒逐濕藥驅邪外出,重病日久,瘀血形成,意在活血化瘀,使瘀血去,結滯清,脈絡通暢,痹通可止。 [方論選錄] 1.吳昆:“腎氣虛弱,肝脾之氣襲之,令人腰膝作痛,屈伸不便,冷痹無力者,此 方主之。腎,水臟也,虛則肝脾之氣湊之,故令腰膝實而作痛。屈伸不便者,筋骨俱病 也。”《靈樞經》曰:能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能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故知屈伸不 便,為筋骨俱病也。冷痹者,陰邪實也;無力者,氣血虛也。是方也,獨活、寄生、細 辛、秦艽、防風、桂心、辛溫之品也,可以升舉肝脾之氣,肝脾之氣升,則腰膝弗痛 矣;當歸、熟地、白芍、川芎、杜仲、牛膝者,養陰之品也,可以滋補肝腎之陰,肝腎 之陰補,則足得血而能步矣;人參、茯苓、甘草者,益氣之品也,可以長養諸臟之陽, 諸臟之陽生,則冷痹去而有力矣。”(《醫方考》)。 2.汪昂:“此足少陰、厥陰藥也。獨活、細辛人少陰,通血脈,偕秦艽、防風疏經 升陽以祛風;桑寄生益氣血,祛風濕,偕杜仲、牛膝健骨強筋而固下。芎、歸、芍、 地,所以活血而補陰;參、桂、苓、草,所以益氣而補陽。辛溫以散之,甘溫以補之, 使血氣足而風濕除,則肝腎強而痹痛愈矣。”(《醫方集解.祛風之劑》) 3。張璐:“風性上行,得濕粘滯則留著于下,而為腳痹重,非獨活、寄生無以療之。 辛、防、秦艽,獨活之助;牛膝、杜仲,寄生之佐。桂、苓、參、甘,以壯其氣;芎 勞、芍、地,以滋其血,血氣旺而痹著開矣。(《千金方衍義》卷8) 4。張秉成:“此亦肝腎虛而三氣乘襲也,故以熟地、牛膝、杜仲、寄生補肝益腎, 壯骨強筋。歸、芍、川芎和營養血,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參、苓、甘草益 氣扶脾,又所謂祛邪先補正,正旺則邪自除也。然病因肝腎先虛,其邪必乘虛深入,故 以獨活、細辛之人腎經,能搜伏風,使之外出,桂心能人肝腎血分而祛寒。秦艽、防風 為風藥卒徒,周行肌表,且又風能勝濕耳。”(《成方便讀》卷2)。 5。李疇人:“以參、苓、草、芎、歸、地、芍養血通絡,加艽、防、細辛、寄生、 獨活散風,桂枝和營散寒,杜仲補腎,牛膝引導,.合治冷風頑痹麻木之癥。而少化濕之 藥,因風藥亦能勝濕,故照此方加減則善矣。”(《醫方概要》) [評議] 張秉成對本方證病機的論述:“此亦肝腎虛而三氣乘襲也”,言簡意賅,比 較中肯。吳氏所謂:“腎氣虛弱,肝脾之氣襲之”,則使人難以理解。對本方配伍意義的 分析,汪昂與張秉成所論,均簡要可從,其中汪氏所說:“辛溫以散之,甘溫以補之,使 血氣足而風濕除,則肝腎強而痹痛愈矣。可謂提綱挈領,切中肯綮。 對于方中地黃,原方注明為干地黃,吳昆、張秉成認為用熟地黃,究其原因,誠如 徐大椿所說:“古方只有干地黃、生地黃,從無用熟地者。熟地乃唐以后制法,以之加入 溫補腎經藥中,頗為得宜”(《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實踐表明:如患者陰虛有熱,宜用 生地;如腎虛血虧明顯,則用熟地。對于方中的桂,吳昆、李疇人等認為用桂枝;張秉 成認為用肉桂心。一般來說,如病在四肢,則用桂枝,取其行里達表,溫通一身陽氣, 流暢氣血,善走四肢之功,且與白芍合用又可調和營衛;而病變在腰部以下,則用肉 桂,取其溫腎助陽,散寒止痛之效。 [驗案舉例] 1.痛痹 《續名醫類案》卷13:胡縣丞,遍身走痛,兩月后左腳面結腫,未幾腿股 又患一塊,脈輕診則浮,重診遲緩。此血氣不足,腠理不密,寒邪襲虛而然,以加減小 續命湯4劑,及獨活寄生湯數劑,疼痛頓去,更以托里藥,倍加參、芪、歸、術,百貼而愈。 按語:痛痹兩月余,“脈輕診則浮,重診遲緩”。此乃風寒濕痹著,氣血不足,且寒 邪偏重。用加減小續命湯溫經散寒,除濕止痛,續用獨活寄生湯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 補氣血,祛邪扶正,病乃愈。 2.痹證 《丁甘仁醫案》:腰髀痹痛連及胯腹,痛甚則泛惡清涎,納谷減少,難于 轉側。腰為少陰之府,髀為太陽之經,胯腹為厥陰之界,產后血虛,風寒濕乘隙人太 陽、少陰、厥之絡,榮衛痹塞不通,厥氣上逆,挾痰溫阻于中焦,胃失下順之旨,脈象 尺部沉細,寸關弦澀,苔薄膩。書云: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痛為寒 痛,寒郁濕著,顯然可見。恙延兩月之久,前師謂肝氣人絡者,又謂血不養筋者。理亦 近是,究未能審其致病之源。鄙擬獨活寄生湯合吳茱萸湯加味,溫經達邪,泄肝化飲。 紫丹參、云茯苓、全當歸、大白芍、川桂枝、青防風、厚杜仲、懷牛膝、熟附片、北細 辛、仙半夏、淡吳萸、川獨活、桑寄生,服藥5劑,腹髀胯腹痹痛大減,泛惡亦止。惟 六日未更衣,谷食無味。去細辛、半夏,加砂仁七分,半硫丸錢半,吞服。又服2劑。 腑氣已通,谷食亦香。去半硫丸、吳萸,加生白術錢半、生黃芪三錢。服10劑。諸恙 均愈,得以全功。 按語:丁氏審證求因,認為此痹乃產后血虛,寒郁濕著于太陽、少陰、厥陰之絡, 又兼虛寒嘔吐。故用獨活寄生湯合吳茱萸湯加味治療,果見速效。 3.兩腳痿癱 《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選集.朱松慶醫案》:潘姓,年40余歲,業建筑。 患兩腳痿痛不能行走,遍請中西醫診治,因其形瘦體弱,認為操勞過度,宗筋弛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