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創新、生態、人文!響應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將成為一座怎樣的城市?目前正在編制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40)已經形成了一些初步設想。下面我們節選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40)綱要概要》的部分內容為您一一展現。全面了解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創新之城、生態之城、人文之城。 城市性質: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個中心”的基礎上,到2040年將上海建設成為綜合性的全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標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競爭力:一座繁榮創新之城 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設國際經濟、金融中心為支撐,以建設國際貿易、航運中心為基礎,以建設自由貿易區為契機,提升上海參與全球經濟合作與競爭的能力和影響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領先地位。 進一步提升上海作為國際門戶和國家交通樞紐的功能,強化綜合交通的服務能力,提高對內對外兩個扇面的輻射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上海在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的支點作用,更好地促進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集聚創新資源,吸引創新人才,建立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體系,使上海成為全球創新網絡中的重要樞紐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城市的全面創新。 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進城市生活的信息化、產業發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細化,建設高效互聯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產業體系和良好創新體系,充分發掘傳統行業、創新經濟的增長潛力,實現經濟多樣化發展,提供多元化的就業機會,建設適合各類人才成長創業的宜業城市。 1.2更具可持續發展能力:一座健康生態之城 SustainableDevelopment: a City of Green and Well-being 貫徹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推動能源結構戰略轉型和調整,發展綠色產業和綠色建筑,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切實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率先在國內實現超大城市能耗與碳排放總量的下降。 嚴守生態優先的發展底線,錨固自然生態格局和基底,嚴格管控城市增長邊界,形成集約緊湊的大都市區空間格局。 貫徹公交優先與綠色出行理念,加強公共交通對城市空間的引導作用,優化和提升慢行交通品質,率先建成公交都市。 著力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超大城市多元化風險,保障城市水源、能源和生命線系統安全,提高城市智能化運行水平,建設一個能夠應對各種風險、韌性的、有恢復力的城市。
1.3更富魅力:一座幸福人文之城 CulturalAttractiveness: a City of Happiness and Humanity 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從人的需求出發,構建覆蓋城鄉、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務體系,營造更加便利舒適、充滿關懷的人居環境,不斷增強全體市民和國內外來滬人士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幸福感。 培育和發展城市的高品質文化休閑功能和旅游服務功能,圍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做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推動城市更新。不斷提升文化的全球吸引力、影響力和傳播力,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和國際旅游目的地城市。 建立健全城鄉公園體系,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的區域公園、城市公園、綠道、廣場等可供游憩的空間,豐富公共空間的文化藝術內涵,塑造兼具歷史底蘊和創意時尚的現代都會。
2、發展模式轉型Transformationof Urban Development Mode 2.1底線約束 Bottom-line Constraints 土地資源:實現規劃建設用地規模負增長,做到建設用地只減不增,重點通過推進集約節約用地和功能適度混合來提升土地利用績效。有效調控水資源、能源的消耗,確保資源能源消耗總量在可承載范圍內。 人口規模:嚴格控制人口規模,持續優化人口結構和人口布局,有效調整人口密度和人均建設用地水平,促進宜居城市建設。 生態環境:錨固城市生態基底,確保生態用地只增不減。加強生態空間的保育、修復和拓展,從城鄉一體和區域協同的角度加強生態環境聯防聯治聯控。 安全保障:加強水資源、能源和信息基礎設施支撐保障,提升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能力,強化城市防災減災救災空間保障和設施建設,提高城市應急響應能力和恢復能力。
2.2內涵發展 DevelopmentGuidelines 實施創新驅動,激發城市活力:以規劃創新,引領城市發展方式轉型,挖掘創新源泉,持續激發城市創新活力。理順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通過適度管控、彈性調節,全方面、全過程、全要素保障和激勵社會創新,最大程度釋放市場活力。 推動城市更新,轉向存量規劃:以提高城市活力和品質為目標,積極探索漸進式、可持續的有機更新模式,以存量用地的更新利用來滿足城市未來發展的空間需求,同時做好城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倒逼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粗放式擴張向內涵增長效益提升轉變,促進空間利用向集約緊湊、功能復合、低碳高效轉變。 提升城市品質,塑造城市精神:以實現全球城市發展目標、提高市民的幸福感為出發點,創造多元包容和富有親和力的城市公共空間和社區休閑空間,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歷史底蘊和現代氣息兼容并蓄、城市鄉村高度融合的空間特色風貌,挖掘城市文化內涵,塑造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推進城鄉一體,引領區域協同:立足市域,健全“多規合一”工作機制,促進城鄉間在空間布局、產業經濟、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協調發展。面向區域,合理布局各類空間資源,完善區域協同的政策機制,加強跨區域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共建共享。
2.3彈性適應 FlexibleAdaption 完善多情景規劃策略:應對城市發展面臨的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為城市空間未來多情景發展預留必要的規劃彈性和應對預案,保障規劃的科學性。 建立空間留白機制:加強重要通道、重大設施和重大項目的空間預控,規劃戰略性空間儲備用地。針對不可預期的重大事件做好戰略留白。應對重大技術變革對城市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的影響,提高空間的包容性。 構建動態調整機制:運用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平臺,建立“實施-監測-評估-維護”機制,根據城鄉發展關鍵指標的變動,及時調整規劃策略,增強規劃的適應性。
3、優化上海大都市區空間格局OptimizingSpatial Structure of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3.1強化生態基底硬約束 Ensure Ecological Bottom Line 在區域性戰略生態源地、區域生態廊道的基礎上,形成“環、廊、區、源”的總體生態格局,構建以生態保育區、生態走廊、生態間隔帶等生態戰略保障空間為基底,以雙環綠帶、生態間隔帶為錨固,以楔形綠地和大型公園為主體的市域環形放射狀的生態空間格局,強化生態空間對大都市區空間結構和布局的硬約束。
3.2突出“交通-空間”聯動發展 EmphasizeTransportation-Spati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以區域交通廊道引導空間布局:增強區域綜合運輸走廊的服務效率、能級和安全可靠性,對區域交通廊道采取差異化發展策略,培育或提升滬寧、沿江、滬杭、沿海、滬湖等廊道上的城鎮和各類節點,強化區域廊道對空間發展的引導作用。 以公共交通提升空間組織效能:完善由區域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中運量公交等多種模式構成的公共交通系統,推進TOD 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公共交通復合廊道對城鎮體系的支撐和引導作用,強化公共交通樞紐對核心城市、重要地區的集聚帶動效應,突出以軌道交通站點為核心的土地復合利用,推進城市功能整合和布局優化,降低居民出行距離,提高城市運行效率。
3.3構筑網絡化城鄉空間格局 Construct an Urban-Rural Spatial Network 考慮市域人口分布、空間格局和公共資源配置,通過劃定生態間隔帶、控制城鎮發展規模、明確城鎮公共中心,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協同發展的“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城鄉空間格局。建立“主城區—新城—新市鎮—村莊”的城鄉體系,差別化制定發展策略,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統籌和一體化發展。 提升主城區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主城區由中心城和中心城周邊城市化地區組成。中心城為外環線以內的地區,是集中體現全球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核心地區,通過優化功能、品質提升,增強城市活力。中心城周邊城市化地區在強化城市生態安全、防止城市蔓延的同時,加強虹橋、莘莊、川沙、吳淞地區的規劃和管理,優化和提升功能和品質,與中心城共同發揮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作用。 突出綜合性節點城市功能:充分發揮綜合性節點城市在優化空間、集聚人口、帶動發展中的作用,承載部分全球城市職能,培育區域輻射、服務功能。 將位于重要區域廊道上、既有基礎較好的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南橋新城、南匯新城,培育為長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綜合性輻射、服務作用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強化樞紐和交通支撐能力,加強其與周邊地區的組合、協作發展,提升新城的區域核心功能。其中,依托滬寧、沿江通道,加強嘉定新城與昆山、太倉等地區的聯系;依托滬杭、滬渝城際鐵路復合通道,加強松江新城、青浦新城與嘉興、湖州等地區的聯系;依托沿海鐵路大通道建設,在杭州灣地區建立多方向、多模式的城際交通通道,帶動南匯新城和南橋新城的聯動發展。 在金山、崇明地區,選擇適宜城鎮建設為功能完善、產城融合、用地集約、生態良好的相對獨立的節點城市,提升地方性服務功能,加強對周邊城鎮和鄉村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強化新市鎮支撐新城、服務鄉村的功能根據新市鎮區位、功能、規模和特色等,進行分類指導。位于區域交通廊道、基礎條件良好、功能完善、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口規模20萬以上的新市鎮,注重培育相對獨立的服務功能,按照小城市標準進行設施建設和服務配置。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緊湊布局,適當提高人口密度。人口規模5萬~20萬的新市鎮,建成集聚周邊農業人口的生態型新市鎮,滿足鎮區和周邊農村地區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發揮引導農村居民就近集中居住、帶動鄰近農村地區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的作用。人口規模5 萬以下的建制鎮,以及現狀相對獨立、有一定規模和發展基礎的非建制鎮,按照小城鎮的標準進行設施配置和管理職能配套,增強對周邊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覆蓋和就業崗位提供,統籌資源配置和社會管理。 凸顯鄉村的人與自然和諧宜居功能:通過生產方式轉變帶動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加強村莊分類引導,改善鄉村人居環境,保護傳統風貌和自然環境。保留現狀規模、區位、產業、歷史文化資源等綜合評價較高的村莊,以集約節約用地為導向,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和市政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環境治理。對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莊及候選村莊、位于郊區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內的村莊,以及整體具有較好傳統風貌特征和歷史文化價值的村莊,要進一步加強村莊特色風貌保護,合理布局公共服務設施。逐步撤并受環境影響嚴重、居民點規模小、分布散,以及位于集建區內和毗鄰集建區的村莊,引導農民進城入鎮。
3.4培育多中心功能體系Fostera Multi-Center Functional System 以提升全球城市功能和滿足市民多元活動為宗旨,結合城鎮空間布局,建立多中心功能體系。 規劃在中心城內的人民廣場、外灘、陸家嘴和世博濱江等地區建設市級中心,面向公眾提供高品質的商業文化休閑活動,集聚金融、貿易、航運、文化和科技創新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以“網絡化、多中心”為原則,以均衡布局為導向,以中心城北四區和東部地區為重點,規劃培育若干市級副中心或地區中心。在中心城周邊地區規劃培育市級副中心或地區中心。 加強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郊區的轉移力度,在郊區形成功能相對獨立完整的多中心功能體系。嘉定、松江、青浦、南匯、南橋等新城中心,承載文化和科技創新等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提升新城中心的綜合性服務功能和對于近滬地區城鎮的服務和輻射能力,使新城中心達到市級副中心的能級水平。完善城橋、金山等節點城市中心的商貿服務、休閑旅游、康體養老等功能,提升地方性服務功能。
4、強化空間分區管制 EnhancingSpace Zoning Control 4.1生態保護紅線 EcologicalProtection Bottom Line 為維護生態安全,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品質,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并實行分級管控,包括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是生態保護核心區,為禁止建設區,包括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長江青草沙水源保護區、長江陳行水源保護區、崇明東風西沙水源保護區、九段沙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金山三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崇明國家地質公園核心區等,嚴格禁止各類建設開發活動。二級保護區是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保護區,為限制建設區,包括市域生態走廊、近郊綠環、外環綠帶、主城區生態間隔帶、全市骨干河道,依據規劃對建設用地總量、開發強度、用地類型和適宜建設項目類型等進行嚴格限制。 上海市生態保護紅線示意圖 4.2基本農田保護控制線 BasicFarmland Protection Bottom Line 為嚴格保護耕地,保障糧食安全,將布局集中、用途穩定、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設施的糧田、菜田及其周邊可調整的農用地等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完善用途管制、質量管理、規劃預留和保護責任落實機制。 4.3城市開發邊界 UrbanDevelopment Boundary 為控制建設用地無序蔓延,促進城市空間集約高效、緊湊布局,在優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和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的基礎上,在全市域層面劃示城市開發邊界,鎖定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涵蓋建成區和規劃期內擬拓展的建設用地范圍,具體包括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鎮區、工業園區(產業基地)、特定大型公共設施等城市集中建設區。在區縣、鎮鄉層面,深化城市開發邊界,落實規劃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優化建設用地布局,明確管控要求。 永久基本農田規劃示意圖 城市開發邊界規劃布局示意圖 4.4文化保護紅線 CulturalConservation Redline 為保護文化資源,將文物與優秀歷史建筑、風貌保護道路(街巷)與河流、歷史文化風貌區與風貌保護街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區等各類保護要素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范圍劃入文化保護紅線內。嚴格按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及相關法律法規,保護歷史遺存與環境的原真狀態,限制建設活動。定期評估、增補保護對象,拓展紅線范圍。
5、突出綠色交通發展策略Highlight the Green Transportation Strategy 5.1完善公交導向的低碳交通模式 Improvethe Low-Carbon Public-Orien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推動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多樣化:在既有干線公路和市域軌道交通系統基礎上,構建軌道快線、市郊鐵路,大力發展公交骨干線路,推動大都市區交通集約復合發展,提高新城與中心城之間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主城區以優化完善客運交通為重點,形成以大容量軌道交通為骨架、常規公交為基礎、多種方式為補充的公共交通結構,結合優化路權分配確保公交優先,提高公交出行和綠色交通出行比重。 倡導公交導向的低碳發展模式:加強軌道交通沿線新建和更新項目的控制和引導,圍繞軌道交通樞紐、站點及車輛基地,加強土地的集約、綜合和立體開發,促進主城區空間立體優化,減少居民出行距離。構建公共交通走廊,引導城鎮空間向公共交通走廊集聚發展,提升新城交通區位,圍繞公交樞紐及站點的城鎮和社區集約化綜合開發,構建復合社區。
5.2提升慢行交通功能與品質 Enhanceth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 提高慢行網絡的連續性和功能性:依托城市道路建立步行、自行車專用通道為主的慢行網絡,做到慢行設施總量只增不減。在步行范圍內統籌公共服務設施,鼓勵結合公交樞紐及站點設置公共活動中心,控制非通勤平均出行距離在2.5公里以內。圍繞軌道交通站點做好“最后一公里”慢行接駁通道。結合市域生態廊道構建綠道網絡,串聯公園、公共活動中心等休閑游憩空間。 營造友好的慢行交通環境:次干路、支路規劃設計遵循慢行優先的路權分配原則,采取分隔、保護和引導措施,保障慢行交通的安全性。在居住社區、商務區、交通樞紐等地區,強化公共設施之間慢行通道的連通性;在城鎮建立非機動車專用路系統。提高公共開放空間、公共服務設施的無障礙設施配置標準。在居住社區、商業街區等慢行優先區推廣穩靜化交通措施,形成低速低噪的交通環境。 5.3完善差別化交通策略導向 PromoteDifferentiated Transportation Strategies 嚴格管控主城區的交通需求:優化道路空間資源分配,加強車輛擁有和使用管理,提高公共交通服務品質。在中心城周邊地區有選擇地發展“P+R”等軌道接駁模式,降低進入中心城的小汽車交通量,以有限供給為導向控制靜態交通配置標準。 適度調控郊區城鎮的交通需求:按照公交優先、慢行保障原則,優化路權分配,構建多層次公共交通系統;按照嚴格控制、一般控制、基本滿足等標準制定分區靜態交通政策,完善停車分類配置標準,基本滿足居住類剛性需求,適度限制公共活動類需求,引導個體交通合理使用。
5.4應對交通信息技術革新 Respondto the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構建交通應用交互平臺:依托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手段,協同政府、社會、市場力量發展交互應用平臺,提升停車、加油(氣)站、公交站、充電樁等市政交通設施的智能化運行水平,加強交通與公共服務資源的共享利用。 為未來新型交通方式預留空間:加強各種不同交通方式共享空間資源,探索管道物流與市政管網等地下空間的兼容性,提升城市交通效率與承載力。積極推廣新興交通技術的使用,拓展主要客運走廊的交通容量。優化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和土地使用等相關技術規定,為未來水上飛機、自動汽車等新型交通工具的發展創造條件。
6、打造城鄉社區生活圈 Construct Urban-Rural Community LivingCircles 6.1構建復合宜人的社區生活圈 ConstructLivable and Complex Community Living Circles 逐步構建步行15分鐘可達、適宜的城鎮社區生活圈網絡,平均規模約3-5平方公里,服務常住人口約5-10萬人,配備生活所需的文教、醫療、體育、商業等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生活圈內設置社區中心,作為生活圈內的綜合服務和公共活動中心。以500米步行范圍為基準,配置滿足老人、兒童、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基本需求的日常生活服務設施。構建無障礙、網絡化的步行系統,串聯居住區、公交站點、若干服務中心以及就業集中點,形成安全、舒適的慢行環境。鄉村社區結合村莊布局,集中配置符合農村生活生產特點的各類服務設施,構建社區生活圈網絡,提升鄉村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
6.2提升多元融合的社區綜合服務 EnhanceDiverse and Integrated Community Service 圖片來源:上海2040 概念規劃設計競賽,掌中城市作品 完善社區生活服務保障:建立適應人口結構特征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針對不同社區的實際需求,引導設施的差異化配置,根據合理的服務半徑優化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布局。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為社區居民提供智慧醫療、健康、旅游、出行、氣象等信息服務,方便社區居民生活。至2040 年,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 提供多渠道社區就業機會:為居民提供適宜社區就業創業的空間場所,建立創業服務平臺,降低城鄉就業創業成本。結合社區生活服務體系建設,為社區提供就業崗位。 建設立體復合的社區中心:結合公交站點、公園等,構建功能綜合、空間集聚的社區中心,鼓勵公共服務及就業空間的立體、集約化布局,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生活服務。 6.3塑造高品質的社區休閑空間 ShapeHigh-Quality Community Recreational Space 構建人性化的空間格局:強化對街坊尺度的控制,提高路網密度,減小道路間距。控制道路寬度和沿街建筑高度,保持適宜的街道空間尺度,加強街道界面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尊重自然地形和景觀要素,優化道路線形,塑造豐富變化的街道景觀。 營造有歸屬感的交往空間:增加綠地、廣場等公共空間,每個社區生活圈至少擁有1處面積不小于1.5萬平方米的公園。建設社區綠道,串聯居住區、公園、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站點,并配置適老性設施,形成便利、安全的社區活動網絡。
6.4完善社區治理和運營機制 Improvethe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Communities 靈活推進建成社區的有機更新:在建立多方參與機制的基礎上,探索社區自治的城市更新方式。積極挖潛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小型地塊的更新和特殊風貌地區的保護式更新等形式,完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和活動場地的建設。 引導社區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大各類服務設施與場地的開放度,形成互補與共享的服務機制。鼓勵公共服務設施的功能轉換與提升改造,提高公共服務設施應對未來生活方式變化的適應性。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