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屬痹證范疇,但又與一般的痹證不同,一般痹證往往是感風寒濕熱病邪,以致經絡關節閉阻不通則痛,以益氣祛風散寒清熱活血通絡治療方法為主。但痛風的發病,與外感之說關系不大,但與飲食控制不當有很大的關系,很多痛風患者貪圖一時之快,膏粱厚味,以致迅即出現關節紅腫熱痛之病癥,且每次發病均與飲食不節密切相關。所以濕痰熱瘀是很多痛風患者之標,脾虛運化不健乃為病之本。
脾為后天之本,司運化之職,脾胃健運則水谷俱化為精液氣血,輸布濡養臟腑器官。若脾胃素虛或嗜食醇酒肥甘損傷脾胃,則運化失健,濕濁之邪自內而生,留而不去,蓄久化熱,熱盛化毒,流注于關節經絡,氣血閉阻不通而為病,故痛風發作期可見關節劇痛,皮色鮮紅腫脹灼熱,甚則伴發熱,口渴便秘等熱毒壅盛之象,病久不瘥聚濕為痰,血滯為瘀,痰瘀交阻于經絡關節則疼痛遷延,僵硬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結節累累,堅硬如石。
對于痛風的治療當分清標本虛實,發作期應以解毒泄濁為主治其標,待關節酸痛緩解,紅腫消失后須繼續以健脾利濕解毒法而固其本,使脾氣健運,水濕氣血得以轉輸流通。基本方中生黃芪、白術健脾解濕;黃柏、澤瀉清熱化濕,山慈菇、土茯苓、革薜化濕解毒。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山慈菇中含有秋水仙堿,有一定的排尿酸的作用,制軍配合牛膝,使熱毒痰瘀下行從大便而出,蜂房通絡止痛。肺開竅于鼻,桑白皮清宣肺熱,故用藥2周而取效。
現代醫學對于痛風的治療,雖然近年來問世的秋水仙堿等藥物可以較好地控制其急性癥狀,但因其不良反應大,難以堅持用藥,經常會復發。采用益氣健脾解毒法治療痛風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
摘自:《中國實用醫藥》2008年10月第3卷第28期
|
|