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認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內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吏,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
廣義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書變體,極為繁伙,。古人認為篆書為蒼頡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漢人名為'大篆',詳'大篆'條。其后列國分治,諸侯力政,文字異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漢人稱為'小篆','詳小篆'條。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大篆
漢字古代體之一。其名始見于漢代著作,與'小篆'對稱。廣義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書體,包括甲骨文、鐘鼎文、籀文和六國文字等;狹義專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銘文等。
籀文
(籀書)周代文字,一般認為即'大篆'。或謂與大篆不同,名之"籀篆",甚至視為'奇字'。從廣義來說,'籀文'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從狹義說,僅指《史籀篇》文字,即宗周之書。秦李斯據以制'小篆',遂以籀文為'大篆'。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現,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后,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
籀篆
實同'籀文',即'大篆'。但唐張懷瓘《書斷》卷上分列'籀文'和'大篆',認為'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與古文大篆小異'。明趙宦光《寒山帚談》卷上《權與一》亦持此見,以為篆書中'一曰《籀篆》,《詛楚文》,《鐘鼎識》、及《嘯堂錄》,以至楊氏《書統》所載及古篆諸韻,取其合于許氏所取作"籀書"者采焉。一曰"大篆",《石鼓文》是也。'據此,則趙氏所言'籀篆'多同'金文'。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敘》注中曾力辨其謬,認為'籀篆'實即'大篆'也。近時學者折中兩說,以為從字體上說,'籀篆'與'大篆'(主要指《石鼓文》)尚有差別。故如趙宦光等分列'籀篆'于'大篆'之外,其說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